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是指颈内动脉-后交通分叉部位的动脉瘤,国外资料报告占颅内动脉瘤的25%,仅次于前交通动脉瘤。而国内样本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占颅内动脉瘤第一位[1]。以往文献表明Willis氏动脉环的解剖学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把发生在后交通动脉,而非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2.
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和各种方法之间的利与弊。方法 经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25例,其中,男8例,女17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29岁,平均54.2岁。25例中查出动脉瘤56个,其中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7个,大脑中动脉瘤23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颈内-脉络膜前动脉瘤6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颈内-眼动脉段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2个。根据形态特点囊性动脉瘤51个,梭形动脉瘤5个。25例均行翼点入路,单侧开颅6例,双侧开颅19例;夹闭动脉瘤51个,包裹5个。结果 25例手术全部成功,存活率100%,经半年的随访,仍有2例偏瘫,1例植物生存。3例动眼神经瘫尚在恢复中,6例脑积水中,有4例手术后脑室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如果患者全身状态允许及动脉瘤的位置和性状合适,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和可行的,效果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3.
前交通动脉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其患病率约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24.89%~37.11%[1],老年患者可因合并其他疾病而致预后不良。我院自2002年1月-2006年8月共收治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60岁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82例,占同期收治的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47.11%,占同期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5.32%。所有患者均于有效防治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基础上,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节段性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发病部位,探讨颅内动脉节段性发育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1992年1月-2008年12月经脑血管造影诊断的颅内动脉瘤1768例患者的发病部位。结果 1768例患者96.35%动脉瘤位于眼动脉至前交通动脉及椎动脉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处至基底动脉顶端这个节段内。结论颅内动脉节段性发育不良是动脉瘤发生的基础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0例多发性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中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24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8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3个,其他部位3个。一期手术处理2个动脉瘤13例(其中微创手术7例,栓塞手术6例),二期手术者7例。结果优良13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DSA显示动脉瘤消失。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和可行的。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相辅相成。尽可能一期处理所有动脉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逆向抽空减压法治疗颅内巨大后交通动脉瘤(附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交通动脉瘤通常指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发生在后交通动脉段直径大于或等于2.5cm的动脉瘤称为巨大后交通动脉瘤~([1]),在临床工作中颅内巨大后交通动脉瘤手术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较为棘手的难题.我们2008年以来共对本院5例颅内巨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逆向抽空减压法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现将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术后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10例,颈内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6例,基底动脉2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7例,Ⅳ级6例,Ⅴ级2例。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0例,90%~99%闭塞11例,90%以下闭塞2例。随访3~12个月,良好23例,中等7例,差3例,无再出血发生。结论GDC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研究背景目前针对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甚少,尤其国内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本文旨在探讨16~29岁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发病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共对2008年1月-2012年10月住院治疗的211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其中年龄16~29岁的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41例,约占同期总病例数的1.93%(41/2119)。影像学检查共发现42个动脉瘤,前循环35个、后循环7个,以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所占比例最高,约为30.95%(13/42);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各占14.29%(6/42);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占比例较低,仅为4.76%(2/42)。位于Willis环分叉部及近侧大动脉上的动脉瘤共34个占80.95%、动脉周围支上者8个占19.05%,其中直径≤5mm者45.24%(19/42)、6~10mm者30.95%(13/42)、11~24mm者7.14%(3/42)、≥25mm者16.67%(7/42)。结论青年(16~29岁)颅内动脉瘤男性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前交通动脉是青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以巨大型、后循环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所占比例较高。青年(16~29岁)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特征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近,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致残、致死率高,发生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1]。前循环动脉瘤是指颅内Willis’s动脉环前半部的动脉瘤,包括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中动脉及其分支,前后交通支动脉,脉络膜前动脉[2]。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主要有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我院2011-12—2013-12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97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硬性内镜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分析其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患者66个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其中63个破裂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多数患者在内镜辅助下完成动脉瘤夹闭术,包括动脉瘤夹闭前后对载瘤动脉、瘤颈及瘤周穿通支的观察,以确定最佳夹闭位置和程度.结果 内镜能更好地观察瘤周局部解剖结构,保证首次最佳夹闭,5例第一次夹闭后,经内镜发现夹闭不佳而重新调整动脉瘤夹,其中1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夹闭动脉瘤同时夹闭后交通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瘤夹闭穿通支.在使用内镜过程中造成1例轻度颞叶脑挫伤,在所有过程中未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夹闭过程中辅助使用内镜,能更好地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的局部解剖结构,提高动脉瘤夹闭手术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