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正听到郭礼和老师不幸逝世的消息时,我感觉很突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我不是郭老师的"正牌"学生,只是打了个擦边球,侥幸当了老师的学生。我和郭老师的缘分源于1988年:当时郭老师已经是知名的基因工程学教授,而我是在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工作的工人,正赶上我厂和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厂里派我和另外几位同事到郭老师课题组学习人  相似文献   

2.
正惊闻郭礼和老师仙逝的消息,心情沉重。往昔和郭老师相处的画面又一幅幅浮现出来,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郭老师是一个非常注重年轻人培养的科学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郭老师包容开放、因材施教的精神。他一生当中,指导培养了很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他们当中很多人并非郭老师正式招收的研究生,有的是其他学校来利用中国科学院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的学生,有的是从工厂等单位来的、从事着非科研工作的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5月8日上午8时12分看到费俭师兄发来的微信,习惯性地马上点开,但映入眼帘的两行字却让我目瞪口呆,继而泪如雨下:"郭老师已于5月1日在澳门去世,我昨天才得到消息!"仿佛整个世界一下凝固了,郭老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如电影般袭面而来,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但唯有和蔼可亲的睿智笑貌一成不变。这怎么可能?十几天前我和郭老师还互通微信,不会是网络里的恶作剧吧?我怀着一丝侥幸和忐忑,赶  相似文献   

4.
恩师郭礼和     
正惊悉郭礼和老师于2020年5月1日逝世,不禁默然神伤。郭老师是著名的基因和蛋白质工程学家,生物技术转化、产业化的元老级人物,而且桃李满天下。我虽不是他的嫡传弟子,甚至没在他实验室干过一天活,但我自觉深深受益于他作为导师和长辈的宽厚与仁慈,并一直心存感激。当初如果没有郭老师的"收留"之恩,今天的我必定是另外一种情形。  相似文献   

5.
化石之旅     
正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对古生物化石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去博物馆看各种各样的化石,探索其中的奥秘。长大之后我就幻想着能有一天亲手挖掘到化石。终于,四年前我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化石》杂志主编郭老师,并有幸参加了他组织的夏令营。这个夏令营里有许多小朋友,也有很多长辈。虽然整  相似文献   

6.
正我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是在1982年春节后,当我听说考上了他的研究生(硕士)后和我的大学好友康炜一起去张老师的办公室报到。我当时对他的第一印象可好了,高大,仪表堂堂的,很像一个电影明星,他的举止和谈吐也很令人感到亲切和不拘束。当时研究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张老师就让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所以我真是有幸地经常得到他在专业上的指导,受益非浅,而且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他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7.
我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是在1982年春节后,当我听说考上了他的研究生(硕士)后和我的大学好友康炜一起去张老师的办公室报到。我当时对他的第一印象可好了,高大,仪表堂堂的,很像一个电影明星,他的举止和谈吐也很令人感到亲切和不拘束。当时研究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张老师就让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所以我真是有幸地经常得到他在专业上的指导,受益非浅,而且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他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8.
徐天成 《化石》2006,(1):18-18
我来了,在这个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国庆假期,在中国古动物馆张老师和《化石》主编郭老师的带领下,随同小达尔文俱乐部的会员们一起,来到了你的怀抱———位于大灰场的古化石场。我背靠山岗,站在高坡上向下望去,在这片不大的区域里,野草丛生,荆棘遍地,除了我们这一群身着五颜六  相似文献   

9.
正我最后一次见到郭礼和老师是去年年底在华东医院,他因心衰住院,我和黄芳一起去看望他。那时,他身体已有所好转,胸腔积水大多退去,我们询问了病情,他便和我们谈起心衰导致胸腔积水的原因,还评点了医生用药的局限性。那神情全然不像是在讲自己的病情,倒像是在实验室和我们讨论着一个实验的结果,我记得我们还聊到了老师正在研究的羊膜细胞的临床应用。我当时还担心,平日里老师是否也是这样和主治医生交谈的,因为我猜想医生大多并不喜欢对诊治方案有自己看法的病人,除非他也是个爱好科学研究的人。  相似文献   

10.
正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名特别出色的记者……苗子,奈何老师总是对我说"火候还不够""能力还差点儿""特没眼力见儿"……一次次阻挡了我的成名之路。这次趁着老师生病,我终于冲破"牢笼",得到一次独立采访的机会。我有预感,属于我的时代到来了!"什么,你家的猎狗刚才遇到一只臭鼬,那我赶紧来!"阿汪的悲惨遭遇呃,说句心里话,我觉得记者真是一个高危行业,最好能够随身携带一个防毒面具,尤其是在你的采访对象是一  相似文献   

11.
卡拉麦里山是我多年魂牵梦萦之地。它起始了我野生动物摄影之路,让我流连忘返,如同患上“相思病”,总感到最好的片子还在下一次。虽然它也让我有过失望、痛苦,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可还是无法阻止我迈向它的脚步。再去,再去…… 这是我第21次走进它,但决不是最后一次。 荒野“探戈” 2001年7月17日,我和弟弟冯强、老友孟宪新清晨6时离乌市第21次去卡拉麦里山。本想寻一条近路,结果却适得其反,多绕了近130公里路,跑坏了一条轮胎,午夜12点半才抵达卡拉麦里的拍摄地点。第  相似文献   

12.
怀念敬爱的冯德培老师胡旭初(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上海200031)我以无限怀念的心情,追述已故的冯德培老师。冯先生享年八十八岁,也可称高寿,然而我仍然觉得他是可惜地过早逝去。他自己一直不认为是“老”了,事实上他正准备自己90岁以后再来个人生阶段的开...  相似文献   

13.
1965年我考取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的研究生.当我第一次踏进上海岳阳路320号的大门时.迎面大楼的建筑特色使人难忘.就像进入了一座科学殿堂。在这里集中了我国许多优秀的生物学家。他们作出了像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样的令世人瞩目的工作。在这个大院的原生理生化所大楼的三楼一间办公室.我第一次见到了我的第一位导师邹承鲁先生。邹承鲁先生已驾鹤西去.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老师.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爱国生物化学家。他的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14.
今年1月18号是我的恩师,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介形类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祐堂先生的周年忌日.记得去年清明节后,在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我代表我们全家去南京郊区给侯祐堂老师和杨敬之教授的墓地祭扫,我跪拜在两位老人的墓碑前,久久注视着他们慈祥的照片,想到再也听不到两位老师的教诲了,泪水不由自主地流...  相似文献   

15.
戴显俊 《植物杂志》2010,(12):87-88
我在龙都中学上班时,一次,我的老师对我说,学校承接了一个综合实践研讨活动,希望我能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及校劳技特色开设一节综合实践课,自选课题。当时,我任班主任工作,认为开展这次活动有利于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发挥班集体的创造力;同时,也是对我自身教学设计与组织的一次考验。  相似文献   

16.
解浩 《化石》2019,(3):23-26
<正>三年前,我正式入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始了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这三年时间,除了上课学习,我还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老师一起参与了科研项目,其中包括《我国北方典型中更新世旧石器遗址的年代学及环境研究》等。这三年里,我去了我国十一个省级行政区差不多20个的遗址进行采样。我去西藏见过了色林错的美丽,去宁夏体验了贺兰山的雄伟,曾深入广西石灰岩洞穴寻找古人类的遗迹,也曾在吉林  相似文献   

17.
绪论,是一门课的缩影,又是入门的晌导,是全课程的第一炮,也是老师的头一次亮相。通过绪论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微生物学的绪论教学也是如此,讲好了,可以激励学生愿意跟着老师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增强参加改造和利用微生物伟大事业的使命感。在课堂教学的同  相似文献   

18.
我用哈慈五行针已有好几年了,哈慈五行针给我的好处是无容置疑的,治好腰腿痛,顽固的胃肠病,感谢郭立文教授发明的神奇办法,为人类解除了痛苦。我在用哈慈五行针为自己治病同时,也为几个患心血管病人进行治疗,实践中也有深刻体会,就是至阳穴对于治疗心绞痛胸闷等病,有独特神奇效果。至阳穴在针灸书上说,此穴清热理气,主治肝炎,胆道、气管炎等病。我爱人患严重心脏病,心绞痛常发作,住多次医院,也未能治好,一次心绞痛发作,心跳只有四十次,不能言语,十分紧急,我用哈慈五行针,急扎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一时不能缓解,…  相似文献   

19.
绪论,是一门课的缩影,又是入门的响导,是全课程的第一炮,也是老师的头一次亮相。通过绪论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微生物学的绪论教学也是如此,讲好了,可以激励学生愿意跟着老师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增强参加改造和利用微生物伟大事业的使命感。在课堂教学的同  相似文献   

20.
<正>第一次和《生物学通报》接触,是在上大学期间。当时在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翻阅杂志时,突然看到了我的老师的名字,为了确定是否同名,便翻到了对应的页码,真的是我的老师。欣喜之余,对她有了一种向往。参加工作时,借着高考科目中增加了生物学学科的东风,到单位面试效果也非常好,时任校长欣然决定让我这个大学应届毕业生挑起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大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