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中医证型及其与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itc skin response,SSR)的关系。方法记录378名DPN患者的SSR检测结果、血糖、血脂、血压、中医症状及舌脉,按照先辨单一证候,然后将单一证候组合形成证型的辨证方式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DPN中医证型以阴阳两虚血瘀证最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和病程延长,阴虚或兼痰瘀证、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的比例逐渐降低,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的比例逐渐升高。SSR异常率为67.5%,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的SSR异常率与其余各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该组中的主要证型阴阳两虚血瘀证及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证与SSR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SSR异常与阴阳两虚血瘀证及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证之间具有相关性,为DPN的中医辨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95例DPN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统一的辨证标准辨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气滞证6个单证,将单一证候组合形成复合证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血瘀证(78.71%)、阴虚证(63.31%)比例较高,阳虚证比例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加;血瘀证比例随年龄的增长和病程延长而增加,阳虚证、血瘀证均与糖尿病病程具有显著相关性(r=0.122和0.115,P0.01);不同病程组证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程的延长,气虚、阴虚、气阴两虚证比例有降低趋势,阳虚、阴阳两虚证所占比例增加。阳虚证较非阳虚证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异常率明显增高(P0.05);体重指数与痰湿证、糖化血红蛋白与阴虚证、空腹血糖与气虚证均有显著相关性(r=0.181和0.105和0.117,P0.05或0.01)。结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特点,可以为DPN的中医辨证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6,(12):1596-1597
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瘀血证的相关性,为DPN瘀血证理论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00例DPN患者分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寒凝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五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病程,各型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血脂指标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PN各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轻重度依次是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肝肾亏虚、寒凝血瘀、痰瘀阻络,各证型与血脂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瘀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诊的维吾尔族患者272例,通过辨证分型研究维吾尔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型构成比及其分布规律。结果 (1)272例DPN患者中,女性患者的构成比高于男性;(2)DPN可出现多种中医证型,痰瘀互结证184例(67.65%),痰热互结证8例(2.94%),气阴两虚证44例(16.18%),阴阳两虚证2例(0.73%),气虚血瘀证11例(4.04%),阴虚内热证23例(8.46%)。结论新疆维吾尔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的证型是痰瘀互结证。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因病之新久或为阴虚,或为气阴两虚,或为阴阳两虚,标实:可有气滞、血瘀、痰浊、肝风之不同。从虚、瘀两方面论述:虚证可细化为气血阴阳,及脏腑阴阳之虚,"瘀"泛指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热毒等,其可单一或结合瘀阻经脉而致病,亦可因虚至瘀或虚瘀并见,并结合病程分期辨证。提出因虚致瘀的观点,提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治在着重活血化瘀的同时要兼顾各部虚候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16例DPN患者分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4型。分别记录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结果:糖尿病病程以肝肾亏虚型最长,空腹血糖在痰瘀阻络型中最高,糖化血红蛋以肝肾亏虚型较高,痰瘀阻络型的血清总胆固醇较高,阴虚血瘀型的甘油三脂平均水平较其他型高,但各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在气虚血瘀型最低,低密度脂蛋白以阴虚血瘀型最高。结论:DPN证型不同,其危险因素的指标值也不同,这些规律为中医辨证治疗DPN病变提供理论和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2DPN)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T2DPN病例,收集其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Cr)、空腹C肽(CP)、餐后2hC肽(P2hCP)等指标。遵循《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入组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与痰瘀内阻证相似,与阴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比较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内阻证SBP与阴虚血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TC和LDL-C三者相似,痰瘀内阻证与其他3个证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血瘀证Cr、CP较其他3种证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内阻证、肝肾亏虚证的P2hCP值与其他2种证型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内阻证顺序,T2DPN病情有逐步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李芳  洪郁芝  魏燕 《新中医》2014,46(5):154-155
目的:分析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根据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符合课题组规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的76例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调查,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对中医证型的分布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气阴两虚证25例(32.9%),血瘀阻络证15例(19.7%),湿热困脾证12例(15.8%),肝肾阴虚证7例(9.2%),阴虚热盛证6例(7.9%),脾虚气滞证4例(5.3%),阴阳两虚,血瘀内停证4例(5.3%),肾气虚证2例(2.6%),肾阳虚证1例(1.3%),提示本病是本虚标实,本虚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多以血瘀、湿热为主。76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患者中,有5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其中医证型仍是以气阴两虚为主,血瘀阻络,湿热困脾,肝肾阴虚及阴虚热盛为其次;10例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主要以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其次脾虚气滞证;4例早期糖尿病神经病变、4例糖尿病肾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合并二种其他微血管病变,多有中医证型复杂,多个证型重叠。结论: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本虚标实为核心,以气阴两虚为本,血瘀、湿热、阴虚热盛为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本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患者住院的诊治信息整理,探寻DPN的中医证型规律,为前瞻性的临床路径方案证型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住院病历资料调查统计方法,将各病历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性别、年龄、病程逐项登记,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DPN的患者年龄多为58~65岁,其性别存在显著差别(P<0.05);病程6~10年者发生率(35.29%)居首位;从各组中医证型的频次演变趋势来看,主证以气阴两虚型的频次最高(75.63%),兼证以血瘀的频次最高(91.60%),证型遵循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肾阳亏虚规律演变,血瘀几乎贯穿病程始终。结论:DPN多发生在老龄患者;其最多见于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5):905-908
目的:了解浦东中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基层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提供基础。方法:对浦东六灶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证型分5个,即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作为主证或兼夹证)。结果:年龄阴阳两虚型最大,与阴虚热盛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60~75岁组比较,60岁组的阴阳两虚型少于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血瘀脉络型(P0.05或P0.01);75岁组的阴虚热盛型少于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型(P0.05或P0.01),血瘀脉络型少于阴阳两虚型(P0.05)。病程阴虚热盛型最短,阴阳两虚型最长;阴虚热盛型与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和阴阳两虚型比较均有差异(P0.05或P0.01)。与5年和5~10年组比较,10年组的阴虚热盛型少于其余四型(P0.01),阴阳两虚型多于湿热困脾和气阴两虚型(P0.05)。结论:社区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最多,阴阳两虚最少;阴虚热盛型的年龄最小,病程最短,兼血瘀证比例最低;阴阳两虚型的年龄最大,病程最长,兼血瘀证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64-46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中医学消渴痹症、血痹、痿证范畴,认为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脾肾两虚、阳虚寒凝为其基本病机,病位在脉络;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气血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阴亏是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症结;阳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瘀贯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终。中医分型辨治运用经方,每获良效,报道了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该病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证候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4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以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有一定相关性(P<0.01),在病理体质中,阴虚体质、痰湿体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都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等证候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尚有少数其他证候,如气血亏虚,痰瘀阻络.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与阴虚质、湿热质显著相关(P<0.05),痰湿壅盛与痰湿质、气虚、气郁质显著相关(P<0.05),阴阳两虚证与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DPN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或住院DPN患者380例,收集其中医症状信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DPN≤5年者,主要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痰湿为主;510年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痰湿为主,但阴虚呈现下降趋势,而阳虚呈现上升趋势;10年以上则以气虚、阴阳两虚为主,兼有血瘀、痰湿。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本虚标实之证。虚证以气阴两虚为多;实证以血瘀、痰湿为多。本病不同发展阶段,病机重点有所不同,但气虚血瘀为其共有病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30例和对照组100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Gensini积分来分析胸痹患者各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结果:冠心病组中以气虚、血瘀、阴虚、痰湿、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对照组中以气虚、阴虚、心虚及脾虚为主要证候。冠心病组不同组别中低积分组以气虚、血瘀、阴虚、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而高积分组中以气虚、血瘀、阴虚、痰湿、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其中血瘀、痰湿、阳虚及肾虚证候明显多于低积分组。结论:冠心病心绞痛中具有气虚、血瘀证候的病人比例最高,气虚血瘀型是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医药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阴虚、气虚、血虚、气阴两虚、阳虚等,标实为瘀血、痰瘀。治疗方面采用益气养阴、温阳、活血化瘀、通络等治法,内外结合,具有多靶点起效的特点。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收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病例,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和中医体质判定,观察分析不同证候类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收集263例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以脾虚痰湿证居多,83例,占31.6%,其次为肾虚肝郁证77例,占29.3%;痰瘀互结证70例,占26.6%、肾虚血瘀证33例,占12.5%。中医体质以气虚质(74例,28.1%)、血瘀质(53例,20.2%)、痰湿质(51例,19.4%)3种体质占主要比例。4种中医证候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虚痰湿证以气虚质和痰湿质为主要体质;肾虚肝郁证的体质以气虚质及气郁质为多;痰瘀互结证中以血瘀质和痰湿质占主要比例;肾虚血瘀证中血瘀质和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间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中医体质的特异性影响中医证候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gA肾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其与肾脏病理的关系。方法:将152例IgA肾病患者进行体质分类,收集其肾脏病理资料并分析其特点。结果:IgA肾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31.58%)、阴虚质(26.32%)、湿热质(19.08%)、血瘀质(7.9%)、阳虚质(5.9%)、气郁质(5.3%)、痰湿质(2.0%)、平和质(1.3%)及特禀质(0.6%);Lee氏分级气虚质以II、III级为主,阴虚质以III、IV级为主,湿热质以II、III、IV级为主,气郁质表现为II、III、IV级,血瘀质和阳虚质病理最重,表现为III、IV、V级;Katafuchi积分阳虚质、血瘀质积分大于阴虚质积分,阴虚质积分大于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积分。结论:IgA肾病患者中医体质以气虚质、阴虚质和湿热质多见,体质类型与肾脏病理分级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证候模型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迅猛,近年来随着中医病证方药的研究不断加深,为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更加具体和深入。气虚血瘀证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证型,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癌症等疾病中多有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因老年人多气虚,多血瘀的体质特点,气虚血瘀证的研究已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问题。综合近年来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将其造模思路概括为病理造模、病因造模、病证结合造模三方面。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出现符合中医理论的宏观表征、肢体行为学表现,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评价造模方法,为气虚血瘀证造模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针对气虚血瘀证类模型的研究应遵循因-脉-证-治的思路,即病因-外在表征-病理机制-辨证论治,将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同现代科学结合,令造模方法规范化发展,构建相对完善的气虚血瘀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为今后探究气虚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思路提供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进而为有效的指导临床论治,提升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200例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该病的分型标准,按照统计学方法,探讨该病的征型分布规律。结果:本病证型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气虚血瘀型〉阴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肝肾亏虚型,病机演变过程:随着糖尿病的发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按照气(阴)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虚血瘀→肝肾亏虚血瘀的规律而演变。结论:阴亏是发生DPN的关键;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症结;阳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瘀贯穿DPN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