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手术空间的建立、疝囊的处理和补片的平展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中最关键的手术操作步骤。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只需打开腹膜,利用气腹的自然扩充,就可进入理想的层面。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经肌后间隙进入壁平面或脏平面,并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平面转换,才能到达正确的平面。壁平面是TEP的神圣平面,但在分离斜疝时只能转入脏平面操作。直疝疝囊的回纳是腹横筋膜(TF)和腹膜前筋膜(PPF)的分离,操作简单,不要轻易横断。斜疝疝囊的回纳是腹膜与精索成分的分离,操作有难度。较小的疝囊应完整剥离,较大的疝囊可高位横断。补片需覆盖肌耻骨孔并与周围组织有足够的重叠。松解腹膜前环,连通壁、脏平面,才能平展补片。LIHR中几乎不需要采用机械性或穿透性的方法固定补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精索壁化正确的外科操作平面。方法:回顾分析为63例成人男性患者行TEP的临床资料,复习、再认识精索壁化的解剖学特点及意义。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并发症少;腹横筋膜表面有网状或树枝状的微小血管分布;腹直肌后鞘连续性覆盖在腹膜下筋膜浅层表面;输精管及生殖血管位于腹膜下筋膜深浅层之间,腹膜与输精管、生殖血管表面的筋膜之间有天然的间隙,腹膜及腹膜下筋膜深层表面均有呈网状或树枝状的微小血管。结论:精索壁化的外科平面在腹膜与腹膜下筋膜深层之间;辨认这些重要的解剖标志——腹膜及筋膜结构表面的微小血管,以其为导向,可进行精准的外科操作,是TEP成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卵圆钳分离建立腹膜外间隙的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的临床应用体会和经验。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在硬膜外麻醉下采用卵圆钳分离建立腹膜外间隙对117例患者行免钉合改良TEP。结果 117例患者中行TEP 114例,中转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3例。手术时间38~196 min,平均单侧58.6 min,双侧106.5 min。住院时间2~10 d,平均4.2 d。主要并发症为阴囊积液或血清肿11例(9.4%),阴囊积气8例(6.8%),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2个月,无复发及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卵圆钳分离建立腹膜外间隙的TEP是安全可行和经济实用的。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cal space)是指后腹膜壁层与腹后壁腹横筋膜之间的一个三维间隙,范围上至膈肌,下至盆部腹膜外间隙(pelvic extraperitoneal space),两侧续腹膜外脂肪。肾筋膜是腹膜后间隙最主要的筋膜。1883年Zuckerkandl首次描述了肾后筋膜,但末注意到肾前筋膜的存在。1895年Gerota发现了肾前筋膜,同时将肾后筋膜命名为Zuckerkandl筋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腹股沟区膜解剖结构,正确辨认腔镜后入路腹膜前修补术的手术层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广东医科大学茶山医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并发症,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传统弓状线(脐下4~5 cm)36例(30.0%),低位弓状线(脐下6~12 cm)84例(70.0%)。弓状线边缘清晰38例(31.7%),而其下缘逐渐变薄、变少呈散在纤维边界不清82例(68.3%)。腹膜前间隙进入的层面是在腹横筋膜和腹膜前筋膜浅层之间,向外分离Bogros间隙的层面是在腹膜和腹膜前筋膜深层之间,然后切开腹壁下血管处的间隙韧带将两个不连续的间隙贯通为一体的间隙。腹膜损伤率为5.0%(6/120),无腹壁下动脉损伤。术后中位随访2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熟悉腹股沟区膜结构的解剖有助于提高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改良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3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改良的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totally extraperitoneal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TEP)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8月,在全麻下行改良TEP31例。用一次性吸引器头的塑料外套管对手术区域的腹膜前间隙进行初步分离,再将国产单腔气囊导管小心置入腹膜外间隙,充气扩张建立腹膜外间隙。术中不固定补片。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69.8±21.8)min,术中出血量(7.6±4.2)ml,术后住院时间(2.6±1.3)d。术中腹膜破裂5例,术后阴囊积液2例,无其他手术并发症。31例随访1~7个月,(4.2±2.4)月,未见复发及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结论改良TEP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无张力疝修补技术,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症状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认识下腹部的膜解剖,印证部分解剖结构的认识。 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完成281例后鞘后入路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手术,从后鞘后的角度来观察下腹部腹膜前的膜解剖结构。通过手术视频、照片以及对文献的检索与溯源,来进一步描述手术中观察到的解剖结构。 结果腹直肌后筋膜独立存在,腹横筋膜(TF)源自侧方扁肌,存在三种不同类型,气腹状态下TF为单层立体结构,髂耻束是TF的延续。 结论鞘后视野的发现进一步印证部分解剖认识,有助于理解下腹部膜解剖。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30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3月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300例(357侧),其中TAPP 221例(273侧),TEP 79例(84侧).TAPP:建立气腹后打开腹膜,回纳疝囊,分离出腹膜前间隙,置入补片后钉合器固定,关闭腹膜.TEP:在腹膜前钝性建立足够间隙,回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膜前间隙解剖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total extra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EP)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三明市第二医院行TEP手术158例患者,进行术中观察、手术录像分析及术后随访。 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TEP手术,研究发现腹横筋膜存在前后2层,后层将腹膜前间隙分成2个空间:第1个在腹横筋膜前后层之间,第2个在腹膜和腹横筋膜后层之间。本组手术用镜推法经第1间隙分离68例(43%),经第2间隙分离90例(57%),存在腹膜前环75例(47%),腹膜破损35例(22%),手术时间为(40±10)min,术后住院时间2~48 h,出现血清肿10例(6%),术后随访6~24个月,无慢性疼痛、复发病例。 结论掌握腹膜前间隙解剖有助于提高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操作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效率及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下无钉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附240例次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重新认识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的特点,探讨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技术要点。方法2005年3月对5具新鲜尸体进行腹股沟区解剖研究。2002年11月至2006年5月行腹腔镜下无钉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ltoneal inguinal hernia repair,TEP)共240例次(211例病人),进行术中的解剖观察,手术录像的回顾分析及术后随访。结果在腹股沟肌耻骨孔区域缺乏骨骼肌纤维的保护,是腹内压直接作用的位置;腹股沟区存在两层腹横筋膜,TEP所使用的腹膜前间隙是在两层腹横筋膜之间;平均手术时间57min,并发症发生率6.7%(16/240),无复发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8d。结论从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学特点来看在肌耻骨孔内侧用足够大的补片覆盖修补符合压力学原理,无钉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具有合理性,符合微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轻量型部分可吸收超普疝装置(UHS)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方法 及效果.方法 总结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应用UHS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2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27例全部治愈,随访115例,随访率90.5%,随访时间1~24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发生腹股沟区慢性疼痛5例,阴囊水肿3例,皮下淤血2例,脂肪液化2例,无感染、疝复发、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轻量型部分可吸收UHS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补片能完全覆盖耻骨肌孔,增强腹横筋膜前后壁,UHS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区域血管的应用解剖、相关系膜及系膜间隙的解剖学特点,观察胰十二指肠区域解剖标志及安全外科平面,为临床上开展胰头及十二指肠、胆总管末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7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的十二指肠、胰腺周围供血血管及胆总管下段作了解剖学观察,对横结肠系膜构成的网膜囊及胰腺周围胚胎时期形成的潜在的筋膜间隙和解剖层次标志进行观察描述。结果准确定位胃左动脉和肝总动脉,由胰腺前筋膜形成的肝胰襞及胃胰襞是一个很好的标志。当进行胰腺游离及后方淋巴结清扫时,在胰腺后筋膜及肾前筋膜间有一无血管平面可以应用。肾前筋膜是避免损伤腹膜后血管、肾上腺的安全界面,为避免腹膜后血管及肾上腺的损伤,肾前筋膜应作为安全分离平面的后界。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及分支主要供应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的血运,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时应注意保护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结论充分理解胚胎发育过程胰腺周围筋膜及筋膜间隙的形成,对于手术中正确理解、辨识解剖平面非常重要,沿着筋膜间隙的操作可避免出血及副损伤,也是肿瘤外科根治性切除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气囊分离技术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在全身麻醉下,采用自制简易气囊分离技术建立腹膜前间隙行TEP手术42例(54侧),其中双侧腹股沟疝12例。腹股沟斜疝38侧,腹股沟直疝16侧。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单侧手术时间(28±10)min,双侧为(49±15)min。术中出血(4.3±1.8)ml,均无腹膜破裂。术后出现阴囊气肿3例,下腹壁腹膜外积液2例,经穿刺抽吸后痊愈。术后住院时间(2.4±1.2)d,恢复日常活动时间(5.2±1.7)d。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未见复发和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TEP手术中,采用自制简易气囊分离技术建立腹膜前间隙是安全可行和经济实用的,有利于初学者掌握和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TAPP)和全腹膜外(TEP)疝修补术中腹膜前间隙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实施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66例(78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行TAPP疝修补术16例(20侧),TEP疝修补术50例(58侧)。3例TEP疝修补术中转行TAPP疝修补术。单侧手术时间(86.92±36.38)min,术中出血(6.08±3.43)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11/66),其中术后浆液肿3例,修补区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3例,阴囊气肿2例,尿潴留2例,肠梗阻1例。复发2例。术后住院时间(4.52±0.99)d。出院后(10.32±1.86)d恢复日常活动和工作。6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56±1.96)个月(1~38个月),未观察到补片感染、慢性疼痛、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结论熟悉和掌握腹腔镜下腹膜前间隙及其重要结构,是避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治疗腹股沟复合疝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technique,TEP)治疗腹股沟复合疝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7月~2008年6月应用TEP治疗42例腹股沟复合疝,其中双侧斜疝18例,单侧直疝、斜疝8例,一侧斜疝、另侧直疝5例,双侧直疝4例,双侧斜疝、一侧直疝3例,双侧直疝、一侧斜疝2例,同侧斜疝、股疝1例,双侧直疝、斜疝1例。脐下15mm切口达腹白线,切开10mm,镜头进入腹膜外间隙进行分离。直视下脐下5cm旁开5cm置入2个5mm trocar。建立腹膜外气腹,下达耻骨后间隙,外至髂前上棘,还纳复合疝各疝囊,使精索壁化。聚丙烯平片覆盖患侧肌耻骨孔、直疝三角,疝螺旋修补钉固定补片。结果42例均完成TEP,手术时间85~165min,平均107.3min;术中出血量10~20ml。术中均有阴囊气肿,术后自行吸收。术后2d内恢复饮食。住院时间7~9d,平均7.6d。42例随访时间3~32个月,平均15.3月,2例直疝复发,5例出现下腹壁轻微感觉异常,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TEP治疗腹股沟复合疝,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正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前疝修补术(TEP)是一种后入路修补手术,是指应用腔镜技术、手术径路经由腹直肌后(非传统术式经腹股沟管的前入路途径)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reitus间隙和Bogros间隙),不打开腹股沟管,修补的理念和方法主要强调覆盖髂耻束和耻骨梳韧带等耻骨肌孔结构,达到同时覆盖斜疝、直疝、股疝突出部位,达到对腹股沟区薄弱区域全覆盖。目前TEP手术已被广泛接受,我们对成功施行TEP手术的115例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作一分析,以利于临床更加合理地应用TEP以期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外科医师对解剖的认识趋于精细化,已从器官解剖、血管解剖,发展到膜的解剖。在腹腔镜的放大视野下,外科医师凭借经验可进入无血管的间隙层次,并利用这些天然的解剖间隙完成手术。在腹股沟疝手术中,全腹膜外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更是利用腹膜前  相似文献   

18.
阴道后壁脱垂是常见的盆腔底部支持组织缺陷,它的发病率在伴有阴道前壁和阴道顶部位缺损的女性中达50%.阴道后壁脱垂的亚型包括:直肠膨出、肠疝、乙状结肠膨出、会阴疝,或者上述情况同时出现.直肠膨出是指直肠前壁通过阴道后壁向前突出,而肠疝指的是肠管经过DOUGLAS盲端(死胡同)突出至腹膜囊.肠疝解剖学上的研究表明,来自宫骶韧带的骨盆内层筋膜或者阴道前壁和或者后壁筋膜的分离,这导致阴道粘膜与盆腔腹膜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中采用逆向穿刺法建立腹膜前间隙的方法。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完成110例腹腔镜TEP,术中采用逆向穿刺法建立腹膜前间隙。结果:1例因穿刺过程中腹膜破损造成气腹改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109例建立腹膜前间隙成功。建立腹膜前间隙时间平均(6.0±2.4)min,无血管损伤。术后平均住院(3.0±0.4)d。术后发生局部血肿32例,局部短期内(2周以内)疼痛8例,无长期疼痛病例。结论: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采用逆向穿刺法建立腹膜前间隙无需借助特殊器械,操作迅速、安全、可靠,在TEP术中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中解剖定位标志的临床意义与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为369例患者行TEP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入路平面、解剖学结构及手术结果,总结可供利用的镜下解剖学定位标志对手术操作的指导意义与影响。结果:选择脐下切口经腹直肌后鞘内侧缘可准确进入腹膜前间隙,耻骨结节、腹壁下动脉、间隙分割韧带、Cooper韧带位置恒定且突出,可作为腹腔镜下分离间隙的解剖学标志,腹壁下动脉、输精管、精索血管与死亡冠、危险三角、疼痛三角关系密切,可作为结构分离的解剖学标志。362例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TEP术中借助解剖定位标志利于在正确的位置、层面分离,简单、易行,可减少术中并发症,更符合手术安全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