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骨结构植骨结合延长杆修复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的效果。方法笔者自2010-03—2015-02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15例存在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自体骨结构植骨结合延长杆的方法进行修复,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术前KSS临床评分(20.4±7.2)分,KSS功能评分(21.3±8.5)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8.7(10~32)个月。术中胫骨截骨前测量外侧平台最高点水平线与内侧平台骨缺损最低点水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平均20.2(18~24)mm,胫骨截骨后再次测量内侧骨缺损垂直距离平均9.3(8~11)mm。末次随访膝关节KSS临床评分(92.2±5.0)分,KSS功能评分(90.6±7.5)分,末次随访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下肢力线得到有效矫正,无感染、假体松动、骨吸收等情况发生。结论对初次TKA术中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自体骨结构植骨结合延长杆能修复骨缺损,重建关节稳定性,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早期随访疗效。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15例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患者初次TKA中采用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57~76岁,平均(65.3±7.5)岁。左膝8例,右膝7例;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Rand分型均为Ⅱ型。术后随访评估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等,影像学评估有无假体及螺钉下沉、松动、骨溶解及骨水泥断裂等情况。结果采用门诊定期复查或电话方式随访,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5个月,平均(35.5±8.3)个月。切口均I期愈合,无假体周围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46.47±3.02)分提升至(91.27±1.83)分,KSS评分由术前(45.73±3.28)分提升至(91.47±1.88)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85.33±5.81)°提升至(123.67±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估均未出现假体及螺钉松动、下沉、骨溶解及骨水泥断裂等。1例术后6个月出现骨水泥-胫骨假体界面非进展性放射透亮线,继续随访2年,患者膝关节无明显不适,放射性透亮线无明显进行性加重。结论采用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初次TKA中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手术操作简便,假体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3月—2017年3月,对30例初次TKA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男8例,女22例;年龄55~71岁,平均64.7岁。左膝17例,右膝13例。骨关节炎22例,内风湿性关节炎8例。病程9~27个月,平均14个月。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为(41.63±6.76)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38.10±7.00)分。膝内翻畸形19例,膝外翻畸形11例。胫骨平台骨缺损根据Rand分型标准,均为Ⅱb型。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42个月,平均27.5个月。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90.70±4.18)分、KSS评分为(93.20±3.7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014,P=0.000;t=–60.629,P=0.000)。X线片复查示,均未出现假体下沉、骨溶解、骨吸收、螺钉松动、骨水泥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TKA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严重膝内、外翻并发的胫骨平台骨缺损简便、安全,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3月—2016年3月,对30例行初次TKA患者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男8例,女22例;年龄55~71岁,平均64.7岁。左膝17例,右膝13例。骨关节炎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病程9~27个月,平均14个月。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为(41.63±6.76)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38.10±7.00)分。膝内翻畸形19例,膝外翻畸形11例。胫骨平台骨缺损根据Rand分型标准,均为Ⅱb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42个月,平均27.5个月。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90.70±4.18)分、KSS评分为(93.20±3.7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014,P=0.000;t=–60.629,P=0.000)。X线片复查示,均未出现假体下沉、骨溶解、骨吸收、螺钉松动、骨水泥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TKA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严重膝内、外翻并发的胫骨平台骨缺损,简便、安全,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649-1652
[目的]观察膝关节周围存在骨缺损患者初次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总结骨缺损修复及假体选择的经验。[方法]从2007年10月~2011年6月,在467例需要实施初次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中有13例(13膝)存在膝关节周围胫骨、股骨缺损。分别采用自体骨块移植、楔形垫片修复骨缺损,或直接采用限制性假体。术后随访观察置换术后的膝关节KSS评分。[结果]本组13例,铰链膝置换1例;膝关节表面置换1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翻或反屈畸形,术后畸形均得到矫正,疼痛消失。术后随访18~48个月,平均28.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8.4°提高到术后107.9°。膝关节KSS评分由术前(37±8.90)分提高到术后(88.3±3.64)分。[结论]骨缺损患者初次行膝关节置换可以应用自体骨植骨及楔形垫片修复骨缺损,重建胫骨假体的力学支撑,并能最大限度减少截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在膝骨关节炎严重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12例骨性关节炎严重膝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行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术前负重位膝内翻畸形平均34°,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为非包容性,依据AORI分型为Ⅱ、Ⅲ型,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包括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KSS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从术前(19.5±4.2)分、(16.2±5.4)分提高到术后(87.7±5.6)分、(85.4±8.3)分,分析术前及术后KSS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骨关节炎严重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术中采取适度的软组织松解及正确的截骨,针对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选用组合式金属垫块及假体延长柄,适度增加关节的限制性,可以转移力学负荷,增加假体的稳定性,最终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骨植骨联合浓缩骨髓移植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中修复胫骨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甘肃武威市人民医院对合并骨缺损的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TKA术时采用自体骨植骨联合浓缩骨髓移植修复骨缺损,共12例19膝,其中男3例4膝,女9例15膝;年龄55~78岁,平均(68.0±5.5)岁;包容性骨缺损3膝,非包容性骨缺损16膝。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半年、1年、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和影像学检查,观察植骨后骨块愈合情况及假体有无松动下沉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门诊或信息平台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0±6.5)个月。术后3个月植骨后区域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未提示有骨吸收、假体松动下沉等发生。末次随访时,KSS功能评分由术前(23.9±5.3)分提高至(87.2±5.3)分;临床评分由术前(25.7±6.2)分提高至(85.4±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2膝,良16膝,可1膝,优良率达94.6%。结论采用自体骨植骨联合浓缩骨髓移植在TKA术中修复骨缺损,可以促进植骨区域愈合,既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骨量,又能很好地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获得随访的13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43~75岁,平均57岁。胫骨平台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3例,Ⅴ型2例。其中骨折保守治疗3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骨折至全膝置换手术的间隔时间1~14年,平均7年。应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和功能评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前和术后随访进行评估。术前TKA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78.5±32.5)°,KSS评分(63.8±12.1)分,功能评分(62.8±9.8)分。结果根据术中情况,6例患者选择后稳定型假体;3例患者因平台骨缺损选择螺钉水泥处理;3例患者因骨缺损选择胫骨侧延长杆加垫块处理;1例患者因内侧韧带部分损伤选择限制性膝关节假体(legacy constrained condylar knee,LCCK)。本组13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经治疗后痊愈;3例患者术后出现肌肉间隙静脉血栓,给予抗凝保守治疗;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僵直膝,给予麻醉下手法松解。术后随访时间12~113个月,平均68个月。末次随访时KSS评分(81.7±11.1)分,功能评分(83.5±15.4)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05.4±18.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KA治疗以往胫骨平台骨折后发生的创伤性关节炎,可明显改善功能,缓解疼痛,恢复肢体的下肢力线,确保假体达到软组织平衡,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容易出现伤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并胫骨Anderson骨科研究所(Anderson orthopaedic research institute,AORI)骨缺损分型Ⅱa型骨缺损的手术技巧及短期疗效。方法8例(10膝)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并胫骨AORIⅡa型骨缺损患者,男2例(3膝),女6例(7膝);年龄61~79岁,平均(68.8±6.7)岁。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应用骨赘清理、胫骨平台外移截骨、内侧软组织松解等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所有病例均采用胫骨内侧矩形金属垫块复合胫骨托延长杆,2例(2膝)联合应用自体骨移植重建胫骨缺损,定期复查X线片,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4~50个月,平均2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25.16±5.04)分,术后末次随访(85.4±10.3)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下沉,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86.1±11.4)°显著优于术前(61.37±10.24)°。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赘清理、胫骨平台外移截骨、内侧软组织松解等技术,并采用金属垫块联合延长杆重建胫骨AORIⅡa型骨缺损,能矫正膝内翻畸形,为胫骨假体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随访膝关节功能较前明显改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8):1652-1657
[目的]比较分析膝内翻伴胫骨内侧平台Rand Ⅱ型骨缺损病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支撑螺钉联合骨水泥与自体骨移植重建骨缺损的疗效,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骨科对26例膝内翻伴胫骨内侧平台Rand Ⅱ型骨缺损患者行初次TKA,其中支撑螺钉联合骨水泥修复骨缺损13例为支撑组,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13例为植骨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骨缺损深度及胫骨平台受累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胫股角恢复情况及临床并发症。[结果]支撑组手术时间较植骨组平均缩短10 min;2例使用胫骨延长杆;术后3 d内均可扶双拐下地行走;术后即可完全负重;术后1例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1例发生切口上缘脂肪液化。植骨组7例患者应用胫骨延长杆;术后21 d内均扶双拐部分负重。术后1例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2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与植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内翻畸形和/或屈曲挛缩畸形均得到矫正。支撑组术后3个月1例骨与水泥界面出现约1 mm放射性透亮线,植骨组发现3例骨吸收。所有患者3个月弃拐行走。两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KSS评分、胫股角测量结果、关节活动度(ROM)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撑螺钉联合骨水泥及自体骨移植两种方法均能有效重建膝内翻伴胫骨内侧平台Rand Ⅱ型骨缺损,但支撑组缩短手术时间,可早期完全负重,无植骨块吸收之虑,更符合关节快速康复理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使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内翻畸形中,应用螺丝钉骨水泥技术重建胫骨平台骨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使用螺丝钉数量与骨缺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4月至2015年5月,34例(40膝)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应用螺丝钉骨水泥技术重建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其中男8例(8膝),女26例(32膝);年龄55~82岁,平均(65.00±7.25)岁。每例膝关节使用的螺丝钉数为1~6枚,其中2例结合使用了延长杆(分别使用4、5枚螺丝钉)。分别测量计算每例患者胫骨平台骨缺损面积百分比、骨缺损的深度并记录使用螺丝钉数量,经过统计学分析,探讨胫骨平台不同缺损百分比与使用螺丝钉数量的关系,同时分析骨缺损深度对使用螺丝钉数量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72个月,平均24个月。HSS评分术前(43.33±6.11)分(32~51分),术后改善为(92.15±4.64)分(83~96分),各单项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均较术前提高。所有患者获得稳定且力线正常的膝关节,胫股角由术前(167.00±6.39)°改善为术后(175.00±2.69)°;胫骨角由术前(78.09±4.51)°改善为术后(88.75±1.24)°。螺钉骨水泥技术使用螺丝钉数量与骨缺损的面积和深度存在相关性,可据此构建相关性直角坐标图。结论:螺钉加强骨水泥技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处理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方法,中短期效果可靠。临床实践中可利用缺损严重程度与使用螺丝钉数量的相关性直角坐标图,根据术中的缺损面积百分比和深度,得到推荐使用的螺丝钉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螺钉与骨水泥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53例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螺钉与骨水泥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AK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1/53)。术后6个月AK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钉与骨水泥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平台骨缺损的修复,并发症较少,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自体松质骨打压植骨方法修复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的疗效,评价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胫骨平台骨缺损患者术中采用自体松质骨打压植骨方法进行修复.术后均行6个月及1、2年3个时间点随访,对膝关节力线偏差及K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近、远期疗效.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胫骨假体下方骨质缺损征象消失,假体位置良好,承载可靠.胫骨平台骨缺损得到有效修复.膝关节主动屈曲程度及KSS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中自体松质骨打压植骨方法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术中截骨得到了合理利用,具有机械力影响小,术后功能恢复完善等优势,是修复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近端倾斜型骨缺损的重建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通过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腔骨近端倾斜型骨缺损的重建,介绍应用自体胫骨进行胫骨平台重建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1992年11月~2000年9月.对22例(29膝)有胫骨近端倾斜型骨缺损的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及自体胫骨移植术,男5例(5膝),女17例(24膝);年龄43~78岁,平均61.2岁。手术前诊断:骨关节炎13例(14膝),其中膝内翻12例(13膝),膝外翻1例(1膝);类风湿关节炎7例(12膝);滑膜软骨瘤病1例(1膝);大骨节病1例(2膝)。术中将胫骨平台倾斜型骨缺损修整成台阶状水平型骨缺损。将截下的胫骨平台骨块修整后使其厚度和形状与缺损处匹配,并将带有皮质骨的部分尽量放置在台阶状缺损的外缘,以承受平台的压力。术中植骨厚度为8~15mm,平均10mm在置入假体以及在骨水泥固化之前,应在植骨块侧方加压。所有膝关节假体均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9年,平均4.2年,除1例因迟发性感染和植骨吸收再次出现膝内翻畸形和假体松动而行Ⅰ B-Ⅱ楔形假体翻修外.其它病例未发现自体移植骨的不愈合、移位、骨折、骨吸收和胫骨假体松动,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10~26分提高到术后76~94分。结论 在胫骨近端倾斜型骨缺损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自体胫骨移植可恢复胫骨平台的完整性.防止平台塌陷.并为假体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翻修术中采用金属垫片结合髓内延长杆重建非包容性骨缺损和关节稳定性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3-12—2015-06对17例(17膝)AORIⅡ型非包容性骨缺损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翻修术,采用金属垫片重建骨缺损,恢复关节线水平,联合使用髓内延长杆加强翻修假体的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30.5(6~45)个月随访,无髌骨脱位、伸膝迟滞及膝关节前方疼痛等。术前膝关节KSS临床评分(24.5±7.9)分,功能评分(33.8±8.9)分,术后膝关节KSS临床评分(82.2±6.8)分,功能评分(85.5±8.1)分,术后KS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28,P0.001;t=31.116,P0.001);膝关节活动度术前(63.9±9.9)°,术后(100.0±9.5)°,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2,P0.001);术后复查X线示假体位置及力线良好,假体周围未发现透亮带。结论全膝关节翻修术中采用金属垫块结合髓内延长柄能重建非包容性骨缺损及增加膝关节稳定性,恢复关节线水平,重建软组织平衡,简化手术操作,膝关节稳定性好,翻修成功率高,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翻修术中采用金属垫片修复股骨及胫骨侧非包容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2~2001年间227例全膝关节翻修术中使用金属垫片修复AORI-Ⅱ型非包容性骨缺损而获得随访的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8例,女34例;年龄42~87岁,平均67.8岁;假体松动翻修30例,感染后假体二期植入19例,假体周围骨溶解3例,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不佳或关节不稳定10例。采用金属垫片来修复骨缺损及恢复关节线水平,并使用髓内假体柄来增加翻修假体的稳定性。结果术后随访13~132个月,平均60.8个月。根据膝关节协会评分,膝评分从术前平均25分(15~60分)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76分(30~95分);功能评分从术前的40分(15~65分)增加到随访时的62分(25~90分);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78°(30°~100°)增加到随访时的87°(40°~130°)。2例感染后二期假体植入的病例由于感染复发而失败。11例股骨后侧、4例胫骨内侧可见金属垫片下骨水泥与骨界面有透亮带,但均未呈进行性发展。结论采用金属垫片修复全膝关节翻修术中非包容性骨缺损,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既可以方便手术操作,获得即刻稳定性,又可以提高翻修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患者植骨处的骨密度变化及骨愈合情况,对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患者的随访探讨。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在15例(16膝)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自体骨移植的方法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患者。对照组收集同期的14例(16膝)无骨缺损患者。应用X线拍片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观察术后6个月、12个月时胫骨假体下骨密度。分为3个兴趣区(ROI),对各个区内平均骨密度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处ROI的骨密度:(0.967±0.320)g/cm2,对照组ROI的骨密度:(0.946±0.263)g/cm2;术后12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处ROI的骨密度:(0.808±0.258)g/cm2,对照组ROI的骨密度:(0.806±0.262)g/cm2。术后12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植骨处平均骨密度较6个月时均数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自体骨植骨处平均骨密度较无骨缺损患者ROI的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植骨处骨密度较无骨缺损患者的骨密度无明显变化,骨愈合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期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1月,采用一期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12例(12膝)膝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骨折患者。男5例,女7例;年龄60~77岁,平均71.5岁。骨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影像学检查显示,关节内骨折6例;关节外骨折6例,均为胫骨近端1/3骨折(4例为横形骨折,2例为短斜形骨折);合并腓骨中上段骨折2例;12例均为膝关节内翻畸形。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31.5±8.4)分、功能评分(33.3±9.0)分,膝关节活动度(65.6±9.6)°。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36.5个月。X线片复查示,胫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个月;假体位置均良好,无松动及感染征象。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临床评分为(90.5±8.9)分、功能评分(92.1±7.8)分,膝关节活动度(115.0±9.8)°;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40,P=0.000;t=32.120,P=0.000;t=8.728,P=0.000)。结论一期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骨折,能够恢复下肢力线,促进骨折愈合,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7月,16例(24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3膝),女14例(21膝);年龄57~79岁,平均67岁。病程3~15年,平均9.1年。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为(38.71±10.04)分、功能评分为(50.31±14.31)分,膝关节活动度为(91.88±13.01)°,股胫角为内翻(9.04±4.53)°。术中经缩小胫骨平台截骨后内翻畸形完全矫正。结果手术时间85~245 min,平均165.5 min。显性失血量10~800 m L,平均183.1 m L。住院时间8~22 d,平均13.6 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7~62个月,平均48个月。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后复查X线片示,膝关节股胫角为外翻(3.92±1.89)°,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下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临床评分为(84.21±6.49)分、功能评分为(85.31±6.95)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05.83±11.2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65,P=0.000;t=9.585,P=0.000;t=8.333,P=0.000)。结论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可有效矫正内翻畸形,术后下肢力线恢复良好,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膝内翻伴胫骨骨缺损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1年4月共有98例严重膝内翻(≥20°)伴胫骨骨缺损患者(112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年龄最大72岁,最小32岁(平均56.7岁),根据不同膝内翻程度采取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松解,对不同程度的胫骨骨缺损采取增加胫骨截骨、螺钉栽桩骨水泥填充、自体骨植骨、金属垫块、加延长杆等方法进行处理,采用KSS评分对随访结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