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不同产区晒黄烟化学成分及评吸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产区晒黄烟叶的品质特征,对湖北、湖南和广西3个产区的晒黄烟样品进行了常规化学分析和感官评吸.结果显示,不同产区晒黄烟化学成分差异较大,总糖、还原糖和烟碱含量以广西晒黄烟最高,氯含量以湖北晒黄烟最高,钾含量以湖南晒黄烟最高.不同产区晒黄烟评吸质量风格各异,总体上湖南晒黄烟具有调味型风格,有透发性,适用于调味料;广西晒黄烟具有较显著的似烤烟型风格,带有清香韵;湖北晒黄烟具有一定的似烤烟型风格,但燃烧性稍差.  相似文献   

2.
连州晒黄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州晒黄烟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其典型代表"星子烟"因具有"浓、香、醇"的特点和劲头较大、香味浓郁独特、吃味醇和饱满的风格而享誉中外.连州晒黄烟地处南岭丘陵烤烟晒烟区,属地方性深色晒黄烟,介于淡色晒黄烟和晒红烟之间,采用全晒的调制方法.烟叶香型独特,为晒黄调味型,评吸质量较好,可以作为烤烟型和混合型卷烟的优质原料,在卷烟配方中可起到调香、调味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雄晒黄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南雄晒黄烟始种于清初,兴于清乾隆、嘉庆,以“青梗”烟著称于世,后虽几经起伏,但因其产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辅以独特的半晒半烤调制技术,烟叶色泽金黄、香醇馥郁、燃烧性强、烟灰雪白、烟碱含量适中,为近烤烟型晒黄烟,既可用作烤烟型卷烟,也是混合型卷烟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五种不同类型烟草(烤烟、晒黄烟、晒红烟、香料烟、白肋烟)焦油致突变性的研究表明,(1)对于烟草焦油来说,其致突变成分在引起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方面是以移码型为主,且需要微粒体酶的激活,属于间接致突变物质。(2)不同类型间,焦油致突变性差异极显著,依次为烤烟>晒黄烟≥晒红地≥香料烟>白肋烟。(3)五种类型的不同品种间焦油致突变性表现不一致,其中烤烟、晒黄烟、香料烟的不同品种间焦油致突变性差异显著(极显著),而晒红烟、白肋烟的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雪茄烟原料,主要是晒晾烟,其中以晒红烟和晾烟为主,晒黄烟,特别是淡色晒黄烟在雪茄烟中使用较少.这是因为只有晒红烟和晾烟才具有典型的雪茄烟香气. 晒黄烟,烤烟,白肋烟能否在雪茄烟中使用,在哪些挡次的产品中使用,使用比重多少等等,应以其对产品雪茄型香气的影响程度和人们对该挡次产品雪茄型香气要求的高低结合起来考虑.根据我们这些年来的实践,总的认为,晒黄烟因其香气与雪茄型香气有明显不同,不宜多用.烤烟的香气类型与雪茄烟极不相同,我们不主张采用.白肋烟由于颜色较国  相似文献   

6.
我国晒晾烟资源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种植区域星罗棋布,遍及各地。其品种和型格的多样化,为生产具备我国独特风格的混合型卷烟,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解放前,我国晒晾烟种植面积曾近千万亩,总产千余万担。解放后,我国卷烟工业以生产烤烟型卷烟为主,因而烤烟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晒晾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下降。1980年总收购量仅120万担左右。中央有关部门曾于1981年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烟草生产和科研部门在搞好烤烟生产的同时,必须把晒晾烟生产搞好。据我们点滴所知,通知下达后,引起了有关烟草生产部门的重视,并从各个方面加强了晒晾烟生产和科研工作。如广东、四川等省进行了晒晾烟资源调  相似文献   

7.
对酱油酿造的高盐,稀发酵工艺要认真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酱油酿造在相当长的年代中,我国采用的一般是晒酱、晒油的酱香型(或称酯香型)工艺;日本采用的是稀态发酵的醇香型工艺。我国从五十年代起几经改革,多数企业现采用固态低盐发酵及其衍生,的先固后稀,先低后高盐等多种形式的“多菌种发酵工艺”。近年来,国内有的单位和科技人员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而提倡推广日本的高盐、低温、长周期、稀发酵工艺,甚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稠浆法再造烟叶原料类型对加热卷烟气溶胶释放特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代表性类型烟叶为原料, 制成稠浆法再造烟叶并卷制成加热卷烟, 比较加热条件下释放的气溶胶粒数浓度、粒数中值直径(CMD)、烟雾量和香气成分。  结果  (1) 不同类型的上部烟叶, 粒数浓度为烤烟和晒黄烟高, CMD为晒黄烟、烤烟和香料烟大, 烟雾量为晒黄烟和烤烟大。(2)不同类型烟叶原料再造烟叶热解释放的香气成分差异明显, 白肋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茄尼酮、6-甲基-5-庚烯-2-酮、生物碱代谢物麦斯明和可替宁、吡嗪和吡啶类氮杂环物质多; 晒黄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等醛类、4-羟基-2, 5-二甲基-3(2H)-呋喃酮等酮类、糠醇、愈创木酚、麦斯明、可替宁多; 晒红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吡嗪类、生物碱代谢物多; 香料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苯乙醛多; 烤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香气成分大多处于居中水平, 且受烤烟香型和烟叶部位的影响。  结论  通过稠浆法再造烟叶原料的选用, 可改变产生的气溶胶粒径、浓度及香气成分释放量。   相似文献   

9.
菇渣发酵有机肥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菇渣发酵有机肥在烤烟上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在减少传统烤烟基肥(化学复合肥)用量300 kg/hm2的基础上,不同用量的菇渣发酵有机肥与基肥配施对烤烟生长、经济性状、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菇渣发酵有机肥可以减少烤烟基肥用量,提高烤烟产质量;其中以烤烟基肥用量450 kg/hm2与菇渣发酵有机肥3000 kg/hm2组合处理烤烟产质量效果最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烤烟经济性状,改善化学成分协调性。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4):128-132
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研究阿魏酸酯酶对晒青毛茶发酵过程中活性物质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叶中各种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发酵8 d后茶叶的水浸出物、还原糖、阿魏酸及低聚木糖均比晒青毛茶高,茶汤的p H值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在晒青毛茶中同时添加3 m L(75 U/m L)阿魏酸酯酶和3 m L(75 U/m L)木聚糖酶,在发酵第8天阿魏酸及低聚木糖分别可达838. 9μg/g及3. 78μg/g,比不添加任何酶的茶样分别高20. 9%及38. 6%。在晒青毛茶发酵过程中,同时添加阿魏酸酯酶与木聚糖酶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从而提升茶叶的附加值。该研究结果对发酵型茶的保健功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普通烟草种内主要栽培类型间烟叶香味成分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普通烟草种中常规烤烟、特香型烤烟、香料烟和晒、晾烟等不同品质类型的原烟为供试材料,应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分析了普通烟草主要栽培类型间烟叶的致香物质成分。在检测到的52种烟叶致香成分中,有6种香味成分与普通烟草栽培类型的划分密切相关。根据这6种香味成分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特香型烤烟与香料烟和晒晾烟聚为一类,而普通烤烟单独成类。感官评吸表明,烤烟栽培品种中均表现常规的烤烟香气风格特点,但特香型烤烟和晾、晒烟栽培类型间均存在一种类似香料烟的特征性香气,感官评吸与香味成分聚类结果一致。对香味物质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到的26种致香成分在普通烤烟与其它栽培类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除棕榈酸和2-甲基四氢呋喃-3-酮外,其余24种香味成分在常规烤烟类型中含量均较其它栽培烟草类型低。此为烟草栽培品种品质类型的划分和特殊香味物质成分的鉴定奠定了生物学与应用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上部烟叶配方5种不同干燥方式的工艺进行研究,卷接成烟支后从主要香韵、香气特性、烟气特性、口感特性四点21个分项指标全面评价不同工艺对上部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且从正面指标、负面指标的角度综合评价了各干燥方式的感官质量。结果表明:加料可显著改善上部烟的整体感官质量;干燥方式对上部烟的各感官指标影响显著,与其处理温度和工艺过程有一定相关性,滚筒干燥(B1)工艺对上部烟感官质量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白肋烟烘焙+滚筒干燥组合(B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八大香型典型产地烤烟中部烟叶较适宜的复烤干燥温度范围。【方法】选取八大香型典型产地中部烟叶,在不同复烤干燥温度下对烟叶感官质量、风格特征进行评价。【结果】(1)清甜香型、清甜蜜甜香型和木香蜜甜香型中部烟叶适宜在70℃复烤干燥温度下加工;(2)蜜甜香型、醇甜香型和焦甜醇甜香型烟叶适宜在75℃复烤干燥温度下加工;(3)焦甜焦香型和焦香蜜甜香型烟叶适宜在75℃~80℃复烤干燥温度下加工。【结论】根据不同香型烤烟烟叶适宜的复烤干燥温度进行配方模块设计、配方模块复烤加工,可彰显烟叶香气风格特征,提升总体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粤北及粤东烟区普遍存在的早春低温影响烤烟育苗的问题,以烤烟新品系华烟06为材料,采用在苗床下铺设酿热物进行有氧发酵,并改良营养液配方的防御低温育苗技术,研究其对烤烟大田生长期生理特性及产质量的影响.试验表明:与常规漂浮育苗相比,采用防御低温育苗技术培育的烟苗移栽大田后烟叶中淀粉酶、酸性蔗糖转化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明显提高.烤后烟叶中水溶性总糖、还原糖、钾、总氮、烟碱、蛋白质含量增加,淀粉含量降低,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均价均优于常规漂浮育苗.同时,在底物中添加发酵剂有明显促进发酵增温的作用.综合分析表明,苗床下铺设2kg稻草秸秆和24kg花生麸并添加发酵剂的防御低温育苗技术的效果最好,适合在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部分烟草核心种质RAPD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本研究对24个不同类型烟草核心种质进行了RAPD标记。通过43个RAPD引物PCR扩增的214个分子量不同的DNA片段,标记出24个烟草核心种质的指纹图谱,表现了高度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将24个种质分为6大聚类群,类群Ⅰ包含11种质,其中烤烟5个,晒烟3个,白肋烟2个,雪茄烟1个;类群Ⅱ包含9个种质,其中烤烟2个,晒烟2个,白肋烟2个,香料烟2个,马里兰烟1个;类群Ⅲ、Ⅴ,分别包含晒烟、黄花烟各1个;Ⅳ、Ⅵ为2个野生种。各类群遗传差异由大到小顺序为Ⅵ > Ⅴ > Ⅳ > Ⅲ > Ⅱ > Ⅰ。种质间的遗传差异并不完全取决于栽培类型间的差异,而与种质间演化关系有关,野生种与栽培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烘烤湿球温度对皖南烟叶焦甜香风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烘烤阶段湿球温度对皖南焦甜香烟叶香气成分及焦甜香风格的影响,以云烟97为参试材料,研究了烤烟烘烤变黄后期、定色前期、定色后期和干筋期的湿球温度和优化组合与皖南焦甜香烟叶香气成分及焦甜香风格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变黄后期、定色期和干筋期,随着湿球温度的提高,烤后烟叶内、外观质量均有先改善后变差的趋势,主要香味成分含量和焦甜香关联香味成分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变黄后期和定色前期的影响明显大于定色后期和干筋期。烘烤过程中,以中湿烘烤,即变黄后期和定色前期湿球温度37℃,定色后期湿球温度38℃,干筋期湿球温度40℃,有利于彰显烟叶焦甜香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香型产区烟叶外观区域特征及其与感官质量的关系,选取八大香型产区2020年度178份C3F初烤烟叶样品为材料,采用量化赋分、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香型产区烟叶外观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烟叶外观区域特征与感官质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底色和光泽是焦甜醇甜香型、清甜蜜甜香型、蜜甜焦香型烟叶的主要识别依据,蜡质感是识别木香蜜甜香型烟叶的主要依据。(2)清甜香型、蜜甜香型和醇甜香型产区烟叶底色、柔韧性和叶面组织相近,清甜蜜甜香型和焦甜醇甜香型产区烟叶蜡质感、光泽和油润感相近,而木香蜜甜香型和焦甜焦香型产区烟叶厚度、叶面叶背色差和油润感相近。(3)C3F初烤烟叶底色、蜡质感和柔韧性与烟叶感官评吸品质呈显著相关性。八大香型产区烟叶外观区域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可为烟叶识别归类和分类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陈化发酵时间烟叶中微生物菌群与代谢产物的关系,探究多年陈化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对烟叶发酵品质的影响。【方法】选取4个陈化发酵时间(陈化0年,1年,4年,7年)的上部烟叶(B2F),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UPLC-ATOF MS液质联用技术,对不同发酵时间的烟叶表面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相比其他陈化发酵时间,发酵4年的烟叶中微生物种类最多、多样性最高。在细菌属分类水平上,泛菌属(Pantoe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发酵4年烟叶的优势细菌。结合OPLS-DA模型以及数据库检索,4个发酵时期两两比较共筛选到173个显著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参与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等多条代谢途径。其中,发酵4年样本中高丰度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脂肪酸降解途径。【结论】复烤烟叶在陈化发酵不同时间微生物多样性及代谢物质具有显著差异,上部叶片陈化发酵4年烟叶的内在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9.
烤烟外观品质因素与其内在质量的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综述了我国近几年烤烟烟叶主要外观品质因素与其化学成分、燃烧性、安全性以及感官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总结了影响烤烟内在质量的主要外观品质因素,提出了外观质量与其内在品质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不同成熟度对烤烟烟叶品质和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不同成熟度对烤烟烟叶主要品质成分和安全性指标的影响,以烤烟品种G80为材料,对相同生产条件下不同成熟度烤烟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和烟气安全性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充分成熟的烤烟烟叶在品质和安全性指标上均较差。过熟烤烟烟叶除葡萄糖含量变化不明显外,果糖、麦芽糖、蔗糖等水溶性糖和石油醚提取物、总挥发酸及钾含量均大幅度降低;而氮、烟碱、挥发碱和挥发碱/烟碱等重要化学指标明显升高。过熟烤烟烟叶的焦油含量虽然较低,但烟气的稠环芳烃类化合物总量与适熟烤烟差异并不明显,其中苯并[a]芘含量有明显升高的趋势。鉴于适熟烤烟烟叶的各项品质指标综合表现较好,故在中式烤烟型卷烟为主的市场条件下,应将采购烟叶的成熟度控制在适度成熟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