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提出了基于平面EI磁芯的差共模EMI集成滤波器,分析了差共模滤波器的集成原理,进行了电磁场有限元分析仿真验证,推导建立了集成差共模滤波器的等效电路、电路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利用EI磁芯集成的差共模滤波器具有较好的滤波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的EMI集成滤波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国内外集成滤波器发展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种新型的EMI集成滤波器,该滤波器利用两个不同特性的磁芯将共模电感和差模电感集成在一起.新的集成滤波器方案有3个特点:1)在制造、安装工艺上非常方便;2)差模电感的调节方式灵活;3)降低了由于差模电感和共模电感的集成而带来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LLC谐振变换器中平面集成磁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开关电源向小型化、轻型化、薄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介绍了平面集成磁件的概念,研究了一种用于DC/DC变换器的LLC谐振变换器,在集成磁件通用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用于LLC谐振变换器的磁件集成,设计了一个集成磁件。为进一步减少集成磁件的高度和体积,又研究了平面集成磁件具体的设计方法,把该集成磁件转化成了平面集成磁件,进一步减小了磁件体积、质量和高度。同时,对转换前后的磁件做了电磁场仿真,结果表明转换前后磁件损耗也将减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开关电源的传导共模EMI特性,在分析交错并联PFC+半桥LLC电路传导共模噪声传输机理基础上,提出了磁元件可视为共模滤波器的新观点。理论分析了磁元件的共模滤波特性,通过优化设计变压器绕组结构,改善变压器容性分布特性,可提高变压器的共模噪声滤波能力;通过构造反相噪声源,补偿抵消原始噪声,可提高功率电感共模噪声滤波能力。最后,通过一台音频功放电源样机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优化磁元件共模EMI滤波特性,可有效抑制电路的共模噪声。  相似文献   

5.
姚旻 《科技信息》2010,(19):48-50
本文就磁集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及集成磁件的设计、分析与建模等方面的最新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集成滤波器优化设计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集成滤波器设计中灵敏度高,波动大的问题,以LC梯形滤波器为设计原型,利用滤波器设计阶数上取整后带来的设计余量优化传递函数.通过对低通滤波器设计解析公式的优化,得到了滤波器设计的最佳解析公式.借助Bruton变换,可使模拟LC梯形滤波器转化成低灵敏度集成有源滤波器.仿真实验表明,利用该优化设计方法得到的集成滤波器,不仅具有LC梯形滤波器元件变化灵敏度低的优点,又在不增加滤波器阶数的情况下,改善了滤波器通带波动范围.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基于多模谐振器的平衡式双通带带通滤波器。该设计合理利用谐振器和加载枝节的长度分别调节2个通带的中心频率;利用金属化通孔耦合以及谐振器之间的宽边耦合分别控制2个通带的耦合系数;通过控制馈线与谐振器以及与加载枝节之间的间距分别控制2个通带的外部品质因数,最终实现双通带频率和带宽的独立控制。为了验证所提出的结构,设计了一款平衡式二阶带通滤波器,其测试与仿真结果较吻合,表明了滤波器具有较好的差模通带性能以及良好的共模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独特的滤波器形式,跨阻滤波器在集成电路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LC原型电路,提出了一种跨阻型集成带阻滤波器的设计方法.首先用状态变量表示LC元件变量关系,然后将关系式表示成信号流图形式,用全差分放大器替换其中的积分部分,最后集成得到全差分有源跨阻带阻滤波器.为验证设计的可行性,给出了六阶Chebyshev跨阻集成带阻滤波器的设计过程及其Hspice计算机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滤波器满足设计参数要求,滤波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对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波形进行了分析,建立造成共模干扰、串模干扰的电路模型,然后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利用单级或双级EMI滤波器滤除共模干扰和串模干扰,并介绍了选择EMI滤波器中元器件的方法。实验表明:利用简易的EMI滤波器可将电磁干扰衰减40 dBμV;使用改进后的EMI滤波器,能将电磁干扰衰减50~70 dBμV。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中利用基片集成波导和双模滤波器两种技术,对基片集成波导双模带通滤波器的设计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种微波带通滤波器结构,该滤波器结构简单,无载品质因数高达9000.应用凹型过渡结构,使基片集成波导与微带线的过渡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使基片集成波导双模带通滤波器便于集成.设计的滤波器中心频率在5.61GHz,通过TE102和TE201两种模式耦合,形成一个传输零点,改善了滤波器的性能,通带内反射损耗S11优于24dB,3dB带宽达50MHz.  相似文献   

11.
振型数的选取及扭转振型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作用下,振型分解法是进行抗震分析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的优点在于根据要求的精度只取部分振型即可代表结构的总体反应.本文讨论了合理振型数的有效选择方法;并且讨论了振型方向因子和判定扭转振型、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主流发展战略模式比较与模式选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相关研究基础上 ,通过对两种主流模式的比较分析 ,并结合我国旅游行政管理与旅游产业市场化实践 ,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完全对立 ,实践中存在能够对接的可能 .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 ,求真务实地实现政府行为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是科学选择旅游业发展战略模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刘紫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8):5191-5196
Modbus通信协议运用于电能优化管理系统中,需要将串行链路通信模式转换为以太网通信模式。在详细分析Mod-bus串行链路通信协议的基础上,分别实现了Modbus RTU模式和Modbus TCP模式的通信,然后完成了Modbus RTU与Modb-us TCP模式的通信转换。该方法为电能优化管理系统的通信和系统集中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基于几何光学导出圆电模回旋振荡管准光模式变换器的理论,确定了开口辐射器、椭圆面反射镜和抛物面反射镜的具体形状,研究并设计了一个由Vlasov阶梯型开口辐射器、椭圆面反射镜和抛物面反射镜组成的W波段圆电模回旋振荡管准光模式变换器。利用矢量绕射理论分析了此模式变换器的工作机理;编写仿真程序设计和模拟了W波段TE02模回旋振荡管准光模式变换器的变换过程。结果表明,在输出窗处工作模式被转换为场型较好的高斯波束,转换效率为73.9%。  相似文献   

15.
在“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的传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为基础,探讨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不同船型,研究基本港航线结构模式和核心港航线结构模式适宜选择和优化转化.提出以航次单位时间投资收益为度量的解决思路,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构建两种航线结构模式的运行模型和优化转换的条件要求.以东北亚至美国西海岸贸易区域航线为例,运用Matlab编程进行求解,获得现行市场状况下,不同船型对航线结构模式选择的适宜性和相互转换的优化船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思路和设计的模型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GIS属性数据库设计中关系模式的构造原理和方法 .在GIS的数据库模式设计中 ,地理实体的关系模式分解是属性数据库应用设计的关键 .在对GIS属性数据库的特征分析基础上 ,讨论了地理实体的关系模式的分解表示及其应遵循的约束条件 ,即信息无损失连接特性和保持函数依赖特性 .在关系模式的分解表示中 ,将地理实体错综复杂的关系模式分解成一组简单的属性关系集合 .同时 ,为使分解过程中不出现信息丢失并维护地学数据的完整性约束 ,还讨论了关系模式分解应满足的信息无损失连接性的约束条件 ,以及关系模式分解所应保持的函数依赖的约束因素 .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系统重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系统集优的观点出发,按照精干主业、合理配置资源、自主经营、协调运行的原则,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系统重构的目标模式和基于目标模式的系统重构的组织结构模式与物流管理模式。表明组织结构TPL-TPL模式较适合于一般供应链系统的重构,而VMI-TPL模式较适合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供应链系统的重构,进而提出了相应的物流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道路快速货运组织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道路快速货运的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道路快速货运运营组织方式,认为国内外道路快速货运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零担快运的运营组织方式上。为避免快速货运出现快在中间、慢在两头的现象,应优化货运站工作组织。并从企业制度设计、车辆运行组织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发展道路快速货运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飞机控制系统作为典型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非线性系统,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和不确定性,导致控制难度大幅度提高。针对这一情况,研究了一类飞机姿态控制系统的跟踪控制问题。首先,将飞机姿态控制系统进行坐标变换,并且考虑输入不确定性的存在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阶微分滑模面,证明了滑模面的稳定性,然后,基于此高阶微分滑模面和神经网络的逼近能力,设计了光滑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器。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所设计的控制器既保证了飞机姿态控制系统具有很好的跟踪性能,又避免了传统滑模控制器抖振现象的出现。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与传统的滑模控制器对比,所设计的控制器是光滑的,在实际飞机姿态控制领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