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聚合硫酸铁、聚合氯化铝铁、铝铁复合药剂、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共4种化学药剂,对改良UCT工艺的小型污水装置生活污水的出水进行深度除磷处理,结果除磷效果和经济性最好是铝铁复合药剂,在进水总磷含量为2.70 mg/L时,铝铁复合药剂投加量19.2 mg/L,上清液含磷量0.30 mg/L,满足北京地标B级排放标准,污泥产量96.6 g/m~3;投加量25.6 mg/L,上清液含磷量为0.19 mg/L,满足北京地标A级排放标准,污泥产量74.9 g/m~3。与常规A~2/O工艺、常规A~2/O+厌/好氧交替工艺、改良型A~2/O工艺、SBR工艺和加入超声作用的SBR工艺相比,改良UCT工艺在出水TP达到北京地标B/A级排放标准的条件下,污泥产量仍最低。  相似文献   

2.
高负硬度矿井水脱碱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南某矿井水处理站供水碱度过高,导致碱度严重超过回用水水质指标,采用药剂法和离子交换法去除碱度。试验结果表明:Ca(OH)_2-CaCl_2脱碱法中Ca(OH)2最佳投加量为350 mg/L,CaCl_2最佳投加量为400mg/L,去除率达86.1%,药剂成本为0.549元/m~3;NaOH-CaCl_2脱碱法中NaOH最佳投加量为350 mg/L,CaCl_2最佳投加量为850 mg/L,去除率达87.9%,药剂成本为1.555元/m3;氯型树脂脱碱法的出水脱碱率可达到99.9%,药剂成本为0.423元/m3。综合考虑出水水质和药剂成本等因素,可选用氯型树脂脱碱工艺处理矿井水。  相似文献   

3.
采用SBR工艺处理污水,研究投加改性粉煤灰(MFA)对SBR工艺的影响,考察MFA投加量及其对各基质(COD、TP和氨氮)去除率和污泥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静态实验MFA投加量为1 g/L时,污水COD、TP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30%,56%和48%。投加MFA的SBR(MFA-SBR)对污水COD、TP和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20%,16%和36%,污泥平均MLSS和SOUR分别增加426 mg/L和3.7 mgO_2/(g MLSS·h),平均SVI降低22 mg/L。MFA-SBR工艺运行时,微生物以MFA为载体而富集,改善了污泥性能,强化了对各基质的去除。  相似文献   

4.
采用SBR工艺处理污水,研究投加改性粉煤灰(MFA)对SBR工艺的影响,考察MFA投加量及其对各基质(COD、TP和氨氮)去除率和污泥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静态实验MFA投加量为1 g/L时,污水COD、TP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30%,56%和48%。投加MFA的SBR(MFA-SBR)对污水COD、TP和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20%,16%和36%,污泥平均MLSS和SOUR分别增加426 mg/L和3.7 mgO_2/(g MLSS·h),平均SVI降低22 mg/L。MFA-SBR工艺运行时,微生物以MFA为载体而富集,改善了污泥性能,强化了对各基质的去除。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SBR工艺污泥絮体结构松散,沉降速率低等问题,实验采用磁化技术处理生活污水。考察磁粉(微米Fe_3O_4)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磁粉投加量。结果表明,磁化污泥处理污水的效果要优于普通活性污泥,最佳磁粉投加量为0.5~0.7 g/L,综合考虑经济和处理效果两方面因素,选择磁粉投加量0.5 g/L较为合适。此时平均出水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30%、91.48%、70.83%和92.80%,平均出水COD为16.60 mg/L,平均出水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2.74、10.01、0.53 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2002)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6.
采用芬顿氧化作为深度处理工艺处理实际印染废水,对芬顿氧化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工艺条件(pH、硫酸亚铁投加量、过氧化氢投加量、反应时间等)进行实验研究,并计算成本进行优化比选。结果表明,选择pH=3.5、硫酸亚铁投加量0.15 g/L、30%过氧化氢投加量0.26 mL/L、30%氢氧化钠投加量0.24 mL/L、PAM投加量1 mg/L的工艺条件时,出水COD平均值为22.8 mg/L,COD去除率可达67.5%,药剂成本最低,为0.98元/m3。  相似文献   

7.
针对选矿药剂生产废水中硫离子浓度高、碱性强、有机物浓度高等特点,以辽宁省某选矿药剂厂废水处理改造工程为实例,采用生物曝气除硫-厌氧发酵-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升级原有A/O工艺对强碱性高硫离子选矿药剂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工程结果表明,本组合工艺在平均进水COD为2 134.2 mg/L,S_2~为213 mg/L的情况下,处理出水COD为190.5 mg/L,S~(2-)为0.7 mg/L,去除率分别高达91.07%和99.67%,工艺改造有效避免高S~(2-)对生化系统活性抑制,并有效中和了废水的强碱性,出水水质可稳定满足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21/1627-2008)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标准。本组合工艺充分利用原有构筑物,且无需外源水处理药剂的投加,运行成本分析表明废水处理运行费用仅为7.71元/m~3,具有运行效果良好、升级改造简便和处理成本经济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22,(6):1381-1385
采用聚合硫酸铁、聚合氯化铝铁、铝铁复合药剂、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共4种化学药剂,对改良UCT工艺的小型污水装置生活污水的出水进行深度除磷处理,结果除磷效果和经济性最好是铝铁复合药剂,在进水总磷含量为2.70 mg/L时,铝铁复合药剂投加量19.2 mg/L,上清液含磷量0.30 mg/L,满足北京地标B级排放标准,污泥产量96.6 g/m3;投加量25.6 mg/L,上清液含磷量为0.19 mg/L,满足北京地标A级排放标准,污泥产量74.9 g/m3;投加量25.6 mg/L,上清液含磷量为0.19 mg/L,满足北京地标A级排放标准,污泥产量74.9 g/m3。与常规A3。与常规A2/O工艺、常规A2/O工艺、常规A2/O+厌/好氧交替工艺、改良型A2/O+厌/好氧交替工艺、改良型A2/O工艺、SBR工艺和加入超声作用的SBR工艺相比,改良UCT工艺在出水TP达到北京地标B/A级排放标准的条件下,污泥产量仍最低。  相似文献   

9.
采用复合絮凝剂-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对北京某污水厂初沉池出水进行中试处理,研究了该工艺的出水水质和污泥性能。结果表明,在水处理量为0.75 m~3/h、复合絮凝剂投加量为20μL/L的情况下,出水COD和TP、NH_4~+-N、TN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为20.5 mg/L和0.3、0.5、14 mg/L,均可达到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在长期投加复合絮凝剂的条件下,污泥沉降性能提升明显,胞外聚合物凝聚性变强,整体性能已十分接近好氧颗粒污泥。复合絮凝剂-SBR工艺继承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大部分优点的同时,更能保证污泥颗粒和出水水质稳定,可用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CaO、PAC、CPAM 3种药剂对压裂返排液的絮凝效果以及最佳复配组合。在PAC投加量为800mg/L,CPAM投加量为20 mg/L的条件下,CaO投加量在200~800 mg/L时水样透光率在87.9%~92.0%。由正交试验可得3种药剂对絮凝效果的影响:CaOPACCPAM。在最优组合基础上进行对比实验,当CaO投加量为200 mg/L,PAC投加量为600 mg/L,CPAM投加量为15 mg/L时,45℃水浴加热1 h,水样的透光率可达95.1%,水中悬浮物为18 mg/L,含油7.62 mg/L。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化学除磷药剂的种类及投加浓度对强化生物除磷系统(EBPR)处理效率的影响,采用以厌氧/好氧方式运行的SBR反应器,以人工配制废水为进水,通过长期试验,分别考察了FeCl_3和AlCl_3两种除磷药剂的投加对系统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化学除磷药剂投加浓度的增加,出水COD浓度逐渐降低,而氨氮去除率未随化学除磷药剂投加量的增加而产生明显的变化;低浓度(Fe~(3+)和Al~(3+)的投加浓度分别不大于8 mg/L和6 mg/L)化学除磷药剂将提高微生物活性,高浓度(Fe~(3+)和Al~(3+)的投加浓度分别为24 mg/L和18 mg/L时)产生抑制效果。长期试验中,当Fe~(3+)、Al~(3+)投加量分别为8 mg/L和6mg/L时,即Fe~(3+)、Al~(3+)投加量分别为8.6、7.0 mg/(g VSS)时,系统厌氧释磷量及好氧吸磷量均达到较大值,系统除磷效果最好,此时磷酸盐去除率分别为96.5%和89.5%。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枣庄市污水处理厂高效混凝沉淀池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重点分析了进水量、凝聚和絮凝搅拌强度、药剂投加点和投加量、絮凝区污泥浓度和污泥回流量、污泥停留时间和污泥位等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建议应控制进水量均匀稳定,凝聚搅拌强度控制在80~120 r/min,絮凝搅拌强度控制在15~20 r/min,PAM投加量为0.6 mg/L,除磷时Fe Cl3与磷的物质的量比为1.4,絮凝反应区污泥质量浓度控制在120~180 mg/L,沉淀区污泥位控制在1.0~1.8 m。  相似文献   

13.
通过模拟现场除油器结构,开展了5种不同类型除油剂对含聚采油污水的除油效果评价,进而进行不同加药组合处理、降低药剂加量的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除油剂类型及加量对除油效果影响显著,5种除油剂中,除油剂BY-1在加量为400 mg/L时,除油率≥91.35%;组合加药除油效果优于单一除油剂的处理效果,药剂组合BF-1(200 mg/L)+BF-2(100 mg/L)和BF-1(200 mg/L)+BY-3(100 mg/L)时,处理含聚采油污水除油率≥97%,药剂组合能有效降低药剂加量,提高污水综合除油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某污水处理厂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工艺运行情况。生化池由生物选择区及主反应区组成,因此可有效去除COD,出水COD平均为29.5 mg/L,去除率90.7%。提出了以延长回流时间、增强生物选择区污泥混合强度和末端DO含量控制的脱氮除磷优化的控制方案,停止曝气后,增加硝化回流时间0.5~1 h,曝气池末段DO的质量浓度控制在1.5~3.0 mg/L时,系统有较好的TN去除效果,出水TN、NH_4~+-N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为10.1、0.805mg/L,去除率分别为69.9%、96.3%。通过改变除磷药剂投加位置和加药系统自动化改造来优化除磷,节省了药剂费用,实际投加量为1.88 t/d,出水TP的质量浓度平均为0.345 mg/L,去除率93.8%。  相似文献   

15.
以2,4-二硝基酚(dNP)为解偶联剂,采用序批式实验分析研究了投加解偶联剂dNP对活性污泥法处理效果和污泥产率的影响,并阐述了这种影响产生的机理。实验表明,当污泥浓度ρ(MLVSS)为1800mg/L,ρ(CODCr)为1700mg/L,dNP投加量为5mg/L时污泥产率降低达19%,处理效果仅降低1%,实验同时表明dNP经济有效的投加量为1~5mg/L。  相似文献   

16.
Fenton氧化-混凝法处理DSD酸生产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Fenton氧化-混凝法对DSD酸还原段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得出最佳Fenton氧化条件:pH值为3、H2O2投加量为1 mL/L(分3次投加)、FeSO4.7H2O投加量为200 mg/L、反应时间为45 min;混凝条件:pH值为10,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为3 mg/L。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处理COD的质量浓度为516 mg/L、色度为500倍的废水,其COD、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1.0%、98.0%。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沈阳北部污水厂二级出水达到回用水质,在中试条件下采用污泥回流高效絮凝工艺对其进行深度处理。实验中优化了高效絮凝工艺中的反应强度(G值)、污泥回流比、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投药量等工艺运行参数;并考察各种运行条件下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污泥回流高效絮凝工艺处理沈阳北部污水厂二级出水效果良好,出水COD≤30 mg/L、浊度≤0.9 NTU、色度≤29度、ρ(TP)≤1 mg/L、ρ(NH3-N)≤10 mg/L,均达到了回用标准。中试条件下的最佳运行参数:污泥回流量在低温低浊工况下为40 L/h,在常温常浊工况下为30 L/h;G值为18.9 s-1;PAC投加量30 mg/L;助凝剂阳离子PAM RT 2300投加量0.45 mg/L。  相似文献   

18.
利用EBHES~(TM)钢结构高密度沉淀池中试装置对苏州市田朗港河道河水进行处理,通过做不同进水量负荷试验、混凝剂投加量梯度试验及絮凝剂投加量梯度试验,探究该中试装置处理河道水的最优运行条件,即当进水量为60 m~3/h,纯FeCl_3投加量为30 mg/L,PAM投加量为0.5 mg/L时,此工况条件下处理效果最好,出水SS、TP、COD_(cr)低至在5 mg/L、0.058 mg/L、11 mg/L,去除率分别能达到82%、57%、67%,为EBHES~(TM)高密度沉淀池技术大规模应用于河道水处理领域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传统活性污泥法生化池中投加填料后的污泥减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投加填料生化池中污泥浓度(MLSS)平均值为3509 mg/L,未加填料生化池中污泥浓度平均值为4815 mg/L.投加填料后处理水COD~(Cr)的平均去除率增加了7%,TN平均值为55 mg/L,低于未加填料的处理水TN平均值90mg/L.这表明投加填料后,在减少了的剩余污泥排出量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臭氧氧化联合A/A/O工艺污泥减量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青青  朱世云  覃宇  汤正泽  荣春  侯天骏  杜晶 《净水技术》2012,31(4):102-104,133
针对目前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大、处理处置费用高的问题,该文以A/A/O工艺构建了模拟城市生活污水小试处理系统,通过添加臭氧研究不同臭氧投加量对出水水质及污泥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进水条件下,系统的稳定污泥浓度为2 000~3 000 mg/L,且当将约50%产泥量的污泥经臭氧化返回至系统中时,加入臭氧与不加臭氧的两套系统显示出相当的污水处理能力。在不同污泥浓度和相同污泥负荷(0.91 g COD/g SS.d)条件下,当MLSS为1 500、2 500、3 500和4 500 mg/L时最佳臭氧投加量分别为0.095、0.11、0.129和0.129 g O3/g 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