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某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某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分析职业暴露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某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134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暴露人群中,护士所占比率最高(59.70%),其次是医生(19.40%)、医技人员(9.70%)。职业暴露主要原因为锐器管理不规范(占46.27%,62例),其次为操作意外(占42.54%,57例)、防护措施不足所致(占11.19%,15例);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94.78%,127例),黏膜接触暴露占5.22%(7例),暴露源不明确者占42.54%,暴露源明确者占57.46%,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分别占35.82%、12.69%、3.73%、2.24%;HBV、HCV合并感染占2.24%(3例);HIV、HBV、HCV、TP合并感染占0.74%(1例)。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率为95.52%。结论护士是职业暴露高危群体,做好职业防护,并规范锐器管理,可以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2.
护理人员采血环节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护士采血过程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具体环节,以及源患者感染状况,为制定职业暴露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11年8月-2013年9月护士采血环节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89例次,包括静脉采血75例次,动脉采血14例次。采血操作环节职业暴露居前3位的是拔针后管塞穿刺针回弹(25例次,28.09%)、操作结束集中二次清理垃圾(18例次,20.22%)、血液体液皮肤黏膜接触(13例次,14.61%)。经检测,源患者确定感染43例次(48.31%),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梅毒螺旋体(TP)、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血液接触感染病原体中的一项或多项;源患者未感染46例次(51.69%)。经科学处理,发生采血环节职业暴露的护士均未发生感染。结论开发安全型采血针,锐器使用后第一时间放入锐器盒,采血操作戴手套等防护用品,以及实施标准预防和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是降低临床护理人员采血环节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快速筛查在感染状态不明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对某院2011年1-12月在感染管理科登记的45例感染状态不明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次感染状态不明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中,快速筛查前暴露源明确10例,明确率为22.22%,暴露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明确3例,明确率为6.67%;快速筛查后,暴露源明确35例,明确率为77.78%,提高了55.56%,暴露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明确23例,无需检测22例,明确率为51.11%,提高了44.44%。根据快速筛查结果实施暴露后预防措施方案,未发生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传播性疾病。结论 结合快速筛查结果选择暴露后预防措施方案,可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某院2010年上报医院的职业暴露数据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医院自行设计调查表,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填写,科室审核后上报到医院感染管理科。结果 2010年该院有227名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230例次。其中193人发生锐器伤196例次,34人发生血液/体液暴露34例次;分布于48个科室,前5位分别为:手术室34例次,骨科、肝血管外科各18例次,肾内科11例次,麻醉科10例次。职业分布中,护士和医生占总数的85.46%;本院职工占63.48%,实习进修生占36.52%。工龄以5年以下者居多,占73.57%。缝合/剪断和各种注射为刺伤的主要环节,操作中和操作后处理废物为刺伤主要时机;70.59%的血液/体液暴露者未佩戴防护用品,26.53%被刺伤者未戴手套。结论职业暴露分析利于确定重点科室、目标人群和高危因素,便于进行相应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13年5月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2 467名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505人、654人次,发生率20.47%、人次发生率26.51%;其中护士437人次、实习生58人次和医师139人次,分别占66.82%、8.87%和21.25%,是易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头皮钢针、一次性注射器、手术缝针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医疗器具,分别占29.05%、21.10%、11.01%;加药、医疗废物处置和手术缝合等操作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环节,分别占13.00%、9.63%、9.33%;在已知暴露源情况下,血源性疾病暴露率达10.24%,锐器伤后上报率仅为5.20%。结论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应强化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切实降低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院职业暴露发生的特点,针对薄弱环节制定防控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140例次职业暴露的类型、原因以及暴露源、处置随访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暴露者中护士居多,占40.72%;其中暴露类型以锐器伤为主,占84.29%。发生暴露的主要原因在于操作者本人未能执行标准操作流程,暴露源病原体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最多见(41.45%),暴露者能正确处置者占94.29%。结论了解职业暴露特点和薄弱环节的管理,有利于制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某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偶遇的方法对该院374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内容和处理流程正确率分别为54.81%(205/374)、89.84%(336/374)。 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174例、533例次,暴露率为46.52%(174/374)。不同科室、岗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儿科和内科的医务人员暴露率较高,分别为64.46%(78/121)、60.00%(18/30)和40.00%(50/125);护士和医生暴露率较高,分别为51.52%(102/198)、47.27%(52/110)。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和晚上,穿刺、采血或处理物品为主要的暴露环节,暴露地点主要是病房和手术或换药室。结论该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率较高,应加强医院高危科室、人员和操作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医务人员填报的职业暴露登记表,分析191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共报告222人次职业暴露,其中护士150人次,医师47人次;暴露方式主要为锐器伤,占86.0%;暴露地点主要为手术室,占23.4%;78.5%的医务人员在锐器伤发生后能正确进行局部处理.结论 应加强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意识,督促医务人员认真执行标准预防.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解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我们分析了2008年8月-2013年2月该院26名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职业暴露的监测资料,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2008年8月-2013年2月报告给医院感染控制科的26名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调查工具为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规自行设计的"医务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  相似文献   

10.
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77,自引:1,他引:77  
目的 研究各类职业防护措施与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皮肤粘膜接触病人血液、手套破损及皮肤粘膜被医疗器械损伤作为职业暴露指标,以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分别评价各类职业防护措施的作用。结果 采取经常穿戴手套、多次的职业培训、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事先知悉病人感染状况等措施与减少皮肤粘膜接触血液次数和皮肤损伤的关系有统计学上意义。结论 穿戴手套、加强职业培训、制定规章制度等对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人群的分布特征、危险因素与风险环节。方法对某院所有医务人员2011年1月—2014年6月发生的职业暴露进行风险监控,分别从发生职业暴露者的职业类别,暴露的地点、环节以及方式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286例次职业暴露者中,男性63例(22.03%),女性223例(77.97%);2011年111例次(38.81%),2012年75例次(26.22%),2013年67例次(23.43%),2014年1—6月份33例次(11.54%);对不同人群发生职业暴露者统计数据显示,各年度不同人群发生职业暴露所占百分比相似,由高到低依次为护士(31.97)%、医师(19.90%)、护工(15.79%)、技师(7.64%)、护师(4.17%)和保洁员(2.84%);整理废物、拔针或更换针头、丢弃锐器入利器盒、手术缝合或器械传递、各种穿刺(含抽血)操作时的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损伤的主要风险环节,其构成比分别为22.38%、19.58%、14.34%、12.94%和11.19%;各年度职业暴露发生地点相似,主要是病房、手术室和注射(治疗)室,其构成比分别为51.40%、19.58%和11.54%。结论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监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标准预防,加强对职业暴露高危人群的培训,对风险环节及危险因素进行监控和干预,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人群分布特征和风险环节,为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12月该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发生锐器伤者的职业类别、暴露地点及环节、暴露源等情况。结果2014年1-12月共监测医务人员2 643名,发生锐器伤61名,其中护士43名(占70.49%),医生13名(占21.31%)。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科室主要为骨科(9名,占14.75%),致伤锐器主要为输液针(33名,占54.10%),发生的主要操作环节为拔针(21名,占34.43%);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36例(占59.01%);34名(占55.74%)锐器伤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操作中均未戴手套。锐器伤职业暴露后进行局部处理者54名(占88.52%),进行药物治疗(含预防用药)者仅18名(占29.51%);追踪随访43名(占70.49%),均未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锐器伤职业暴露监控体系,加强对发生锐器伤高危人群的培训,强化标准预防,对风险环节进行监控和干预,有效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甘肃省不同层次医院的医务人员锐器伤(SI)现状进行调查,为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以及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指导。方法2012年1-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6市州共38所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共回收问卷11 358份,SI发生率为9.87%(1 121例),例次率为12.60%(1 431例次),发生密度为1.05次/(人·月)。不同性别、岗位、工作年限组医务人员SI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岗位人群,容易发生SI的地点不同;造成医务人员SI的主要医疗器具是注射器针头、静脉输液头皮针及手术缝针。已知暴露源的SI有1 099例次(76.80%);发生污染SI 980例次(68.48%),其中474例次(48.37%)为血源性疾病暴露,血源性疾病暴露率为33.12%。在调查的血源性暴露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占74.25%,梅毒螺旋体(TP)占13.10%,丙型肝炎病毒(HCV)占12.01%,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占0.64%。 结论甘肃省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探索适合区域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监控和管理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现状,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于2016年4月6日—5月6日向全国13个省份158所不同级别医院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别调查各所医院开展职业暴露监测首年、2010年及2015年的职业暴露与防护管理及监测情况。结果81.65%(129/158)的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工作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98.73%(156/158)的医院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77.22%(122/158)的医院存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漏报现象。共发生职业暴露事件11 116例,调查首年发生1 542例,2010年发生2 474例,2015年发生7 100例。锐器伤在各类职业暴露类型中占96.76%;职业暴露人员职业分布中,护理人员占53.90%;职业暴露人员科室来源主要为普通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引起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器具主要为注射器、头皮钢针、手术缝针等;静脉注射、针头丢入利器盒、手术缝针等是引起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高危操作;在职业暴露源阳性分布中,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主,占58.69%。结论我国医务人员面临职业暴露的风险大,危害重,形势严峻,应通过政府立法、推广应用安全器具、规范医务人员操作行为、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强化医务人员教育与培训、建立健全职业暴露报告、评估和随访机制等措施,以切实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院共发生职业暴露632例次。职业暴露发生以护士为主,共392例次,占62.02%;主要发生于工作年限不满2年的医务人员,共387例次,占61.2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时机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在输液完毕拔针、集中处置使用过的锐器物及针头以及手术缝合时,分别占15.19%、14.71%和12.18%。导致锐器伤发生的器械中,头皮钢针所占比例最大,共137例次,占23.42%;其次是缝合针,96例次,占16.41%。职业暴露血源性病原体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58.86%,其次是未知暴露源导致的职业暴露,占18.04%;职业暴露地点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38.61%)。结论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预防职业危害的能力,规范具有潜在危险的操作行为,加强医疗废物分类与管理,从而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职业暴露问卷调查表,调查2015年1—12月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1 888名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304例,全院平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6.10%;发生职业暴露370例次,职业暴露例次率为19.60%。医生、进修实习人员和工作年限≤1年的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相对较高,分别为23.18%(102/440)、17.88%(49/274)、18.34%(95/518)。锐器伤为主要的职业暴露方式,占83.24%(308例),发生环节以器械使用后处理前、器械使用中为主,分别占37.99%(117例)和36.69%(113例)。370例次职业暴露中,可追溯到暴露源的有315例次。已知暴露源中,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占24.13%(76例次)。370例次职业暴露中,仅59例次实施了完整的局部处理和上报程序,职业暴露上报率为15.95%。结论该院应采取综合措施最大程度地促进职业安全防护,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运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发生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液/体液职业暴露246例。职业暴露人群以在职护士为主(95例,占38.62%);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主要为病房(148例,60.16%);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219例,占89.0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的操作环节主要为手术意外(69例,占28.05%);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123例(占50.00%);暴露医务人员经局部处理和预防用药后,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