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辅舒酮治疗儿童哮喘4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辅舒酮 (丙酸氟替卡松 )的疗效和安全性 ,积累临床用药经验。方法 :42例年龄 4~ 14岁的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纳入本研究。辅舒酮剂量为 :轻度哮喘 12 5μg~ 2 5 0μg/日 ,中度哮喘 2 5 0μg~ 3 75μg/日 ,重度哮喘 3 75μg~5 0 0μg/日。根据病情按需使用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时间共 12周 ,其间进行 3次随访 ,对患儿症状、体征及肺功能进行评价和计分 ,并记录药物的副作用。结果 :无论轻度、中度或重度哮喘患儿 ,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均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 (P均 <0 .0 1) ,肺功能在治疗前后均得以提高 ,治疗前后差异亦有显著意义 (P<0 .0 1或 0 .0 5 )。在合并过敏性鼻炎的 2 4例中 ,治疗后 18例鼻炎症状完全控制 ,4例症状减轻。总的疗效评定显示 ,2 4例达临床控制 (占总例数 5 7.1% ) ,12例显效 (2 8.6% ) ,6例好转 (14.3 % ) ,无无效病例。在 12周的治疗中 ,未发现咽部感染 ,声音嘶哑及支气管痉挛等药物副作用。结论 :辅舒酮具有疗效好 ,使用安全 ,副作用少等特点 ,适用于儿童哮喘的长期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婴幼儿期干预治疗对衣原体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相关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CPIgM、IgG测定,将IgM阳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治疗组,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规范治疗;IgM阴性、IgG阳性既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对照组,未曾用过大环内酯类药物规范治疗,二组病例均行为期3~5年的随访,比较二者哮喘的发病情况. 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哮喘发病率低、治愈率高,治疗组及对照组其哮喘发病率分别为15.56%、36.84%;治愈率分别为73.33%、44.74%(P<0.05). 结论对婴幼儿期衣原体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采用大环内酯类药规范治疗可降低其日后哮喘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舒利迭与辅舒酮吸入治疗哮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吸入剂)治疗中度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方法把确诊为中度支气管哮喘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每日吸舒利迭2次,共24周;对照组每日吸辅舒酮2次,共24周。治疗期间两组按需使用喘乐宁气雾剂以控制症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4、8、12、24周测量肺功能(PEF、FEV1)。治疗前后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第1周症状和肺功能(PEF、FEV1)即明显改善(P<0.05),CD8增加,与治疗前比较(P<0.01)。结论舒利迭治疗中度哮喘有较显著的临床效果,在控制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和增强患者免疫力方面,舒利迭较辅舒酮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徐晓红  石永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865-2867
目的:观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激素吸入治疗预防婴幼儿哮喘的疗效。方法: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以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急性期每日2次,每次1揿(125μg),出院后每日早晨1次,每次1揿(125μg),连续半年;对照组(50例)未作激素吸入治疗,两组患儿出院后随访8~15个月。结果:观察组喘息发作14例(14/52),占26.92%,对照组22例(22/47),占46.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转为婴儿哮喘7例(7/52),占13.46%,对照组15例(15/47),占31.9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给予激素吸入治疗,可显著减少喘息发作和降低婴幼儿哮喘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哮喘预测指数(API)与婴幼儿首次毛细支气管炎及以后反复喘息的相关性。方法 将住院或儿科门诊首次发病的14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API阳性组64例及API阴性组82例,比较API阳性、API阴性组婴幼儿首次喘息症状严重程度;将两组患儿随访1年后比较喘息发生率;1年后将所有婴幼儿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喘息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PI阳性组首次喘息发作时症状严重程度较API阴性组高(P<0.05);1年后API阳性组较API阴性组喘息次数增多(P<0.05);单因素分析婴幼儿反复喘息与吸入过敏原、父母哮喘史、变应性皮炎(湿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食入过敏原、过敏家族史、RSV感染、经常哭闹、被动吸烟、母乳喂养等因素有关(P均<0.05),而与剖宫产、饲养宠物无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I阳性、过敏家族史、RSV感染、被动吸烟、经常哭闹为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母乳喂养为喘息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婴幼儿首次毛细支气管炎及以后反复喘息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API的相关性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住院的一个重要原因,属于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通常被认为是哮喘的第一次发作,与哮喘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主要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转变为哮喘的机制有较大进展,主要集中在免疫学领域。本文就近年免疫学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雾霾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并发哮喘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0月重度雾霾地区已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的9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患儿。对两组患儿实施常规毛细支气管炎治疗方案,同时研究组患儿给予超声雾化处理方案并日常佩带口罩,对照组患儿仅进行病房常规清洁消毒。比较两组患儿并发哮喘的情况。结果研究组哮喘发生率为6.12%(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34.69%,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例毛细支气管炎并发哮喘患儿哮喘发作平均时间为(15.23±6.24)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83±10.74)d(P0.05)。结论雾霾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并发哮喘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预防哮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以及效果的观察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的6月收治的64例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对症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干预对预防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毛细支气管炎复发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诊1年,对照组毛细支气管炎复发率为66.7%,观察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78,P0.05)。结论定期随访,早期干预,可以大大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婴儿哮喘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毛细支气管炎和婴儿哮喘均为婴儿期的常见多发病,临床治疗方面以往一直围绕着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的应用存在分岐和争论,近10年来国外由于采用了比较灵敏的临床记分随机抽样对比的研究方法,加之新药的出现,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渐趋一致,现将近年文献报道综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志华 《现代保健》2013,(23):147-148
目的:分析和探究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8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原学及过敏原检测等),患儿出院后对患儿的呼吸道感染以及气管哮喘的发作情况进行随访、诊断,根据患儿是否发生支气管哮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可能引起支气管哮喘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程度。结果:8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出院后5年内,有32例发生了支气管哮喘。发病(支气管哮喘)组与非发病组进行多因素比较,患儿的哮喘家族史,反复的下呼吸道感染,患毛细支气管炎时患儿的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说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而患儿的性别、居住环境等因素均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患者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情程度严重、伴有哮喘家族史、患有湿疹和其他的下呼吸道感染等是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博利康尼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喘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科从 1999年 7月~ 2 0 0 0年 3月用口服博利康尼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患儿 6 8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 6 8例均为我科住院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其中男 42例、女 2 6例 ,年龄 2~ 12月。诊断符合毛细支气管诊断及分型标准。普通型 18例 ,重症型 45例 ,极重型 5型。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炎、抗病毒及常规平喘治疗。观察组 38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博利康尼 0 .1mg/kg .次 ,8小时 1次 ,观察记录患儿喘息消失及缓解情况。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 ,服药后 2天喘憋明显减轻或消失 ;有效 ,治疗 2~…  相似文献   

14.
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相关关系.方法 对269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患病情况、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生活环境及毛细支气管炎后的治疗等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哮喘的发生率,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发生率为57.60%.父母亲哮喘史、湿疹、过敏性鼻炎等是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高危因素;母乳喂养>4个月、喘息缓解期吸入激素是保护因素.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危险因素易发展为哮喘,尽量控制和预防危险因素并早期防治可能是减少哮喘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匹多莫德干预毛细支气管炎预防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予抗病毒及对症处理,对照组加匹多莫德口服2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布地奈德经储雾罐吸入,观察比较治疗后3个月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及2年内哮喘的发生率。结果3个月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免疫功能显著提高(P<0.01),2年内哮喘的发生率显著降低(χ2=5.23,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匹多莫德干预毛细支气管炎预防哮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杨琴  陶静  李佩 《临床医学工程》2014,(10):1333-1334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诊治的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儿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口头健康教育模式,试验组采用有组织、有计划的肺功能检测前健康教育,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试验组婴幼儿家长对肺功能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患儿的遵医程度、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检测患儿的肺功能发现,试验组患儿达峰容积比(VPEF/VE)、每千克体重潮气量(VT/kg)、呼吸频率(RR)、达峰时间比(TPEF/TE)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治疗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儿家长对肺功能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肺功能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卡介苗素干预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转化率,从而减少哮喘的发病率.[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3月的本院门诊或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98例,干预组42例,对照组56例,连续临床观察3年.[结果]干预组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转化率(16.67%)较对照组(32.14%)明显降低.[结论]肌注卡介苗素干预可有效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转化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复习108例患儿诊疗过程。结果 108例患儿均治愈(治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7~10d。结论小儿支气管炎以综合治疗为主,强调局部雾化吸入的作用,及时控制重症患者的喘憋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丙种球蛋白对毛细支气管炎治疗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观察对比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咳嗽、憋喘、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确切,明显改善憋喘、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减轻病情及阻滞病程进展,减少住院天数,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张怡  陈培 《现代保健》2014,(31):50-53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可能发展为哮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访3年。对患儿性别、出生时母亲年龄、父亲吸烟、出生体重、发病时情况、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家族史、免疫球蛋白、喂养方式、吸入激素、过敏体质、被动吸烟、免疫球蛋白、血常规、微量元素等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居住地、父亲吸烟与否、患儿出生时母亲年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家庭装修与否、发病季节、毛细支气管炎期间住院天数、RSV感染、药物食物过敏史、被动吸娴、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家族史、特应性体质、反复呼吸道感染、血IgE、血铅、血锌、血清铁、嗜酸细胞计数与毛细支气管炎后转化为哮喘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孩)、患儿出生时母亲年龄、被动吸烟、春季发病、RSV感染阳性、出生体重异常、药物或食物过敏史、哮喘家族史、血IgE升高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转化为儿童哮喘的危险性高。结论:对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应及早积极干预,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