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卓婷  黄妹  林小菊 《黑龙江医学》2021,45(19):2102-2103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与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7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诊的84例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GM试验、G试验检测.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GM试验、G试验以及并联检测、串联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效能.结果:84例患者经病理学检查显示侵袭性真菌感染37例(44.05%),非侵袭性真菌感染47例(55.95%);侵袭性真菌感染组G试验、GM试验的检测值为(243.68±68.26)pg/ml、(0.55±0.21),高于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组的(23.10±8.65)pg/ml、(0.25±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GM试验并联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准确度、敏感度为97.62%、97.30%,高于G试验、GM试验单一检测和串联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GM试验并联检测特异度为97.87%,高于串联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GM试验并联检测的特异度略高于G试验、GM试验单一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试验与GM试验均是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方式,两者并联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度和敏感度,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常静静 《医学综述》2013,19(11):1960-1963
血浆(1,3)-β-D葡聚糖(BG)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存在于不同真菌的细胞壁中。作为真菌细胞壁表面的抗原性标志物,它们可通过酶联免疫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测。该检测方法较痰培养等方法快捷、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且具有无创性,可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早期诊断,同时对于疾病疗效的监测及评价预后有较高的价值,近年来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朱柏珍  张艳玲  李伟鹏 《海南医学》2016,(19):3131-3133
目的:研究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联合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高危IFD患者252例,检测和分析其GM及BG浓度,评价GM、BG单独和联合检测对IFD的诊断效能。结果252例患者中,GM检测阳性68例(26.98%),BG检测阳性83例(32.94%),GM+BG检测阳性68例(26.98%);GM检测对IFD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依次为97.42%、65.98%、82.07%、94.12%,BG检测依次为82.85%、69.07%、82.85%、80.72%,GM+BG依次为99.35%、69.07%、83.69%、98.53%,GM+BG的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BG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BG检测的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均略高于GM检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联合BG检测有利于提高IFD的诊断效能,相较于单一指标检测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作用,对IFD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4.
真菌感染尤其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自然界真菌种类很多,与细菌相比,对人致病者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各种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器官移植术、导管插管等普遍开展,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长趋势。该类疾病的诊断困难、进展迅速、迁延不愈、病死率高,原因之一就是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5.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浓度测定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高危因素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集74例IFI高危因素患者的178份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抗真菌治疗前后GM抗原水平.参照IF1分层诊断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GM阳性患者24例,其中确诊组1例、临床诊断组9例、拟诊组10例和不符合IFI组4例,各组阳性率分别为50.0%、64.3%、34.5%和13.8%;本GM检测试验,灵敏度0.63,特异度0.86,阳性预测值0.71,阴性预测值0.81,诊断符合率0.78:GM阳性患者选择覆盖曲霉的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治疗有效率58.8%,治疗前、后GM平均值各为1.3±0.34和0.72±0.24(P〈0.05);而用氟康唑治疗有效率仅为22.2%.GM阴性患者采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均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平均GM值各为0.22±0.15和0.23±0.19(P〉0.05).结论 GM检测灵敏度中等、特异度较高.对早期诊断IFI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动态检测GM值变化可有效判断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l)的f}缶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疑似IFI患者100例,采用Fungitec-G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以20ng/L为阳性界值,观察检测结果。结果确诊IFI患者血浆(1,3).B.D葡聚糖浓度为(29.6±10.4)ng/L,非IFI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为(13.1±6.7)ng/L,IFI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高于非IFI患者(P〈0.01)。Fungitec.G试剂盒检测敏感性为83.7%,特异性为89.4%,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87.9%。结论IFl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高于非In患者,且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均较理想,血浆(1,3)βp-D葡聚糖检测对于IFI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余进等回顾性调查了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15例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9,(1):125-127
目的:探讨血清β-D葡聚糖(βDG)、半乳甘露聚糖(GM)、和Cand-Tec抗原检测在诊断侵袭性真菌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疑似侵袭性真菌病住院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诊断标准确定是否发生侵袭性真菌病分为感染组82例和未感染组54例,使用Latex凝集法检测血清Cand-Tec抗原,使用ELISA法检测GM抗原,使用酶促反应检测βDG水平,分析三者联合诊断侵袭性真菌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感染组患者βDG阳性检出率为52.44%,GM阳性检出率为69.51%,Cand-Tec阳性检出率为80.49%,三者联合检出率为91.4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时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度分别为95.12%,98.78%、92.68%,均明显高于三项指标单独检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βDG、GM抗原和Cand-Tec抗原联合应用能够提高IFD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度,均高于单独选择某种试验,在实际工作中建议三者联合使用,同时可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诊断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近年随着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在IFD中比例逐年增高[2]。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在血液科和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最为常见,其次为呼吸内科、感染科和免疫科,IA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中IA的发病率为2%~26%,在血液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IA死亡率高达70.0%~9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半乳甘露聚糖(GM)试剂盒检测有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高危因素患者伴感染症状的血清GM值,评价其对IFI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7例有IFI高危因素伴临床感染症状及GM检测阳性患者,抗真菌治疗前后GM抗原水平的变化,并结合胸部CT及病原学检查综合分析进行评价.GM检测为ELISA法.结果 66%患者出现影像学的改变,仅13%患者病原学检查阳性.AI值≥0.8和AI值≥1.5的2组患者,80%以上对非氟康唑的抗真菌治疗有效,而AI值≥0.5的患者仅具28%的有效率(P<0.05).治疗前、后AI平均值各为1.71±1.20和0.47±0.28(P <0.01).结论 GM试验可以作为IFI早期诊断的指标,高危患者结合临床可开始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如结合影像学检查,更具针对性.动态检测GM值变化不但可有效判断治疗效果,也有助于对IFI的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以及GKT-1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含量,并与传统真菌培养法作比较,研究(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58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中,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为40例,阳性率为68.97%,含量为(70.25±48.88)pg/ml,阴性为18例,含量为(8.53±2.32)pg/ml。经t检验分析,阳性组含量明显高于阴性组(t=2.023,P<0.05);同时传统真菌培养法检测阳性为29例,阳性率为50.00%,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真菌培养法(χ2=33.621,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7例真菌培养阳性且结合临床确诊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82例阳性,阳性率为94.25%,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5.0±21.25 pg/ml,阴性对照组为4.0±1.84 pg/ml。两组数据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方法具有早期、快速、简便、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可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学创新》2015,(20):24-27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水平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呼吸内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19例作为真菌感染组,同期选取肺部细菌感染患者116例作为细菌感染组、健康体检者1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以真菌培养法作为IPFI的诊断金标准,分析BALF G试验、血浆G试验及联合两者G试验的诊断阳性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真菌感染组BALF和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均明显高于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细菌感染组与对照组BALF和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培养阳性99例,真菌培养阴性20例,其中真菌培养阳性者BALF和和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分别为(18.45±5.01)ng/L、(90.26±6.25)ng/L;明显高于真菌培养阴性者的(2.03±0.02)ng/L、(77.94±5.01)ng/L,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1、8.28,P<0.001)。BALF+血浆G试验对IPFI的诊断阳性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独BALF G试验和血浆G试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F联合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操作简便、快速,且显著提高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阳性率、灵敏度和准确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G试验和GM试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侵袭性肺真菌感染( IPF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9例AECOPD高危IPFI患者,其中临床确诊45例,拟诊6例,非IPFI 28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G试验)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水平(GM试验)值,以1,3-β-D葡聚糖水平大于10 ng/mL为G试验阳性,以半乳甘露聚糖水平>0.5为GM试验阳性。分别计算G试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 PPV)、阴性预测值( NPV)。结果 G试验的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35.7%,PPV为60.0%, NPV为35.7%;GM试验的敏感度为13.3%,特异度为75.0%, PPV为46.2%, NPV为65.0%。 G试验的敏感度高于GM试验,而特异度低于GM试验。联合检测一敏感度可达64.4%,联合检测二特异度可达96.4%,PPV为54.7%,NPV为39.7%,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发生,为AECOPD患者IPFI的早期快速诊断提供有效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结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和临床信息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疑诊侵袭性真菌病的患者207例,采用G实验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用传统的深部真菌培养法检测深部组织或体腔感染标本。结果207例中,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阳性54例(26.1%),阴性153例(73.9%);深部真菌培养结果阳性16例(7.7%),阴性191例(92.3%)。(1)真菌培养和G试验均阳性者14例,均阴性者151例。(2)40例G试验阳性而培养结果阴性:确证12例为临床用药造成的假阳性;12例未接受抗真菌治疗,病情依然好转,可能为污染等因素造成的G试验假阳性;16例为体液真菌培养阴性,但抗真菌治疗有效,提示真菌培养为假阴性。(3)2例真菌培养阳性而G试验阴性。结论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深部真菌培养方法更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试验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是呼吸系统重要的机会性感染疾病,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近年来研究认为IPA在免疫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的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中并不少见,而临床常因其早期诊断困难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导致该病病死率高.1,3-β-D-葡聚糖试验及半乳甘露聚糖试验等血清学诊断方法常应用于IPA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早期诊断,本文试对其应用于IPA非粒细胞缺乏患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综合分析血清(1-3)-β-D葡聚糖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1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再选取取我院7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葡萄糖浓度含量、真菌培养法及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1)实验组培养阳性患者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68.90±22.66)pg/mL,实验组培养阴性患者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26.01±5.36)pg/mL,对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5±0.17)pg/mL,实验组培养阳性患者、培养阴性患者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真菌培养法检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例数为35例、阴性例数为36例,血清(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方法检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例数为60例、阴性例数为11例,血清(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方法检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真菌培养法检测方法(P0.05);(3)真菌培养法检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1.97%(44/71)、77.46%(55/71),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4.51%(60/71)、88.73%(63/71),真菌培养法检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显著低于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方法(P0.05)。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比较高,能够正确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1,3-β-D葡聚糖(G试验)联合检测诊断ICU危重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确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的ICU危重患者106例作为真菌组,非深部真菌感染者519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PCT和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以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的差异性。结果真菌组血清中PCT和1,3-β-D葡聚糖含量分别为(0.701±0.22) pg/ml和(37.82±18.43)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38±0.12) pg/ml和(14.96±4.37) pg/ml,两者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组血清中PCT阳性检出率为57.5%(61/106),明显低于1,3-β-D葡聚糖阳性检出率[89.6%(9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深部真菌感染危重患者血清中的PCT和1,3-β-D葡聚糖含量均明显高于ICU非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重患者,PCT和1,3-β-D葡聚糖联合检测对ICU危重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