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44例脑转移瘤患者,配对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治疗组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通过观察肿瘤消退情况、生存时间、卡氏评分(KPS)变化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方案治疗脑转移瘤疗效优于单纯全脑放射治疗,毒副反应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立体定向放疗与全脑放疗治疗多发脑转移瘤患者的疗效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42例脑转移癌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脑放疗(A组)和立体定向放疗+全脑放疗(B组)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生存期及脑转移致死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脑转移致死率为57.1%,显著高于B组患者的9.5%;A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1个月,B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3个月,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疗改善患者预后,提升局控率、延长生存期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李建强  霍志军 《安徽医药》2009,13(3):279-280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在单发脑转移瘤患者中,单独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和转移瘤切除术后补充全脑放疗(WBRT)的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患者入组,A组即单独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38例,SRT治疗根据肿瘤靶区大小,单次剂量3~12Gy,总剂量30~40Gy;B组为手术加术后全脑放疗组,34例,脑转移癌孤立病灶全部切除,术后行全脑放疗(WBRT):2Gy/次,总共20次,给予剂量40Gy/4w。观察终点为生存期,评估两组间病人效果差别。结果两组病人在生存时间未见明显差别(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病人生存时间均与年龄,KPS评分,是否存在脑外其他部位转移等变量存在明显相关性,均P〈0.05,其中年龄≤60岁者均好于年龄大于60岁者,KPS评分为90或100分者明显好于70或者80分者,未有脑外其他部位转移者好于存在脑外其他部位转移者。而脑瘤控制情况与上述因素均未见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单发脑转移瘤患者行立体定向放疗与转移瘤切除术后全脑放疗的患者生存时间和脑转移瘤控制情况均无明显差别,患者的生存时问主要与年龄,KPS评分,是否存在脑外其他部位转移等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脑放疗联合适形放射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2002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52例经原发病灶病理诊断证实的脑转移初治患者,采用全脑放疗加适形放射治疗的方法,全脑照射(300 cGy/次,5次/周,总剂量3000 cGy)后,采用适形放射治疗并针对脑转移灶局部加量。结果52例患者按计划完成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CR) 部分缓解(PR)]98.1%(51/52)。结论全脑放疗加适形放射治疗脑转移瘤近期疗效显著,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规全脑放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的护理效果。方法对确诊为肺癌脑转移瘤的患者30例,在进行全脑放疗的基础上加上三维适形放疗,同时进行围放疗期的护理观察包括心理护理、放疗期间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放疗后的健康教育指导等。结果本组病例均能按计划完成放疗治疗,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7例,神经系统症状临床缓解率96.7%。结论对肺癌脑转移瘤行常规全脑放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配合积极细致的护理措施,能提高疗效,减少了放疗副作用,保证放疗计划的完成。  相似文献   

6.
王聪  张国荣 《河北医药》2016,(9):1312-1314
目的:通过统计脑转移瘤的位置与海马的关系,探讨全脑放疗避开海马的可行性,从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病理学证实的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RTOG 0933指南分别在治疗前后的MRI轴位图像上勾画出海马的解剖位置、海马外扩5 mm、10 mm的位置及转移瘤的位置。结果110例患者共424个转移瘤,距离海马5 mm以内的转移瘤数目为14个,占3鲻.3%;且海马的真正解剖边界内没有发生转移瘤。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随访患者,发现海马解剖边界内没有出现新的病灶。结论海马外扩5 mm以内发生转移瘤的发生率为3.3%,我们认为脑转移瘤患者采用避开海马的放射治疗是可行的,而且患者使用这种治疗方式是可以获益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拟探讨在单发脑转移瘤患者中,单独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和转移瘤切除术后补充全脑放疔(WBRT)的效果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患者入组,A组即单独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38例,SRT治疗根据肿瘤靶区大小,单次剂量3~12Gy,总剂量30~40Gy;B组为手术加术后全脑放疗组,34例,脑转移癌孤立病灶全部切除,术后行全脑放疗(WBRT):2Gy/次,总共20次,给予剂量40Gy/4w.观察终点为生存期,评估两组间病人效果差别.结果 两组病人在生存时间未见明显差别(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病人生存时间均与年龄,KPS评分,是否存在脑外其他部位转移等变量存在明显相关性,均P<0.05,其中年龄≤60岁者均好于年龄大于60岁者,KPS评分为90或100分者明显好于70或者80分者,未有脑外其他部位转移者好于存在脑外其他部位转移者.而脑瘤控制情况与上述因素均未见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 单发脑转移瘤患者行立体定向放疗与转移痛切除术后全脑放疗的患者生存时间和脑转移瘤控制情况均无明显差别,患者的生存时间主要与年龄,KPS评分,是否存在脑外其他部位转移等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肺癌脑转移瘤66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放疗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立体定向放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81.81%大于对照组60.60%,且研究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瘤较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效果良好,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脑转移瘤患者采用全脑放疗联合伽玛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6例脑转移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实施单纯伽玛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脑放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1年后和2年后生存情况、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2年后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精神健康、精力、一般状况、躯体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及生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转移瘤患者采用全脑放疗联合伽玛刀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近期疗效,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但无法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2月~2017年2月接受治疗的80例脑转移瘤患者选取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全脑放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莫唑胺联合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与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以提高生存率,同时耐受性相对较好,对预后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全脑放疗(WBRT)同步托泊替康(TPT)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SCLC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WBRT期间同步TPT周疗。TPT每周 1.2 mg/m2,加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30 min滴完,每周1次。WBRT于第1天化疗后开始,全脑照射剂量为40 Gy。残留较大病灶时,行缩野适形放疗10~20 Gy。WBRT结束4周后评价疗效及安全性,并追踪随访。结果:全组30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WBRT及化疗。完全缓解(CR)8例,改善(PR)20例。临床有效率93.33%。毒性反应主要为血液毒性。Ⅰ—Ⅱ级的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率分别为56.6%和36.6%。PS评分改善。随访6~26月,中位PFS为11.06个月。1年生存率为33.33%。结论:WBRT同步TPT周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对化疗敏感型及颅外肿瘤相对稳定SCLC,脑转移瘤局部控制率提高,神经病变进展时间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5例脑转移瘤患者(转移灶>3个)随机分为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及放疗组。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予以常规分割行全脑放疗,DT:40 Gy(2 Gy.d-1,每周5 d),于放疗d1开始给予替莫唑胺口服治疗(75 mg.m-2.d-1),放疗结束后每28 d予以替莫唑胺口服5 d(200 mg.m-2.d-1)化疗,共6周期。放疗组全脑放疗,DT:40 Gy(2 Gy.d-1,每周5 d)。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及生存曲线,组间生存率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结果: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与放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6.9%和48.0%(P=0.03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0和5.5个月,差异达统计学显著性(P=0.02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分别为5.0和3.1个月,差异达统计学显著性(P=0.020)。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但大部分患者可耐受。结论: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有可能提高脑转移瘤患者的局部控制及远期生存,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吉非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用药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全脑放疗进行干预,而试验组应用吉非替尼结合全脑放疗进行治疗.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红肿瘙痒、头痛头晕等不良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灶控制率、1年生存率、生存时间等状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非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疾病有着较好的作用价值,明显减少了不良状况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颅X刀在肺癌脑转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院诊断为肺癌脑转移病例72例,随机分为X刀组37例及放疗组35例,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X刀组采用X刀治疗16Gy~30Gy(处方剂量)加全脑放疗30Gy~40Gy,放疗组行全脑放疗30Gy~40Gy,然后再局部缩野放疗10Gy~20Gy。结果X刀组与放疗组的CR、PR、NC、PD、1年生率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4.1%与42.9%、24.3%与34.3%、16.2%与14.3%、5.4%与8.5%、45.9%与31.4%、11个月与9个月,两组颅内单发病灶与多发病灶、颅外肿瘤控制与未控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27.0%与22.9%、18.9%与8.5%、32.4%与25.7%、13.5%与2.7%。结论X刀在治疗肺癌脑转移时,可提高1年生存率,延长中位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转移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方法 采用美国Varian 2100C直线加速器及德国Fischer头环及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210例脑转移瘤病人治疗分析。结果 头痛症状改善率90%,1年生存率79.5%,中位生存10个月。影像学有效率82.55%。1年局控率54.8%,有补充全脑放疗者局部控制率达72.7%。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身体允许情况下补充全脑放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黄忠连  杨震  李超 《安徽医药》2012,16(8):1136-1139
目的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全脑放射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4月—2011年12月接受全脑放射治疗的88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进行Log-rank时序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放射治疗前患者的KPS评分、肺癌原发灶控制情况、年龄、脑转移灶数目、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情况及是否有颅外转移对生存期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是否有颅外转移、肺癌原发灶控制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情况与预后有关(P0.05)。结论患者的KPS评分、是否有颅外转移、原发病灶控制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情况是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脑胶质瘤术后行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的疗效。方法选取52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6例。1组行放疗,每次2Gy,5次/周,共30次,总剂量60Gy。2组行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除给予1组相同的放疗外,还接受替莫唑胺同期化疗,化疗完毕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2组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1例,有效率为69.23%;1组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6例,有效率占38.4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方案治疗术后恶性脑胶质瘤优于单纯放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次级预防在全脑全脊髓放疗过程中对患者血液学毒性的治疗疗效及对放疗疗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在接受全脑全脊髓放疗期间次级预防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血液学毒性的治疗效果,观察比较性别、年龄、诊断的血液学毒性差异,并探讨了次级预防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放疗进程的影响。结果全脑全脊髓放疗期间次级预防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15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中Ⅰ度减低有3例(20.0%),Ⅱ度有8例(53.3%),Ⅲ度有2例(13.3%),Ⅳ度有2例(13.3%)。有10例(66.7%)出现血小板减少,其中Ⅰ度减低的有5例(33.3%),Ⅱ度有3例(20%),Ⅲ度有2例(13.3%),无Ⅳ度减低。5例(33.3%)出现血红蛋白下降,Ⅰ度的有3例(20.0%),Ⅱ度有2例(13.3%),无Ⅲ度减低。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Ⅲ~Ⅳ级骨髓抑制分别为26.7%、13.3%、0.0%。2例(13.3%)患者因重度血液学毒性中断治疗,中断时间7~8 d,治疗中断的比率为13.3%。次级预防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减少了因血液学毒性引起的放疗暂停的发生。结论全脑全脊髓放疗出现血液学毒性常见,大部分患者在次级预防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支持下显著减少Ⅲ~Ⅳ级骨髓抑制的发生,从而减少了放疗疗程的延长,保证大部分患者顺利完成了放疗疗程。该方法值得在全脑全脊髓放疗中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全脑放疗联合榄香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脑放疗,其中接受榄香烯治疗的患者23例为观察组,未接受榄香烯治疗的患者3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水平,以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77.14%)(χ2=14.575,P=0.000);治疗后,2组血清CEA和SC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1、2、3年生存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脑放疗联合榄香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效果较好,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CEA和SCC水平,抑制肿瘤进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