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黄、郁金、莪术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社利  安秀群 《陕西中医》2004,25(5):454-456
姜黄、郁金、莪术为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三者均来源于姜科姜黄属植物,基源相近,性状相似,很容易混淆。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多有相近之处。为了更好地反映3味药物的特点,现从其植物基源、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试作以比较。1 植物基源 姜黄、郁金、莪术的原植物基源非常相似,均来源于姜科姜黄属植物。最早曾以姜黄Curcumalonga L.的根茎作郁金入药。而姜黄、莪术不分,以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Val.、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C.Ling、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C.F.L iang的根茎入药。随着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差异探讨中药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方法:将莪术、郁金2味药性相反的中药给大鼠灌胃给药1个月后,用HPLC-ECD检测大鼠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温热药莪术明显促进大鼠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寒凉药郁金明显抑制大鼠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中药的寒热药性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GC-MS比较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同一植物来源的3种中药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的差异。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温郁金、温莪术和片姜黄的挥发油类成分,并参照2005年版药典附录XD法测定挥发油含量,采用GC-MS分析比较了三者挥发油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结果: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三者挥发油的平均含量依次是5.6,19.9,9.4μL·g-1。GC-MS共推测了60种成分;其中片姜黄40种,温莪术41种,温郁金41种,温莪术与片姜黄在低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而温郁金与温莪术则在高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总体上温郁金与片姜黄之间的成分差异较大。结论:虽为同一植物来源,但不同加工方法或不同药用部位,三者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各有异同,由此决定其疗效各有异同。  相似文献   

4.
温郁金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含量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潘晓军  林观样  蔡进章 《中药材》2006,29(10):1016-1017
参考药典方法测定温郁金不同部位:温莪术(主根茎)、姜黄(侧根茎)、温郁金(块根)、温郁金叶、温莪术鲜芽挥发油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结果温莪术提油率和莪术醇含量均较高。而温郁金提油率虽较低,但油中莪术醇含量较高,宜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5.
袁玮  秦宇雯  陆兔林  季德  姜程曦 《中草药》2018,49(5):1192-1200
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均为道地药材。温郁金炮制方法主要有炒制、酒制、醋制、蒸制;温莪术炮制方法主要有酒制、醋制、蒸制;片姜黄炮制方法主要是切制。目前,三者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以莪术油、莪术二酮、榄香烯类和姜黄素类等物质为主,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和姜黄素类。温郁金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解热、抗氧化、抗血栓等作用;温莪术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病毒、抗炎、镇痛、抗血栓、提高免疫等作用;片姜黄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早孕、终止妊娠等作用。三者均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血栓等功效。综述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炮制工艺的发展历史及现代研究进展,为其炮制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温莪术挥发油的成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莪术是姜科植物蓬莪术 Curcuma phaeocaulisVal.、广西莪术 C.kwangxiensis s.g.Lee etC.F.Liang或温郁金 C.wengyujin Y.H.Chen etC.Ling的干燥根茎 ,后者习称“温莪术”[1]。据文献报道 ,不同产地的莪术 ,其挥发油的成分相差很大 [2~ 4 ]。用莪术油为原料的制剂 ,中国药典 1 977年版 [5] 有“莪术油注射液”和“莪术油乳注射液”,为抗癌药 ,中国药典 2 0 0 0版收载“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用于小儿病毒性肺炎。文献报道 ,莪术油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 ,莪术醇、莪术酮 [6]和 β-榄香烯 [7] 等具有抗癌作用。我们研制莪术油微球 …  相似文献   

7.
温郁金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温郁金生长发育规律,为获得优质、高产药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期观察植株形态变化,并测定叶片、根茎、块根干物质及挥发油含量。结果:温郁金发育过程大体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发根发芽期、苗期、叶丛期、根茎膨大期、干物质积累期。在根茎膨大期以前,地上部分干物质占全株干物质的70%以上,在叶丛期,其增长率达到最大值每天3.90 g/株;在干物质积累期,根茎干物质所占比例迅速增加,达到33%以上,增长率最大值每天3.83 g/株,期末根茎挥发油含量大值1.20 mL·100 g-1。结论:温郁金经历了2个生长中心,当地上部分干物质增长率曲线与根茎干物质增长率曲线相交时,可作为地上部分的生长向根茎部生长转移的依据。根茎挥发油含量随其干物质增长率的迅速上升而增加,12月中旬为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育温郁金优良品种。方法:采用系统选择方法从"温郁金1号"变异植株中选育出优异新品种,测定其农艺生产性状和品质特征。结果:育成温郁金新品种"温郁金2号"[浙(非)审字2015002]。经小区品比、区域试验后最终审定成为新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结果为温郁金2号各项生产指标和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莪术、姜黄和郁金药材干品平均产量分别达4387、2481、945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2.03%、10.38%和21.29%;生育期220~233 d;株高192.5 cm;萌发数5.6个;莪术药材中挥发油含量5.5%(m L·g~(-1)),较对照高31.11%。结论:"温郁金2号"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特别是莪术挥发油含量高,适宜在主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温莪术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和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10个来源不同的中药温莪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并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辅助定性,运用"计算机辅助相似性评价系统"软件建立指纹图谱及其共有模式.结果 10个样品共鉴定出34个共有组分,主要共有成分为桉叶素(Eucalyptol)、榄香烯(Elemene)、莪术烯(Curzerene)、β-榄烯酮(β-Elemenone)、吉马酮(Germacrone)、莪术二酮(Curdione)、新莪术二酮(Neocurdione).所建立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结果良好.结论 指纹图谱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是温莪术质量控制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温郁金和川郁金的PAPD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用PAPD技术解决Curcuma属植物和药物分类存在的问题和争议。方法:对温郁金C.wenyujin和川郁金C.sichuanensis进行了PAPD研究。结果:2种亲缘关系很近,聚类结果表明难以从DNA水平上把二者划分为2个种。结论:结合化学和形态资料,我们认为2种应予以合并,学名应用C.wenyujin,但温郁金和川郁金经长期栽培,化学品质有一些区别,可分为2个药材品种。同时也指出了用花葶中央出和侧生作为分类依据值得商榷。此外,还证明温郁金与毛郁金C.aromatica有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证温郁金的来源及药用历史.方法:查阅古代文献及标本鉴定.结果:温郁金基原植物为宋代所称"温州蓬莪茂";唐代至明代温郁金既作莪术又作姜黄用;清代已不作姜黄,但作片姜黄应用;温郁金作郁金药用应在明代以后.结论:古代与现代温郁金药用情况基本相似,"温州蓬莪茂"(宋代)、"浙江温州产片姜黄"(清代)等记载均明确了温州为道地产地.  相似文献   

12.
3个品种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勇  孙秀燕  林翠英  刘珂 《中草药》2005,36(12):1785-1787
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kwangsinensis S.G.Lee et C.F.Liang和温郁金C.wenyujing Y.H.Chen etC.Ling的干燥根茎,后者习称“温莪术”,主产于四川、广西、浙江[1]。莪术的主要有效部位为挥发油和姜黄素。研究表明莪术油有较好的抗肿瘤、抗炎、抗病毒作用[2],《中国药典》2005年版在已有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制剂的基础上又新增了莪术制剂,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等。研究中发现,莪术的产地不同,挥发油的提取方法不同,其化学组成差异很大[3],这就给莪术油制剂的质量控制带来了难度。本实验考察了…  相似文献   

13.
黄清杰  李喜香  李季文 《新中医》2019,51(9):310-312
简版: [摘要]寒热药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理论依据,其与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然寒热二性易受生长环境、药物剂型、使用方法等诸多因素影响,如汤剂煎煮、加工炮制、制剂工艺等环节均对其影响较甚。无论是传统理论文献,还是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均表明寒热药性在汤剂制备、炮制加工、制剂生产过程中随着受热条件的变化其药性会发生转化,以热制寒,使其寒凉之性逐渐减弱,甚者药性由寒转温;或以热助热,温热之性更加浑厚。因此笔者提出“久煎助温、久热助温”的理论假说,为中药汤剂煎服、加工炮制、制剂生产及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4种姜黄属药材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谢莹  杭太俊  张正行  安登魁 《中草药》2001,32(7):600-602
目的 建立准确测定姜黄属4种中药材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方法 以高效毛细管柱序升温气相色谱法测定莪术醇的含量。结果 本法能准确测定莪术醇的含量,回收率为101.4%,RSD为0.4%,还测定了4种姜黄属药物(温郁金、姜黄,桂莪术,蓬莪术)中莪术醇的含量,发现4种药材中莪中醇的含量差异显著。结论 为姜黄属药材质量的分析控制提供可行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温郁金不同药用部位根茎及块根的适宜采收期。方法记录其根茎和块根生物产量、折干率,比较生长期内干物质积累动态,并测定根茎浸出物和挥发油含量。结果温郁金根茎单株产量、浸出物含量下降的趋势和挥发油含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中旬极不一致,不能以含量作为主要考虑指标。结论温郁金的适宜采收期应为11月中旬~12月下旬。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植物名的温郁金,已确定为系与郁金不同的植物新种。而温郁金因加工不同而产出的药材有片姜黄、温莪术,应当与同类药材姜黄加以区别应用。1温郁金与郁金的分化温郁金原植物在历史上曾以"温州蓬莪茂"之名见载于《证类本草》,但在《证类本草》姜黄项下记载的"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八月采根,切片暴干"也与本种相似。因本种至今仍将根茎切片暴干,而称片姜黄。但该植物在植物学和药学文献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同时测定温郁金中5种成分含量,为郁金挥发油制定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HP-5MS气相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 Aglient),分流不分流进样口:温度250℃,FID检测器:温度300℃,H2:40 m L·min~(-1),空气:400 m L·min~(-1),流速1 m L·min~(-1),程序升温条件:70℃,10℃·min~(-1)至130℃,1℃·min~(-1)至140℃,5℃·min~(-1)至145.5℃,0.1℃·min~(-1)至146℃,2℃·min~(-1)至154℃0.1℃·min~(-1)至155℃,10℃·min~(-1)至280℃。结果:建立了同时测定温郁金中五种成分的气相色谱法。β-榄香烯、莪术醇、异莪术醇、吉马酮、莪术二酮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3.75~220.00μg·mL~(-1)、5.41~86.50μg·mL~(-1)、15.75~252.00μg·mL~(-1)、3.44~55.00μg·mL~(-1)、14.75~236.00μg·mL~(-1)。精密度、重复性、24 h稳定性、加样回收率良好。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温郁金挥发油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差异探讨中药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方法:将莪术、虎杖两味药性相反的中药给大鼠灌胃给药1个月后,用HPLC-ECD(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大鼠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温热药莪术明显促进大鼠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寒凉药虎杖明显抑制大鼠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中药的寒热药性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寒热药性两方面。中药的寒热药性既是治疗疾病的要素,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本文通过对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研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药所具有的寒热药性偏胜所致毒副作用的防控措施,指出控制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正> 郁金、莪术、姜黄皆为姜科植物,但由于它们的产地不同,而入药的根茎部分不同,入药的名称不一。同时,由于它们的来源比较复杂,所以在入药关系上存在着容易混淆的情况。现将它们的来源及入药关系分述如下。郁金为姜科植物郁金Curcuma aromatica Salisb,莪术C.zedoaria(Bergius) Roscoe,姜黄C.domestica Valeton及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 S.G Lee et C.F.Liang的干燥块根,因其植物的来源不同而药材分别称为温郁金、绿丝郁金、白丝郁金、黄丝郁金与桂郁金(莪苓)。分别产于四川、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现分述它们的来源与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