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其发生率为0.3%~0.7%,临床上以胫前出现大片黄色硬皮样斑块,并常伴发糖尿病为特征。发病年龄常为30~40岁,女性多见。该病变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加之临床少见,容易误诊,而合理的护理对本病的预后影响较大。我科于2006年10月收治了1例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护理,患者皮损渐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1 病例资料女 ,6 5岁。 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膝关节以下出现麻木不适 ,继而右足部皮肤出现红斑、脱屑 ,并向右小腿扩延 ,伴足跟搏动性疼痛。自敷中草药无效。因患部出现点状皮肤破溃就诊。查体 :体型偏胖 ,右小腿下 1/ 3皮肤暗红 ,轻度浸润 ,表面附有白色鳞屑 ,并可见散在黄豆大小溃疡 ,皮损结痂 ,右踝外侧见边缘略为隆起的淡红色环状损害。左足无类似皮损。初步诊断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查空腹血糖 10 36mmol/L ;血常规正常 ;尿蛋白 (+ ) ,隐血 (+ ) ;右小腿皮肤暗红斑活检示表皮萎缩 ,真皮、皮下组织胶原变性 ,可见淋巴细胞和内含脂质的…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不愈是导致足或下肢截肢的常见原因。电流可促进骨折愈合、纤维母细胞迁移、抗感染、动物模型伤口愈合、糖尿病患者足部血流增加 ,因此研究者认为电刺激对糖尿病性足部溃疡不愈的常见因素如血液循环差、感染、细胞性反应缺陷等有促进作用。然而有关运用电刺激促进糖尿病性溃疡愈合的研究报道尚少。目的 评价高压、脉冲直流电刺激对糖尿病性足部溃疡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方案。入选患者患足背经皮氧压均大于 30mmHg。患者均排除软组织或骨组织感染、恶性肿瘤或心脏传导紊乱。 4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化疗患者口腔黏膜溃疡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化疗后出现口腔黏膜溃疡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常规的口腔护理,观察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护理治疗.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治疗效果及口腔黏膜炎愈合的平均时间.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0.0%,2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溃疡愈合的平均时间为(2.4±1.5)d,对照组患者口腔黏膜溃疡愈合的平均时间为(4.3±1.9)d,2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溃疡愈合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临床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后出现口腔黏膜溃疡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较好,能够加速患者口腔黏膜炎的愈合,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大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12例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确诊(proven)1例、拟诊(probable)8例、疑似(possible)3例,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伊曲康唑121服胶囊或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升高白细胞。治疗后确诊组1例死亡、拟诊组8例死亡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疑似组3例中死亡、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各1例,总病死率为41.7%。结论血液病合并IFD病死率高,在治疗IFD的同时,应用G-CSF对于血液病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者,及早配合抗真菌药物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在改善2型糖尿病并发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糖代谢指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并发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20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空。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糖代谢指标、血压水平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水平[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差异不显著(P 0. 05);干预后,FBG、2hPG较干预前降低(P 0. 05);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血压指标(舒张压、收缩压)差异不显著(P 0. 05),干预后舒张压、收缩压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 0. 05); 2组SF-36评分相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 0. 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并发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糖代谢指标,调节血糖,缓解皮肤溃疡症状。  相似文献   

7.
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皮肤黏膜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的愈合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材料:实验于2004-06/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实验室完成。取雄性昆明种小白鼠20只,体质量18~24g。方法:将制备好的皮肤溃疡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酚妥拉明1mg,利多卡因20mg,地塞米松1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封闭,1次/d,共7d;治疗组在溃疡周围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隔日给药1次,共7d。观察溃疡处皮肤组织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糜烂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结果:20只小白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愈合时间:对照组糜烂、溃疡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20~24,8~12)d,t=2.264,P=0.01];②组织学观察:对照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不明显;治疗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新生血管丰富。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进药物性糜烂、溃疡的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8.
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皮肤黏膜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的愈合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 材料:实验于2004—06/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实验室完成。取雄性昆明种小白鼠20只,体质量18~24g。 方法:将制备好的皮肤溃疡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酚妥拉明1mg,利多卡因20mg,地塞米松1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封闭,1次/d,共7d;治疗组在溃疡周围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隔日给药1次,共7d。观察溃疡处皮肤组织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糜烂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 结果:20只小白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愈合时间:对照组糜烂、溃疡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20-24,8~12)d,t=2.264,P=0.01];②组织学观察:对照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不明显;治疗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新生血管丰富。 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进药物性糜烂、溃疡的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其发生率为0.3%~0.7%[1],临床上以胫前出现大片黄色硬皮样斑块,并常伴发糖尿病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查找循证医学证据,为1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针对患者的临床问题,以妊娠期糖尿病、二甲双胍等为检索词,电子检索ACP Journal Club(1991~2006.12)、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4期)、MEDLINE(1966~2006.12)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2006.12),查找相关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等,并对所获证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从MEDLINE检索到Meta分析1篇(2006年),从Cochrane临床试验中心登记库查到临床对照试验2篇,其结果提示二甲双胍可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尚无证据证明其是否会导致胎儿畸性。由于所纳入试验的样本量较小,还需要高质量、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据此,我们结合医生经验及患者意愿,对该患者不采用口服二甲双胍治疗,而是通过严格饮食控制及血糖检测,结合适量运动。妊娠期间,患者体重增长平稳,胎儿监护反应良好,于孕39 4周自然分娩一足月健康女婴。结论我们运用循证医学证据为该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选择了安全、合理的治疗方案。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初诊或难治复发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20例,正常对照20例。化疗前留取骨髓5ml,用GCSFR、CD34单抗,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GCSFR、CD34在AL细胞的表达情况。同时制备骨髓单个核细胞(MNC)悬液,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GCSF(5、10、15、20和25ng/ml),培养24h后用FCM检测其DNA倍体的量。结果GCSFR、CD34的表达率:AML为(76.5±12.8)%和(45.15±4.22)%;ALL为(6.12±1.98)%和(46.75±3.15)%;对照组为(80.5±10.8)%和(3.15±0.22)%。骨髓MNC培养24h后DNA倍体量在AML随着GCSF浓度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在ALL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GCSFR主要表达于AML细胞,并促进其增殖;不表达于ALL细胞,不促进其增殖;也表达于成熟粒细胞,但不促进其增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生肌玉红纱条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下肢慢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在控制基础疾病、清除坏死组织的基础上,治疗组用生肌玉红纱条换药,对照组用凡士林油纱条换药,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速度、肉芽组织健康状况。结果 (1)治疗组治愈19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72.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边缘上皮向中央生长的速度、创面内肉芽组织生长的速度、肉芽组织健康状况,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肌玉红纱条能有效治疗下肢慢性溃疡,具有显著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例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循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循证实践的方法指导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的临床治疗。方法针对1例CLL患者的病情,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10期)、OVID、PubMed(1992.1~2010.10)、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网站(http://www.nccn.org/)等循证医学的三级文献数据库,查找高质量临床证据,并根据患者意愿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结果共纳入2个RCT,5个CCT。现有临床证据显示:①对于难治性CLL,美罗华(利妥昔单抗)能进一步改善联合化疗的疗效。②对于氟达拉滨耐药的CLL,COP/CHOP方案仍然有效。③造血干细胞移植仍为复发/难治CLL的有效挽救治疗方案,但尚无依据支持其成为一线选择。采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该患者,停化疗2月后复查显示病情缓解,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耐受性好,疗效优于单用CHOP方案,本例临床实践结果也显示接受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的患者的预后较好,但仍需高质量证据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发生规律及其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调控关系.方法 豚鼠30只,分为3组:组1为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组2为油酸致病组,组3为油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组2、组3分别由尾静脉注射油酸(0.12 ml/kg)造成豚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组1则注入生理盐水.组3在实验造模前2 d由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1次/d.组1、组2、组3分别于注射后2 h用生理盐水进行全肺支气管肺灌洗,收集BALF.用梯度密度法离心收集PMN.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BALF中PMN凋亡.结果 组2、组3和组1BALF中PMN凋亡百分比分别为(2.500±1.080)%、(3.500±0.850)%、(6.400±1.505)%.组2、组3较组1 BALF中PMN凋亡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急性肺损伤炎性细胞PMN凋亡延迟,PMN持续激活和释放毒性内容物与肺损伤有密切关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调控干预急性肺损伤时PMN凋亡延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格列卫在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的患者的最佳应用方案.方法计算机检索ACP Journal Club (1991~2005年4月)、Cochrane图书馆(2005年第2期)和MEDLINE(1990~2005年4月),收集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系统评价、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卫生经济学评价等,并对所获证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高质量的临床证据表明:在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以及生存质量方面,格列卫均优于传统疗法,且副作用相对较少.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并考虑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最后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为格列卫400 mg qd,随访3个月血液指标学完全缓解,ph染色体1/30( ),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格列卫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的有效药物,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但其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经济学评价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强化免疫抑制疗法(IIST)联合两种不同方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7年12月lIST联合rhG-CSF治疗的176例SAA患者资料.方案A:96例患者IIST后1个月始用rhG-CSF,300μg/次,每周3次、2次、1次各用1个月;方案B:80例患者IIST前始用rhG-CSF 5μg·kg-1·d-1,直至造血功能出现恢复.比较两组的治疗反应、感染相关死亡率和克隆性演变发生率.结果 ①B组患者早期治疗反应率(67.5%)显著高于A组(37.5%)(P<0.01),且其获早期治疗反应时间明显提前.B组患者IIST后4个月内感染相关死亡率(6.3%)显著低于A组(16.7%)(P=0.034).B组患者4年总体生存率[(77.7±4.9)%]显著高于A组[(57.2±5.1)%](P=0.006).②IIST后4个月无效的难治性SAA患者,A组者停用rhG-CSF,B组者继续应用,两组12个月疗效、感染相关死亡率及总体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6、0.296、0.288),但B组患者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风险显著增高.③多因素分析发现疾病严重程度(RR=1.922,P=0.010)、是否有早期治疗反应(RR=5.749,P<0.01)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且SAA转化为MDS/AML仅与rhG-CSF疗程相关(RR=1.004,P=0.017).结论 早期足量应用rhG-CSF联合IIST有助于造血功能恢复,并降低其感染相关死亡率,但延长rhG-CSF疗程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难治性SAA患者的远期疗效,且增加其转化为MDS/AML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新西兰白兔心肌梗死区域的修复作用。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及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心肌梗死模型制作采用开胸左冠脉边缘支结扎法 ,术前 2 4h及术后 6d予G CSF 10 μg/ (kg·d)皮下注射处理。另外两组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1周对照。三组术前、术后 4周均查心超 ,观察心功能的改变。 4周时处死动物 ,取出心脏 ,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域的病理变化。结果 药物治疗组 4周后心功能EF值 (0 6 95± 0 0 38)较心肌梗死组(0 5 5 4± 0 0 6 5 )上升 (P <0 0 5 ) ,低于假手术组 (0 74 7± 0 0 19) ;HE染色和免疫组化病理检查发现有新生的血管。结论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修复心肌梗死区域 ,促进血管新生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借助循证医学方法为1例Ⅲ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方法针对该患者的临床问题,遵循循证临床实践的PICO原则,查找并评价当前与复发性卵巢癌治疗相关的最佳临床证据。结果现有证据表明:对于铂类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倾向于药物治疗模式。查找临床指南、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和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研究,并结合医生临床经验及患者意愿,我们为该患者选用伊立替康+多柔比星脂质体介入化疗的方案。经过3个周期的化疗,病情获得部分缓解,医疗组拟继续进行6~8个周期的化疗,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采用循证治疗方法,为铂类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不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有利于引导医患双方共同承担医疗不确定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1例中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循证治疗方案。方法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提出临床问题,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1期)、Ovid EBM REVIEWS(2001~2006)、MED LINE (1980~2006)、CNKI(1994~2006),并对所获文献进行评价和应用。结果共获得13篇相关文献。结果提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卒中单元、降压治疗、甘露醇、止血药、神经保护剂、活血化瘀治疗和锥颅穿刺血肿抽吸术等均不同程度显示出一定疗效,但除有关卒中单元的证据强度较高外,其余干预措施的疗效还需进一步验证。结合患者病情,我们为患者制定了如下循证治疗方案:立即将患者送入卒中单元;并序贯给予立止血(发病6 h内)、胞二磷胆碱(24 h内)、甘露醇和复方丹参注射液(24 h后)治疗,暂不予口服降压药;同时监测血压、心电图、肾功能和电解质;若经治后发生颅内出血,可行锥颅穿刺血肿抽吸术。结论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制订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一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检索当前最佳证据,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针对提出的临床问题,全面检索Cochrane图书馆网络版(2009年第1期)、ACPonline、NGC(1998~2009年3月)、PubMed(1950年1月~2009年2月)及CBM(1994~2009年2月),获取与儿童眼眶爆裂性骨折手术适应症、手术时机及眼眶植入物相关的系统评价及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如无高级别证据,则逐级降低证据等级以获得相关文献。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多为回顾性分析或专家意见。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手术适应症包括眶内物的嵌顿、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眼球退缩及临床不能自行缓解的眼心反射;尤其是儿童患者出现眶内物嵌顿,为显著手术指征。眼眶爆裂性骨折手术时机无明确定论,大多数文献认为儿童宜在5天内手术,成人半月内手术,但对于早期无法及时手术者,晚期手术仍是可选择的方式。钛网及聚对二氧环已酮(PDS)两种眼眶植入物,后者优于前者。结论眼眶爆裂性骨折循证证据级别较低,应用须慎重,个体治疗应紧密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