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玲 《北京中医》1998,17(2):4-5
温法是通过温里去寒的作用达到阳复寒去的目的。有关通法意义《医学薪传》云:“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叶天士根据脾胃两经不同的生理特性提出了“...  相似文献   

2.
刘伟华 《新疆中医药》2011,29(4):115-116
胃脘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因复杂,可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气滞瘀血、痰湿浊等所致。但病机总以胃脘失和失降,而失通畅为关键。正如清代名家高士宗言:“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也通也,虚者助之以通。寒者温之以通,无非通之之法也。”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将通法理念应用到胃脘病的治疗中,效果满意。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
六腑以通为用,故腑证多以通立法,然“此通字,勿执攻下之谓”。正如高士宗在《素问直解》所言:“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升,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八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容青 《中医杂志》2005,46(10):737-738
笔者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着眼气机升降,以通立法,认为人体阴阳平衡赖气机之正常升降,尤其是脾胃为一身气血之枢纽,人身之阴阳气血,脏腑之斡旋升降,全赖脾胃滋养与运化.所谓"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言,其要旨正如<医学传真>所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故依不同证情,具体按八法施治.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痛与不痛有个概念,就是说: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因此,治疗痛症要着重调理气血,畅通经脉为主。清高士宗对通法的运用较为详备,值得我们临床参考。他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这是说明中医治疗痛症是有极其丰富内容的。我们根据前人的经验论述,并在通则不痛的理论启示下,在用药上加以探讨。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6.
杨宝春老中医临症将胃病分为寒湿困遏、饮食停滞、肝胃不和、瘀血阻滞、脾胃虚弱等五型进行治疗,强调病位在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病因有寒、痰(饮)、瘀、湿、食等,总以正虚为主导,当时时顾护中气。主症为疼痛,致痛之理,皆缘不通,杨老奉行《医学心传》"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不拘泥于一方一药,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7.
人体各脏腑经络若能通畅无阻,营卫气血周流不息,气机升降有序,人则健康无病,即如《金匮》所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发生壅滞不通,就形成疾病。对“不通”之证,临床多用行气、活血、攻下、利水等通利诸法,但这并非是治疗壅滞病证的唯一方法。正如《素问直解》所说:“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升,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以补达通”是指通过补益以达到疏通脏腑气血壅滞的方法,主要用于脏腑衰弱,气血不足所致不通滞塞的病证。临床常用于以下…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笔者尝试探讨从“通”立法理论的源流及其可行性,为临床中医辨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从“通”立法的理论源流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的通调、气血运行的调畅,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因此,《素问·调经论篇》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即五脏是人体之本,经脉之所络属,都通过经脉发挥作用,通过经脉以运行气血;人若出现血气不和,就会由此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要保持经脉通畅,不失其常。从“通”立法,即指临证要从“通调”立意,辨证施治,正如清代高世栻《医学真传·心腹痛》指出:“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故切不可狭义理解“通调”内涵。  相似文献   

9.
陈贵华  李振彬  杨静 《河北中医》2010,32(2):272-273
痹者,闭也,阻塞不通的意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是中医学对疼痛病机的经典描述,同时也为疼痛的治疗指明了方向,如何正确运用“通”字治疗痹证,这是古今医家漫漫求索的目标,并留下了许多精辟的经验总结,正如《医学新传》谓“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  相似文献   

10.
李婷爱 《光明中医》2012,27(4):790-791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种病症.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胃癌以及慢性胰腺炎和胆囊炎等以胃痛为主症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治疗. 胃痛之病,体察其发病规律,其中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但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正如《素问·经脉别论》内更详述其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对于水谷入胃,赖脾之运化使精气四布,上下通达,详述无遗.脾主升,胃主降,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至于通降之法,各有不同,正如《医学薪传》所说:"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笔者治疗胃痛多年,临症应用施今墨先生的治胃痛十法即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生之法,颇感得心应手,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攻下一法,源渊深长,其首见于《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历代医家也非常重视攻下一法,张仲景《伤寒论》113方,其中泻下方有18首,如大承气汤;金元刘河间善用下法,张子和更以用下法而著名;明吴又可运用下法的原理,对治疗温疫强调以通邪为第一要领,主张六症宜急攻为先;清代吴鞠通创造了六承气汤等方剂,强调治疗温病应该用下法;近代对下法的运用更有创新,特别在治疗急腹症中的显著疗效,为中西医学界所公认。笔者在3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运用攻下法治疗急腹症,每能获效。举例案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下者举之”最早见于《素问》,是应用举法使具有“下”表现的疾病得以恢复的一种治疗原则。慢性溃疡经久不愈,机体内虚为本,外又有凹陷之疮面,“下”之表现彰显,应用“举”法颇为适宜。治疗上应从内、从外而举:内举正气,通调气血阴阳,扶脾健胃;外举即外引之法,引邪外出,引新外长;共同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3.
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认为阴阳失衡、五脏六腑失调是产生皮肤疾病的主要原因,临证治肤以“中”“和”为道,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平调阴阳,治病之宗,以和思辨”的学术思想。皮肤与气血密切相关,气血充盛、脏腑调和,才能使皮肤健康。禤老擅长调五脏以养肤:通过润肺、益肺使气血运行通畅以养肤;通过健脾、补脾使气血生化之源充盛以养肤;通过静心、常笑、清心之法使心气足、血脉通以养肤;通过疏肝、理气之法调节气血输布以养肤;通过平衡肾之阴阳使精足血旺以养肤。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正> 温病中运用通下法,是一种攻导里实、逐邪下泄之治疗方法,具有“祛邪存正”之意义。其目的在于逐邪热,下燥粪,保津液,祛淤结。其应用范围之广,方法之多,用药之精,辨证之详,有发前人之所未发。现对温病中通下法的运用试作探讨如下。一、继承仲景之法,贵在创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创承气汤之类,开逐邪热下燥屎治病之先河。明清温病学家宗其说,继承仲景运用承气之法,刻意创新。温病下法有峻下、缓下、和下、润下、通下等多种治法。同时根据不同的病机、病位加减变换其方,极力扩大承气汤在温病中的应  相似文献   

15.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浸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缩蜷……因重中于,则痛久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热气留于小肠……故痛而闭不通矣。”内经列举了十四种疼痛的临床表现,并阐明辨证要点及其病因病机。其治疗法则不外乎一个“通”字,这里所谓通并非单指通下、破瘀散结之法,其变通妙用可谓无穷,正如清·高士宗所论“通之三法,各有不同,调气和血,调血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经者,使之旁达亦通之,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  相似文献   

16.
<正> "虚者助之使通",是明代医家王师文在《医学薪传》中,提出的治疗虚痛之法则.痛证因虚者,虽有气血阴阳虚之别,然临床则多以虚与寒,或虚与热并见.虚且寒者,治当补而兼温;虚且热者,治宜补而兼清.其用补益为助,促使气血和调,经脉畅通之法,可谓"助之使通"之意也.现举治例四则,以试验其说.  相似文献   

17.
胃痛日久用鹿角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冬珊 《中医杂志》2003,44(5):331-331
胃痛一症最为多见,胃痛日久者,在辨证方中加入鹿角霜,疗效较好。胃痛的原因多端,但其共同的病机是“不通则痛”,即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治当守“通则不痛”的治痛大法。然通不必以下泄为通,如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调血和气,亦通之之法。多年前,吾跟师侍诊,常昧于其用药,一日,两胃痛患者苦病10余年,  相似文献   

18.
李古松 《中医研究》1994,7(3):31-32
通下法在疡科临床中的应用江苏221000盐城市中医院李古松主题词攻下,肠痛/中医药疗法通下法,亦称攻下法。具有除陈、荡积滞,攻里导实的作用。外疡应用本法,主要是通腑泄热、抗菌、消炎,使内结之邪从下而解。达到给邪以出路之目的。笔言在临床应用,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9.
从肺论治小儿尿频例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尿频是儿科常见病。临床以尿频、尿急为特征,属于中医“热淋”范畴。认为“小便数者,膀胱与肾具有客热乘之故也”。一般采用清热利湿之法,但临证屡见尿频小儿不具备下焦湿热表现.用常法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运用宣肺、通调水道之法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下法是祖国医学治疗方法中八大法之一.即《内经》所说的"坚者削之,留者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下者,引而竭之","燥淫所胜,以苦下之"等治疗原则.而温病学说对通下法的运用,更有着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