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铜山口铜(钼)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东南矿集区,为典型的矽卡岩—斑岩型复合型矿床,其成矿作用与铜山口花岗闪长斑岩体密切相关。在铜山口外围存在大量中酸性小岩体,部分小岩体与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关系密切。对铜山口外围饶家山地区的五个小岩体、岩脉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定年结果显示,五处小岩体、岩脉年龄分别为(141.5±1.1) Ma、(148.5±2.8) Ma、(142.5±1.1) Ma、(140.9±1.5) Ma、(141.4±1.4) Ma。研究结果表明,小岩体与铜山口的花岗闪长斑岩体几乎是同时形成的,相当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同时,在小岩体及岩脉调查中发现铜金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等现象。因此,铜山口外围小岩体同样具有形成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2.
铜山口铜(钼)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东南矿集区,成矿作用与铜山口花岗闪长斑岩体密切相关。对花岗闪长斑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显示,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高Si O2和Al2O3,高Sr,低Y、Yb,具有较高的Sr/Y比值和(La/Yb)N比值。富集LREE,具有微弱的Eu负异常。与典型的埃达克岩相比,铜山口侵入体具有较低的Mg#以及Mg O、Cr、Ni含量,具有较高的K2O含量。研究认为,铜山口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温度较高(985~1 000℃),压力1.2 GPa,深度40 km,是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在成岩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地壳混染以及铁镁质物质分离结晶作用(AFC),约5%下地壳物质参与岩浆形成。  相似文献   

3.
福建紫金山矿田罗卜岭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罗卜岭铜(钼)矿床成矿地质环境、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和围岩蚀变等方面的分析,认为控矿花岗闪长斑岩与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燕山晚期,与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有关,其围岩蚀变强烈,显示良好的蚀变分带。铜(钼)矿体空间分布、产状及规模受花岗闪长斑岩体控制,产于斑岩体前峰(内外接触带),属中高温斑岩型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4.
矿物地球化学勘查是目前国际上新兴的矿产勘查方法之一,主要运用于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以及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MS)中,而在其它类型矿床中运用较少。鄂东南地区是中国东部著名的矽卡岩型铜铁金成矿密集的大型矿集区,区内产有铜绿山、鸡冠咀、程潮、铁山、铜山口、金山店、阮家湾等大型矽卡岩矿床。简要介绍铜绿山铜铁金矿床和鸡冠咀铜金矿床近年来的深部勘查进展,通过野外钻孔岩芯编录、蚀变矿物SWIR填图及光谱特征参数以及绿泥石化学成分组成等研究,初步建立铜绿山矿床和鸡冠咀矿床的新矿物勘查标志体系,并初步应用于铜绿山矿区深部矿体的勘查和验证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认为在鄂东南地区大型矿区深部和边部,沿着有利的控矿构造部位,特别是矽卡岩化和粘土矿化蚀变增强的空间位置仍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霍吉河钼矿床为大型斑岩型矿床,矿体赋存在花岗闪长岩体内。成矿过程包括石英-黄铁矿、石英-辉钼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以及石英-碳酸盐4个阶段。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矿石辉钼矿进行了Re Os同位素定年分析,获得模式年龄为1769±24~1787±24 Ma,加权平均值1776±11 Ma,等时线年龄1766±32 Ma,表明霍吉河钼矿床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含矿花岗闪长岩的硅含量较高,富碱,里特曼指数为219~378,A/CNK为105~112,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分布形式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微量元素总体显示相对富集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为燕山早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陆缘弧。  相似文献   

6.
吕呈  鲍雷  孙锐  庾江华 《现代矿业》2023,(1):42-44+49
雷塘钼矿点为泾县包村—旌德县板桥地区金铜多金属矿资源调查评价区新发现矿点。通过1∶5万钻孔揭露岩体深部发育钼矿化,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铁矿等,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岩石英细脉中或石英脉边缘,为石英细脉浸染型钼矿石。通过与区内其他类似矿床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雷塘钼矿点位于茂林花岗闪长岩体北部边缘地段,茂林岩体的侵入及岩浆期后热液活动为本区矿化富集成矿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热源,并与构造及热液蚀变都有密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雷塘钼矿为中低温热液矿床,矿床类型为斑岩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7.
克峡希金铜矿是近年来在博罗科努山脉赛里木湖地块以南发现的斑岩型金铜矿床,矿化赋存于华力西中晚期侵入的角闪辉长岩、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岩体中,以及岩体与青白口系开塔尔斯群上亚群的大理岩接触带,矿化类型为斑岩型伴生矽卡岩型。矿区内Au、Cu、W、As、Sb、等元素丰度显著偏高,Au、Cu、Ag等元素的高背景值、不均匀分布和高浓集使得克峡希地区有较好的铜、金成矿条件。同时成矿与区内的特征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有利的地球化学环境使克峡希地区具有较好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拿若铜矿是较为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该矿床成矿母岩为花岗闪长斑岩,矿体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体及蚀变长石石英砂岩中,大部分铜矿体由蚀变长石石英砂岩组成。该铜矿床中含有大量隐爆角砾岩,角砾为蚀变长石石英砂岩和少量岩体。拿若矿床发生过大量岩浆热液作用,岩浆岩主要以岩株和岩脉的形式产出,具有有利的成矿条件。拿若矿床主要的控矿因素有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矿区内的找矿标志较为显著,例如岩石、化探和围岩蚀变等。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胜利屯开展了找矿工作,在地表共圈定多条以Ag,Cu为主的矿(化)体。各矿(化)体均产在花岗闪长岩体内北西向次级断裂破碎带中,与花岗斑岩空间关系密切。钻孔中各类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统计分析表明Ag,Cu等元素在花岗闪长岩中较其它岩类富集,在破碎带中最为富集,初步认为该矿床属构造破碎带热液蚀变型银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0.
拿若铜矿是较为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该矿床成矿母岩为花岗闪长斑岩,矿体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体及蚀变长石石英砂岩中,大部分铜矿体由蚀变长石石英砂岩组成。该铜矿床中含有大量隐爆角砾岩,角砾为蚀变长石石英砂岩和少量岩体。拿若矿床发生过大量岩浆热液作用,岩浆岩主要以岩株和岩脉的形式产出,具有有力的成矿条件。主要的控矿因素有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矿区内的找矿标志较为显著,例如岩石、化探和围岩蚀变等。  相似文献   

11.
云南富宁弄楼岩体岩相特征及成矿阶段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富宁弄楼岩体由边缘向中心依次为致密的辉绿岩相一中细粒橄榄辉长苏长岩相一细粒辉长苏长岩相一中细粒岗纹辉长岩相一中粗粒岗纹闪长岩相。基性一超基性岩浆岩是区内铜镍矿床的母岩,具有良好的分异现象。弄楼铜镍矿床中硅酸盐矿物主要为橄榄石、辉石,少量斜长石和角闪石,极少量的云母、方解石,金属硫化物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还含有少量的钛铁矿和方铅矿。结合矿石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矿体产出特征等研究,矿床形成主要经历了岩浆成矿期-构造-变质热液成矿期,而岩浆成矿期又分为早期岩浆熔离-结晶分异阶段-岩浆晚期成矿阶段-矿浆贯入成矿阶段-岩浆期后热液成矿阶段。矿床为岩浆熔离-结晶分异,后期热液叠加形成的矿床。  相似文献   

12.
赵炎  陆庆 《现代矿业》2020,36(12):21
东边张铁铜矿床处于铜陵矿集区的中部,属于扬子陆块下扬子凹陷中的铜陵隆起。矿床位于狮子山矿田北东侧,成矿潜力较大。综合研究分析认为:①矿体赋存于铜头尖组和闪长玢岩接触位置附近的粉砂岩及岩体中;②东边张闪长玢岩系含矿岩体,与铁铜矿床的形成关系密切;③矿床成因类型为中—高温热液型铁铜矿床。  相似文献   

13.
魏均启  戚新世  周玉华  王芳  朱丹  鲁力 《金属矿山》2019,48(11):132-141
鸡冠嘴铜金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西端鄂东南矿集区内阳新岩体西北角、金牛火山岩盆地东北缘,与铜绿山铜铁(金)矿床毗邻。截至目前,矿区陆续发现了Ⅴ#、Ⅵ#、Ⅶ#、Ⅷ# 4条新矿体,其中Ⅶ#矿体为主矿体,显示矿床深部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以鸡冠嘴铜金矿床为研究对象,对深部Ⅶ#矿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对矿体的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矿床深部成矿特征。在野外调研和室内显微镜鉴定的基础上,将黄铁矿划分为PyⅠ和PyⅡ两个世代,其中第二世代黄铁矿PyⅡ为金的主要载体。黄铁矿元素分析显示Co、Ni、Cu、Zn和As质量分数普遍较高,w(Co)/w(Ni)变化范围为0.02~9.26,PyⅠ黄铁矿为岩浆成因,PyⅡ黄铁矿为沉积改造成因。硫同位素和铅同位素分析显示,34S有明显的塔式效应,有岩浆热液成因的特点,铅为壳幔混合铅,表明成矿物质来源是以地幔为主的壳幔混合来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矿区深部成矿潜力。研究认为:矿床深部成矿以Ⅶ#矿体为主,矿体产于燕山期石英闪长岩与三叠系下统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附近,受接触带构造控制明显,鸡冠嘴矿床深部Ⅶ#矿体的发现,表明矿区多金属矿床深部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4.
魏均启  戚新世  周玉华  王芳  朱丹  鲁力 《金属矿山》2020,48(11):132-141
鸡冠嘴铜金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西端鄂东南矿集区内阳新岩体西北角、金牛火山岩盆地东北缘,与铜绿山铜铁(金)矿床毗邻。截至目前,矿区陆续发现了Ⅴ#、Ⅵ#、Ⅶ#、Ⅷ# 4条新矿体,其中Ⅶ#矿体为主矿体,显示矿床深部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以鸡冠嘴铜金矿床为研究对象,对深部Ⅶ#矿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对矿体的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矿床深部成矿特征。在野外调研和室内显微镜鉴定的基础上,将黄铁矿划分为PyⅠ和PyⅡ两个世代,其中第二世代黄铁矿PyⅡ为金的主要载体。黄铁矿元素分析显示Co、Ni、Cu、Zn和As质量分数普遍较高,w(Co)/w(Ni)变化范围为0.02~9.26,PyⅠ黄铁矿为岩浆成因,PyⅡ黄铁矿为沉积改造成因。硫同位素和铅同位素分析显示,34S有明显的塔式效应,有岩浆热液成因的特点,铅为壳幔混合铅,表明成矿物质来源是以地幔为主的壳幔混合来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矿区深部成矿潜力。研究认为:矿床深部成矿以Ⅶ#矿体为主,矿体产于燕山期石英闪长岩与三叠系下统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附近,受接触带构造控制明显,鸡冠嘴矿床深部Ⅶ#矿体的发现,表明矿区多金属矿床深部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5.
大竹园沟钨钼矿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与秦岭褶皱系的衔接部位、北秦岭构造带瓦穴子断裂北侧,成矿区带上处于秦岭-大别成矿省东秦岭金属-非金属成矿带宽坪Au-Mo-金红石矿化集中区内,为寻找钨钼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结合地质矿产调查1∶5万高精度磁法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总结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为查明矿区内地质成矿条件及中深部矿化特征,开展了1∶1万地质简测、1∶1万土壤化探及坑探、钻探等系统的矿床勘查工作。物化探异常及探矿成果研究表明:①区内钨钼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为岩体、构造,花岗闪长斑岩为成矿母岩,赋矿岩石为宽坪群二云石英片岩及花岗闪长斑岩,在断层或褶曲等构造部位,常常形成富矿体;②区内钨钼矿主体为斑岩型矿床,在内接触带花岗闪长斑岩中形成斑岩型矿体,在外接触带二云石英片岩中形成细脉状、浸染状钨钼矿体;③区内初步圈出了5条较大的钨钼矿体,其中 I1、 I2、 I3矿体赋存于宽坪群二云石英片岩中,为二云石英片岩型钨钼矿体; II1、 II2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与宽坪群二云石英片岩的接触带上,为斑岩型钨钼矿体;④区内圈出了3处钨钼找矿靶区(编号分别为A、B和C),经过工程验证发现靶区内深部存在隐伏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多条钨钼矿体,且靶区A内 I1、 II1两条矿体估算的(3341)资源量达中型规模。综合区内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物质来源以及类比邻近同类型矿床,认为大竹园沟一带中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值得进一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6.
锌金属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具有重要作用。锌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矿床,其不仅是锌金属主要矿物来源,同时还共伴生多种其他元素,具有较高综合利用价值。对二道岭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矿体主要产在岩浆岩与火山碎屑岩接触带附近的构造蚀变带内,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方解石、绿帘石、绿泥石;矿床应为热液蚀变型锌多金属矿及热液蚀变型硫铁矿多金属矿。通过对找矿标志的研究,得出了地质找矿标志、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和地球化学找矿标志。研究对于指导该区找矿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布赫特山地区铁铜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欧龙布鲁克陆块东北部,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床主要赋存于奥陶系中岩组上部和下部碳酸盐岩组合与华力西期中酸性花岗岩和闪长岩的接触带附近。矿体呈明显的磁异常和磁异常变化,矿区内已发现铁矿(化)体4处,铜矿(化)体2处,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分布严格受矽卡岩带控制,发育矽卡岩化、蛇纹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等蚀变类型,其成矿类型为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相似文献   

18.
浒湾钨矿位于河南省新县浒湾乡,地处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是一个以变质和变形为主体的陆内造山带,基本构造格架表现为透镜状弱应变域(造山地形地体)和线状强应变带(聚合边界断裂)相间排列。详细分析了矿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讨论了成矿规律,并总结了找矿标志。结果表明:①浒湾钨矿属高温热液充填为主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主要受构造裂隙控制,黑钨矿化石英脉主要赋存在含榴混合花岗岩体或片麻状花岗岩的构造裂隙带内;②黑钨矿体产于隐伏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密集裂隙中,形成微—细(长石)石英脉型黑钨矿床,高温气水热液运移到岩体上部围岩构造裂隙中则形成细—大石英脉型黑钨矿床;③矿区找矿标志主要为近EW向、NW—SE向断裂构造、硅化、钾长石化、萤石矿化、地表黑褐色褐铁矿、黄钾铁钒(铅钒)及被膜状孔雀石、铜兰等蚀变,以W、Mo为主的多组分综合异常。  相似文献   

19.
大清沟铁铜矿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基底为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岩系,盖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安山岩、官道口群碳酸盐岩,区内北西西向构造发育,岩浆活动比较频繁;矿体多呈脉状、似层状、透镜状分布,矿体严格受北西西向断裂或片理化带的控制。初步建立矿床的成矿模式:原生沉积的铁质形成了太华群片麻岩含铁建造基底,局部富集成矿形成原生沉积变质铁矿床;古远古晚期岩浆热液交代,在片理化带内富集形成含铁建造—热液改造型铁矿床;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沿断裂上侵进入火山岩盖层形成火山沉积含铁建造—热液改造型铁矿,在绢云石英片岩带附近形成闪长岩脉的同时形成热液脉状铜矿床。  相似文献   

20.
阿尔山地区位于中蒙边境南蒙古—东乌旗—阿尔山铁多金属成矿带上,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但由于该区为大兴安岭森林覆盖区且地质勘查程度低,长期以来找矿一直未取得较大进展。结合1∶5万矿调工作成果,将区内铁多金属矿按成因类型划分为3类,对经济价值巨大的矽卡岩型、沉积变质型铁多金属矿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与蒙古国南蒙古、我国内蒙古东乌旗地区的典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南蒙古—东乌旗—阿尔山铁多金属成矿带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主要受NE向大断裂及其派生的次一级断裂控制,矽卡岩都为与酸性岩浆岩有关的钙矽卡岩,容矿围岩都含有利于矽卡岩矿床成矿的碳酸盐岩石,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硅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等;该铁多金属成矿带沉积变质型铁多金属矿床主要受NE向褶皱控制,都为与大规模燕山早期酸性侵入岩有关的BIF型铁矿,都具有原始海相沉积后期变质叠加改造成矿的特点,都为低品位矿石,主要容矿围岩都为板岩、片岩、千枚岩等中低级变质岩。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了阿尔山地区铁多金属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与找矿方向,并划分出不同成因矿床的成矿远景区。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加强,该区有望发现大型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大中型沉积变质型铁多金属矿及中小型热液脉型铁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