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5~7米.上端从幽门起始,下端在右髂窝与大肠相接,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十二指肠固定在腹后壁,空肠和回肠形成很多肠袢,蟠曲于腹膜腔下部,被小肠系膜系于腹后壁,故合称为系膜小肠.小肠的病变可发生于肠壁的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等,其中以粘膜层病变较多,且粘膜以下及淋巴管、血管因性的病变最终也会累及粘膜层.可见,观察了解小肠粘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无外套管推进式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对1994年11月~ 2004年10月间138例疑有小肠疾病患者行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检查,分析其应用情况.结果 138例患者中,电子小肠镜越过屈氏韧带进入空肠113例(81.9%),结果发现小肠疾病44例(31.9%),包括十二指肠多发溃疡4例,十二指肠中下段病变19例,空肠病变21例.9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37例发现病灶,阳性检出率为41.1%.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疾病的有效且安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推进式电子小肠镜临床应用的适应证、检查范围和临床价值. 方法 对多项检查阴性、疑诊小肠病变的41例患者行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检查,采用双人操作法. 结果 41例中成功完成检查者40例.小肠镜前端可达到Treitz韧带下30~100cm,发现十二指肠、空肠病变12例(占29.3%),食管、胃病变8例.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结论 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疾病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小肠肿瘤的发生率仪占胃肠道肿瘤的5%左右,小肠恶性肿瘤更为少见,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痛的1%.刘宝华等统计国内小肠恶性肿瘸3 887例,发病顺序为回肠32.3%,十二指肠31.1%,空肠28.6%[1].之所以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空肠近段和末端回肠50cm内,原因可能与位置相对固定,局部存在逆蠕动,肠内容物通过较慢,潜在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5.
邢晓晖  武志峰  鄂林宁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95-96,98,161
目的对比两种口服造影剂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中的应用。方法44例临床患者(40~60岁)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法(碘伏醇水溶液)和改良法(甘露醇+碘伏醇水溶液)进行多层螺旋CT全腹扫描。按影像学解剖将小肠分为6段(1段为十二指肠,2段为空肠近端,3段为空肠远端,4、5、6段为回肠),用双盲法对两组图像中小肠肠腔充盈度进行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法对2、3、4段小肠肠腔充盈度均优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5、6段小肠肠腔充盈度,两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改良法对空肠及回肠上端肠腔充盈效果优于常规法,口服造影剂改良法的研究对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坎地沙坦酯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的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实验装置,分别考察坎地沙坦酯在大鼠不同肠段、不同浓度的坎地沙坦酯在大鼠空肠段以及坎地沙坦酯与其他药物共同作用在空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坎地沙坦酯在小肠各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在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坎地沙坦酯的药物浓度改变对小肠吸收存在显著性差异;6种药物(环孢素,维拉帕米,乳酸,氢氯噻嗪,非诺贝特,硝苯地平)分别与坎地沙坦酯合用对坎地沙坦酯在小肠中的吸收无显著性影响.结论:坎地沙坦酯的小肠吸收不因为肠段不同而有区别;药物浓度对于坎地沙坦酯吸收影响较大;环孢素等药物对坎地沙坦酯的吸收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小肠长度占全消化道总长的70%~75%,小肠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1%~6%,小肠肿瘤多发生于50~70岁老年人,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原发性小肠肿瘤分为小肠良性肿瘤和小肠恶性肿瘤,小肠良性肿瘤较少见,好发于回肠,空肠次之,十二指肠最少见,良性肿瘤根据组织来源,分为间叶性肿瘤和上皮性肿瘤,前者包括间质瘤、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等,上皮性肿瘤主要是腺瘤;小肠恶性肿瘤占胃肠道全部恶性肿瘤的2%~3%,包括腺癌、类癌、恶性淋巴瘤和间质肉瘤,其中以癌肿居多,癌瘤好发部位是十二指肠壶腹部周围.  相似文献   

8.
无外套管推进式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无外套管推进式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对1994年11月~2004年10月间138例疑有小肠疾病患者行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检查,分析其应用情况。结果 138例患者中,电子小肠镜越过屈氏韧带进入空肠113例(81.9%),结果发现小肠疾病44例(31.9%),包括十二指肠多发溃疡4例,十二指肠中下段病变19例,空肠病变21例。9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37例发现病灶,阳性检出率为41.1%。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疾病的有效且安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临床分析溧水县人民医院内科孙晓康发生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恶性肿瘤称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其中十二指肠癌占整个小肠癌肿的1/3~1/2。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临床少见,缺乏特征性,故诊断困难,很易误诊。现将我院1980年1月~1993年...  相似文献   

10.
(一)小肠造口的护理 小肠造口分为空肠造口术和回肠造口术.空肠造口术主要用于幽门梗阻、十二指肠瘘、胃空肠吻合口瘘等不能进食者,手术的目的为注入营养物质.其护理同胃造瘘.  相似文献   

11.
十二指肠球后平滑肌肉瘤极为少见,加之上消化内镜检查深度常规定达十二指肠降段,因此对十二指肠球后特别是升段、水平段的病变极易漏诊。我科于1998年9月28日及1999年2月10日分别诊断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46岁。2年前因反复黑便以消化道出血原因收入院,入院后,先后2次胃镜检查胃、十二指肠球部、降段,均未见异常,后行选择性小肠血管造影,示空肠血管畸形。行空肠切除吻合术,病理切片示非特异性小肠炎。术后患者仍继续黑便,每日1次,量约30~150g,持续4月。患者无腹痛、恶心呕吐,后出血自行停止。1年前,患者不明原因再次…  相似文献   

12.
HCl和NaOH对大鼠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HCl和NaOH对大鼠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小肠平滑肌标本离体灌流的实验方法,观察不同剂量HCl和NaOH对小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HCl对十二指肠和空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有增强效应,其收缩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回肠上段平滑肌的自发收缩活动影响不明显,而对回肠下段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有抑制效应,其收缩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较大剂量的NaOH对各段小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均有抑制效应,其幅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Cl对大鼠十二指肠和空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有增强作用,NaOH则有减弱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姚江 《重庆医学》2018,(4):563-566,569
小肠位于整个胃肠消化系统的中段,全长为5~7 m,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消化系统最长的器官.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常规的内镜检查难以到达整个肠腔,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推进式小肠镜、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ECT)、动脉造影等,但存在操作技术要求高、诊断阳性率低、疾病定性定位不准确、患者不耐受等诸多问题;加之小肠疾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特异性低、病变部位不易探查,因此,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断一直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及汉中市3201医院近年来13例小肠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并经术后免疫病理证实,其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上段空肠5例,下段回肠5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小肠间质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最后确诊依赖于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5.
藏茵陈对家兔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利胆药物藏茵陈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小肠平滑肌标本离体灌流的实验方法,观察藏茵陈对家兔小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藏茵陈可使家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收缩波平均振幅增高,其收缩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05);但藏茵陈对家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张力的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藏茵陈对家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收缩活动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复方丹参丸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丸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小肠平滑肌标本离体灌流的实验方法,观察复方丹参丸对小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复方丹参丸可使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的张力与收缩波平均振幅降低,与对照组比较降低;复方丹参丸对家兔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收缩频率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复方丹参丸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收缩活动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锐  陈卫昌 《苏州医学》2009,32(2):79-81
小肠出血是指发生于Treitz韧带以下,回盲部以上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出血,发病原因包括消化性十二指肠黏膜糜烂或溃疡、小肠憩室病、血管畸形、小肠肿瘤、炎症性肠病等,以血管畸形、肿瘤、憩室最为多见。小肠出血临床上并非常见,在所有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占3%~5%。但由于该区域为胃、十二指肠及结肠镜难以抵达的盲区,临床诊断颇为困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及汉中市3201医院近年来13例小肠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并经术后免疫病理证实,其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上段空肠5例,下段回肠5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小肠间质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最后确诊依赖于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9.
人胎小肠内分泌细胞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gi在30年代研究人胎小肠的基底颗粒细胞(即内分泌细胞),并报道5个月或5个月以上人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绒毛顶部有大量基底颗粒细胞聚集。后来,Kobayashi等把这些聚集的细胞称Segi帽~1。本文通过对人胎十二指肠内分泌细胞的观察,探讨小肠这种细胞的发生和发育情况。以及Segi帽的形成和形成机制。材料与方法取妊娠第12~38周雷佛奴尔引产的人胎十二指肠41例,除第14周、20周、31周、34周、35周、37周无标本外,其他各期均有。其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组织块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间断连续切片,切片厚7μm,用HE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小肠憩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薇 《华夏医学》2008,21(2):221
多发性小肠憩室较少见,同时累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者更为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现将2例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 女性,65岁.因反复上腹部不适2年,于2005年9月来我院就诊.既往进食量多后上腹部不适症状较明显,多次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一直按胃炎治疗,但症状仍不能缓解,目前症状较前发作频繁.行消化道钡餐检查示:于十二指肠、空肠近段可见3个囊袋状影突出肠壁外,最大者4cm×3cm,轮廓光滑有狭颈,其内粘膜影与十二指肠、空肠的粘膜影相连,立位囊内可见气钡平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