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的能力。方法选取60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60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组。使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所有患者的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左心房内径(LA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二尖瓣斜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PWT、LAD、IVsT、LVEF和Fs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二尖瓣斜率则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内径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房内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照组20例.高血压病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正常组35例,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LVH)组30例。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三组左心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房室瓣E峰和A峰最大流速比值(E/A),测定静息心率(RH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对比,高血压LVMI正常组LAD扩大较显著(P〈0.05),而IVST、LVPWT、LVMI、E/A、LVEF及RHR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LVH组b∞扩大更显著(P〈0.01),IVST、LVPWT、LVMI、E/A、LVEF及RHR均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在高血压病早期IVST、LVPWT、LVM1、E/A、LVEF及RHR尚无明显异常时,已出现LAD扩大。提示LAD扩大是高血压病心脏受损的最早期表现,比左心室肥厚及E/A〈1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冠心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心肌质量(LVM)。方法应用RT-3DE分别测量34例冠心病患者和34例正常人的LVM和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并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的LVM和LVMI测值明显大于正常人(P〈0.01)。结论 RT-3DE能准确评价冠心病患者LVM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冠心病患者32例和健康志愿者22例,均采用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整体舒张末容积(LVEDV)及左室整体射血分数(LVEF).结果 冠心病组LVEDV、LVESV高于正常对照组,LVEF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三维与二维测量的LVEDV、LVESV、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采用三维测量的LVEDV、LVESV、LVEF值与二维测量的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测量的LVEDV、LVESV偏高,LVEF偏低.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为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和卡维地洛联合应用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效果。方法将156例高血压病(EH)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77例,A组)和培哚普利 卡维地洛治疗组(79例,B组)。A组每日口服培哚普利2~8mg。B组每日口服培哚普利2~8mg和卡维地洛12.5~25mg。依血压高低增减剂量。两组患者均于入选前,治疗后12个月时,由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室间隔厚度(L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测二尖瓣舒张期血液A/E比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12个月后的治疗,左心室肥厚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LVMI、LVDd、LVST和LVPWd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A/E比值减小(P均<0.05);CO和LVEF无明显变化,B组LVMI、LVD、LVPW较A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A/E比值B组亦较A组减小更显著(P<0.05)。结论培哚普利与培哚普利联合卡维地洛均可显著减轻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肥厚程度,改善左室舒张动能;培哚善利联合卡维地洛较单独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王小燕  朱雪峰  陆赵阳  昝玲娟  徐斌  陈鑫 《天津医药》2021,49(11):1203-1206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对尿毒症患者心室动脉偶联(VAC)情况的评估价值。方法 96例尿毒症患者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LVEF正常组(LVEF≥0.55,48例)和LVEF下降组(LVEF<0.55,48例);另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计算VAC值。使用2DSTI测量左心室17节段的纵向应变值(LS),计算心底部纵向应变值(LSBA)、乳头肌纵向应变值(LSPM)和心尖部纵向应变值(LSAP)。结果 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和LVEF正常组比较,LVEF下降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升高,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LSBA、LSPM和LSAP降低(P<0.01)。2DSTI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和LVEF正常组比较,LVEF下降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弹性(Ees)下降,VAC值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尿毒症患者LSBA、LSPM、LSAP与Ees、LVEF、LVFS呈正相关(均P<0.05),与有效动脉弹性(Ea)、VAC、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率血压乘积(RPP)、LVMI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2DSTI可用于评估尿毒症患者的VAC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心脏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测量左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本院门诊40例患者同时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查,比较左心功能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左心室参数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心肌质量(LV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多层螺旋CT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均能够准确评价左心室功能,但多层螺旋CT可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了解冠状动脉、静脉的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定量分析存在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对60例有明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冠心病患者进行PCI手术,对手术前后的左心室功能指标进行左心室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术前术后的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二维超声心动图与三维超声心动图比较低估左心室收缩末容量(ESV)及舒张末容量(EDV),高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60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术后进行的各参数的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PCI术后1个月左心室局部收缩末期容量(RESV)、左心室局部舒张末期容量(REDV)降低,左心室局部射血分数(REF)、左心室整体射血分数(EF)、左心室局部心搏量(RSV)明显升高(P〈0.05)。这反映了PCI术后左心室局部心肌的收缩能力和射血能力较术前增强。PCI术后左心室各节段REF测量值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局部收缩功能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可靠性;PCI术前、术后左心室各节段局部收缩功能存在差异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室壁运动减弱节段的局部收缩功能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冷血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未成熟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年龄≤10个月行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1380例,随机分成自体冷血停搏液组(A组,n=1050)、冷血停搏液组(B组,n=280)和晶体停搏液(HTK)组(C组,n=50)。于术前、术后1、12、24、48h分别测量左心室Tei指数、心脏指数(C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监测CI术中记录复跳时间及复跳率,正性肌力药物依赖情况。结果:A组自动复跳率及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依赖均明显减少(P〈0.05)。A组CI及LVEF较B、C组升高更明显(P〈0.05),A组左心室Tei指数较B、C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自体冷血停搏液利于婴儿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心脏功能恢复,对未成熟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童裳越 《中国药业》2008,17(3):46-47
目的对比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两种不同类型的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92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口服卡维地洛(A组,46例)和美托洛尔(B组,46例)。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测量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IVPW),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球径指数(LVGI)。结果治疗6个月时,两组LVMI,LVGI较治疗前明显减少,A组较B组减少更显著;治疗12个月时,两组IVS,IVPW,LVMI,LVGI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A组与B组比较,IVPW,LVMI,LVGI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卡维地洛在改善心室重塑方面较美托洛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成像技术在高血压对左室舒张功能及动脉顺应性影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异常(A组)与正常(B组)患者各30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抽取同时期本院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临床指标。结果A组相对室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左房径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大于B组及对照组(P〈0.05),A组血管僵硬参数及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均高于B组(P〈0.05);A组与B组的E/e’、血管僵硬参数及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可以导致左室舒张功能及动脉顺应性下降,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评价应用中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例先心病膜部瘤形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行室间隔缺损(VSD)的保留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次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随访1年,行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5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封堵伞位置良好,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异常分流。结论: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同时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的影响。方法 9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给予替米沙坦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对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进行检测,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96例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IVST、PWT、LVM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s—CRP和NT—proBNP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6例经由我院确诊为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患者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早期最大血流速度峰值(E)、晚期最大血流速度峰值(A),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E/a比值,根据患者是否为左心室肥厚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96)为单纯高血压组,观察组(n=50)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测量患者的hs—CRP、NT—proBNP值,分组比较,并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s—CRP分别为(3.46±2.04)mg/ml vs(2.40±1.32)mg/ml,NT—proBNP分别为(185.2±41.06)pg/ml vs(119.84±21.60)pg/ml,LVMI分别为(164.9±32.8)g/m^2 vs(115.2±16.8)g/m^2,E/a分别为(0.63±0.29)%vs(0.94±0.48)%,NT—proBNP与LVMI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698,P〈0.01,NT—proBNP与E/a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F=-0.741,P〈0.01。hs—CRP与LVMI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241.P〈0.01;hs—CRP与E/a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0.346,P〈0.01。结论hs—CRP和NT—proBNP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超声诊断在确诊及指导治疗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作用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逆转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的作用。方法:对5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服用厄贝沙坦每天150mg,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的血压对比,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参数对比。结果:5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服用厄贝沙坦治疗后血压下降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对比,室间隔厚度(LV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除降压效果显著外,有逆转左心室肥厚,同时减少心肌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分别与替米沙坦及复方阿米洛利联合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的影响。方法 127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68例和B组59例。A组给予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治疗,B组给予氨氯地平加复方阿米洛利治疗,2组疗程均为2年。观察2组左室质量指数(LVMI)变化。结果 B组治疗后LVMI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LVMI变化及2组治疗后LV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降压更有助于降低左室质量指数,从而改善高血压对心脏靶器官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入选的1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血压晨峰(MBPS)组(106例)和非MBPS组(78例)。同时检查心脏超声及颈动脉超声并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MPBS组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脉压均在较高水平位置,舒张压晨峰也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或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PBS组与非MBPS组相比,MBPS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非MBPS组(P0.01);左心室肥厚检出率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是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6min步行试验(6-MWT)的相关性。方法将CHF患者180例分为A组60例(LVEF值为30%~35%),B组61例(LVEF值为35%~40%),C组59例(LVEF值为40%~45%)。所有患者进行6-MWT的步行距离测定并进行对应分析,同时随访并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半年期和1年期的心血管(CV)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对应分析。结果 A、B组6-MWT步行距离均少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A组亦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CV事件发生率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A组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患者LVEF值与6-MWT所得的结果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的水平变化与影响。方法选取92例CHF患者为心力衰竭组,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4个亚组:Ⅰ级组26例,Ⅱ级组23例,Ⅲ级组22例,Ⅳ级组21例;选取同期体检中心的20例健康正常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hs-cTnT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浓度,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舒张期内径(LA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力衰竭组的hs-cTnT、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各亚组间hs-cTnT、NT-pro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NYHA分级增加而升高,心力衰竭组中的心功能代偿亚组(Ⅰ级组)hs-cTnT、NT-proBNP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组的LADd、LVEDd、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各亚组之间的LADd、LVEDd、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中的心功能代偿亚组(Ⅰ级组)的LADd、LVEDd、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患者无论有无心力衰竭症状其血清hs-cTnT水平增高,并与心力衰竭程度及NT-proBNP呈正相关,hs-cTnT能较好地反映CHF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检测CHF患者血清hs-cTnT水平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CHF进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A组,n=65):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麝香保心丸组(B组,n=65):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每日3次,曲美他嗪片,20 mg,每日3次。检查评估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心脏超声心动图参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B组的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显著优于A组(P〈0.05);B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hs-CRP均较A组显著减小(P〈0.05);LVEF较A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