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医院内感染的一种常见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如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时可导致严重感染[1],且该菌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各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治疗失败。1耐药机制1.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近年来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1.1.1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之一。PA可以产生几乎所有类型的β-内酰胺酶[2],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或非水解方式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3]。研究表明,携带各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广谱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等)和(或)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导致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4]。1.1.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大多为TEM-1、TEM-2和SHV-1的突变酶[5],β-内酰胺酶可水解不耐酶的青霉素类、第一代、第二代及绝大多数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可水解耐酶的广谱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单酰胺菌素...  相似文献   

2.
肖倩 《广西医学》2002,24(12):2089-2092
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医院内外感染重要的致病菌 ,随着临床广谱抗生素滥用的巨大压力 ,细菌经过突变和选择以及耐药基因的传播 ,使耐药菌株逐渐增加。临床分离到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主要是由以产 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代表的质粒编码的 TEM或SHVβ-内酰胺酶和以产诱导 Amp C酶的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代表的染色体编码的 Amp Cβ内酰胺酶所引起 ( 1)。近年来 ,又出现了原来局限于染色体编码的 Amp C酶向质粒转移的趋势 ,并在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菌株中高水平表达 ( 2 ) 。准确、快速地检测和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耐药性及质粒介导Amp C酶(p Amp Cs)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2012~2017年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中心监测网内的34所医院报送的临床分离的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提取细菌质粒,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质粒介导Amp C酶基因,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 Amp C酶阳性菌株做转移接合试验,PCR扩增并测序确定接合子的基因型;测定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对多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最多见于呼吸内科(30. 77%)及重症监护病房(24. 04%),标本来源以痰液、尿液最多。4株Amp 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中,有3株DHA-1基因阳性,1株ACT-1基因阳性。4株Amp 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有3株转移接合成功。这3株接合子与受体菌相比,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值提高了8~128倍。结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耐药严重,携带有质粒介导的Amp C酶基因的菌株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且可通过接合性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播散。  相似文献   

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Lactamases Inhibitors)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药物。质粒传递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一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是病菌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的主要方式。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产生灭活酶、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靶位蛋白,而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与  相似文献   

5.
阴沟肠杆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常见菌 ,它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呈现出高耐药性 ,尤其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1]。根据1 995年 Bush- Jacoby- Mederios分类学 ,阴沟肠杆菌产生的 β-内酰胺酶属于染色体介导的 amp C基因编码的头孢菌素酶 ,分子生物学分类为 C类酶 ,它不但产生特异性β-内酰胺酶 ,还可产生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ESBLs) [2 ,3 ] ,因此其耐药性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我们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了阴沟肠杆菌对临床常见 1 3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并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对其进行了 E…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分析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 C酶,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明确耐药特征与耐药机制。方法抽取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患者标本培养的120株肠杆菌,经双纸片确证试验检测细菌ESBLs,经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Amp C酶,最后经MIC法测定菌株的13种抗菌药物耐药性。结果 120株肠杆菌中,ESBLs菌检出率为50.0%,Amp C酶菌检出率为45.0%。单产ESBLs菌、单产Amp C酶菌,产ESBLs+Amp C酶菌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耐药率与非产酶菌的耐药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产Amp C酶菌的4重耐药率与8重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组(P<0.05)。结论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为ESBLs和Amp C酶,可指导临床对症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阴沟肠杆菌Amp C酶的诱导性及对酶抑制剂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阴沟肠杆菌Amp C酶的特性及对酶抑制剂的敏感性,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研究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联合对10株头孢他啶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应用紫外法和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研究临床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AmpC酶的诱导作用以及3种抑制剂对Amp C酶的抑制作用。结果 舒巴坦不能增强头孢他啶的抗菌作用,第四代头也菌素头孢吡肟对头孢他啶耐药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亚胺培南对Amp C酶的诱导作用较强,酶抑制剂R0481220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 产Amp C酶的阴沟肠杆菌引起的感染可考虑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细菌的耐药机制细菌耐药性有天然和获得两种,前者是通过染色体DNA突变所致,后者往往是质粒、噬菌体及其他遗传物质携带外来DNA片段导致的耐药性。β-内酰胺酶: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与β-内酰胺环发生反应,使抗生素被水解。β-内酰胺酶通过活性作用位点对β-内酰胺环上的羧基碳发生亲核攻击使环打开,进而使其产生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β-内酰胺酶一直较少发生进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介导了细菌对青霉素和一、二、三代头孢菌素以及单环菌素耐药,但对头霉素、碳青酶烯及酶抑制剂敏感。  相似文献   

9.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 ,尤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代表 [1]。ESBLS是一类对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在内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强大水解作用的酶。携带 ESBLS基因的质粒容易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传播从而引起细菌耐药性的扩散。目前产 ESBLS细菌导致的耐药性已日益成为临床治疗的问题。为了解本地区 ESBLS菌的发生率和耐药特点 ,以控制ESBLS菌的传播和流行 ,我们对 1 5 8种肺炎克雷伯细菌、大肠埃希菌作 ESBLS检测 ,并分析其对 1 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超广谱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G-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多,其耐药的机制多为细菌产生了质粒介导的超广谱的B-内酰胺酶,它能水解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等单酰胺类抗生素,并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抗生素呈交叉耐药。该酶也可以通过质粒的转移使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1.
AmpCβ-内酰胺酶(Amp Cephalosporinase,简称AmpC酶),源自氨苄西林耐药基因Amp的头孢菌素酶产生菌,属于功能分类(Bush分类)中的Ⅰ类酶及分子生物学分类中的C类酶,可水解头孢菌素,对青霉素水解作用较弱,不能被酶抑制剂所抑制。当前产生AmpC酶等头孢菌素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机制,产酶类型的不同需选用不同抗菌药物。因此,明确革兰氏阴性杆菌产头孢菌素酶情况对临床抗生素的应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重视对细菌产AmpC酶的检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mpC酶是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头孢菌素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严重耐药和对氨基糖苷类等多种抗生素交叉耐药,根据其产生机制分为染色体介导型和质粒介导型。检测方法主要为表型检测和采用PCR、核酸杂交技术等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AmpC酶的检出率逐年增高,细菌耐药性增强,应加强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问世及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 ,出现了对这些新一代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细菌。导致细菌对此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产生 [1]。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 ,尤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代表 [2]。此类菌株具有较高的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 ,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死亡率增高。同时耐药基因在细菌间扩散 ,造成严重的医院交叉感染和院外耐药菌的扩散 [3]。为了解大肠…  相似文献   

14.
洪继平  刘红星 《当代医学》2000,6(11):68-69,72
本文介绍大肠杆菌及 克雷伯菌产生ESBLs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柠檬酸杆菌、沙雷茵、阴沟杆菌及绿脓杆菌产生Amp C酶对头孢一、二 三代抗生素耐药。产生ESBLs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敏感,产生Amp C酶的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K-B扩散法测定亚胺培南等7种抗菌药物对4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冻融法粗提铜绿假单胞菌酶液,用改良三维试验分析β-内酰胺酶类型。结果:46株铜绿假单胞菌均对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表现为多重耐药。三维试验阳性率52.2%(24/46),其中单一产AmpC酶菌株15株,单一产ESBLs菌株6株,同时产AmpC酶及ESBLs菌株2株,1株产其它β-内酰胺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中β-内酰胺酶以产AmpC酶为主,是造成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第3、4代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张勇昌 《医学文选》2006,25(2):332-334
AmpC酶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或/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β内酰胺酶,属β内酰胺酶Ambler分子结构分类法中的C类和Bush-Jacoby Medeiros功能分类法中第一群,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β内酰胺酶,故AmpC酶又称作头孢菌素酶。  相似文献   

17.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三代头孢菌素等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细菌产生了由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这种酶的产生,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水解,使其丧失抗菌活性。例如:产生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其它革兰氏阴性杆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ESBL阳性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并分析其产质粒介导Amp C酶基因型。方法:采用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肺炎克雷伯菌Amp C酶表型初筛,改良三维试验对产质粒介导Amp C酶进行确证,采用特异性PCR方法检测质粒介导Amp C酶基因。结果:4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检测出19株产质粒介导Amp C酶菌株,阳性率46.3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单ESBLs阳性与ESBLs和Amp C酶双阳性菌株相比较,后者耐药率明显增高,且呈现出多药耐药性,但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90.00%,多为质粒介导DHA和ACT型Amp C酶。结论:本院ESBLs和产质粒介导Amp C酶双阳性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其质粒介导的Amp C耐药基因为DHA型和ACT型,双阳性肺炎克雷伯菌经验性治疗相关感染首选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286株铜绿假单胞菌(PA)持续高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揭示其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VITEK-32和ATB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2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与药敏试验,对可疑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菌株,用改良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和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三种酶表型的确证。结果 286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总检出率为17.8%(511286),其中,金属酶的检出率为8.7%(25/286),ESBLs的检出率为5.2%(151286),AmpC酶的检出率为3.8%(111286),金属酶+AmpC酶的检出率为0.7%。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比非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明显严重,产酶菌对第3、第4代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及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50%,结论 产生AmpC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是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产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应加强对3种β-内酰胺酶的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播散。  相似文献   

20.
AmpC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艳  李玉 《医学综述》2002,8(12):683-685
近年来 ,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选择性出现革兰阴性杆菌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 ,使细菌耐药趋势日趋严峻 ,成为医学界备受关注的问题。革兰阴性肝菌中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主要由临床上最重要的两类 β内酰胺酶引起 ,即高水平表达的染色体编码的AmpCβ内酰胺酶和质粒编码的TEM或SHV类 β内酰胺酶 ,前者以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的染色体编码的AmpC酶为代表 ,后者以存在于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白菌中的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 BLs)为代表。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mpC酶不仅由染色体介导也由质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