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性淀粉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阐述了抗性淀粉的特性及研究进展,其中包括抗性淀粉的分类,定义,测定,影响因素及其与膳食纤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采用压热法和酸解法提取抗性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这2种方法中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压热法和酸解法生产小麦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抗性淀粉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压热法中影响抗性淀粉生产的因素主次为压热温度淀粉乳浓度放置时间压热时间;压热法生产小麦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浓度30%,120℃压热处理40min,4℃放置24h,小麦抗性淀粉的平均产率达7.26%;酸解法中影响抗性淀粉生产的因素主次为盐酸用量沸水浴时间淀粉乳浓度酸解时间;酸解法生产小麦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盐酸用量2%,淀粉乳浓度为15%,酸解时间2h,沸水浴时间2.5h,小麦抗性淀粉的平均产率达7.74%。  相似文献   

3.
通过湿磨法获得莲子原淀粉,运用超声波对原淀粉进行预处理,并结合压热法制备抗性淀粉.以淀粉乳浓度、超声波功率、超声波处理时间、压热时间以及压热温度为单因素,研究其对莲子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优化分析获得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莲子淀粉乳浓度为45%,超声波功率为300W,超声波处理时间为55 min,压热时间为15 min,压热温度为1 15℃的条件下,莲子抗性淀粉得率较高,达到56.12%.  相似文献   

4.
几种淀粉颗粒的结构与形貌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研究马铃薯、木薯和玉米淀粉的结构与形貌特征,采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分析了3种原淀粉颗粒的脐点、轮纹等结构及整体形貌;用三氯氧磷作交联剂,对这些原淀粉进行了交联改性等相关处理,使观察结果更为清晰明确.结果表明,马铃薯、木薯和玉米的淀粉都有脐点和轮纹.文中还给出了各淀粉颗粒的形状及结构特征简图,提出了马铃薯和木薯淀粉颗粒首端和尾端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抗性淀粉是指在健康人的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淀粉及淀粉降解物的总称。抗性淀粉作为一种新型的膳食纤维类功能性食品成分,以其各种优良特性,在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开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对抗性淀粉的研究方兴未艾,因此,对抗性淀粉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抗性淀粉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板栗抗性淀粉消化前后的益生作用及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与纯化得到了板栗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研究了它们的益生作用与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板栗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都有显著的增殖作用,对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有强抑制作用,对粪肠球菌、梭状杆菌、兼性细菌无明显影响;它们的发酵液总酸度增大,说明它们能被肠道益生菌发酵利用;板栗抗性淀粉经消化处理后比表面积增加,经发酵后比表面积更大.板栗抗性淀粉的平均聚合度较之原淀粉显著变小,发酵后板栗抗性淀粉或消化抗性淀粉的平均聚合度降低;板粟抗性淀粉的晶型为V型,经消化后转变为B型,板栗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经发酵后,晶型都转变为A型,微晶度、亚微晶度及总结晶度较之发酵前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抗性淀粉的生理功能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抗性淀粉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抗性淀粉是一种新的食品资源,因其原料来源广泛,加工性能良好,并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值得大力开发.  相似文献   

8.
杨黛  蒋云升  孙玉敬 《科技信息》2013,(15):169-169,247
抗性淀粉是指在健康人体小肠中不被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产物,这一生理学定义给其定量分析带来了困难,但由于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功能特性而日益成为现代营养学和食品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抗性淀粉的体内和体外主要测定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荸荠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荸荠淀粉的性质,包括颗粒的形貌、X-光衍射图样、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糊粘度曲线、抗剪切力稳定性、冻融稳定性,以及淀粉乳浓度、pH、蔗糖对糊粘度的影响。并用玉米和木薯淀粉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与分析抗性淀粉控制体重作用的适宜剂量,为后续研发抗性淀粉控制体重的保健食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为LL组、ML组、MM组、MH组、HH组,各组均用高脂饲料喂养,同时分别用相对应的4 g/60 kgRS、7 g/60 kg、10 g/60 kg、13 g/60 kg、16 g/60 kg抗性淀粉悬液1 mL灌胃;测定体重、粪便、粪便中的脂肪质量,检测肝脏和肌肉中的微量元素.结果:比较大鼠的质量,HH组较其他组大鼠质量轻;第四周大鼠质量与初始质量变化幅度,HH组质量增长的幅度最小.HH组粪便干重高于其他各组.比较每克大鼠粪便中的脂肪含量,经方差分析,第2、3、4周每克大鼠粪便中的脂肪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HH组较其他各组脂肪总质量显著降低(P0.05).几种微量元素在肝脏和肌肉中分布不均匀,对其进行方差分析,肝脏中Ca、Mg、Fe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HH组中Ca含量较ML组、MM组、MH组显著降低(P0.05);HH组中Mg含量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P0.05);HH组中Fe含量较其他各组显著升高(P0.05).方差分析,肌肉中Ca、Fe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LL组中Ca含量较其他各组显著升高(P0.05);HH组中Fe含量较其他各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初步推断抗性淀粉控制体重作用的适宜剂量为16 g/60 kgRS.  相似文献   

11.
以猪甲状腺球蛋白—ABSE—交联琼脂为亲和吸附剂,通过比较简便而经济的方法,对绿豆外源凝集素进行了纯化。所获得的外源凝集素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显示一条蛋白带,其亚基分子量约为40,000。此外源凝集素对半乳糖和木糖有相当强的专一性。对此外源凝集素的某些其它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用本地木薯淀粉进行改性试验,制备羟丙基醚化淀粉,其工艺条件:泻粉浓度为40~45%,反应温度为35℃左右,pH=11.5,加入10%环氧丙烷,反应时间约13小时。产品在高温灭菌和低温冷冻粘度较稳定,并可延长食品保鲜期。  相似文献   

13.
绿豆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种植方式、优良品种选用、整地与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等环节详细介绍了绿豆的无公害栽培。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绿豆乳的加工技术进行了探讨。绿豆经脱皮、磨浆、除渣等工艺制成绿豆浆,然后与牛奶、砂糖等调配在一起,经均质、杀菌制成绿豆乳饮料。为提高制品的货架期及稳定性,加适量乳化剂。  相似文献   

15.
玉米氧化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正交实验分析,确定玉米淀粉最优氧化条件为: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45℃,pH值为9,氧化剂(次氯酸钠)用量为15ml。此外,还对氧化淀粉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产品糊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成膜性等性能,在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从绿豆中提取粗酶并优化,活性测定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40 ℃、pH=7的条件下,酶反应活性最高。将来源于绿豆的环氧水解酶固载于多种硅基介孔材料上,考察了多种因素对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大孔径、表面疏水性的材料作为载体,采用共价方法固载酶,可以得到较高的酶固载率,同时固载酶表现出较高的催化反应活性,并且可以循环使用多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绿豆芽生长不同时期酶的活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绿豆芽淀粉酶活性测试的"最适条件"进行研究.结果绿豆芽在生发84 h左右,温度60℃,pH 5.0,底物体积质量20 g/L,酶体积质量0.5 g/L,底物与酶作用时间60 min时,淀粉酶活性最高.结论通过对绿豆芽生长的不同时期酶活性的研究,为进一步实现绿豆芽淀粉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尿素和乙醇胺作为混合塑化剂对木薯淀粉进行塑化,制备绿色热塑性木薯淀粉材料(GTSM).扫描电镜表明,混合塑化剂尿素和乙醇胺已经渗透到木薯淀粉颗粒内部,塑化了木薯淀粉,使其颗粒被破坏,成为均一连续相.将不同塑化剂含量的GTSM在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下保存10 d,力学测试得出:质量分数为30%塑化剂的GTSM应力为8.51 MPa,应变为74.2%,杨氏模量为102.5 MPa,断裂能为2.309 N.m;X射线衍射说明GTSM长时间放置没有发生结晶行为,不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TG分析得出质量分数20%  相似文献   

19.
用尿素和乙醇胺作为混合塑化剂对木薯淀粉进行塑化,制备绿色热塑性木薯淀粉材料(GTSM).扫描电镜表明,混合塑化剂尿素和乙醇胺已经渗透到木薯淀粉颗粒内部,塑化了木薯淀粉,使其颗粒被破坏,成为均一连续相.将不同塑化剂含量的GTSM在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下保存10d,力学测试得出:质量分数为30%塑化剂的GTSM应力为8.51MPa,应变为74.2%,杨氏模量为102.5MPa,断裂能为2.309N·m;X射线衍射说明GTSM长时间放置没有发生结晶行为,不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TG分析得出质量分数20%,30%,40%塑化剂的GTSM在分解温度前质量分数的损失分别为15.61%,15.98%和19.74%,材料的稳定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