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空间的资本改造——基于新马克思主义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城市普遍出现严重的空间失控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城镇建设用地的低成本蔓延,另一方面表现为城镇内部更新引发的众多社会问题.新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创遣性的思考方式,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石分析了资本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并探讨了生活空间的变化.空间不仅是物质环境,更是社会空间,因此对城市空间的关注最终将发展成一种公民运动.  相似文献   

2.
杨力  邱灿红  康彬 《山西建筑》2008,34(11):27-28
将社会资本引入社区的空间规划设计中,基于社会资本视角来分析我国的社区建设和发展问题,提出通过物质层面的社区规划设计影响居民的心理感受和交往行为,提高社区中的社会资本,从而促进社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徐晓峰 《城市规划》2019,43(7):75-82
城市空间演变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的发展和促进城市更新具有直接的意义。工人新村是城市社会变迁所导致的一种历史产物,其空间生产和演变的逻辑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合院住宅,亦与今天的商品房住宅存有很大的差别。针对工人新村这一在今天看来较为独特的城市空间现象,应该如何去理解在其背后所隐含的城市社会变迁的过程?如何去研究城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空间辩证法原理来研究这一课题,尝试从空间意义、社会实践和空间实践等层面去探讨工人新村这一城市空间类型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基于乡村文化、社会、环境与能动者的关系视角,按照空间营造理论,把乡村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空间形成过程中文化、社会等结构性要素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乡村空间营造的结构层级、不同层级的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乡村空间营造实践,分析了乡村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空间的文化意义,提出正是乡村内生的文化价值体系,与土地制度及管理方式一起,形塑了空间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的空间结构。同时,针对空间营造的社会过程,指出乡村主体与其他主体在自组织方式基础上,与财产继承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一起形塑了空间社会属性和社会空间结构。最后指出空间营造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价值的营造,主体和客体在认知方面的统一才有利于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等政策的推出,城市已经出现一些新的城市社会空间特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是其中之一,而且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也在逐渐演变。文章介绍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演变历程,对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因果分析,并用激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简要解释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和内涵,最后从规划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布尔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理论基础上,以文化资本的视角对城市文化空间进行重新解读,探讨了文化空间的形成机制与资本意义,分析了文化作为资本的一种形式能为各相关主体带来物质性或象征性利润,指出城市文化空间的保护应该首先保证其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应该以城市总体层面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促进城市文化空间的合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邻里社会资本重构的城市住区空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邻里社会资本的角度切入当下城市住区邻里退化的问题和成因,进而辨明邻里社会资本的效用及其重构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社会网络与邻里空间体系的对照框架,结合调研反馈对住区空间形态重塑提出若干策略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快速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规划的社会过程被长期忽视,来自社会学理论下的审视更是稀缺。引入社会资本视角,讨论社会主体及其社会资本在城市规划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信任-网络-规范"结构对社会资本进行分类,发现我国传统型社会资本存量丰富,现代公民型社会资本缺乏。通过构建社会资本、社会过程、城市规划三者的逻辑关系组织,进而提出了"社会过程预测—社会资本需求与存量分析—社会过程重塑"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框架,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针对社会资本需求的特殊性,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分析框架对不同类型的具体规划行动进行分析,提升社会资本的使用率,完善规划的社会过程并营造公民型社会资本,为我国城市规划社会过程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尚斌 《规划师》2009,25(7):91-94,99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城中村"改造与社会资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社会资本是"城中村"改造的奠基石.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可采用"发现、创造、联结"策略来积累社会资本,同时,还需关注"城中村"现有的制度规范、关系网络、居民参与和信任等四个决定"城中村"未来发展方向和改造可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冰雪文化是该市空间的核心文化资本之一,文章借助“资本”理论分析了冰雪文化对于城市空间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具有冰雪文化特色城市空间的营造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孙莹  何婷 《室内设计》2020,(4):104-110
空间生产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再生产,也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对全面改造村落后村民与租户两类社会群体的空间活动与社会交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引入空间测度量化分析方法,探究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耦合关联。研究发现:城中村改造后形成了“传统遗存/再造空间”与“重组现代空间”两种空间类型。前者属于非符号化空间,有助于延续原住村民的社会记忆与社会联系,具有排他性;村民依然有较强的心理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社会较融合且个体间的社会联系较强,属于强势群体。后者是社区主要的公共空间,具有非排他性,但这类空间并无任何情感寄托,空间使用者很难在其中找到心理归属与文化认同,也难以实现社会关系的凝聚,新搬迁进入的社会群体出现“社会原子化”特性。两种空间类型导致社区出现空间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空间生产为城市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空间发展和城市规划的视角。基于这一视角,以溧阳市天目湖地区为例对风景名胜地区的城乡空间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以天目湖地区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地区带动城乡空间发展的过程是典型的中国式资本城市化过程。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分权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地方政府的公司主义特征日益凸显,市场资本在政府的有效诱导下逐渐进入空间开发建设领域。在这一过程中,资本本身循环累积,进一步加速了城乡空间本身的分异,更多的空间类型被生产出来,更多的空间消费被引发出来,从而使得资本城市化的规模不断扩大、能级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综合体成为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热烈追捧的对象,有些地方甚至打出了"谁拥有城市综合体,谁就拥有城市未来"的口号。在这口号式的标语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一场城市综合体的"疯狂"扩张,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无疑是资本的力量。该文分析了城市综合体建设的不同区段及其所产生的效应,讨论了城市综合体背后的资本驱动,指出了由此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进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综合体的建设经验,展望我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发达地区城市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空间呈现商品化的发展态势,空间符号价值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出来。一方面,城市空间所象征的个性和品位、身份和地位、生活方式等符号意义逐渐成为大众空间消费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空间符号的消费强化了空间的社会属性,并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5.
杨猛 《室内设计》2009,(6):47-51
本文以西班牙巴塞罗那扩展区城市空间演变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再现了这段少有人知的城市历史。巴塞罗那扩展区建设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出了城市空间与社会生产的辩证关系:城市空间变化的过程同样也是社会运动的过程,城市规划方案的竞争同时也是政治力量的角逐。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镇空间和景观风貌对于旅游小城镇至关重要。本文从空间生产的视角出发对当今旅游小城镇传统空间景观风貌普遍面临的布景式误区进行了批判性认知,指出其生产、消费的必然逻辑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借鉴旅游学的前台—后台理论,为旅游小城镇的风貌设计提出了分区营建的折中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看似包含局部地区,常常可以按照用地性质、社会经济因素、物质形态及历史文化特征来区分。是否可以从空间的角度来区分城市中的局部地区?它们的空间边界又是怎样的?这篇文章回顾了城市局部地区的不同界定及它们在城市建构中的作用,然后讨论了空间句法背景下对城市局部地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彭粲 《建筑与文化》2016,(3):158-159
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的限制与要求使城市T型空间存在广泛,因此,分析和总结其类型分类有助于城市T型空间研究的展开,对城市空间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构成角度入手,基于城市T型空间的形态特征,通过聚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这一概念的次级分类,并阐述了各个类别的异同点,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分类基础,并为其他城市T型空间建设提供相关指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