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推广孔压静力触探技术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桥静力触探仅能测一个参数 ,分辨率低 ,只在我国应用 ,不利于国际竞争与交流 ,建议逐步加以淘汰 ,而应大力推广国际通用的孔压静力触探技术。该技术能测多个参数 ,在划分土类、求取土层固结系数等方面精度高 ,特别适宜在软土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南方滨海软土地区对孔压静力触探超孔压消教试验的具体实施,对孔压静力触探求土层固结系数的可行性作了分析,验证了这一方法可对试土的固结系数进行有效地估算.  相似文献   

3.
孔压静力触探试验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孔压静力触探试验在国内的应用现状。文中包括5项内容:①探头的性能及操作;②土分类图的检验及由此所得土层柱状图的可靠性;③固结系数的确定及其与室内试验、现场原位观测推求值的比较;④利用孔压静力触探试验指标进行沉降量的计算;⑤判定土结构性的可能性。上述内容以三个工程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陈鸿  曹权 《工程勘察》2012,(2):21-26
根据波速孔压静力触探探头和静压桩在软粘土中贯入的特点,基于小孔扩张理论、一维固结理论和有效应力原理,建立了以波速孔压静力触探试验参数计算软土中单桩的桩侧承载力极限值、桩侧承载力时效性以及沉桩瞬间桩周土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理论解。以昆山某试验场地的现场试验值与相应的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者非常吻合,说明波速孔压静力触探试验在桩基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CPTU)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压静力触探(CPTU)是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上兴起的新型原位测试技术,因其诸多优点,特别适合于软土工程的勘察,目前在欧美诸国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静力触探(CPT)技术的发展作了简要的介绍,阐述了国外CPT的发展状况和我国CPT的现状。然后介绍了引进的美国多功能CPTU测试技术以及操作方法与技术要点,结合两个现场试验,对我国的原位测试技术与引进的多功能CPTU作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波速孔压静力触探探头和静压桩在软黏土中贯入的特点,建立以波速孔压静力触探试验参数计算软土中静压桩的单桩桩侧承载力时效性的理论解,利用该解可以预测饱和软土中沉桩结束后桩侧承载力随时间的变化。与传统桩的承载力时效性简化分析方法不同,该理论解不仅考虑多土层地基中不同土的刚度指数的差异对固结过程的影响,还考虑因各土层固结系数不同而导致消散速率不同的影响。现场不同间歇期的单桩载荷试验测试结果验证该理论解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8.
 鉴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液化调查手段及液化评价方法研究的局限性,开展液化和非液化区的现场再调查是非常有用的。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多功能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SCPTu)在唐山及其邻近地区进行调查试验,为场地液化再调查提供近似连续的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孔压及剪切波速数据。通过18个试验点的SCPTu、室内试验及历史震害调查资料的综合比较,对各场地现今的液化可能性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常用的几种液化判别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国内规范法、国际常用的Robertson确定性方法及Moss概率方法的分析结果均表明,曾经发生过液化的场地现今仍然容易发生液化;基于CPTu的Robertson确定性方法及基于贝叶斯理论的Moss概率方法各有优缺点,均有完善的计算流程,前者在液化后场地沉陷及侧向大变形预测方面具有优势,后者可以给出各试验点的液化概率,进而服务于基于概率的工程抗震评估与设计;由于SCPTu试验技术在国内发展缓慢,现今基于SCPTu的几种国际常用液化评价方法在国内应用较少,也是今后在技术手段突破后急需加深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静力触探及动静触探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我国于 196 4年首创的电测静力触探 ,此项原位测试技术 196 6年在全国推广 ,并于 70年代被列入国家规范和很多部门及地方规范 ,解决了大量的岩土原位测试问题 ,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同时 ,对当前国内外触探技术现状进行了对比 ,展望了触探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的静力触探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执行过程中提出的有关静力触探的问题,如静力触探与钻探取样的关系、单桥静力触探的地位、孔压静力触探的应用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实践证明,即使与75mm的薄壁活塞土样相比,直径为250mm的块状士样的质量也是非常好的。因此,优质块状土样的三轴和固结室内试验结果为孔压原位静探测试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提供了最佳的对比参数。以软粘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孔压静探参数与块状土样不排水抗剪强度、先期固结压力及超固结比之间的新一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韩拥军 《土工基础》2003,17(2):66-67
介绍和论述了粉喷桩在河北省唐津高速公路建设处理软土地基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海洋工程的发展,自升式钻井平台被应用于水深更大,环境条件更加恶劣的海域。在这种情况下,自升式钻井平台桩靴的插深预测就成为钻井平台设计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原有的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为了提高预测精度,根据桩靴贯入砂土的特点,采用球孔扩张理论模拟了桩靴贯入过程中的应力场变化,推导出了该条件下球孔扩张的极限扩孔压力的理论解。在此基础上对钻井船桩靴与静力触探探头受力进行了对比,推导了利用孔压静力触探试验数据计算桩靴承载力的理论表达式。为了验证公式的可靠性,选取中国南海6个实际工程,分别利用传统方法以及本文公式对插桩深度进行了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方法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马晓明 《城市建筑》2014,(21):310-310
路基施工是公路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复杂性和唯一性的特征。本文就公路施工中软土路基的特点和危害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公路施工软土路基的具体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坑开挖卸荷扰动区深度的确定是基坑设计的重要指标。现有的关于扰动区深度的确定大都采用室内试验方法,无法反映土体的原位应力状态。基于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CPTU)原位测试,对南京、无锡、常州3个基坑工程进行开挖前、后的原位测试,分析了开挖卸荷对锥尖阻力qt、侧壁摩阻力fs、摩阻比Rf、电阻率ρ的影响;进一步结合室内卸荷回弹试验,提出了基于原位测试的基坑开挖扰动深度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对于粉土和粉砂地基,开挖卸荷会使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降低,且随着土体埋深增加,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对摩阻比和电阻率影响则较小;基坑开挖扰动区深度为CPTU锥尖阻力qt衰减20%时对应的深度距坑底开挖面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路基施工是公路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复杂性和唯一性的特征。本文就公路施工中软土路基的特点和危害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公路施工软土路基的具体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连盐高速(连云港-盐城)和宁常(南京-常州)高速公路PTC、CFG和PHC桩基场地进行的CPTU试验资料,提出了一个预测桩基承载力的CPTU新方法。桩单位侧阻力由CPTU超孔压和侧壁摩阻力得出,而桩单位端阻力则由有效锥尖阻力获得。以静载荷和高应变试验得到的桩基承载力作为参考值评估了各种方法预测桩基承载力的有效性。基于可靠度理论,分别分析了承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与联合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可靠度指数。针对几种CPTU桩基预测方法,分别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CPTU方法比其余3个方法具有更高的可靠度。CPTU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多参数的优点,并且不依赖于操作者主观性的影响,在桩基工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基于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技术评价桩基水平承载特性的相关文献,对目前CPTU测试技术评价桩基水平承载特性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对比了CPTU测试技术以及另外几种原位测试技术——旁压仪测试(PMT)、扁铲侧胀仪测试(DMT)、标准贯入仪测试(SPT)分析水平受荷桩承载力和变形的原理以及预测结果。通过分析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归纳了几种技术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分析结果表明:与其它三种技术相比,CPTU能够获得连续的数据,采集数据量大,测试精度高,既可以与桩基水平承载力直接建立关系,又能通过估算土体参数设计p-y曲线,在评价桩基水平承载特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侧壁摩阻力和孔隙水压力对锥尖阻力与桩侧土抗力关系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滨海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软基土层厚度大,本文通过具体工程实践,滨海地区高速公路软基稳定及变形特性,并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对工后沉降进行预测,与实测成果进行对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提高滨海高速公路软基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超固结比(OCR)和不排水抗剪强度(S_u)是土的基本力学参数,对土体沉降变形分析和稳定性计算具有重要影响。采用数据融合技术,结合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数据,提出了江苏典型黏性土超固结比和不排水抗剪强度的预测模型。利用特征级数据融合技术(回归树、模型树)与决策级数据融合技术(自举聚合、堆叠泛化)对预测模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将土的超固结比和不排水抗剪强度的预测值、室内试验所得到的参考值以及CPTU传统方法所得到的估计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树预测结果比回归树要好,决策级融合算法可以提高回归树的预测结果,但对模型树的预测结果影响较小;叠加回归树和模型树的预测结果会使其预测的不排水抗剪强度比回归树预测的结果要好,但比模型树预测的结果要差;对于几种数据融合模型,OCR预测值大致相当,回归树模型在预测OCR方面稍优于其他数据融合模型,数据融合技术能更好地预测土的超固结比和不排水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