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湿热瘀毒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临床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在治疗上各有侧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上以清内生湿热为主兼清外湿,调肝健脾,清热化湿,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则以清化瘀毒为大法。  相似文献   

2.
答: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为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与输血密切相关。属中医学"疫毒"、"胁痛"、"黄疸"、"癥积"等病证范畴。结合实验室针对性检测即可确诊。该病为疫疠之邪直袭血中,毒、瘀是其发病主因。毒为外感而得,以湿热为主。湿热为患,疫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感染率和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 ,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最常见。治疗乙肝 ,西医以抗病毒药物为主 ,兼用免疫调节剂 ,确切疗效尚难正确评估。中医药治疗乙肝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笔者通过近 5年临床总结 ,并结合自身体会 ,归纳出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几点心得 ,现简介于下。1 病因湿热疫毒 ,病位肝脾肾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金匮要略》肝着病范畴。考之临床 ,本病有传染性 ,而且病毒感染有“嗜肝性” ,与“疫气”的特点相符 ,故笔者认为本病乃“湿热疫毒”所致。疫毒之邪郁伏血分 ,蕴结不去 ,发病取决于疫毒与人体正气…  相似文献   

4.
金实运用龙柴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金实教授运用龙柴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中医学“湿热疫毒”范畴,聚湿、热、郁、瘀、毒5种因素为患,其中以毒为本,邪毒深伏营血,诸邪交织,或湿热蕴邪,或瘀血阻络,或肝郁气滞,病情反复发展,迁延难愈;以龙柴方加减治疗,旨在化解瘀毒。  相似文献   

5.
介绍康氏肝病学术流派从湿热疫毒辨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经验。认为本病的病因为疫毒(乙型肝炎病毒),病机关键为湿热胶着、气机郁结;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重视祛除诱因,清热利湿的同时兼顾调畅气机。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临床难以根治的多发病,目前认为肝炎病毒属中医学"疫毒"范畴,感受湿热疫毒是慢性乙肝发病的始动因素,机体正气不足是邪气得以入侵的病理基础,总属正虚邪实证候。业师孙同郊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颇丰。  相似文献   

7.
陈宏宽 《河北中医》2006,28(5):356-356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湿热疫毒内蕴,脏腑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8.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感染病毒所致.起病缓,病程长,病情变化大,容易复发.病理因素以湿热为主,现总结治病方法如下. 1 清热解毒法 祖国医学认为,乙型病毒性肝炎重要的病理环节是湿热疫毒为主,湿热疫毒侵犯肝、胆、脾、胃,初起可引急性肝炎,久则演变成慢性肝炎.主证:身重体倦、口干口苦、口中粘腻,食少纳差、恶心、厌油、大便不爽、小便共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宜清利肝胆湿热,解毒为主,自配清热解毒汤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从湿、热、瘀、毒辩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接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给予湿热瘀毒辩证治疗;对照组50例未进行湿热瘀毒的辩证,均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结果:经湿热瘀毒辩证治疗有效率76%,对照组5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应从湿热瘀毒辩证论治,可减缓病情的进展,提高转阴率。  相似文献   

10.
俞荣青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肝胆病临床研究工作40多年,学验俱半。今就其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治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机主要是湿热疫毒之邪入侵机体,缠绵羁留,损伤正气,无力达邪外出,致使脏腑、气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参阅了近5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方面的相关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体质辨识、辨证论治、临床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对结直肠腺瘤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结直肠腺瘤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湿热痰瘀互结,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人群易感,临床主要证型为湿郁肠腑证、脾虚湿热证、痰湿瘀阻证、痰湿瘀毒证、肝郁脾虚证等。中医药在防治腺瘤复发和癌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何规范地运用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病因为“疫毒”邪气,以燥、热、毒兼湿为病机特点,疑似病例及发病初期的大致病机为燥热伤肺兼湿困于脾。荆门市中医医院专家组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全面考虑本地区天时气候、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拟定了具有良好预防及疾病早期治疗作用的“十味清瘟汤。”本方集治未病、解疫毒、防传变、保胃气四法于一体,熔伤寒治法与温病治则于一炉,具有益气固表、清泻肺热、燥湿健脾、扶正祛邪之功效,在荆门地区疫情前期发挥了重要的预防和部分治疗作用,面对目前依然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本方仍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瘟疫”范畴。遵循中医疫病学的认识方法,根据武汉本年度的物候学特点,归纳一线临床医师搜集的52例确诊病例中医四诊信息和证治经验,我们认为本病诱因是气交失常,人群普遍易感于从口鼻而入的秽戾之邪,核心病机为“湿、热、毒、瘀、虚”,“湿毒”特征的疫疠之气侵袭肺脾,继而存在着湿热性温病的正局与变局传变。中医治疗宜辨病与辨证结合,分期论治。以辟秽解毒为核心治则,应用升麻、当归的基础上,分消走泄,宣畅气机,化瘀通络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4.
湿热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病程缠绵反复,贯穿于众多疾病的发展始终,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研究人员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对疾病展开更深入的探讨,目前湿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较多,以中医病因病机为原理造模,方法较为成熟,操作性强,重复性好;但存在制备方法单一,制备标准模糊,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呈扎堆式发展等不足。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PubMed数据库建库以来有关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温病湿热证、脏腑湿热证及病证结合湿热证的角度出发,对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以及现存优缺点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期为湿热证动物模型的优化及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综述近年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之核心在于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浊、瘀毒为标,病久则伤及脾肾,由实转虚。中医内治法主要以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或单方验方为主,外治法以中药洗浴、中药灌肠、肛门给药、针灸为主。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明显。应继续完善对中医药作用机制的认识,制订统一的辨证论治及疗效评价标准,针对效果显著的名方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冯玉  高月平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0):1937-1940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目前国内外妇产科学研究的热门疾病之一,中医药在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有其优势性。该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苏地区确诊PCOS的401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型观察及饮食失宜情况调查,探究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饮食失宜因素的相关性,为该病的进一步病因学探究提供临床依据。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是以肾虚证、痰湿阻滞证、气滞血瘀证、肝经湿热证及由4种基本证型相兼形成的复合证型构成,且以复合兼夹证型为主(占60.85%);结合中医虚实辨证分析,本病以纯实证证型为主(占46.88%),其次为虚实夹杂证(占45.39%),纯虚证较少见。饮食失宜因素与该病发病有相关性,其中不同饮食失宜情况与中医证型分布呈显著性相关。痰湿阻滞证是该病的主要证型,饮食失宜因素与PCOS中医各证型分布相关性如下:偏食肥甘油腻者以痰湿阻滞的基本证型为主,肾虚型基本证型较少;偏食辛辣刺激者以气滞血瘀的基本证型为主;贪凉喜冷者以气滞血瘀的基本证型为主;有节食减肥史者以痰湿阻滞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总结黄峰教授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黄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常为虚实夹杂之态,即正气不足致虚,实则为湿、热、瘀、毒之邪。注重清热解毒化湿以保肝降酶,活血化瘀通络以抗纤维化,补肾疏肝健脾以增强免疫力,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8.
重视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湿热瘀毒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在度过急性阶段后处于的亚急性或慢性疾病阶段称为急性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综合征(PACS)。PACS患者常伴有血栓形成,因此,防治血栓形成已成为治疗COVID-19和改善PACS患者症状的重要方向。中医认为PACS血栓形成的主要病机是寒、湿、热、瘀互结所致的瘀血阻络,其治则以活血化瘀为主,以清热、补虚、燥湿为辅。因此,通过阐述COVID-19后存在的炎症、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活化、血液黏稠度升高致血栓形成的相关机制,明确中医药防治COVID-19后血栓形成的作用靶点,为中医药防治急性后新冠肺炎综合征血栓形成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中医证治及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的中医证治,总结当前防治情况。中医基于经典和理论对于慢性肝纤维化有明确分型,在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西医在肝纤维化的现代研究中从蛋白、基因水平阐述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新手段。西医的研究促进了中医优势的发挥,中西医结合,使中医和西医在肝纤维化研究上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