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中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1月间收治的7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融合器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研究组予以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日本骨科学会改良的(JOA)评分、Odom评级、术后2d及术后1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Odom评级、术前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植骨融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d及术后1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及吞咽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Solis、Zero-p椎间融合器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45例,行Solis椎间融合器辅助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25例为Solis组,行Zero-p椎间融合器辅助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20例为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至2020年6月,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活动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比较术后3、6、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比较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跳跃节段退变率。结果Solis组手术时间[(96.20±14.38)min]短于Zero-p组[(108.00±14.99)min](P<0.05),术中出血量[(76.28±13.86)mL]少于Zero-p组[(85.45±13.81)mL](P<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高于术前,NDI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高于术后3个月,NDI评分低于术后3个月(P<0.05),VAS评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lis组与Zero-p组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12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及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大于术前(P<0.05),2组术后3个月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大于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0.05);2组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跳跃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olis组与Zero-p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活动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olis组术后3、6个月融合率(76.00%、96.00%)高于Zero-p组(55.00%、80.00%)(P<0.05),术后12个月融合率与Zero-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跳跃节段退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olis与Zero-p椎间融合器辅助治疗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均可有效恢复神经功能,增加椎间隙高度,改善颈椎曲度,保持跳跃节段活动度,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但应用Solis椎间融合器辅助可促进融合节段的早期融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本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中使用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器的31例患者为Prevail组,至少随访2年。另选取同期使用前路钢板治疗的31例患者为钢板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影像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revail组术中失血量少于钢板组,手术时间均短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钢板组9例患者术后发生吞咽困难,其中4例患者直至随访结束时仍表现出轻度吞咽困难; Prevail组6例患者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且症状在术后6周内完全消失。2组术后各时间点的颈椎前凸角、手术节段Cobb角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与传统前路钢板相比,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器具有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风险低、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等优点,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两种不同椎间融合器植入方式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2例,其中A组36例行双侧开窗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改良,TLIF),B组36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术(PLIV)。平均随访18.4个月。对2组患者的失血量、住院时间、融合率、好转率及术后硬膜漏、新发神经根性疼痛、感染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融合率和好转率均高于B组,而术中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合双侧开窗技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器植入技术能很好地完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具有一次手术完成360。融合、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脊柱稳定性破坏少及融合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背景:聚醚醚酮聚合物在体内外实验表明,它与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相容性,最接近骨的弹性模量,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硬度,是最佳的椎间融合器材料.目的:评价锚定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间盘切除后椎体间融合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5/2009-09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55(42~67)岁.均采用前路间盘切除后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椎间融合治疗.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X射线检查测量椎间高度,侧位像过伸过曲位观察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17例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在术后的几天内,患者的下肢肌力增加,术后肢体的灵活性较术前改善.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手术节段稳定,椎间高度恢复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经X射线证实均达到牢固融合.结果说明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可以使颈椎手术节段获得即刻稳定,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融合效果确定,并发症较低,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背景:腰椎前路自锁定椎间融合器SynFix-LR与前路钢板和后路椎弓根螺钉比较,其操作更简单、创伤更少,而且其前方0切迹设计降低了血管损伤的风险.如果前路椎间融合后以SynFix-LR固定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生物力学上相似,那么在避免后路手术入路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同样的脊柱稳定的效果.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后以前路自锁定椎间融合器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1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模拟l临床建立前路椎间融合后SynFix-LR固定模型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两种内固定模型生物力学特性上差异.结果与结论:行单纯前路椎间融合后,腰椎的稳定性比完整标本有明显的下降.以SynFix-LR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都能有效地增加腰椎前路椎间融合的初始稳定性,而且两种固定增加脊柱稳定性的效果之间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区别,因此认为SynFix-LR是较理想的前路椎间融合固定器械,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的填充材料较多,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多见,但自体骨取材引发供骨区出血、感染、术后疼痛等并发症被临床工作者逐渐重视。同种异体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可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融合器填充材料。目的:对比异体骨与自体骨填充椎间融合器结合钢板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融合中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对44例脊髓型颈椎病共44节段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取颈前斜切口2.0-3.0 cm,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尽量保留终板。其中24例取自体髂骨填充椎间融合器,20例采用同种异体骨填充,以JOA评分、Odom’s疗效评定标准及X线射片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疗效评定(Odom’s标准)优良率,同种异体骨组高于自体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同种异体骨组融合率较自体骨组低,12个月时两组融合率均为100%。影像学结果提示,术后3,6,12个月同种异体骨组与自体骨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同种异体骨作为椎间融合器填充材料,融合率与自体髂骨相似,并可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恢复椎间隙高度,可作为理想的骨填充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cage,ACIF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脊髓型颈椎病58例,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共植入ACIFC75枚。术后临床功能评判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影像学采用Zdeblick影像学判断标准。结果:全部病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73个融合器于平均11.2个月后获得融合。颈脊髓功能评分术前平均9.2分,术后即刻平均11.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4.5分,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以上颈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为94.8%。椎间高度:术前平均1.9mm,术后即刻平均4.7mm,获得融合时平均4.5mm,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CIFC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手术简单、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在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方面疗效确切,融合率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下两种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采用MIS-TLIF术治疗的11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融合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57例和B组55例。A组行单纯椎间植骨融合,B组行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腰腿疼痛恢复情况、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ODI评分以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ODI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B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1年,两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术下单纯椎间植骨融合与椎间Cage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可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曾凡伟  王晓林  李俊 《华西医学》2010,(11):2032-2034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66,n-HA/PA66)颈椎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2010年6月,对1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以n-HA/PA66椎间融合器支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3个月;随访时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tiation,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X线片评估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情况,包括椎间高度及椎间融合器下沉情况。结果 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以及椎间融合器的安放固定。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6、12个月的JOA改善率分别为87.0%、94.0%、97.0%。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植骨融合,椎间高度及椎间融合器的位置维持良好,无下沉、移位。结论 n-HA/PA66颈椎间融合器具有早期支撑稳定功能,可有效维持颈椎椎间高度;术后植骨融合率高且便于X线片观察,是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前路手术植骨的理想支撑材料,但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应用于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ACDF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椎间融合器置入固定,观察组给予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JOA评分、Odom功能评估、病变脊柱Cobb角及吞咽功能。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脊柱功能JOA评分改善优良率与Odom功能评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病变脊柱Cobb角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Zero-P颈推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应用于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疗效显著,可保持良好的脊椎稳定性,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后路椎间融合加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疗效。方法患腰椎滑脱症经手术减压,神经根松解,行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er interbaby fusion)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按meyerding分类,Ⅰ度2例,Ⅱ度33例,Ⅲ度3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4年3个月,平均2年8个月,32例术后症状全部消失,4例仍有劳累时轻度腰部及臀部疼痛,1例骶尾部褥疮致切口感染,经后期处理愈合,1例椎间融合器移位,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腰部活动后融合。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二者起到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作用。详细了解,全面掌握椎弓根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术的技术特点,才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脊柱可获得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加颈椎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颈椎钢板固定,术后行X线检查。结果:有53例得到随访,其中51例取得骨性愈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及植骨后辅以钢板内固定将使融合节段更加稳定,有助于脊髓型型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卢静  孙红霞  任静  郑圣鼐 《全科护理》2010,8(28):2543-2545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内固定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72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手术,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和消失,日本矫形外科学学会(JOA)评分提高;植骨均骨性融合,椎体高度和曲度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加强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内固定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72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手术,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和消失,日本矫形外科学学会(JOA)评分提高;植骨均骨性融合,椎体高度和曲度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加强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L4、5单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5例行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1例出现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移位但无相应症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住院天数、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植入治疗时间及植入治疗中出血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方式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相当,但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问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背景:随着前路钛板的广泛应用,术后一些并发症如吞咽困难、钛板松动、螺钉退出及邻近阶段椎间盘退变等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而桥形固定颈椎前路融合器系统的应用有望避免这些并发症。
  目的:观察桥形固定颈椎前路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疗效。
  方法:2013年4至12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应用ROI-C进行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32例,融合器中均植入骨诱导促进椎间融合。32例中脊髓型颈椎病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颈髓过伸伤3例,颈椎间盘突出1例,颈椎不稳2例,节段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例。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测定JOA及NDI评分评价神经症状及功能改善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32例患者均完成了4-8个月的门诊定期随访,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ROI-C松动移位及二次手术。椎间融合平均时间4.2个月(3-5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9.2分上升至术后13.8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均较内固定前提高(P<0.05)。提示ROI-C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能有效地恢复病变椎间隙高度,能获得颈椎稳定性重建及椎体间融合,有效避免因植入钢板固定而引起的相关手术并发症,改善神经症状及功能,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采用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治疗4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中双侧椎弓根内固定26例(A组),单侧椎弓根固定22例(B组)。比较2种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融合率、手术前后JOA评分的情况,分析其手术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的功能参数均优于术前,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优于A组患者,2种手术患者术前J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和手术费用,与同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取得相同的手术效果,适宜于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4种颈椎前路融合术的疗效。方法:用4种融合方式对241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其中单纯髂骨植骨(A)组单节段40例,双节段22例;颈椎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cage,CIFC)(B)组单节段40例,双节段21例;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C)组单节段45例,双节段23例;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D)组单节段35例,双节段15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2年,A组融合率为82.1%,B组融合率为96.3%,C组融合率为95.6%,D组融合率为95.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早期显著性降低(P〈0.05),B组、C组和D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C组和D组之间远期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和D组之间远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CIFC、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