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败血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疗效。方法新生儿败血症合并MODS76例,随机分为换血治疗组36例,非换血治疗组40例。比较换血组非换血组之间的病死率,脏器功能受损的程度与病死率间的关系;比较换血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值及心、肾、血液系统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换血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非换血组(P<0·05)。换血后酸中毒得到纠正,PaO2升高,PaCO2下降;心肌酶谱、BUN、Cr明显下降(P均<0·01);血小板数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均恢复至正常(P<0·01)。结论同步换血疗法对新生儿败血症合并MODS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新生猪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CLP)建立新生猪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的方法及实验与临床意义。方法:选用健康长白新生猪14只,随机分成实验组(E组,n=9)和对照组(C组,n=5),实验组施行盲肠结扎加穿孔(CLP)制成MODS动物模型,对照组只行剖腹和盲肠探查术。动态观察两组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B,BUN,Cr,CKMB,lac)及血小板、血气分析(PaO2,PaCO2)的变化,通过光镜观察动物各重要生命器官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在CLP后血ALT,AST,BUN,Cr,CKMB,lac24h即已开始升高,48~96h明显升高,48h时ALT为83.0±9.3U/L、AST为348.8±132.9U/L、BUN为10.5±2.5mmol/L、Cr为79.2±9.0μmol/L、CKMB为5152.0±1857.8U/L、lac为12.3±4.0mmol/L(P<0.01),96h后开始有所降低,但仍高于0h;ALB24h后开始降低,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血小板24h开始降低,96h与0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aO2和PaCO248h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实验组动物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MODS的发生率为56%。实验组动物肺、肝、心、肾、胃肠道等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结论:CLP诱发了新生猪多个器官的功能障碍,该实验可用于新生动物MODS模型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极危重足月新生儿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足月危重症新生儿,运用同步换血疗法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监测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糖、血清Na+、K+、Ca2+、pH、碱剩余(BE)、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白细胞介素-1(IL-1)、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变化;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病死率和好转率。结果观察组9例,对照组11例。观察组治疗后血清Na+、K+、pH、BE、PT、APTT、IL-1、IL-6、BUN和Cr水平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前后血糖、血清Ca2+、IL-8、和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6例,病死率66.7%,对照组死亡7例,病死率6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极危重新生儿有助于内环境及凝血功能的稳定,并可致部分炎症因子下降。换血疗法可能是极危重症患儿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三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由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疗法的疗效及实用安全性。方法对重症黄疸新生儿22例采用末梢动、静脉留置针穿刺,形成封闭换血回路,由三输液泵控制速度,整个过程无需手动抽注操作。结果换血过程生命体征监测平稳安全,换血前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563.27μmol/L,换血后为304.18μmol/L,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6.0%。结论三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实用安全,但需做好术中、后监护。  相似文献   

5.
6.
改良同步换血疗法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传统换血疗法进行改进,并使该技术在新生儿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方法:采用肱动脉(股动脉)、头皮静脉作换出、换入途径,置换出体内2倍血量救治红细胞G-6-PD缺陷致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溶血病。结果:术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分别下降了5796%和5854%(P<001),迅速改善了机体内环境。结论:改良同步换血疗法疗效好、副作用少、操作简便且经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换血疗法在儿科临床应用的经验。方法对20例患儿换血疗法进行分析。结果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均明显下降,下降率为58%。结论动静脉同步换血是抢救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资料表明 ,感染、创伤、休克等的转归 ,不但与原发损伤因素的强度有关 ,同时还与机体自身对损伤的反应强度有关。不同致病因素从对机体的损害到器官功能衰竭存在一条共同通路 ,即机体过度失控的炎症反应。基于以上认识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 (ACCP)和危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时血气及血电解质的变化。方法对44例以感染性疾病为第一诊断,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新生儿的血清电解质变化与器官功能障碍程度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随着器官障碍数的增加,低钠血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低钠血症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增高,ALT、CK-MB及LDH水平亦明显增高。高钾血症组患儿血ALT、AST、BUN、TB、IB水平均高于正常血钾组。低钙血症组与正常血钙组比较血AST、CK、CK.MB、LDH水平明显增高,同时CRP水平也明显增高。结论器官障碍数越多,电解质异常的发生率越高。低钠血症时,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当肾功能损害和严重溶血时血钾明显增高。感染越严重时,心肌损害、肝细胞损害越严重。血钙水平能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加大样本量的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研究适用于一般临床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应用的反映换血量和总胆红素(TBIL)下降关系的回归方程。方法对75例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按换血前TBIL数值高低依序分为5组,对每换血50 ml/kg进行TBIL值检测和回归分析,并对回归方程参数的95%置信区间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 (1)每增加50 ml/kg换血量,TBIL累积换出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经200 ml/kg换血后TBIL的累积换出率均值为61.5%。(2)换血过程中TBIL浓度(y)与换血量(x)呈线性相关(r值在0.96~0.98之间,P0.001)。(3)分组系列回归方程的斜率(a)与换血前TBIL浓度初始值(y0)也呈高度线性相关,其(r=0.99,P0.001)。(4)各组方程参数回归效果的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均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对换血回归方程参数适用区间95%置信度的检验结果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分别对换血过程TBIL浓度值y与换血量x相关性依模型y=y0-ax以及对方程斜率参数a与换血前TBIL浓度初始值y0相关性依模型a=αy0+β进行的线性回归分析,可建立适用于临床指导换血用量的综合单自变量线性回归方程y=y0-ax=y0-(0.0035 y0-0.081)x。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死亡病例分析,探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与新生儿疾病危重病例评分及多脏器功能损害(MODS)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死亡病例共22例。根据新生儿休克分度、新生儿疾病危重病例评分及MODS诊断标准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2例中以出生3d内发病为多(68%),并多于入院后3d死亡(86%)。原发疾病以感染性肺炎为主(68%),次为败血症(27%)。(2)入院当天作疾病危重度评分,22例均属危重(70~80分)或极危重病例(60~70分),且多数患儿(86%)已处于极危重状态。(3)22例中,21例有1~4个脏器功能衰竭,以1~2个脏器功能衰竭为多见(82%)。最常见的脏器功能衰竭发生在呼吸系统(86%)。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原发病以感染性肺炎为主,入院当天疾病危重度评分均属危重或极危重病例。故若能及早开展新生儿危重度评分,必能在发病早期发现危重病例而且对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中,脏器功能衰竭常见于呼吸系统,尽管仅合并一个脏器功能衰竭,往往亦提示预后严重。  相似文献   

12.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因其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的研究热点.小儿MODS与成人MODS相似却又不同.因患儿具有特殊年龄相关生理特点,较成人更加难于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使得小儿MODS诊断及治疗只能参照成人MODS诊治指南而获得.该文就小儿MODS的流行病学现状、临床评分体系、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连续肾替代疗法对小儿MODS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调查分析持续肾替代疗法 (CRRT)在儿科MODS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8~ 2 0 0 1年我院PICU应用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和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透析 (CVVH/D)的临床资料。 结果  CVVH/D治疗 1个月~ 13岁的MODS患儿 12例 ,均存在 3个或 3个以上的脏器功能障碍。持续治疗时间 12~ 2 5 2h ,平均 ( 93 6± 83 9)h。 2例高血容量性肺水肿明显缓解 ,所有病例纠正了酸碱和水电解质紊乱。存活 5例 ,死亡 7例。 结论  CRRT具有清除体内过多液体和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的显著疗效 ,是一种PICU内可实行的安全而经济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术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入住我科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双通道同步换血术 ,并追踪随访预后。根据预后分为异常组、对照组 ,对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换血后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1)。追踪随访 6 8例 ,7例失访 ,余 6 1例中 2 5例异常 ,36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异常组比较 ,日龄、体重、胆红素水平、B/A(胆红素白蛋白 )比值、BA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诊时间越晚 ,胆红素水平越高 ,越易发生核黄疸。早产儿、低体重儿较足月正常体重儿 ,对胆红素的毒性更加敏感。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可参考血清胆红素水平 ,BAEP及B :A比值早期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小儿脓毒症是PICU的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本研究旨在了解小儿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探寻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12月收入我院PICU的脓毒症病例,对严重脓毒症患儿作单因素分析,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寻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脓毒症患儿103例,病死率16.5%.严重脓毒症45例,其死亡危险因素是PRISM Ⅲ评分(OR 1.502;95%CI 1.131~1.995)和病程中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最高值(OR 0.991;95%CI0.982~1.000).小儿严重脓毒症伴随1、2、3、4个及4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的病死率分别为10.0%、11.1%、44.4%、68.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最常受累的是心血管系统(75.6%)和呼吸系统(66.7%),严重脓毒症伴发MODS死亡危险因素是呼吸系统(OR 23.179;95%CI2.095~256.522)和肾脏(OR 9.637;95%CI 1.698~54.703)功能受累.结论 小儿严重脓毒症的死亡危险因素是PRISM Ⅲ评分和病程中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小儿脓毒症合并MODS提示预后不良,其病死率与发生功能障碍的脏器数目呈正相关,呼吸系统和肾脏功能受累是儿童脓毒症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重度窒息多脏器功能不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度窒息后多脏器功能损害的程度、发生率及转归 ,探讨新生儿多脏器损害的影响因素及分度。 方法  对 112例重度窒息新生儿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研究的器官定为脑、心、肾、肺、肝、胃肠道、代谢、血液 ,并将各器官损害的程度分为轻中度和重度。 结果   112例中除 6例死亡、2例放弃未查外 ,其余 10 4例中 ,发生MODS的为 5 3例 (占 5 1% )。窒息持续时间与MODS发生率受窒息程度的影响 ;窒息程度与MODS发生率又受窒息持续时间的影响。 结论  窒息程度、持续时间、神经系统症状等 ,可作为MODS发生率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发生的情况及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的机率和危险因素。 方法  对 938例因单纯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发生SIRS和MODS的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和分析。 结果   938例感染患儿中出现SIRS的共 12 5例 ,占 13 3%。SIRS组不论是单器官功能不全还是MODS的发生率均高于非SIRS组 (P <0 0 1)。符合SIRS 4项标准中的项目越多 ,发生MODS的机率越高。SIRS组患儿入院 3d内MODS的发生率 (85 7% )远高于 3d后的发生率 (14 3% )。 结论  SIRS患儿发生MODS的危险性较大 ,与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项目数拟呈正比 ,SIRS患儿应早期干预、综合治疗 ,才能阻断SIRS的继续发展 ,避免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相关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和IL-10在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2004-10—2005-06,于广州市儿童医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8例MODS患儿第1、3、7天3个时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同时采用Luminex TM-100液相分析平台测定血清IL-1β、IL-6、IL-8、TNF-α、IL-4和IL-10质量浓度,并设立对照组20例。结果MODS患儿各时点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血清IL-6、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存活组呈降低趋势而死亡组维持在高水平(P<0.05),TNF-α显著下降;NF-κB活性与TNF-α负相关(r=0.333,P=0.002),与IL-6正相关(r=0.292,P=0.007)。结论MOD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血清IL-6、IL-10水平的持续升高预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