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某铁矿床为沉积矿床,原矿含铁39.93%,铁矿物主要为磁赤铁矿,有少量磁铁矿,它们嵌布粒度微细,并以群体状与绿泥石等黏土矿物混杂,完全解离困难,而且其单矿物含铁量不高。为了给开发该铁矿资源提供依据,在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采用在-0.074 mm占55.37%粗磨条件下1粗1扫磁选抛尾-粗选精矿再磨至-0.074 mm占95.02%后精选-扫选精矿和精选尾矿合并再磨至-0.045 mm占95.27%后再选的工艺流程进行选矿试验,最终获得了产率为54.22%、铁品位为61.02%、铁回收率为82.86%的综合铁精矿。  相似文献   

2.
强化磨矿提高低品位细粒嵌布砂岩铜矿选矿指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晶  聂琪  冯致  彭芬兰 《矿冶》2011,20(1):20-23
针对低品位砂岩铜矿的特点,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加强细磨是提高指标的关键。在磨矿细度为-0.038mm占93%的条件下,经过三次粗选、一次扫选、两次精选的浮选流程,最终获得了铜精矿品位24.57%,回收率84.14%的浮选指标。  相似文献   

3.
广西某微细粒嵌布银矿选矿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薇宇  陆智 《现代矿业》2012,(6):84-87,134
广西某银矿石中的银矿物主要以自然银、辉银矿和硫铁银矿形式存在,其颗粒细小,属于微细粒银矿物,且与脉石关系密切,对分选不利。针对矿石性质采用了较为合理的浮选—氰化试验流程,通过1次粗选、2次扫选,在原矿银品位为179 g/t的情况下,获得了精矿银品位为2 157g/t,银回收率为89.76%,浮选精矿氰化浸出率为95.14%的较好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4.
某低品位细粒嵌布硫化铜矿选矿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某低品位铜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针对铜矿物细粒嵌布特点,开展了细磨及细粒浮选工艺条件试验研究,采用HD-2为脉石抑制剂、KMY-2为铜捕收剂,经铜硫混浮-再磨-铜硫分离小型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23.32%、铜回收率78.45%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5.
河南某大型含砷高硫金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矿属高硫、含砷的金矿床,矿石中的金嵌布粒度以微细粒为主,且金与黄铁矿及毒砂关系密切.经过选矿试验,采用了粗磨-混合浮选-再磨-金硫分离的工艺,最终获得了产率为12.42%,金品位55.20g/t,含砷1.68%的金精矿.金的回收率80.56%.  相似文献   

6.
西藏某细粒嵌布难选硫化铜矿含铜0.45%,含硫3.1%,铜氧化率9.91%,矿石中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黄铜矿分布极不均匀,部分呈微细粒状,与脉石不易单体解离,是影响铜矿物回收的重要因素。实验采用铜硫混浮、粗精矿再磨后铜硫分离、铜硫混浮尾矿脱硫的工艺流程,药剂制度以石灰为调整剂,A4和丁铵黑药为铜矿物捕收剂,戊基黄药为黄铁矿捕收剂,MIBC为起泡剂,闭路实验取得了良好的选矿技术指标:铜精矿铜品位25.32%,铜回收率85.56%;金品位21.02 g/t,金回收率63.37%;银品位119.25 g/t,银回收率80.53%。同时,获得一个含硫19.82%、回收率78.20%的硫精矿,矿石中的黄铁矿得到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7.
某硫化铜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斑铜矿、黄铜矿及辉铜矿,黄铁矿和硫铜钴矿微量,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矿石中铜矿物嵌布粒度极不均匀,少部分铜矿物嵌布粒度较粗,主要为细—微细粒嵌布的铜矿物,细者甚至小于10μm。为确定该矿石的高效选矿工艺进行了选矿试验。结果表明:铜品位为3.85%的矿石在磨矿细度为-53μm占80%的情况下,采用2粗2精3扫流程进行粗粒开路浮选,粗粒浮选中矿集中再磨至-10μm占80%的情况下,采用1粗1精流程进行细粒开路浮选,可获得铜品位为41.86%、回收率为59.01%的粗粒精矿,铜品位为33.27%、回收率为26.43%的细粒精矿,总精矿品位为38.76%、回收率为85.45%。采用粗细分级分选开路浮选流程回收矿石中的硫化铜,既解决了含铜粗粒连生体在流程中的循环,又发挥了粗细分选优势,还避免了微细粒中矿返回对流程的影响,是粒度极不均匀嵌布的硫化铜矿物的高效回收工艺。高品位微细粒中矿中的铜将采用生物氧化浸出工艺回收有利于提高总铜回收率。  相似文献   

8.
吴文红 《现代矿业》2013,29(3):98-100
某赤铁矿中脉石矿物以石英、钠长石为主,铁矿物及脉石矿物嵌布粒度偏细。实验室采用2段连续磨矿、1粗1扫2段强磁选-阴离子反浮选工艺流程处理该矿样,原矿品位30.43%,获得了最终精矿品位64.02%,精矿产率24.22%,综合尾矿品位19.69%,金属回收率50.96%的选别指标。  相似文献   

9.
邓春虎  肖骏  祁忠旭 《矿冶》2015,24(6):24-29
针对某细粒嵌布锡铜锌多金属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原矿中可回收矿物锡石的嵌布粒度在0.037 mm以下,属于微细粒嵌布,原矿中黄铜矿、闪锌矿的嵌布状态为中细粒嵌布。微细粒嵌布的锡石重选效果较差,研究摒弃了常规的锡石硫化矿石的浮—重联合工艺,在合理的药剂制度下确定了磁选除铁—硫化矿浮选除硫—锡石浮选的全浮选流程,获得了良好的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10.
低品位细粒嵌布混合铜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研究的矿石在氧化过程中由于氧化不充分,形成了一系列的蚀变铜矿物,氧化率达45.45%,原矿品位为0.77%,为一氧化不彻底的低品位极细粒嵌布混合铜矿.针对矿石的特点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三次粗选、一次扫选、两次精选,可获得铜精矿品位24.57%,回收率84.14%的较好浮选指标.该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简...  相似文献   

11.
西藏某铜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西藏某铜矿进行了浮选-浸出试验研究,采用先浮选硫化铜矿、后浮选氧化铜矿并在氧化铜矿浮选中添加少量辅助捕收剂YQC-64的工艺流程,可取得硫化铜精矿品位33.83%、氧化铜精矿品位16.84%、总精矿铜品位28.17%、总回收率87.06%的浮选指标。浮选尾矿用硫酸浸出,浸渣品位可降至0.11%。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较充分有效地回收了铜资源。  相似文献   

12.
刘诚 《矿产综合利用》2011,32(2):17-18,25
根据该铜矿的具体特征,通过较系统的选矿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二次粗选一次扫选二次精选的小型闭路试验,得到铜品位为22.64%,回收率为95.27%的铜精矿,选别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13.
某难选金矿石的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某难选金矿石的性质,进行了多方案选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先重选再浮选,浮选粗精矿再磨的联合工艺流程可以获得比较好的选别指标。  相似文献   

14.
该矿石为黑柱石型矽卡岩铜多金属硫化矿,矿石结构构造复杂,矿物嵌布关系密切,嵌布粒度整体较细。试验采用一次粗选、二次扫选、三次精选闭路流程和Z-200、EML1、硫酸锌、石灰等药剂,最终获得了铜品位20.01%、铜回收率78.82%的理想指标。本次试验推荐的工艺流程及药剂制度简单易行,实际可操作性强,为开发该矿石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某地硫化铜矿为研究对象。对该矿进行矿石分析,该矿含铜0.68%,并且主要是以硫化物形式存在。采用1粗3精3扫的浮选流程,得到含铜20.52%,回收率90.83%的铜精矿。为下一步该矿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四川某铜多金属矿石中除铜外,还伴生有钼、硫钴和铁。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该矿石,对其进行了选矿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铜钼混合浮选-铜钼分离浮选-混浮尾矿浮硫钴-浮选尾矿弱磁选回收铁的工艺流程,可在高效回收铜的同时较好地实现钼、硫钴和铁的综合回收,所获铜精矿铜品位为21.25%、铜回收率为93.38%,钼精矿钼品位为45.78%、钼回收率为45.72%,硫钴精矿硫品位为44.69%、钴品位为0.46%、硫回收率为41.53%、钴回收率为46.42%,铁精矿铁品位为63.73%、铁回收率38.29%。  相似文献   

17.
朝鲜某地细粒级石墨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某地细粒级隐晶质石墨矿,原矿品位较低,石墨颗粒细小,与石英呈蜂窝状均匀嵌布,分离较困难。针对该矿石性质,对该矿进行选矿试验研究,通过采用一次粗磨一次扫选,粗精矿五次再磨七次精选,中矿(1-4)合并再选,中矿(5-8)集中返回再磨Ⅱ的浮选工艺流程进行开路、闭路试验,以及碳酸钠作调整剂,煤油作捕收剂,2#油作起泡剂,最终可获得品位为93.18%,回收率为91.23%的石墨精矿。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四川某地铜矿石特性,进行了选冶工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先除杂再浮选铜的方法得到一部分合格铜精矿,中矿及尾矿应用湿法冶金方法回收其中的铜,可取得较理想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9.
四川某氧化铜矿石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某氧化铜矿石因氧化程度深、结合氧化铜占有率高而难选。对该矿石采用先浮选硫化铜矿物,再硫化浮选氧化铜矿物的工艺流程进行试验,并在氧化铜矿物浮选过程中辅以脱泥手段,有效地回收了铜矿物,同时使少量伴生贵金属银得到了富集,所得铜精矿铜品位为19.88%,铜回收率为64.22%,含银72.96 g/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