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水泥》2012,(12):34-41
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选择、设备建设和改造、操作运行和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环境保护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生活垃圾(包括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轮胎等)、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受污染土壤以及含有机物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在水泥窑中协同处置的环境保护技术要求可参照本标准的相关规定。2基本原则a)保护环境,控制危险废物协同处置过程可能造成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戴佳佳 《水泥工程》2018,31(3):76-77
正0前言根据《2015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当年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3 976.1万t,综合利用量2 049.7万t,贮存量810.3万t,处置量1 174.0万t,全国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为79.9%。大量未得到妥善处理处置的危险废物,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占用土地、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等环境风险。目前单纯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的处理量远达不到处置要求,而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技术因其优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层面的研究成果颇丰,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传统废物处理技术的模式与理念,提升水泥窑废弃物处理质量与效率,进而推动我国危险废物处理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文结合协同处置在水泥窑危险废物中的应用优势,探析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探究协同处置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西危险废物的产生处置情况和水泥窑协同处置企业经营现状的分析,揭示区内水泥窑协同处置企业存在能力过剩、危险废物预处理效果不佳、环境风险防控不到位、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有利于推动广西水泥窑协同处置行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水泥行业在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处理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对危险废物衍生燃料在水泥窑利用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适用于制造衍生燃料的危险废物种类的总结和特性分析,为我国危险废物水泥窑的协同处置提供帮助。同时综合分析了危险废物衍生燃料处置工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对我国适用于衍生燃料的危险废物的特征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充分说明建立危险废物衍生燃料加工对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季冰  邢春生  王伟 《水泥》2021,(7):22-24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技术,是目前国内普遍认可的最直接、最环保、最高效的处置方式之一.因危险废物具有独特的危害特性,本文将结合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实际运行情况,对各环节均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提出生产运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防范措施,以确保协同处置全过程安全管理受控.  相似文献   

7.
陈锐章 《山西化工》2022,(7):187-189
以某水泥企业为例,阐述工程依托2 500 t/d水泥熟料生产线,处置含水率60%±5%污泥类及含水率<5%粉末类危险废物的关键技术、工艺流程及应用情况。经项目整体性能考核表明,运行效果符合预期:污泥类实际处理能力达79 t/d,粉末类实际处理能力40 t/d,水泥熟料生产线未减产;水泥熟料的28天抗压强度较空白实验提高0.9 MPa;水泥熟料中重金属含量及可浸出重金属含量满足GB30760—2014要求;窑尾烟囱二噁英的排放质量浓度仅为0.04 ng TEQ/m3,远低于国家标准排放限值0.1 ng TEQ/m3。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水泥窑对不同硫含量的的危险废物进行协同处置,分析了含硫危险废物对水泥窑预热器系统、回转窑系统、熟料质量等的影响,并结合相应影响参数给出了具有生产指导意义的优化措施和技术潜力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在我国逐步兴起,随着《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 30485—2013的颁布,人们对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时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产生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我国刚起步,在污染物排放方面尚没有统计数据。欧洲起步较早,有着完善的技术和相应的污染物排放统计情况。本文就欧洲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作了介绍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效的控制措施和良好的管理操作水平下.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污染物排放不会增加新的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各大中城市对城市功能重新科学规划,将市区的工业企业迁至位于城市远郊的工业园区,而原厂区则用于房地产开发。这些工业企业一般建厂时间较长,建厂初期由于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较低,再加上当时企业管理跟不上,跑冒滴漏等污染现象司空见惯,按照国家规定,工业用地转为居民用地时,需要对原场地进行环境评价,受到污染的土壤要进行治理,达到要求后方可使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作为“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污染土壤的典范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是当下较为热门的处理手段,其项目规模也在逐年增加.随着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增加了多项条件豁免危险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行业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慧 《水泥工程》2019,32(1):40-41
正0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原本位于城区的污染企业从城市中心迁出,产生了大量污染场地,这些污染地块若不经修复就开发再利用,会给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于是土壤污染日益受到重视,大量的土壤修复技术被提出并应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因具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泥》2012,(12):33
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固体废物作为替代原料、燃料生产的水泥产品,利用固体废物作为混合材料生产的水泥产品以及以天然原料、燃料生产的水泥产品中污染物含量限值。本标准适用于利用固体废物作为替代原料、燃料生产的水泥产品,利用固体废物作为混合材料生产的水泥产品以及以天然原料、燃料生产的水泥产品。利用固体废物生产轻骨料、砖、陶粒材料等其他建筑材料,其污染控制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略)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标准、规范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丽颖  颜碧兰  汪澜  刘晨 《水泥》2009,(10):1-5
1 国外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相关标准、规范现状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日本、美国、瑞士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利用水泥工业处置废物,至今已有3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已经建立起从废物产生源头到水泥厂处置的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既考虑污染物排放、又要保证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是一种基于全生命周期考虑的系统。欧盟国家利用水泥窑处置废物的技术与应用居于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5.
柯瑞  周冲  王星  李慧 《山东化工》2023,(17):235-238
以实际工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一种重金属污染场地处置技术。场地依据法律法规进行调查及风评,确定了特征污染物、修复目标值和修复方量。根据城市规划和用地性质,进行技术经济性比较,优选出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作为本项目的修复技术。在相关单位监督见证下,项目施工单位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单位合规处置,项目完成修复,通过验收,项目场地移出管控名录。用实例证明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可行性,同时此技术可在较短时间解决场地污染问题,加快场地的后期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泥》2012,(12):30-31
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泥制造企业(含独立粉磨站)、水泥矿山、散装水泥中转站、水泥制品企业及其生产设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现有水泥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水泥工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利用水泥生产设施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等,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同时执行国家关于固体废物共处置相关污染控制标准、规范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钱景春  王阳  刘胜迪 《水泥》2021,(2):15-19
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配伍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得一些易混合发生反应的、爆炸的、高腐蚀性的物料进行单独预处理,并适当和惰性的物料混合,控制适当热值和水分、尺寸,以利于燃烧稳定;将含钾、钠、镁等碱金属和含氟、氯等卤族元素可以反应生成稳定化合物的危险废物应适当搭配,并控制进入水泥窑中有害元素含量,控制入窑物料中重金属含量,减少对...  相似文献   

18.
马路  江绪安 《广东化工》2023,(1):182-183+145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具有无害化处置彻底、热稳定好、资源化利用程度高、处理规模大等独特优势,近年来在污染土壤修复项目中使用越来越多。本文详细描述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土壤过程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溧阳某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为工程实例,通过计算危险废物作为传统燃料的替代比例,核算其降低煤耗能力,并结合整个处置过程中各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量情况,分析计算可得协同处置每吨危险废物可减排0.288t CO_2。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是水泥企业碳减排的一条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水泥窑协同处置检测标准是固体废物处置的技术依据,对于保障处置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结合日常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检测项目,对检测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固体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置产业发展,为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制修订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