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该文研究独子藤Celastrus monospermus茎的脂溶性化学成分。采用硅胶、反相硅胶和凝胶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共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分别为木栓酮(1),3-氧代木栓烷-2 8-醛(2),3,1 2-二氧代木栓烷(3),齐墩果烯(4),2 8-羟基木栓酮(5),2 9-羟基木栓酮(6),1 1β-羟基木栓酮(7),1 6α-羟基木栓酮(8),3,1 2-二氧代-2 8-羟基木栓烷(9),1,3-二氧代-1 5α-羟基木栓烷(1 0),3β,6α-二羟基-1 2-齐墩果烯(11),3-氧代-7α,26-二羟基木栓烷(12),齐墩果酸(13),3,15-二氧代木栓烷(14),3α-羟基木栓烷(15),3,12-二氧代木栓烷-28-醛(16),12α-羟基木栓酮(17),3,15-二氧代-12α-羟基木栓烷(18),3β,11β-二羟基-12齐墩果烯(19),1β,3β-二羟基-20(29)-羽扇豆烯(20),3-氧代-12α,28-二羟基木栓烷(21),3β,23-环氧木栓烷-28-酸(22),salaquinone A(2 3),2α,3β-二羟基木栓烷-2 8-酸(2 4),2 3-nor-6-oxodem ethylpristim erol(2 5),3-氧代木栓烷-2 7,2 8-二酸(26)。其中,化合物8,10~15,18~20,22~26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8,10,12,14~15,18,22~2 4,2 6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阐明安徽楤木的化学成分。方法:安徽楤木根皮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溶解部分进行柱层析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安徽木的根皮中分得4种成分,鉴定为3β-羟基楤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酸,3-酮楤齐墩果烷-12-烯-28酸,齐墩果酸和胡萝卜甙。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鉴定,其中前两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昆明山海棠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等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化学成分,通过MS,1H-NMR,13C-NMR等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木栓酮(1),3-O-△9(11),12-齐墩果二烯(2),canophyllal(3),3-乙酰氧基齐墩果酸(4),雷酚内酯(山海棠素,5),雷酚萜甲醚(6),二十三酸(7),β-谷甾醇(8),硬脂酸(9),任卡漆-5-烯-3β,28-二醇(10),棕榈酸(11),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1,2,3,7,10均为首次从昆明山海棠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为首次从雷公藤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叶榕气生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3β-羟基-11-羰基-乌苏烷-12-烯(1)、3β-乙酸酯-11-羰基-乌苏烷-12-烯(2)、齐墩果酸(3)、3β-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酸(4)、白桦酸(5)、pyracrenic acid(6)、platanic acid(7)、isowigtheone(8)、myrsininone A(9)、derrone(10)、alpinumisoflavone(11)、原儿茶酸甲酯(12)。结论:化合物4、6和12为首次从榕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11为首次从小叶榕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黑骨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秀海  周欣  赵超  龚小见  陈华国 《中草药》2009,40(5):708-710
目的 研究黑骨藤Periploca forrestii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反复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黑骨藤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乙酰基-乌苏-12-烯-11-酮(Ⅰ)、3β-羟基-齐墩果-11,13(18)-二烯-28-羧酸(Ⅱ)、齐墩果酸(Ⅲ),滇杠柳苷元A(Ⅳ)、正十六烷酸(Ⅴ)、正十七烷(Ⅵ)、东莨菪素(Ⅶ)、山柰酚(Ⅷ)、槲皮素(Ⅸ).结论 除化合物Ⅳ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Ⅱ、Ⅶ为首次从杠柳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主产于广西的二色波罗蜜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二色波罗蜜茎用80%甲醇回流提取,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得到浸膏,其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分应用硅胶柱色谱方法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来解析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二色波罗蜜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3-乙酰氧基-12-烯-齐墩果烷(1),β-谷甾醇(2),cycloartocarpin(3),熊果酸(4),齐墩果酸(5),6β-羟基豆甾-4-烯-3-酮(6),1-正十六烷酸甘油酯(7),木犀草素(8),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1、3、4、5、6、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安息香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目的:研究安息香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方法对安息香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安息香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9α-羟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酸(1),6β-羟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酸(2),苏门答腊树脂酸(3),泰国树脂酸(4),齐墩果酸(5),4-[( E)-3-乙氧基丙-1-烯基]-2-甲氧基苯酚(6),苯甲酸(7),香草醛(8),香草酸(9),松柏醛(10),去氢双香草醛(11).结论:除苯甲酸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5,(3)
目的:研究唇形科蜜蜂花属植物香蜂花叶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柱色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香峰花叶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1)、三对节酸(2)、香草醛(3)、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4)、乌苏酸(5)、齐墩果酸(6)、胡萝卜苷(7)、2α,3β,23,29-四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29-O-β-D-吡喃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9)、迷迭香酸(10)、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1)、β-谷甾醇(12)、十六烷酸(13)。结论:其中,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9,(2)
目的:研究独子藤茎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硅胶和凝胶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独子藤茎乙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甲氧基苯甲酸(1)、大子五层龙酸(2)、2-氧代-3-羟基-木栓烷-3-烯-29-酸(3)、3β-羟基-27-乙酰氧基-木栓烷-28-酸(4)、3,4-开环-木栓烷-3,28-二酸(5)、3β,22α-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9-酸(6)、wilforol B(7)、3-氧代-木栓烷-27,28-二酸(8)、直楔草酸(9)、wilforol A(10)、21-O-β-D-吡喃葡萄糖基-2α,3β,21β,23-四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11)。结论:其中,化合物1、3、4、5、7、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5、7、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陈铭祥  关睿  廖泽纯  宋晶晶  胡爱娣  郑明彬 《中草药》2020,51(11):2895-2899
目的研究独子藤Celastrusmonospermus根皮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硅胶和凝胶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独子藤根皮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美登木酸(1)、对羟基苯甲酸(2)、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3)、大子五层龙酸(4)、3-氧代-2β-羟基木栓烷-29-酸(5)、雷公藤红素(6)、3α,22β-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9-酸(7)、直楔草酸(8)、21-氧代-2α,3α,22β-三羟基-29-降-木栓烷-24,2β-内酯(9)、2,3-二氧代-6α,10-二羟基-24-降-木栓烷-4,7-二烯-29-酸(10)、2α,3β,19α,23-四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11)、2α,3β-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3,28,30-三酸(12)。结论化合物1、3、7、10~12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3、11、12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猫儿刺(Ilex pernyi Franch)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采用波谱解析并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 9 个化合物:2α, 23-二羟基-乌索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1),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2), 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 (3),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 (1→2)-β-D-吡喃葡萄糖苷(4), 23-羟基-乌索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5),竹节参苷Ⅳa (6),23-羟基-乌索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苷(7),铁冬青苷XXXVII (8), 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2α, 23-二羟基-乌索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9)。结论:9 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固公果(Rose odorata Sweet var. gigantea (Coll.et Hemsl.)Rehd.et Wils)根中三萜类成分。方法。通过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等色谱学分离,利用理化性质、现代波谱学以及化学沟通手段鉴定结构。结果:从固公果根乙酸乙酯层分离到9个三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酸(1)、2a,3卢,19β-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2)、野鸦春酸(3).2a,3a,19a,23-tetrahydroxyurs-12-en-28-oicacid (4), 2α,3β,19a-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5), kaji-ichigoside F1(6)、野蔷薇苷(7)、2n,3a,19a,23-tetrahydroxy-urs- 12-en-28-oicacid-3-O-β-D-glucopyranosyl ester (8),(8)、冬青苷B(9)。结论:化合物9为首次从蔷薇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夏枯草地上部位(除去果穗)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用理化方法解析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该植物地上部位中分得12个化合物,均为五环三萜和三萜皂苷类成分,经与文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对照,分别为:乌苏酸(1),齐墩果酸(2),白桦酯酸(3),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4),2α,3α,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5),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6),2α,3α,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7),2α,3β,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8),2α,3α,19α,24-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β-D-吡喃葡萄糖苷(9),2α,3β,19α,23-四羟基坞苏-12-烯-28-酸-β-D-吡喃葡萄糖苷(10),2α,3α,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11),和2α,3α,24-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12)。结论:其中化合物3、9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旱生香茶菜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和方法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进行人体肿瘤细胞毒体外活性实验。结果:从旱生香茶菜叶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三萜类化合物:齐墩果酸(1),乌苏酸(2),maslinicacid(3),2α-羟基乌苏酸(4),hederagenin(5),3β,23-dihydroxy-urs-12-en-28-oicacid(6),arjunolicacid(7),asiaticacid(8),2α,3α,24-trihydroxyolean-12-en-28-oicacid(9),2α,3α,24-trihydroxyurs-12-en-28-oicacid(10)。测试了10个化合物对3种(K562,MKN45,HepG2)人体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论:化合物1-10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讨论了它们的生源关系。所有三萜化合物对上述三种人体肿瘤细胞株都没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长柄异木患(Allophylulogipess)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对长柄异木患茎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ycloart-24-ene-3β,26-diol(1),3-oxotrirucalla-7,24-dien-21-oicacid(2),zizyberenalicacid(3),蛇藤酸(4),ent-4(15)-eudesmene-1β,6a-diol(5),4(15)-eudesmene-1β,8a-diol(6),4(15)-eudesmene-1β,5a-diol(7),甲基埃斯特瑞(8),白桦脂醇(9),白桦脂醛(10),白桦脂酸(11),3β-hydroxy-5a,8a-epidioxyergosta-6,22-dien(12),3-oxo-19a-hydroxyurs-12-en-28-oicacid(13),熊果酸(14),东莨菪内酯(15),梣皮啶(16),黄花菜木脂素A(17),香草醛(18),松柏醛(19),2’,6’-dihydroxy-4’-methoxyacetophenone(20),p-(aminoalkyl)-benzoicacid(21),香草酸(22),1-O-p-coumaroylglucose(23),β-谷甾醇(24),poriferast-5-ene-3β,4β-diol(2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长柄异木患(Allophylulogipess)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胡桃楸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胡桃楸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胡桃楸根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分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齐墩果酸(2)、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口山酮(3)、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4)、α-乳香酸(5)、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6)、1,5,8-三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7)。结论:化合物2-7首次从胡桃属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枇杷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 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枇杷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2α,3α,19α-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1)、arjunolic acid(2)、methyl 2α-hydroxyursolate(3)、马斯里酸甲酯(methyl maslinate 4)、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5)、熊果酸(ursolic acid 6)、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 7)、2α-羟基齐墩果酸(maslinicacid 8)、2α,3α-ursolia acids(9)、蔷薇酸(tormentic acid 10)、vomifoliol(11)、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 12)、槲皮素-4′-O-β-D-半乳糖(quercetin-4′-O-β-D-galactoside 13)、eugenyl β-rutinoside(14)。结论:化合物1~3、12~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对萼猕猴桃叶中的四个具有细胞毒活性的三萜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对萼猕猴桃(Actinidia valvata Dunn)叶的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选用肿瘤细胞株PLC、Hep3B、HepG2、HeLa、SW480、MCF-7和Bel7402,采用MTT法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从对萼猕猴桃中分得4个化合物为科罗索酸(1)、2α,3β,24-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2)、2α,3α,24-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3)和2α,3α,19α,24-四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4),它们都具有细胞毒活性。结论:该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实验材料中获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维吾尔药薰鲁香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ODS等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运用现代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薰鲁香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7-羟基-28-去甲基齐墩果-12-烯-3,11-二酮(1)、3,11-二酮基-齐墩果-12-烯-28-羧酸(2)、齐墩果-12-烯-3,11-二酮(3)。结论:化合物1和2从漆树科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3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紫菀正丁醇萃取液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紫菀正丁醇萃取液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以及制备液相分离化合物,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药紫菀中正丁醇萃取部位分得9个化合物,其中紫菀皂苷类4个,分别为:3-O-[O-α-D-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基]-2β,3β,16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28-[O-β-D-吡喃木糖基-(1→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4)-[O-β-D-呋喃芹菜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酯(astersaponin A,1)、3-O-[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2β,3β,16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8-[O-β-D-吡喃木糖基-(1→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4)-[O-β-D-呋喃芹菜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酯(astersaponin C,2)、3-O-[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2β,3β,16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28-[O-β-D-吡喃木糖基-(1→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酯(astersaponin E,3)和3-O-[O-α-D-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基]-2β,3β,16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4),以及shionosides A(5)、epifriedelinol(6)、astin C(7)、二十四烷酸(8)和棕榈酸(9)。结论:化合物4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