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与常规检测技术的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丽  韦天新 《化学进展》2007,19(1):193-200
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SPR)是被入射电磁波所激发、存在于金属和电介质界面上电荷密度振动的谐振波.SPR是一种消逝场光学成功应用的典范,它具有体积小、分辨率高、无需标记、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本文介绍了SPR与电化学方法(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光学方法(荧光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和石英晶体微天平等其它常规检测技术联用的研究进展,与其它常规方法联用能进一步提高分析能力,可弥补彼此的不足.本文还特别详细说明了部分电化学方法、干涉测量法与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联用的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2.
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electrochemi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ESPR)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与电化学方法联用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在阐明ESPR基本原理及其主要联用方法的基础上,对ESPR技术在金属离子定性/定量分析、纳米薄膜原位动力学研究、电化学聚合反应过程研究、ESPR生物传感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评述,并提出了提高ESPR检测灵敏度、ESPR与其他技术的联用以及测量装置的微型化、自动化是今后ESPR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electrochemi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ESPR)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与电化学方法联用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在阐明ESPR基本原理及其主要联用方法的基础上,对ESPR技术在金属离子定性/定量分析、纳米薄膜原位动力学研究、电化学聚合反应过程研究、ESPR生物传感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评述,并提出了提高ESPR检测灵敏度、ESPR与其他技术的联用以及测量装置的微型化、自动化是今后ESPR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王琼  唐浩  谢青季  姚守拙 《化学进展》2007,19(2):370-376
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electrochemi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ESPR)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与电化学方法联用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在阐明ESPR基本原理及其主要联用方法的基础上,对ESPR技术在金属离子定性/定量分析、纳米薄膜原位动力学研究、电化学聚合反应过程研究、ESPR生物传感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评述,并提出了提高ESPR检测灵敏度、ESPR与其他技术的联用以及测量装置的微型化、自动化是今后ESPR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小型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分析仪采用固定光的入射角,监测共振波长变化的测量模式,可进行多波长同时测量.设计并组装了SPR分析仪中的微型光纤光谱仪,采用光导纤维输入被测光,固定全息衍射光栅分光,线阵CCD光电传感器检测,可检测的波长范围是500~900 nm,分辨率0.23 nm.自行编制了控制传感器数据采...  相似文献   

6.
包宇  毛燕  王伟  李正刚  牛利 《电化学》2013,19(1):17-28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是利用金属薄膜光学耦合产生的物理光学现象建立的一种非常灵敏的光学分析手段. 近年发展的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Electrochemi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EC-SPR)是将时间分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技术与电化学方法联用的一种新技术. 本文介绍了SPR和EC-SPR的基本原理,并重点阐述了时间分辨SPR光谱技术与电化学方法联用及应用,该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反应动态过程研究、生物化学传感器、电极/溶液界面的表征、动力学常数的测定以及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等领域.  相似文献   

7.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检测人血清白蛋白抗体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是研究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和非直接方法(如酶联免疫)相比,具有实时、快速和免标记等特点。我们在甲羧基化葡聚糖修饰的传感片表面直接交联固一人血清白蛋白(HSA),用于anti-HSA抗体活性的检测,并用H3PO4(0.1mol/L)溶液再生。结果表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能快速实时检测anti-HSA抗体的活性,且传感片能够重复使用100次以上。  相似文献   

8.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研究生物膜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研究生物膜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热门课题。文章综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的成膜方式、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发展建立新型的高通量分析方法是生命科学研究中海量组分检测的关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作为新近发展起来的高灵敏分析方法,能以微阵列形式实时检测研究各种分子作用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多功能高通量研究平台。本文对SPRI的基本原理、在膜性能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的应用,以及新的技术发展作了较详细的评述,着重讨论了SPRI的最新发展水平,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连续检测莱克多巴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对莱克多巴胺抗体与固定在芯片表面的莱克多巴胺衍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解离常数为2.56×10-6s-1。根据一定范围内相对响应值和时间近似呈线性关系的动力学特性,建立了连续检测的方法,从而简化了实验步骤,有利于提高芯片的使用寿命。检测莱克多巴胺采用抑制法,将莱克多巴胺衍生物固定在芯片的表面,莱克多巴胺抗体与样品混合后流过芯片的表面,所得相对响应值与样品中莱克多巴胺的浓度成反比。单个样品的检测时间设定为15min,对应的检出限小于4μg/L。  相似文献   

1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传感技术是生物化学分析领域常用的分析手段和研究工具,与其相关的研究不计其数,发展日新月异。本研究小组从事SPR传感技术研究近十年,从初期的理论研究、仿真计算、传感器设计以及全自动SPR生物分析仪开发与应用研究,到目前的传感器性能提高、应用拓展,时刻关注着该项技术的最新动态。本文系统综述了SPR传感技术和生物分析仪的原理、结构以及主要功能模块,SPR传感器的调制类型、耦合方式以及SPR成像传感器;介绍了结合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技术、改进金属膜系设计、优化数据处理算法等提高SPR生物分析仪性能的方法;阐述了SPR传感技术和生物分析仪的最新进展,包括SPR技术和微流控芯片、电化学技术、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SERS)的联用;列举了SPR生物分析仪在临床诊断、药物筛选、生物分子研究、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最后,分析了SPR生物分析仪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SPR biosensing is increasingly popular for the detection of a multitude of biomolecules. It offers label‐free detection and study of proteins, nucleic acids, and other biomolecules in real time. A recent trend involves incorporation of AuNPs, either within the sensing surface itself or as signal enhancing tagging molecules. The importance of AuNP and detecting agent spacing is described and techniques using macromolecular spacing aids are highlighted. Recent methods to enhance SPR detection capabilities using gold nanoparticles are reviewed, as well as device fabric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incorporation. SPR detection is a highly versatil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biomolecules and,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AuNPs, shows promise in extending it to a number of new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for monitoring 17β-eatradiol( E2 ) was developed. The small molecule E2 was immobilized on a CM5 sensor chip for an indirect competitive immunoassay to detect F2. The SPR response based on the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was measured by injecting the sample solution into the flow system.The limitation of detection was 0.445 μg/L. The developed SPE-SPR system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eawater samples. Recovery of E2 was 91.6%-93.1%.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 for the E2 assay were between 10.9%-15.1% ( n = 3). The range of determination of E2 samples from the sewage in the coastal marine environment was between ND(lower than detection limit) and ca. 11.78 ng/L.  相似文献   

14.
光纤表面等离子共振(Fiber optic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FO-SPR)传感器由于体积小、易携带、抗电磁干扰等优点在生物、化学、医学及食品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光纤SPR传感器的结构、膜材料及其应用进展。其中终端反射式和在线传输式是光纤SPR传感器最重要的两种结构;最常用的膜材料包括金膜、银膜、复合膜和金属纳米颗粒。基于光纤SPR的实时检测、抗干扰能力强、可多通道检测等特点展望了其未来发展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空间结构选择性高、稳定性好和制备过程简单等特点,结合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可用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结合特性的研究。随着石墨烯、量子点等纳米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灵敏度获得了改善,促进了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快速发展。该文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简要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芯片的制备技术、分析体系及其优点,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将分子印迹-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最新研究成果,阐释了分子印迹-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的优势,并展望了该技术在食品安全分析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A method of using Au colloid to capture the decomposed product of penicillin, penicillamine, on 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biosensor for the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penicillin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penicillin to generate penicillamine and penilloaldehyde, a high sensitive biosensor for detecting penicillin was also developed. In our experiment, it was penicillamine rather than penicillin that has been measured. This is because penicillamine contains a functional group that makes it self-assembling on Au colloid to increase the molecular weight so as to improve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ignal. On a UV-Vis spectrophotometer,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penicilliamine-Au complex was determined, indicating that penicillamine was already well combined with Au colloid. The method,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Au colloid with penicillamine, proved to detect penicillin.  相似文献   

17.
表面等离子共振光谱(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一门技术。它是一种无标记的、可用于实时定量检测某些固定于传感芯片上的组分与被结合物种间的绑定亲合度(binding affinity)、且可用于对相对小量物质进行检测的重要手段。由于它可方便地研究不同生物或化学物种的有关反应与动力学问题,因此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对有关等离子共振现象的形成及其作为敏感检测手段的机制、原理和改进等问题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