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效果,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特殊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115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115例患者分为两组,常规开胸手术组(开胸组):62例,男28例,女34例;年龄(46.2±11.9)岁;行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全胸腔镜手术组(全腔镜组):53例,男 19例,女34例;年龄(45.7±12.2)岁;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 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胸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全腔镜组[(228.8±121.7) ml vs.( 157.1±123.8)ml,t=2.592,P=0.011].全腔镜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866.7±439.5) ml vs.(1 805.3±466.7)ml,t=9.003,P=0.000]、拔管时间[(6 6±3.3)d vs.(9.8±4.6)d,t=3.339,P=0.001]、术后住院时间[(7.5±2.2)d vs(11.2±5.4)d,t=3.424,P=0.001]均少于开胸组,但全腔镜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开胸组[(38 543.6±11 051.8)元vs.(30 523.4±10 028.5)元,t=3.423,P=0 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腔镜组随访45例,随访时间2~14个月,42例咳痰或咯血症状完全消失,3例仍有间断少量咳痰. 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是安全、可行的,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较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并可显著减轻手术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在全胸腔镜手术过程中,对肺部分切除的患者术中应谨慎处理肺残端,而非单一的手术顺序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在胸腔镜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4年6月完成的57例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分为2组:A组24例,对支气管动脉进行优先处理;B组33例,未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术中遇到特殊情况则中转开胸。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液总量、带管时间、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 A组手术时间(154.2±44.8)min,明显短于B组(191.4±55.3)min(t=-2.710,P=0.009);术中出血量(236.4±135.3)ml,明显少于B组(340.3±215.7)ml(t=-2.078,P=0.042);术后引流液总量(1342.6±132.7)ml,明显少于B组(1855.7±351.3)ml(t=-6.798,P=0.000)。2组中转开胸率分别为8.3%(2/24)、9.1%(3/33),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术后引流时间分别为(7.7±3.1)、(8.5±4.2)d,无统计学差异(t=-0.789,P=0.433);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3±3.4)、(11.4±4.5)d,无统计学差异(t=-1.006,P=0.08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2/24)、12.1%(4/33),无统计学差异(χ~2=0.001,P=0.982)。围手术期均无死亡,2组患者平均随访20.6、28.3月,均无复发、死亡,无肺坏死、支气管胸膜漏、食管漏等严重并发症。2组患者改善症状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5%(21/22)vs.92.9%(26/28),χ2=0.000,P=1.000],针对咯血症状,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100.0%(14/14)vs.71.4%(15/21),Fisher检验,P=0.033]。结论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安全、有效、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在胸腔镜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4年6月完成的57例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分为2组:A组24例,对支气管动脉进行优先处理;B组33例,未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术中遇到特殊情况则中转开胸。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液总量、带管时间、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 A组手术时间(154.2±44.8)min,明显短于B组(191.4±55.3)min(t=-2.710,P=0.009);术中出血量(236.4±135.3)ml,明显少于B组(340.3±215.7)ml(t=-2.078,P=0.042);术后引流液总量(1342.6±132.7)ml,明显少于B组(1855.7±351.3)ml(t=-6.798,P=0.000)。2组中转开胸率分别为8.3%(2/24)、9.1%(3/33),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术后引流时间分别为(7.7±3.1)、(8.5±4.2)d,无统计学差异(t=-0.789,P=0.433);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3±3.4)、(11.4±4.5)d,无统计学差异(t=-1.006,P=0.08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2/24)、12.1%(4/33),无统计学差异(χ~2=0.001,P=0.982)。围手术期均无死亡,2组患者平均随访20.6、28.3月,均无复发、死亡,无肺坏死、支气管胸膜漏、食管漏等严重并发症。2组患者改善症状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5%(21/22)vs.92.9%(26/28),χ2=0.000,P=1.000],针对咯血症状,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100.0%(14/14)vs.71.4%(15/21),Fisher检验,P=0.033]。结论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安全、有效、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在胸腔镜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4年6月完成的57例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分为2组:A组24例,对支气管动脉进行优先处理;B组33例,未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术中遇到特殊情况则中转开胸。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液总量、带管时间、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 A组手术时间(154.2±44.8)min,明显短于B组(191.4±55.3)min(t=-2.710,P=0.009);术中出血量(236.4±135.3)ml,明显少于B组(340.3±215.7)ml(t=-2.078,P=0.042);术后引流液总量(1342.6±132.7)ml,明显少于B组(1855.7±351.3)ml(t=-6.798,P=0.000)。2组中转开胸率分别为8.3%(2/24)、9.1%(3/33),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术后引流时间分别为(7.7±3.1)、(8.5±4.2)d,无统计学差异(t=-0.789,P=0.433);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3±3.4)、(11.4±4.5)d,无统计学差异(t=-1.006,P=0.08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2/24)、12.1%(4/33),无统计学差异(χ~2=0.001,P=0.982)。围手术期均无死亡,2组患者平均随访20.6、28.3月,均无复发、死亡,无肺坏死、支气管胸膜漏、食管漏等严重并发症。2组患者改善症状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5%(21/22)vs.92.9%(26/28),χ2=0.000,P=1.000],针对咯血症状,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100.0%(14/14)vs.71.4%(15/21),Fisher检验,P=0.033]。结论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安全、有效、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在胸腔镜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4年6月完成的57例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分为2组:A组24例,对支气管动脉进行优先处理;B组33例,未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术中遇到特殊情况则中转开胸。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液总量、带管时间、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 A组手术时间(154.2±44.8)min,明显短于B组(191.4±55.3)min(t=-2.710,P=0.009);术中出血量(236.4±135.3)ml,明显少于B组(340.3±215.7)ml(t=-2.078,P=0.042);术后引流液总量(1342.6±132.7)ml,明显少于B组(1855.7±351.3)ml(t=-6.798,P=0.000)。2组中转开胸率分别为8.3%(2/24)、9.1%(3/33),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术后引流时间分别为(7.7±3.1)、(8.5±4.2)d,无统计学差异(t=-0.789,P=0.433);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3±3.4)、(11.4±4.5)d,无统计学差异(t=-1.006,P=0.08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2/24)、12.1%(4/33),无统计学差异(χ~2=0.001,P=0.982)。围手术期均无死亡,2组患者平均随访20.6、28.3月,均无复发、死亡,无肺坏死、支气管胸膜漏、食管漏等严重并发症。2组患者改善症状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5%(21/22)vs.92.9%(26/28),χ2=0.000,P=1.000],针对咯血症状,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100.0%(14/14)vs.71.4%(15/21),Fisher检验,P=0.033]。结论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安全、有效、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在胸腔镜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4年6月完成的57例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分为2组:A组24例,对支气管动脉进行优先处理;B组33例,未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术中遇到特殊情况则中转开胸。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液总量、带管时间、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 A组手术时间(154.2±44.8)min,明显短于B组(191.4±55.3)min(t=-2.710,P=0.009);术中出血量(236.4±135.3)ml,明显少于B组(340.3±215.7)ml(t=-2.078,P=0.042);术后引流液总量(1342.6±132.7)ml,明显少于B组(1855.7±351.3)ml(t=-6.798,P=0.000)。2组中转开胸率分别为8.3%(2/24)、9.1%(3/33),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术后引流时间分别为(7.7±3.1)、(8.5±4.2)d,无统计学差异(t=-0.789,P=0.433);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3±3.4)、(11.4±4.5)d,无统计学差异(t=-1.006,P=0.08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2/24)、12.1%(4/33),无统计学差异(χ~2=0.001,P=0.982)。围手术期均无死亡,2组患者平均随访20.6、28.3月,均无复发、死亡,无肺坏死、支气管胸膜漏、食管漏等严重并发症。2组患者改善症状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5%(21/22)vs.92.9%(26/28),χ2=0.000,P=1.000],针对咯血症状,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100.0%(14/14)vs.71.4%(15/21),Fisher检验,P=0.033]。结论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优先处理支气管动脉安全、有效、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开胸肺叶切除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的应用,探讨全胸腔镜手术在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1年6月至2010年10月完成60例以解剖性肺叶切除术为主要术式的支气管扩张症手术.分为开胸手术组与全胸腔镜(cVATS)手术组.cVATS组不牵开肋骨,以切割缝合器分别处理肺血管和支气管.如遇严重粘连或出血等则中转开胸手术.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带胸腔引流管时间、并发症以及预后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手术切除右肺上叶5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6例,左肺上叶3例,左肺下叶26例,左肺下叶+左肺上叶舌段10例,左全肺切除4例,左肺下叶+右肺中叶切除1例,右肺中下叶切除1例和右肺中叶+下叶部分切除1例.开胸手术组25例;cVATS组35例,其中2例(5.7%)中转开胸手术.开胸组手术95~ 420 min,平均(207.6±88.5)min;出血量100 ~ 2500 ml,平均(522.0±644.2)ml;术后带管0~21天,平均(5.4±4.4)天;术后住院4~23天,平均(10.2±4.7)天.cVATS组手术80~ 280 min,平均(168.7±55.9) min;出血量50~1300 ml,平均(210.1±213.1)ml;术后带管2~ 19天,平均(6.3±3.4)天;术后住院4~22天,平均(8.5±3.5)天.cVATS组与开胸组相比手术时间(P=0.041)和出血量(P =0.00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围手术期死亡.开胸组发生术后并发症9例(25.7%),cVATS组并发症6例(17.1%),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3).开胸组随访18~ 123个月,平均82.2个月.13例术后咳痰或咯血症状完全消失,10例痰量明显减少,但仍间断有咳痰或咯血等症状.2例咯血量或痰量较前无明显变化.cVATS组随访11~53个月,平均29.7个月.22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1例症状好转,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良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肺良性疾病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特点.方法: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24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接受25例次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1例为同期双侧手术).其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9.0岁.全组患者中9例为影像学占位病变,于术中明确病理学诊断;另外15例为良性疾病择期手术,包括支气管扩张10例.手术中对胸膜腔致密粘连、肺动脉周围粘连、钙化淋巴结、支气管动脉扩张迂曲等慢性炎性改变依情况处理.术后平均随访7.3个月.结果:25例次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包括左上叶切除术3例,左肺下叶切除术9例,右肺上叶切除术2例,右肺中叶切除术4例,右肺下叶切除术7例.各种炎性粘连均成功在镜下进行处理,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63±52)min,术中出血量(163±130)ml.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平均胸腔引流时间(5.8±2.8)d.随访中未发生远期并发症.结论:炎症粘连是造成肺良性疾病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困难的主要原因.胸腔镜手术可应用于绝大部分良性疾病肺叶切除.  相似文献   

9.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扶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中扶镜手的作用以及扶镜技巧。方法 2006年9月~2010年4月,我们完成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329例。通过胸部3个小切口非直视下完成肺叶解剖性切除,恶性肿瘤行淋巴结清扫。施行右肺上叶切除84例,右肺中叶切除32例,右肺下叶切除65例,左肺上叶切除73例,左肺下叶切除66例,联合肺叶或全肺切除9例。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因淋巴结干扰、出血或肿瘤体积大等原因而中转开胸27例。手术时间(194.5±60.1)min(75~490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200 ml(20~1800 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7.4±3.4)d(1~22 d),术后住院时间(10.2±4.5)d(1~36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中扶镜手需要熟知手术步骤,了解术者操作习惯,实时调节镜头焦距和角度,以配合术者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剔除术治疗肺叶并肺段支气管扩张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 1988~ 1999年经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 91例 ,对其中肺叶合并部分肺段支气管扩张的 2 7例 ,采用肺叶切除加肺段支气管剔除术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 2 7例 ,男性 19例 ,女性 8例。年龄 14~ 36岁 ,平均 2 5岁。症状有反复发热、咳脓痰者 9例 ,2 4小时脓痰量在 2 0 0~ 5 0 0ml左右。反复咯血者 12例 ,1次咯血量在 30 0~ 10 0 0ml左右。间断咳脓痰、咯血者 6例。病程 2~ 6年 ,平均 4年。支气管碘油造影显示 :左下并舌段支气管扩张 2 4例 ;中叶并下叶内基底段支气管扩张 1例 ;中叶并右上后段支气管扩张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价值。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月,通过胸部3个微小切口行全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156例,无须放置肋骨撑开器,不牵开肋骨,基本操作顺序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相同。肺癌病人均清扫淋巴结。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手术时间(166±58)min,术中出血(210±108)ml,术后住院时间(8.3±3.0)d。术后病理诊断:肺部良性病变28例(17.9%),其中隐球菌感染16例,结核球7例,肺不张5例;肺部恶性肿瘤128例(82.1%),其中细支气管肺泡癌72例,腺癌26例,细支气管肺泡癌合并腺癌17例,鳞癌13例。156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3个月:28例良性疾病无远期感染性并发症;128例恶性肿瘤中,术后3年内发生远处转移6例,主要为脑、肾上腺转移;无死亡病例。结论全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全电视胸腔镜(VATS)下肺叶切除治疗肺部疾病的可行性、近期疗效,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6年3月至2007年11月,采用不撑开肋骨、完全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肺叶切除56例,其中施行右肺上叶切除12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15例;左肺上叶9例,左肺下叶14例;双肺叶3例(右肺中上叶1例、中下叶2例);恶性肿瘤患者同期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清扫。结果全组56例患者中52例(92.8%)在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45~168min(107±29min);术中失血量50~310ml(121±32m1);2例(3.6%)延长手术切口至8cm左右,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2例(3.6%)因肺门解剖困难需行全肺切除或术中出血而中转为开胸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肺癌39例,结核瘤7例,炎性假瘤4例,硬化性血管瘤4例,支气管扩张1例,转移性软骨肉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中叶肺不张1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后痊愈;肺轻度漏气2例,未经治疗均于3d内痊愈。术后住院时间8~14d(8.9±3.1d)。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肺部疾病更加微创,且手术安全可行,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续138例早期肺癌施行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 (VATS组) 71例,男39例,女32例 ;年龄 (57.9±10.6) 岁;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组 (开胸组) 67例,男36例,女31例;年龄 (60.3±8.2) 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组数及个数、带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1 d、3 d、30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ion analogue score,VAS)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VAT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147±113) ml vs. (146±91) ml]、清扫淋巴结个数 [(9.9±3.6) 枚 vs. (10.0±3.6) 枚] 及组数 [(3.1±1.3) 组 vs. (3.4±1.3) 组]、术后第1 d、第3 d VAS评分与开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手术时间 [(119±27) min vs. (135±29) min]、术后带胸腔引流管时间 [(3.0±0.9) d vs. (3.8±1.2) d]、术后住院时间 [(8.0±2.1) d vs. (10.2±5.4) d]、术后第30 d VAS评分 [(2.6±0.7)分vs. (3.2±1.1) 分] 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或少于开胸组(P<0.05)。VATS组术后随访59例,开胸组术后随访58例,随访时间2~18个月,两组均无死亡,其中脑转移1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2例。 结论对于早期肺癌的治疗,采用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慢性胸痛轻微等优势。同时能够达到与常规开胸手术相同的规范化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早期肺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60例(全胸腔镜手术组,其中男83例,女77例;平均年龄60.8岁)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及生存数据,并与同期357例(开放手术组,其中男222例,女135例;平均年龄59.5岁)接受常规开放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全胸腔镜手术组患者中转开胸率为5.0%(8/160)。全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放手术组(113.0 min vs.125.0 min,P=0.039);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4.3)d vs.(9.1±4.6)d,P=0.425]。全胸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4%(15/160)和10.1%(36/357),围术期死亡率为0.6%(1/160)和2.0%(7/357)。两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组数[(2.4±1.5)组vs.(2.4±1.7)组,P=0.743]和平均淋巴结清扫数[(9.8±6.3)枚vs.(10.1±6.4)枚,P=0.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胸腔镜手术组总体5年生存率高于开放手术组(81.5%vs.67.8%,P=0.001)。进一步按不同病理分期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全胸腔镜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pⅠa期86.0%,pⅠb期84.5%,pⅢa期58.8%;开放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pⅠa期92.9%,pⅠb期76.4%,pⅢa期25.3%。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早期肺癌在技术上安全可行,其淋巴结清扫可达到开放手术的范围,远期疗效优于开放手术,但亟待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内镜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内镜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的应用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连续完成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9.8岁.肺良性病变8例,原发性肺癌及其他肺恶性肿瘤52例.手术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内插管、全胸腔镜下完成,其中行右肺上叶切除术12例,中叶切除术10例,下叶切除术14例;左肺上叶切除术8例,下叶切除术16例.术中肺血管、支气管以及叶间裂的处理均使用内镜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因淋巴结致密粘连中转开胸1例(1.67%),无术中大出血、术后活动性出血、持续漏气、支气管胸膜瘘和严重金属异物反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全组共完成内镜用直线切割缝合器钉合切割操作381次,平均6.35次/例,其中肺动脉钉合124次(2.06次/例),肺静脉钉合66次(1.10次/例),支气管钉合60次,叶间裂钉合131次.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8个月,平均随访11.3个月, 无1例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支气管胸膜瘘、胸腔感染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的使用是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主要难点之一,遵循一定原则的精细操作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气管优先处理在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8年12月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69例资料,其中右肺上叶36例,左肺上叶33例。均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优先离断支气管。结果中转开胸3例,其余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32.8±31.6)min,出血(60.7±36.0)ml。术后心律失常5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均康复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良性病变12例,恶性肿瘤57例。结论支气管优先处理法适用于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手术安全可行,同时简化手术操作,减少腔镜下切割缝合器的使用,可以成为胸腔镜肺上叶切除的一种手术顺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后急性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治疗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1 115例肺癌患者施行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发生急性PE 13例,男6例,女7例;平均年龄62.3(42~73)岁。所有患者均经胸部螺旋CT肺动脉造影(SCTPA)确诊,均接受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急性PE发生率为1.17%(13/1 115),低危患者比例高(11/13),发生右侧PE 12例,接受抗凝治疗后症状均缓解,有9例患者复查SCTPA显示栓塞消失或明显吸收,无胸腔出血、伤口渗血等并发症;随访1~3个月均未发现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发生急性PE的诊断首选SCTPA检查,需采用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术后PE发生率低,低危比例高,体现了微创外科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向4孔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市胸科医院采用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42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6例,女242例;年龄33~78岁。术前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428例中行右肺上叶切除134例,右肺中叶切除48例,右肺下叶切除98例,右肺中下叶切除4例,左肺上叶切除72例,左肺下叶切除72例。将428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单向3孔法组(300例)和单向4孔法组(12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412例在全胸腔镜下完成肺叶切除术,16例中转常规开胸手术(中转开胸比率3.7%)。平均手术时间132.1(120~180)min,平均手术切口长度3.7(3~5)cm,平均术中出血量150.0(50~800)ml;两组患者平均拔管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4孔法组较3孔法组手术时间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中转开胸患者接受术中输血。死亡5例,于术后1个月内分别死于严重肺部感染、肺栓塞和急性脑梗死。术后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52例,腺癌340例,腺鳞癌20例,低分化癌8例,大细胞癌6例,类癌2例。术后出现持续肺漏气4例,脓胸2例,肺部感染4例,心律失常26例,肺栓塞2例,乳糜胸2例,急性脑梗死2例。3年总生存率为83.6%(358/428)。结论单向式4孔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满意,符合肺癌手术的治疗规范。单向4孔法还能大大提高手术流畅程度和淋巴结清扫程度。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