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测量学生酸碱反应概念的理解水平,并诊断学生的相异构想,基于RASCH模型开发了酸碱反应概念理解的测查工具。使用该测查工具对752名高中生进行测试,分析显示测试结果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还表明,中学生对酸碱反应概念的理解水平随年级升高而提高,但在不同的理解水平上学生均存在较多的相异构想。  相似文献   

2.
孙杰英  严文法 《化学教育》2018,39(23):71-74
采用自编的二段式多项选择诊断测验为研究工具,对55名初三学生“酸、碱、盐”核心概念的相异构想进行调查研究,诊断了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相异构想并探析了产生这些相异构想的成因和主要来源,为中学化学教师进行概念转变教学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卢姗姗  毕华林 《化学教育》2016,37(21):29-35
采用准实验研究设计,选择高一年级2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教学干预,让他们采用解释驱动探究学习电解质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控制组学生按照学校正常教学安排进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概念理解高于控制组,并且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呈现显著性差异。解释驱动探究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迁移,并消除了相异构想。  相似文献   

4.
吴轶鹏  韩慧磊  孙影 《化学教育》2020,41(17):105-111
国内外有关化学学科的相异构想研究主要包括对学生相异构想进行诊断及其原因分析,以及开发有效的教学模式或策略对学生相异构想进行概念转变。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为相异构想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游戏”和“访谈”方法,对高一学生“8电子稳定结构”化学概念学习的“相异构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常生活概念“平均”对科学概念“8电子稳定结构”学习产生了负迁移,同时高一学生对相关的化学微观概念产生了很多的相异构想;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一套中学化学微观概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林晓娇王   《化学教育》2014,35(5):56-58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方法,对高三53名学生关于“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相异构想进行调查研究,探查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相异构想,分析产生的原因,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了转变相异构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罗秀玲 《化学教育》2008,29(1):31-33
通过对化学教师部分核心化学概念相异构想的调查研究,并与高一学生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发现教师与学生整体回答的曲线大致平行;教师及学生在“宏观—微观”、“微观—符号”表征转换方面存在困难。为了促进教师与学生相异构想的转变,应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丰富学生相异构想的调查。  相似文献   

8.
物质结构内容的抽象性导致学生产生大量的相异构想,影响着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和深刻理解。通过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从思维的视角分析了中学生“原子结构”相异构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转变学生相异构想、促进概念理解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杨丽娟  吕琳  徐林培 《化学教育》2005,26(11):36-37,45
笔者在初中生化学前概念中相异构想成因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学生相异构想转变的因素,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认知顺应、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主动调控等角度,初步提出了促进学生相异构想转变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中学生化学学业成败归因量表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抽取653名城乡中学生进行测查,对测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学生化学学业成败倾向于外部归因;城乡之间中学生化学学业成败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学业成败归因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通过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1.
高一学生部分核心化学概念相异构想的探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秀玲  钱扬义 《化学教育》2005,26(10):34-36,51
本研究采用团体测查的方法,对经过初三1学年和高一上学期化学学习的157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部分核心化学概念相异构想的探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在微观上的运用、化学式意义的微观理解、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宏观现象、物质宏观性质与粒子微观性质的联系与区分等方面存在突出的相异构想,为实施学生的概念转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出声思维技术对30名高中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了测查,并根据测查结果绘制其问题解决行为图,以研究高中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化学方程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信息记忆水平、程序操作水平、理论整合水平3个层次,其中从程序操作水平发展到理论整合水平是高中生化学方程式认知结构发展的关键期;同一年级的中学生,其化学方程式认知结构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化学知识的丰富,中学生化学方程式认知结构发展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化学前概念中的相异构想及其形成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琳  杨丽娟  周海花 《化学教育》2005,26(9):38-39,42
化学前科学概念(化学前概念)指学生专门学习化学前所形成的有关化学的认识,"相异构想"则是指学生形成的偏离科学概念的观点与认识.笔者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涉及到的化学知识为载体,通过个人访谈、教师座谈会、试卷分析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了初中生已具有的化学前概念以及存在的相异构想,并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学生形成相异构想的主要方式:简单枚举、错误推理、主观臆测、望文生义、缺少辨证思想、缺乏化学思维能力等.  相似文献   

14.
李俊  李远蓉  肖征 《化学教育》2011,32(4):55-58
在教学活动中,理智感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因此,在智力教育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理智感。为了了解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的理智感水平,采用问卷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学校的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探查了由年级、性别、成绩等引起的理智感水平差异,并针对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理智感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综述关于“物质的分类”的已有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物质的分类”对促进高中生无机物性质学习的功能价值,并在学生情况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设计性研究、对比性教学实验进行了教学设计及实施研究.通过学生认识发展的前后测,以及学生访谈等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实现“物质的分类”促进高中生无机物性质学习的功能价值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二阶段测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电离平衡”心智模型进行测评,发现学生建构了共计11种非科学心智模型,具体包括在“强弱电解质”中建构了平衡依据模型、水解依据模型、导电依据模型、成键依据模型,在“电离平衡的状态”中建构了静止模型、常数依据模型,在“电离平衡的移动”中建构了限度迷思模型、错误类比模型、缺失联结模型,在“电离平衡常数”中建构了K-Q迷思模型、能量影响模型。同时,结合试题和访谈内容对学生非科学心智模型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教学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吴庆生 《化学教育》2015,36(19):41-44
将化学宏观现象进行形象、直观与动态的微观表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协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与规律。在几种不同形式的微观表征方法中,微观表征图能有效地消除相异构想,是建构化学三重表征的突破口,有利于化学三重表征的转化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朱玉林 《化学教育》2022,43(23):73-76
初中化学“主题式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在主题情境中,从先前项目经验中汲取灵感,对真实且具有内在联系的驱动型任务进行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主题式项目化学习”的各个项目不是独立的,而是具有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并被整合进一个主题情境中。不同项目之间的“相似性”为学生提供了迁移和应用知识的机会,而“相异性”又迫使学生审慎思考知识的适用范围。新旧项目的不断交互串联起了学生的学习历程,使经验连续生长、认知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小组合作为学习方式,由学生提出的学习问题驱动化学概念教学,通过对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研究,以此为基础设计平行性、模块化、渐进式的教学任务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在课堂上运用互动课堂反馈系统及时测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结束后发放量表,调查学生对问题驱动教学过程的评价,并对化学概念课型中提升学生自主提问意识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走班制下化学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分类不清、学生层次混乱等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化学课程的分类构想,将化学课程分为专业化学、生活化学、职业化学和趣味化学4大类。最后,对化学课程分类和学生分层进行合理地思考与结合,设计了化学课程的分层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