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殷优宏  戎国祥  张帆 《癌症进展》2021,19(15):1553-1556,1560
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胸腹腔镜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FVC]、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1年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的FEV1、FVC、FEV1%、FEV1/FVC均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87%(10/5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7.36%(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淋巴结总转移率为35.85%(19/53),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7.36%(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98.11%(52/5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6.60%(3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胸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更加理想,能够有效清扫淋巴结,且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丁洁  黄大业  赵坚  郭琪 《癌症进展》2021,19(19):1999-2001
目的 探讨改良管状胃代替食管对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15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78)和改良组(n=72),对照组患者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中给予管状胃代替食管,改良组患者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中给予改良管状胃代替食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周,改良组患者FEV1、VC、MV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改良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7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79%(P﹤0.05).结论 改良管状胃代替食管可缩短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食管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69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行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共34例(腔镜组);经左后外侧开胸行传统的食管-胃胸内吻合术35例(开放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测定肺活量(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2天监测患者膈肌活动度。结果术前两组食管癌患者VC、FEV1、FVC、FEV1%、MV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03、-0.365、0.948、0.499及1.326,所有P0.05);术后两组的VC、FEV1、FVC、FEV1%、MVV均较术前的对应数值下降(P0.05);腔镜组术后1个月VC、FEV1、FVC、FEV1%、MVV与开放组对应值比较(t=2.830、1.804、2.643、1.823及1.735,对应P=0.006、0.076、0.010、0.073及0.087),腔镜组的VC与FVC与开放组对应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腔镜组和开放组在膈肌活动度上不存在差异(t=0.244,P=0.81),而术后腔镜组的膈肌浮度比开放组的对应指标要高,但该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703,P=0.104)。结论两种手术方式的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肺功能下降,通过两组间术后VC、FVC的比较,体现出腔镜辅助食管癌切除术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要小于传统的开胸食管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赵雄飞  张伟  徐鹏  吴军  贾杰  徐冬梅 《癌症进展》2021,19(14):1447-1450,1473
目的 探讨单向式完全胸腔镜(c-VATS)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远期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98例NSCLC患者分为开胸组和微创组,每组49例.开胸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微创组患者使用c-VATS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血清炎性反应指标、并发症发生率、肺功能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总生存期(OS).结果 微创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胸腔积液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但微创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均低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低于本组术前,但微创组患者FEV1、FVC均高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PFS、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ATS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NSCLC远期疗效可达到传统开胸术效果,且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易恢复、安全性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杨佳佳  赵雅斐  王丹丹  王宁 《癌症进展》2021,19(14):1497-1500
目的 探讨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呼吸功能锻炼.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血气分析指标(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生活质量;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FEV1水平、FVC水平、FEV1/FVC、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均高于本组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FEV1水平、FVC水平、FEV1/FVC、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3.64%(P﹤0.05).结论 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在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的恢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23例为小剂量组(3 mg·kg-1·d-1);B组32例为中剂量组(9 mg·kg-1·d-1);C组31例为大剂量组(15 mg·kg-1·d-1);观察记录患者手术后第3天咳痰难易程度、痰液性质、氧分压水平,肺功能试验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1/FVC)的水平;抗生素应用时间及肺部并发症。结果随着盐酸氨溴索剂量的增加,患者更易咳痰、痰液更加稀薄、PaO2逐渐升高、FEV1/FVC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应用时间逐渐缩短,肺部并发症逐渐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能更加明显缓解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的临床症状,减少肺部损伤,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腔镜根治术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呼吸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胸腔镜组60例与开胸组40例。比较2组术后肺功能、外周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1)2组术后24 h外周血炎症因子IL-6、IL-8、IL-10以及TNF-α均显著升高(P<0.05),但开胸组显著高于胸腔镜组(P<0.05);术后1周,2组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个月,开胸组患者FEV1、FEV1/FVC FVC均显著低于胸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天开胸组CRP水平、WBC水平、体温以及呼吸频率均显著高于胸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胸腔镜组术后无肺部感染,开胸组有4例(10.0%)发生肺部感染,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对老年患者呼吸功能、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术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胸腔镜下小切口切除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南省汝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96例,将其按盲抽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采用胸腔镜下小切口切除术,术后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肺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第7 d观察组IL-6、IL-10、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低,术后1个月观察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下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食管癌不仅可减轻机体创伤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在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提升肺功能等方面更具优势,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对患者肺功能、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实施食管癌根治手术的112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辅助下的食管癌根治术(腔镜组)51例、采取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的61例(传统组),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炎症因子、肺功能及预后情况。[结果] 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腔镜组FEV1、FEV1/FVC均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5d腔镜组IL-8、TNF-α、IL-10均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随访24个月,腔镜组的肿瘤复发率为41.18%、生存率为68.63%;而传统组分别为31.15%和73.77%。[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小,术后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轻,手术效果与开胸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法对高龄食管癌患者Barrett食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142例食管癌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均行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对照组术后行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研究组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肺功能、生活质量及术后Barrett食管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胃肠减压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两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出量(FEV1)水平均显著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Barrett食管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11.43%)(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采取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行消化道重建能有效改善高龄患者术后症状,提高肺功能及生活质量,预防或减少Barrett食管发生情况,可作为食管癌根治术后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老年肺癌患者疗效及血清CRP、PCT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老年肺癌患者中选取1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4例。对照组使用传统路径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组采用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水平变化,统计并发症、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天视觉模拟评分(VAS)、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治疗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均低于术前,但呈不断增高趋势,且治疗组FEV1、FV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3.51%,明显低于对照组24.32%(P>0.05);两组术后血清CRP、PCT水平均明显增高,治疗组增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肿瘤复发例数及术后1年生存率、术后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老年I、II期肺癌患者手术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各项手术指标,加快患者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远期复发率及生存率与传统路径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并无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Liu LX  Hu ZJ  Zhao C 《癌症》2006,25(3):335-338
背景与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是食管癌手术后的一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术前肺功能状况极大地影响医师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国内外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术前传统肺功能试验与术后发生ARDS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2年的1488例行开胸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术前传统肺功能试验的三个主要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及其它因素如年龄、性别、术式、术前心功能、早期加强监护治疗等与术后发生ARDS的关系。结果:1488例患者中,49例术后发生ARDS。FEV1%、(FEV1/FVC)%、MVV%、年龄交互作用后与术后ARDS的发生明显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1,0.005,0.048);术前重度肺功能受损的49例患者中,术后随即入ICU32例,发生ARDS2例,ARDS发生率6.2%,术后回病房17例中发生ARDS5例,ARDS发生率29.4%。术后早期加强监护治疗能明显降低ARDS发生(P〈0.05)。结论:传统肺功能试验与开胸术后ARDS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术后早期加强监护治疗是预防术后ARD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小切口根治吻合术治疗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应激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胸中段食管癌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孔组和多孔组,每组60例.多孔组给予常规多孔(3孔)胸腔镜小切口根治吻合术治疗,单孔组给予单孔胸腔镜小切口根治吻合术治疗,随访3个月,采用Karnofsky(KPS)评分法评估生活质量.于术前和术后1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皮质醇(cortisol,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水平,并分析术中出血量、胸部引流时间、胸部引流量、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和肺功能改变.结果 单孔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胸部引流时间、胸部引流量和住院时间低于多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单孔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用力呼气容积1 s(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1 second,FEV1.0)和峰值流速(peak flow rate,PFR)高于多孔组,血清CRP、COR和ACTH水平低于多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单孔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多孔组(P<0.05),术后1、2和3个月KPS评分高于多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单孔胸腔镜小切口根治吻合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术后应激状态,促进肺功能恢复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开胸肺癌根治术,将7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予以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比2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和围术期情况、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3 d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变化。结果研究组胸腔引流量、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FVC、FEV1、MVV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3 d,研究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3%(4/78),较对照组15.38%(12/74)低(P<0.05)。研究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98.68%(73/76)、2年生存率为86.84%(64/76)、3年生存率为81.58%(60/76),与对照组的97.26%(71/73)、87.57%(64/73)、79.45%(58/73)对比,无显著差异(P>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外科(FTS)治疗对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17年01月至2020年01月收治的180例胸腔镜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传统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FTS治疗。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炎症指标、肺功能指标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补液量、术后胸管拔除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下床时间、术后3 d VAS评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d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肺功能指标FEV1、FVC、MV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FTS应用于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可有效减少术后炎症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张续民  凤雷 《实用癌症杂志》2017,(10):1617-1620
目的 对比分析胸腔镜切除术与传统式手术对食管癌术后肺部功能、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术前胃镜病理活检确诊的食管癌患者58例,25例行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作为胸腔镜组,33例行传统常规开胸食管癌切除术,作为传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个月肺功能(包括VC、FVC、FEV1、MVV),术前1~2 d及术后1周炎症因子(IL-6、IL-8、IL-10、TNF-α)进行测定,观察两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 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胸腔镜组患者术后的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胸腔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肺部功能各项指标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而胸腔镜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传统组患者(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术前均有所升高,且胸腔镜组患者的IL-8、IL-10以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式手术,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能够一定程度维持患者的正常肺部功能,同时可有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自我管理教育和行为干预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50例肺癌患者根据入院编号的单双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肺癌肺叶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行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自我管理教育与行为干预。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血清皮质醇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患者术后的MVV、FVC、FEV1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皮质醇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出院时的生理智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肺不张和肺炎的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自我管理教育与行为干预可有效缓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激反应,促进恢复肺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腹腔镜下钉座反穿吻合法联合经自然腔道取标本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化法(1:1)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43例,2组患者于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并经自然腔道取标本,对照组联合传统荷包式缝合固定,研究组联合钉座反穿吻合法固定。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初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免疫因子[免疫球蛋白G(lgG)]、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血清CRP、TNF-α水平及对照组lgG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研究组术后血清CRP、TNF-α、lg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血清MDA水平均高于术前,SOD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研究组术后血清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下钉座反穿吻合法联合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稳定各项血清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临床疗效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简单肺功能评价对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60例,应用常规肺功能检查仪检测患者的最大通气量(maximum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评价患者的通气功能,并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同时观察患者肺功能水平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肺功能指标中MVV>80.0%、VC>96.5%、FVC>48.1%、FEV1>2.4 L的24例患者实施左或右全肺切除术,MVV为47.5%~77.8%、VC为41.8%~97.5%、FVC为51.8%~74.3%、FEV1为2.3~3.0 L的20例行单肺叶切除术,而MVV<41.7%、VC为36.3%~94.7%、FVC为30.1%~57.8%、FEV1为0.7~1.0 L的4例不适行任何开胸手术.在呼吸衰竭、死亡严重并发症方面,正常通气功能组发生率低于轻中度损伤与重度损伤组(P<0.05),但轻中度损伤与重度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随着肺通气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0.05).结论 对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术前简单评估肺功能,可积极指导患者术式的选择,同时肺通气功能较差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严重,应提前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