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多项参数监测与老年高血压心脑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74例老年和163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多项参数与心脑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结果老年组的24h血压均值、收缩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且心脑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亦显著增高.老年组昼夜节律异常百分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且与心脑靶器官损害有显著性关系.心脑靶器官损害组以收缩压和舒张压共同升高,昼夜节律消失,血压变异性、血压负荷值显著增加,血压昼夜波动呈非杓型为特点,老年组的收缩压、收缩期血压变异性、收缩期血压负荷值增高更为显著.结论动态血压均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负荷值变化与老年高血压心脏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68-177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将老年高血压患者251例按年龄段分为老年1组(60~69岁,n=50)、老年2组(70~79岁,n=88)和老年3组(≥80岁,n=113),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 老年3组高于老年1组(P<0.01),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老年3组和老年2组均低于老年1组(P<0.01),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老年3组和老年2组均低于老年1组(P<0.01和P<0.05)。3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78.00%、89.78%和92.04%。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老年3组显著高于老年1组(P<0.05)。表明随增龄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并随增龄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  相似文献   

4.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昼夜节律异常与尿钠、尿钾排泄的变化规律。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9例。根据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波动情况,分为昼夜节律正常组(杓型组)31例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杓型组)28例,收集患者24 h尿液并分析24 h尿钠和尿钾水平。非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夜间尿钠排泄量均高于杓型组(P<0.05或P<0.01),同时非杓型组24 h尿钾低于杓型组(P<0.05)。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钠、尿钾排泄呈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结果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夜间舒张压(DBP)比杓型组明显增高,非杓型组IMT明显大于杓型组,IMT与夜间SBP呈正相关。结论老年人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导致IMT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夜间舒张压(DBP)比杓型组明显增高,非杓型组IMT明显大于杓型组,IMT与夜间SBP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导致IMT增加.  相似文献   

7.
马培容 《中国医药科学》2013,(23):177-178,207
目的:分析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TO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住院部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共计60例为研究对象,设置为TOD组,选择同期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60例为对照组,设置为非TOD组。分析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性值等指标。结果TOD组昼夜血压均值为收缩压(167.23±10.72)mmHg,舒张压(98.32±11.32)mmHg,明显高于非TOD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昼夜节律比较,TOD组患者杓型血压23例(38.33%)、非杓型血压37例(61.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OD组的日间收缩压变异值(16.93±2.34)mmHg,明显高于非TOD组,夜间收缩压变异值为(14.34±6.83)mmHg,明显低于非TOD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压均值、昼夜节律及其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紧密相关,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桂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4):1347-1348
目的 :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以探讨脑卒中的预测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03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1~3天内作动态血压检测 ,分别统计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昼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的下降百分率。将血压昼夜节律正常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分别称为杓形组与非杓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评分值分为轻、中、重三组。将其统计值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相应对照 ,分别在轻、中、重三组中进行杓形与非杓形组间的x2比较。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的为47例 (45.63 % )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为56例(54.36 %)。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轻、中度组 ,血压的杓形与非杓形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 ;重度组杓形与非杓形改变进行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且在高血压患者中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 ,尤以收缩压升高更为明显。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 ,且在高血压患者中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 ,提示夜间收缩压持续升高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容易引发脑卒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对心脏结构和肾功能损伤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心脏结构、肾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夜间血压变异显著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左室重量指数高于杓型组,肾功能尿系列蛋白检出率非杓型组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非杓型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节律类型较杓型组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肾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超声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斌 《江苏医药》2002,28(4):285-286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超声改变的关系。方法: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以动态血压(ABPM)检查分构型组与非杓型组,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对两组颈动脉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检查后作组间比较。结果:杓型,非杓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IMT)较对照组增厚,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2.5%及53.3%,非杓型组颈总动脉管径扩大,血流速度低,阻力指数(RI)及脉搏指数(PI)明显增高(P<0.01),杓型组较对照组除RI增高外,管径及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非杓型组较杓型组血流速度减低,RI及PI增高(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昼夜节律消失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损害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13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动态血压,采用心超评价左心室肥厚情况,分析血压节律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结果:134例高血压患者中,节律异常的非杓型血压患者13例(9.7%)。血压节律异常与性别、年龄、BMI和高血压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关(P〉0.05),而和心室重量指数有关(t=7.913,P=0.000)。非杓型血压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69.2%,高于杓型血压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18.2%(χ^2=17.203,P=0.000),OR值为10.125,95%CI为2.488~48.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节律异常和高血压严重程度、血压控制情况及脉压大小同是引起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昼夜节律异常容易并发左心室肥厚。因此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除了控制血压的绝对值外,还应注意调节血压的正常生理节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对动态血压各指标及其昼夜节律是否有影响。方法对1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测量身高和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结果超重/肥胖组的平均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BP)、平均脉压(PP)均高于非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组和非超重组在四种动态血压节律分型中的分布均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BMI值影响高血压患者SBP、MBP和PP,同时影响了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节律。  相似文献   

13.
白智峰  李帅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097-3099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改变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19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即颈动脉硬化患者(n=91)和对照组(n=102).患者均给予24h血压动态监测,比较和分析两组血压节律的改变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24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h平均脉压(24h-M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昼间平均脉压(d-M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脉压(n-M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6.92、24.68、6.16、12.87、11.59、6.35,均P<0.05),观察组组内d-SBP、d-DBP、d-MBP均分别高于与n-SBP、n-DBP、n-M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3.61,P<0.01).观察组昼夜血压变异度>10%,则观察组24 h动态血压曲线图为非杓型曲线;对照组昼夜血压变异度<5%,则24h动态血压曲线图为杓型曲线.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压高峰对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具有临床意义,血压昼夜节律性改变可作为临床治疗和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0例动态血压监测者进行临床及结果回顾总结,并按昼夜节律分为4型:杓型、非杓型、反杓型、极度杓型。结果门诊测高血压患者中"白大衣"高血压17例,占10.8%;杓型高血压56例,占35.7%;非杓型血压42例,占26.8%;反杓形高血压35例,占22.3%;极度杓型7例,占4.5%。门诊可疑高血压患者19例,其中11例为隐蔽性高血压。高血压药物治疗检查者104例,血压控制达标62例,达标率59.1%。结论动态血压有利于发现白大衣高血压、隐蔽心高血压,有利于根据昼夜规律用药控制血压,在基层医院中应用动态血压检查手段对于高血压规范管理、提高达标率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将8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组35例,非杓型组49例,分别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拢素(IFN-γ),集落刺激因子-1(CSF-1)水平。结果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TNF-α、IL-6、CSF-1明显升高,IFN-γ明显降低;血压夜间下降与IFN-γ正相关,与TNF-α、IL-6、CSF-1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NF-α、IL-6、CSF-1与夜间血压下降直线相关。结论细胞因子参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脂联素在原发性高血压(E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选择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EH患者60例,以及体质量指数(BMI)、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②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浓度;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常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①EH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BMI、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P<0.01)。②EH患者lg(脂联素浓度)与BMI、腰臀比(WHR)、年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24h平均动脉压均呈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常规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只有24h平均动脉压、BMI、年龄是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①EH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低于正常对照,低脂联素血症与EH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②EH患者的脂联素浓度与年龄、BMI、WHR、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24h平均动脉压均呈负相关。24h平均动脉压、BMI、年龄是EH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其中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为对照组(n=61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为研究组(n=8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以及左心室功能特点。结果研究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以及夜间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早期的血流峰值流速减慢,二尖瓣E峰值和二尖瓣A峰值的比较(E/A)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正常者,更容易引起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8.
纪莎  胡雯玲  林钧 《中国药房》2011,(12):1077-1079
目的:观察复方龙葵胶囊联合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高血压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即每日早餐前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5mg,q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复方龙葵胶囊,每次4粒,tid。2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24h监测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恢复杓型节律,并且有效降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龙葵胶囊联合非洛地平缓释片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分为勺型组(50例)与非勺型组(50例).监测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及IMT,之后分析两组患者IMT的差异、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BMI、LDL-C、TG、TC等基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非勺型组IMT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勺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IMT关系密切,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会造成颈动脉IMT增厚,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