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为探讨低温对飞行人员和高原作战人员的影响,采用48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分别在10℃和20℃条件下,模拟升空至3km或5km,观察肝、心、肾功能改变.结果发现:(1)相同低温条件下.在5km高度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和磷酸肌酸激酶(CK)活性,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含量均显著低于地面对照组和3km组(P<0.01或P<0.05),20℃上升至3km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地面对照组(P<0.01);(2)相同高度缺氧条件下,环境温度为10℃时血清LDH、ALT活性和血清Cr和BUN含量显著高于20℃(P<0.01) ,而血清CK活性非常显著低于20℃时(P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飞行员高空缺氧症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做好缺氧训练工作提供指导。方法用抗缺氧能力检测仪配制6500 m高空氧浓度,对251名飞行员进行缺氧体验训练。结果高空缺氧训练中有缺氧症状的飞行员,其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4 min均值低于无缺氧症状的飞行员(P〈0.01);心率与缺氧症状无相关性;31岁以上的飞行员自觉缺氧人数多于30岁以下的飞行员(P〈0.01);飞行时间1001 h及以上的飞行员自觉缺氧人数多于飞行时间1000 h以下的飞行员(P〈0.01)。结论飞行员高空缺氧症状与SaO2、年龄、飞行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人体在高空吸纯氧及缺氧状态下对血清心肌酶及心率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者分为吸纯氧组和缺氧组及对照组 ,前两组在 5km高空吸纯氧或不吸氧 ,对照组不升空 ,分别测定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 (CK)、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CH)和心率变化。结果 :在 5km高空 ,缺氧时CK增高明显 (P <0 .0 5) ,血清心肌酶活性随吸纯氧时间延长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吸纯氧时血清心肌酶活性随时间延长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缺氧时心率随缺氧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快。结论 :长时间吸纯氧或缺氧都将对机体产生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安全性的作用。方法对290例心血管病患者(非健康组)及100例无心血管病的患者(健康组)在拔牙过程中全程心电监护,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拔牙过程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无论患者是否伴有心血管疾病,在麻醉中及拔牙中,血压显著升高(P<0.01),心率显著加快(P<0.01),但血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率在拔牙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变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出现心律失常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并且非健康组术中一过性ST-T改变较多,而健康组术中未出现ST-T改变。结论心血管病患者在心电监护下接受拔牙手术能够明显提高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范福玲  毛艳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6):111-112
心电监护仪(以下简称监护仪)是一种能连续、实时、无创监测患者多种生理参数(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的仪器.由于监护仪准确性高,而且方便、实用,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对术后患者的监护.  相似文献   

6.
不同性别飞行学员人格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男女飞行学员人格特征的差别 ,为选拔战斗机女飞行员提供心理选拔方法的参照 .方法 :女学员组为某飞行学院 2 2名女飞行学员 ,男学员组为同一飞行学院 4 3名男飞行学员 .采用卡特尔 16种个性因素测验 (16PF) ,应用DXC多项心理测评仪进行集体测试 .结果 :在 16PF的 2 4个分析项目中 ,情绪的稳定性 (C)、兴奋性 (F)、敢为性 (H)、怀疑性 (L)、紧张性 (Q4)、适应与焦虑、内向与外向等 7个因子分男学员和女学员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其中在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和外向性等 4个因素上 ,女学员的分数显著高于男学员 (P <0 .0 5或P <0 .0 1) ;而在怀疑性、紧张性、焦虑性等 3个因子分上则是男学员显著高于女学员(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女飞行学员的个性特点是情绪稳定 ,轻松兴奋 ,冒险敢为 ,适应环境 ,趋于外向 ,紧张困扰和焦虑较少 .本调查结果表明 ,女飞行学员的人格特征基本符合战斗机飞行员人格结构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辅助进行上下肢运动训练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老年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症状评分等指标的变化。方法对照组15例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运动组15例稳定期COPD患者除内科治疗外,在无创呼吸机辅助下进行上下肢肌力训练,4周后两组均评价血压、心率、呼吸等一般情况,以及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和上下肢周径的变化,并进行呼吸困难评分。结果①治疗前后,运动组和对照组的心率、呼吸频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比较,运动组的收缩压、心率和呼吸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尤其心率和呼吸指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运动组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提高,与运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运动训练后呼吸困难有所改善;④下肢大腿周径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运动耗氧增加,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能保证运动时间和强度,达到肌力训练目的。4周的运动训练对心率、呼吸已有改善,运动耐力和无氧阈提高,症状减轻,改善了生活质量。下肢肌力提高有可能需要更高的运动强度和训练时间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观测新兵乘火车入藏途经不同海拔高度的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理指标变化及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的发生情况。方法 60名从重庆乘火车去拉萨的新兵,分别在重庆(300 m)、德令哈(2 980 m)、那曲(4 507 m)、拉萨(3 658 m)进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血压测量及AMS发生情况调查。结果火车入高原后,新兵SaO2明显下降(P<0.01),心率显著增快(P<0.01),血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 500 m以上区段SaO2下降最明显。急性高原反应为轻至中度,发生率为20.00%(2 980 m),36.67%(4 507 m),30.00%(3 658 m)。青藏线上,出现症状多为头昏(71名)、其次是胸闷(61名)、头痛(57名)、失眠(50名)、气短(49名)等。结论新兵乘火车急进高原生理改变以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及心率增快为主,急性高原反应以轻至中度为主,无重型高原病发生。  相似文献   

9.
阳光辉 《右江医学》2006,34(5):514-515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危重症哮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例危重哮喘辅以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吸气压为20~25 cmH2O,呼气压为3~5 cmH2O,观察通气前后呼吸(RR)、心率(HR)、血压(BP)、手指血氧饱和度(SO2)的变化。结果抢救成功10例,通气后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P<0.01),血压变化不明显,死亡1例。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危重哮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了解我军飞行人员体能素质现状,为进一步做好飞行人员体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5573名飞行人员的心率、血压、肺活量、体质量及体能进行测量,分析和评价身体素质与心肺功能、体能指数及体能训练成绩的关系。结果 5573名飞行员训练前后心率、血压呈正态分布,血压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尤以收缩压明显;肺活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通过基础体能及专项素质训练后,心肺功能、体能指数及运动成绩较训练前普遍提高,其中心率下降2.6次/min(t=4.40,P<0.01),肺活量提高0.32 L/min(t=5.06,P<0.01),运动成绩明显提高(P<0.05或P<0.01),优秀率提高43.98%(u=10.86,P<0.01);特别是697名高性能歼击机飞行员专项素质训练成绩提高明显,其中前庭平衡机能稳定能力为最好,1次测评达标率为93.54%,有氧代谢能力及肌力协调抗荷能力次之,达标率分别为79.91%及79.34%。结论我军飞行人员身体素质基本上是好的,完全符合现代飞机特性对人体的要求,充分说明目前在我军推行的体能训练标准比较符合实际,起到了保持和提高飞行员身体素质、增强飞行耐力、延长飞行年限之目的,因此,飞行员的体能训练必须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1.
孙燕  刘红巾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12):1233-1234,1242
目的研究战斗机飞行员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对306名平均年龄(28.13±3.18)岁来我院行改装新机体检的战斗机男性飞行员临床资料依照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的标准进行MS评估;血清尿酸水平〉420μmol/L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查血脂、血糖及尿酸。结果本研究人群MS组比非MS组尿酸水平高(P〈0.05)。HUA组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于非HUA组(P〈0.05);HUA组与非HUA组的高腰围、高空腹血糖和高血压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人群尿酸水平与血脂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女飞行员立位耐力试验阳性参考值。方法利用头高位倾斜床,对33名中国空军现役女飞行员进行立位耐力试验检查,对立位后心率最高正常界限值和血压最低正常界限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平卧位转为立位后,心率呈显著增快、血压呈显著增高变化,每名受试者立位时最高心率平均值为(105±11)/min,最低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值分别为(100±8)mmHg和(69±6)mmHg(1mmHg=0.133kPa),由此按95%可信度,推算出中国女飞行员立位耐力试验阳性参考值为122/min作为立位时心率上限,86mmHg和59mmHg分别作为立位时SBP和DBP下限。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目前女飞行员立位耐力试验阳性结果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BUA)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 方法根据性别将537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即男性组和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BUA水平,对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BUA进行Pearson直性相关分析. 结果男性组心力衰竭患者的BUA水平高于女性组(P〈0.01).男性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与BUA呈负相关(r=-0.206,P〈0.01).女性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与BUA呈负相关(r=-0.185,P〈0.01). 结论男性心力衰竭患者的BUA水平多高于女性患者.男性及女性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与BUA均呈负相关,但男性的相关性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平原和模拟3500m、4500m高原低压实验舱内11名健康男性血清酶CK、LDH、HBDH、AST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酶活力随海拔升高而增高,其显著性顺序为CK、LDH、HBDH,而AST则无统计学意义。CK与LDH比值和心率与海拔增高呈一致的量-效改变,与血氧饱和度和劳动负荷值呈相反的量-效变化;复合锻炼可改善血清酶变化程度恢复至近似平原水平。提示CK和LDH可作为评估人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高原干部体检者高尿酸血症及相关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原干部体验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及与性别、年龄、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青海地区干部712人进行健康体检,根据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及正常尿酸组,对两组性别、年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9.07%,其中男性36.47%,女性7.2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1~70岁为高发年龄段。结论高尿酸血症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别,是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飞行员患高血压病及药物治疗后立位耐力和+Gz耐力的变化。方法选择10例患高血压病的歼f强)击机飞行员,平均年龄(36±6)岁,经临床检查未发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在药物治疗前和服降血压药血压恢复正常后分别进行20min立位耐力试验和+Gz耐力试验。结果药物治疗前立位耐力试验显示,平卧位平均血压为f147±16/92±10)mmHg(1mmHg=0.133kPa),立位(150±18/99±12)mmHg,卧立位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例立位耐力试验结果阳性,5例+Gz耐力未达到所飞机种要求。降压药物治疗后,平卧位血压(131±10/80±7)mmHg,立位(130±8/87±3)mmHg,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P〈0.05),立位耐力试验均为阴性;3例+Gz耐力未能达到所飞机种要求。结论高血压病对立位耐力和+Gz耐力有不利影响;药物治疗后+Gz耐力改善与病情和用药种类、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平原人员急进高海拔地区后血氧饱和度、心率的变化,为高原地区医学救援提供参考。方法受试者从平原地区(海拔400 m)出发,出发前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乘飞机到达海拔4300 m 地区时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之后乘车到达海拔3200 m 目的地后动态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分别在到达后第1~7天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受试者在海拔3200 m 地区适应1周后乘车复返海拔4300 m 地区,再次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结果进入海拔4300、3200 m 地区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与平原地区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海拔3200 m 地区后第6、7天血氧饱和度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乘飞机到达海拔4300 m 地区和乘车复返海拔4300 m 地区的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海拔的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随之下降,平原人员急进海拔3200 m 地区第6天能初步适应,在较低海拔地区短时间适应后再进入高海拔地区人体能更好地适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模拟急进高原缺氧环境对大鼠血清内毒素(endotoxin)水平的影响及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均分为高原缺氧组和高原腹泻组,每组15只。高原组在平原饲养1个月后于24h内急运至海拔4767米高原,建立高原缺氧模型分别于到达高原后7d取门静脉血和腹主动脉血,分别检测各组间血LPS和肝功能(ALT、AST、TBil)。结果:与高原缺氧组比较,高原腹泻组血中LPS和ALT、AST、TBil均有明显升高(P均<0.01);高原腹泻组LPS升高与ALT、AST、TBi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高原缺氧环境中,腹泻可加重肠黏膜屏障破坏,可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吸收入血的内毒素可能参与高原缺氧环境肝功能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昆明医学院入学新生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方法对昆明医学院2011级入学新生2 934名健康体检新生的血尿酸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尿酸平均值为(315.73±79.953)μmol/L,其中男性为(376.15±78.356)μmol/L,女性为(282.60±58.595)μmol/L;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5.58%,其中男性为24.35%,女性为10.77%.结论昆明医学院入学新生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 (青年组),男性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Methods Eighty four young Chinese men residing at low altitude were taken to an altitude of 4000 m within 40 hours. At sea level and at high altitude, we measured th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and peripheral oxygen saturation (SpO2) respectively. We also collect blood samples from each participa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altitude elevation. The blood routine and biochemical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for all blood samples. The revised Lake Louise Criteria was adopted to diagnose AMS after the subjects arrived at the target high altitud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AMS and subjects’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were analysed statistically.Results Of 84 participants, 34 (40.5%) developed AMS. Compared with non AMS group, in the AMS group, the 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64.5%±11.2% vs. 58.1%±8.8%, P =0.014), while the level of SpO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79.4%±5.4% vs. 82.7%±5.6, P=0.008).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emphasized the association of neutrophils (OR: 1.06, 95% CI: 1.01-1.12, P=0.034) and SpO2 level (OR: 0.87, 95% CI : 0.79-0.95, P=0.004)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MS.Conclusion The ability to sustain SpO2 after altitude elev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neutrophil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MS in young ma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