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铃虫蛾复眼光反应特性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用视网膜电位图(electroretinogram,ERG)技术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蛾暗适应过程中对单色光和白光刺激的光感受性变化。结果显示:(1)依ERG振幅大小(峰-峰值),在340~605 nm波谱内有3个大小不等的峰-主峰位于绿 黄光区562 nm,次峰在蓝光区483 nm,第3个峰在近紫外区400 nm,显示其至少有3种感受器;(2)性别、日龄及暗适应时间长短对其光谱敏感性有影响,低龄时雄蛾对单色光刺激较雌蛾敏感,高日龄时相反;1~5日龄内, 3日龄蛾的视网膜电位(ERP)值最高;随暗适应时间延长,其复眼对近紫外区400 nm敏感性明显增加;(3)一定光强度范围内,随单色光和白光光强度增强该蛾复眼的ERP值增大,初期增加较缓,中期较快,呈近似S型曲线,显示其复眼具有较强的光强度自调节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成虫复眼的光谱敏感性及超极化后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胞内记录方法研究了雄性棉铃虫小网膜细胞对光刺激的反应特性。结果如下:(1)小网膜细胞对562nm的光最敏感,另外对400nm、483nm光也较敏感;(2)对这三种敏感光的光强度反应曲线(V/LogIcurve)与对白光的类似,在一定范围内,随光强度的增加反应增大,呈近似“S”形曲线;(3)超极化后电位的幅值随闪光刺激强度的增大、刺激时程的延长、对刺激光的敏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4)感受器的去极化电位与超极化后电位的比值不受刺激强度及光谱的影响,但随闪光刺激时程的延长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成虫种群空间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性诱捕器调查了棉铃虫越冬代至 3代棉铃虫成虫种群的种群密度 ,而后用 4种地统计模型拟合其种群的空间结构 ,并分析它们的空间关系 ,其结果如下 :( 1 )越冬代种群在全方位、90°及 1 3 5°方向上空间模型均为线型 ;在 0°及 4 5°方向上分别为球型和指数型 ,模型的参数表明越冬代成虫的空间相关距离为 6.0 1~ 8.0 1空间单位 (单位为 1 0 0 m,下同 ) ,异质系数为 54.60~ 83 .50 ,空间依赖度为 1 50 .0 0~ 1 80 .60。 ( 2 )一代种群在全方位、0°、4 5°、90°及 1 3 5°方向上的空间模型分别为线型、球型、线型、球型和球型 ;模型的种群参数表明一代成虫的空间异质系数是 53 6.0 0~ 588.1 0 ,相关距离为1 6.0 2~ 1 9.0 7空间单位 ,空间取样方差约是 2 60 0。 ( 3 )二代成虫在全方位、0°和 4 5°方向的空间模型均为指数型 ,在 90°及1 3 5°方向的模型均为球型 ;模型的参数表明二代成虫的空间异质系数为 5.56~ 2 5.93 ,空间取样方差是 53 .4 9~ 64 .96,相关距离为 4 .54~ 5.3 3空间单位。 ( 4)三代种群在全方位、0°、4 5°、90°及 1 3 5°方向的模型分别为指数型、球型、指数型、线型和指数型 ,模型的参数表明三代成虫的空间异质系数为 2 91 .93~ 4 93 .67,空间取样方差为 1 1 99.53~ 2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及其近缘种的蛹和成虫进行了形态特征变异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棉铃虫种群内个体变异较大,但种群间相对分化较小,无明显的地理分化,也没有发现棉铃虫种群有稳定变异的地理特征;但发现雄性抱器冠的长、宽、抱器瓣长宽比及抱器瓣长与冠宽比4个特征与纬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12,-0.699,0.693和0.691。尽管如此,棉铃虫还是相对比较单一的一个种,而近缘种在阳茎刺和抱器瓣的形态及阳茎端囊上的大刺数等方面有明显而稳定的差异和间断。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玉米螟是玉米、杂粮、棉花等作物的大害虫。赤眼蜂是抑制玉米螟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调查发现我国寄生于玉米螟卵的赤眼蜂有8种,其中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nae Paag et Chert占总数的98%以上,分布亦广,是优势种。 我省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效果达80%左右,相当于施用滴滴涕颗粒剂;防治第二代玉米螟因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防治效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亚洲玉米螟越冬特性及预测预报的研究,对于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东昌府、曲阜、商河、滨城区、即墨和栖霞地区玉米秸秆和穗轴进行剖查,统计越冬幼虫虫量和位置分布。并将幼虫带回济南放于室外待其化蛹,统计化蛹时间及存活率。【结果】山东省6个地区2007年春季玉米秸秆和穗轴中亚洲玉米螟平均越冬虫量分别为41.80头/百秆和19.91头/百穗,其中在玉米秸秆中越冬虫量占总量的67.30%。越冬幼虫在玉米秸秆上、中和下部比例分别为21.18%、38.80%和40.02%。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化蛹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分别为5月27日、6月5日和6月21日,预测越冬代羽化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分别为6月8日、6月17日和7月1日。【结论】应重视对亚洲玉米螟越冬虫源的控制,及时处理玉米秸秆和穗轴,第一代幼虫应该在6月中下旬防治,第二代应该在7月中旬防治。  相似文献   

7.
陈永明  黄佩忠 《昆虫知识》1993,30(3):141-141
<正> 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ostriniaePang et Chen是本地玉米螟卵期的优势蜂,常年在玉米田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高达70~80%,是影响玉米螟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充分利用玉米螟赤眼蜂的控制作用,1990年我们在室内变温条件下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成虫对性信息素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EAG和风洞实验,研究了棉铃虫雌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和诱芯(Z-11-16Ald∶Z-9-16Ald=97∶3)的电生理反应。其中棉铃虫雌、雄蛾对诱芯的平均EAG反应测定值分别为1.06mV和4.32mV,分别高出对照(无性信息素空白诱芯)0.67mV和0.366mV,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雌蛾:t=25.020, P≤0.01;雄蛾:t=44.269,P≤0.01);棉铃虫雌蛾对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和Z-9.16Ald)的EAG反应值随浓度增加而增加;雄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与雌蛾不能正常交配,而雌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仍有40%的交配率,比正常雌雄蛾的交配率(70%)有所下降;在风洞实验中,雄蛾没有顺风远离诱源的飞行行为,趋向诱源的比率为81.8%,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性信息素组分对棉铃虫的交配活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性信息素水盆诱捕器和黑光灯诱捕棉铃虫成虫数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 (Helicoverpaarmigera(H櫣bner) )已成为我国头号害虫 ,1 992年在华北棉区暴发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 0 0亿元 ,此后种群水平居高不下 ,严重威胁我国棉花的正常生产。为避免大面积防治失效 ,标准化测报是重要前提[1 ,2 ] 。根据目前我国棉铃虫测报标准化方法 ,黑光灯 ( 2 0W)诱蛾是成虫种群动态监测的主要手段 ,对越冬代更是唯一手段[3] 。然而 ,近年报道黑光灯在气温低时诱效低 ,前期诱蛾少 ,对防治指导性差[4] ,而全季性信息素(性诱剂 )水盆诱捕器的诱蛾效率均高于黑光灯[5] 。为进一步明确性信息素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光周期对棉铃虫羽化、生殖和飞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害虫,探讨光周期变化对其羽化节律、生殖和飞行能力的影响,可为准确预测该虫种群动态的季节性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报道了,在温度为22℃±1℃,相对湿度为75%±5%的条件下,不同光周期(L∶D=24∶0、L∶D=16∶8、L∶D=12∶12、D∶L=12∶12、L∶D=8∶16和L∶D=0∶24)对棉铃虫羽化节律、成虫生殖力和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铃虫的羽化活动具有节律性,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棉铃虫的羽化高峰均集中在暗期,羽化活动均随光周期的光暗交替而变化。蛹期感受不同长短的暗期也会影响棉铃虫的羽化节律,暗期缩短,羽化有提前的趋势。光周期对棉铃虫产卵前期、卵孵化率和交配次数也有显著影响,但对单雌产卵量、产卵历期和交配率均无显著影响。另外,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也有显著影响,而对平均飞行速率影响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光周期是影响棉铃虫羽化、生殖和飞行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棉田玉米螟卵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采用平均拥挤度的概念和聚集性指标。运用随机分布的偏离度假设测验。对玉米螟Ostrlnia funacalis(Guenee)在棉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聚集度和格局纹理描述了卵的不同密度在棉田的分布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得出江苏沿江.沿海棉区二代玉米螟在棉田内为聚集分布。服从Neyman A概型的核心分布;三代卵在百株25块以下的密度为随机分布。服从Poisson分布。而在高于百株25块的密度下则为聚集分布。并根据分布型计算出理论抽样和抽样单位大小.从获得的资料中建立了预测模式:二代:m↑^=1.2167[-ln(1-P)]^1.0173r=0.9966三代:m↑^=1.1263[-ln(1-P)]^1.2423r=0.9871用有卵样点率(P)简单估计田间卵的平均密度(m^)为研究测定棉花受害损失、决定防治策略和指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以12小时间隔测定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tfurnacalis末龄非滞育幼虫血淋巴中蜕皮甾类激素滴度.通过前胸腺体外培养,以12小时间隔测定了前胸腺体外分泌活性的变化.发现二者的变化在相同发育阶段是一致的.在亚洲玉米螟上建立了促前胸腺激素(PTTH)体外测定法,并用此法以24小时间隔测定了末龄幼虫脑和血淋巴中PTTH滴度.发现血淋巴中PTTH滴度在末龄第5和7天各有一高峰,脑中只在第5天有一高峰.  相似文献   

13.
在风洞中观察了亚洲玉米螟雄蛾对不同剂量不同比例的二组份及三组份的人工合成性信息素(14:oAc, E-12-14: oAc和 Z-12-14:oAc)的行为反应。 Z-12-14: oAc+E-12-14: oAc 二组份诱芯中以比例为37.5%E到62.5%E之间的诱芯效果最好,有71%-78%的雄蛾到达诱芯。三组份诱芯中以工4:Ac: Z-12-14: oAc: E-12-14: oAc=1: 5: 4的效果最好,雄蛾到达诱芯的百分率(71%)与二组份诱芯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剂量反应实验显示三组份诱芯的有效剂量范围比二组份诱芯宽,二组分诱芯及三组份诱芯在风洞试验中的最佳剂量范围分别为 100ng到 1000ng和 100 ng到 10 000ng。低剂量的情况下三组份的诱芯效果要好于二组份诱芯。三组份诱芯对于低到 1ng的剂量仍能引起 10%的雄蛾到达诱芯,而在此剂量下二组份诱芯不能引起定向及其以后的各步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五个新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afurnacalis)五龄幼虫的拒食活性以及对其生长发育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并与川楝素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川楝素以及C19、C2 3 、C2 4、C2 6、C2 8在 5 0 0mg kg浓度下拒食活性分别为 5 1 16 %、5 7 6 1%、4 2 8%、5 1 0 8%、36 73%、5 1 6 7% ,其中C19、C2 4、C2 8拒食活性与川楝素相当。在 2 0mg kg浓度 ,生长发育实验表明C19、C2 6、C2 8具有较好的抑制幼虫生长作用 ,其中C2 8的作用与川楝素相当 ;药剂对中肠蛋白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川楝素和C2 8对弱碱性类胰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表现为激活作用 ,C19、C2 4、C2 6对两种蛋白酶在 2 4h激活 ,4 8h抑制。对相关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EAG技术研究棉铃虫对性外激素和植物气味物质的嗅觉反应。供试的气味物质有棉铃虫性外激素的二种主要组分和36种与棉铃虫寄主植物有关的植物气味物质。试验结果表明:1)只有棉铃虫雄蛾对性外激素组分产生反应,二种性外激素的组分中,Z-11-16:AL能引起较强的EAG反应。2)对植物气味物质,雌雄棉铃虫之间的嗅觉反应没有明显的差异。棉铃虫对性外激素和植物气味组分的嗅觉感受过程是一个有选择性的感受过程:不同种类的气味物质能引起不同的EAG反应。只有棉铃虫雄蛾才对性外激素组分起反应,在二种性外激素组分中:主要组分:Z-11-16:AL引起的EAG反应最高,高于大多数植物气味物质。次要组分Z-9-16:AL引起的EAG反应很弱。雌、雄棉铃虫对植物气味组分的嗅觉反应的选择性表现出一致的规律:对苯甲醛和绿叶气味物质的反应最高。单萜类中的萜烯衍生物(萜类醇、醛、酯等)的触角电位反应次之。棉铃虫对大多数的供试化合物的EAG反应都很小。最后,作者讨论了性外激素和植物气味物质对棉铃虫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吕仲贤  胡萃 《昆虫学报》1997,40(2):151-157
本文以不同含氮和含糖量的系列人工饲料为材料,研究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 nacalis(Guen6e)幼虫对氮和糖的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幼虫对饲料中氮的吸收能力随虫龄增加而下降,对糖的吸收能力则随之而增强;5龄幼虫对糖的吸收能力随所食饲料中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而对氮的吸收则与饲料糖含量关系不大,5龄幼虫对氮和糖的消耗速率均随饲料含糖量增加而加快,但幼虫的氮利用率和虫体含氮量则随之下降;幼虫的氮消耗速率随饲料含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氮利用率则下降,5龄幼虫的氮利用率比3龄幼虫的氮利用率低,导致虫体含氮量的迅速下降。这些结果说明饲料中氮含量影响幼虫对糖的吸收,高龄幼虫对糖的需要量增加而对氮的需要则较稳定,饲料中糖比氮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Five new compounds were tested on the growth and antifeeding activity compared with toosendanin against fifth instar larvae Ostrinia furnacalis. The activities of two proteases, a weak alkaline trypsine‐like enzyme and a chymotrypsin‐like enzyme, in the midgut of Ostrinia furnacalis larvae were also measur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 that when incorporated into an artificial diet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500mg/kg, the antifeeding activities of toosendanin, C19, C23, C24, C26, C28 were 51.16%, 57.61%, 4.28%, 51.08%, 36.73% and 51.67%, respectively, C19, C24, C28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oosendanin. At 20mg/kg, the larval growth were remarkably suppressed by C19, C26, C28, the inhibition of C28 was close to toosendanin in 48 h. The two proteases were activated by toosendanin and C28 while they were inhibited in 48 h but activated in 24 h by C19, C24 and C26. In this paper, the related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前胸腺的神经解剖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前胸腺的形态、超微结构、神经分布及末龄幼虫和早期蛹前胸腺的超微结构变化作了观察和研究。前胸腺呈T形,每对由76—116个大小不同的腺细胞组成;在末龄腺体中发现一种直径约6μ的微腺细胞;在28C,光周期L:D=15:9条件下,前胸腺在化蛹后第三天完全消失,前胸腺布满大量的气管或微气管,并有三根神经分布。腺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细胞间隙系统(ICS):ICS的宽度和深度在末龄幼虫蜕皮甾类分泌达到峰值时增至最大。在第4天末龄幼虫的前胸腺中观察到大量的多泡囊体(MVS)及其残片、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基质的电子透性增至最大。最后,对第十天末龄幼虫前胸腺细胞间边的冷冻复型膜进行了观察。前胸腺结构的变化与其分泌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光周期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滞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短光照是引起玉米螟滞育的信息,处在北纬35°—36°,东经112°—113°的山西沁水玉米螟种群,在太原控制温度25℃,人工饲料饲养下测定,其临界界光周期为14小时30分钟。当光照少于此临界期,诱发滞育;而多于此临界期,则回避滞育。对于玉米螟幼虫任一单独龄期给予短光照处理,不能或几乎不能引起滞育;而相邻虫龄连续接受短光照处理,则可导致滞育。连续接受短光照处理的时间愈长,滞育率也愈高。幼虫对光照刺激反应的敏感期为自孵化后至5龄末进入滞育前的整个阶段,而非仅为3—4龄。高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短光照诱发滞育的作用;低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长光照回避滞育的作用。以长光照累代处理人工饲料饲养的亚洲玉米螟至三,四十代以上、如经短光照处理则照常发生滞育,其滞育特性仍未改变。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性外激素分泌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善干  陈德明 《昆虫学报》1995,38(2):184-187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雌蛾的性外激素分泌腺是一个完整的上皮环,位于第八、九腹节之间。羽化2天雌蛾的腺体细胞方形,比未分化的上皮细胞大。腺体折皱,表面密布小毛,小毛无孔。表皮可分二层:上表皮和内表皮。上表皮致密,较薄,厚度均匀。内表皮厚度有变化,较厚,由12-14层呈螺旋状排列的几丁微丝组成,有上皮丝穿人,构成孔道。顶部细胞膜组成微绒毛,底部细胞膜有内折。细胞质内有粗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高尔基氏复合体、脂肪滴、糖原及线粒体等细胞器。大的细胞核位于中下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