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目的]探讨滕州市致泻性大肠杆菌病原学特征,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95~2010年滕州市级索、西岗镇腹泻病监测点及市财贸医院、市中心人民医院腹泻病门诊腹泻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腹泻病人粪便标本2 756份,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482株,检出率为17.49%。其中ETEC占61.20%,EPEC占22.20%,EIEC占16.60%。病原菌检出率,男性为55.37%,女性为44.63%(P>0.05);0~4岁为26.64%,5~19岁为20.32%,ETEC肠毒素类型呈以ST为主(LT>ST>ST/LT)。[结论]致泻性大肠杆菌在引起婴幼儿腹泻病中占有一定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延平区2010—2012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延平区感染性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杆菌(DEC)检出情况及菌株特征。方法用多重和单重PCR方法检测DEC的EPEC/EHECeaeA基因、EHECstx基因、EAEC aggR基因、EIECipaH和virA基因、ETEC ST和LT基因,对阳性菌株进行API20E系统生化鉴定、血清凝集试验和PFGE试验。结果 2010—2012年DEC监测点共检测腹泻病人粪便标本504份,检出DEC 39株(7.7%),其中EPEC 23株(59.0%,以aEPEC为主,18株),ETEC 14株(35.9%),EAEC 2株(5.1%)。ETEC中ST基因阳性9株,LT基因阳性3株,均阳性2株。不同类型的DEC生化反应特性不同;对18株aEPEC进行PFGE,DNA片段得到较好分离。DEC检出率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EC是该监测点腹泻患者重要病原菌,以EPEC为主,建立健全基层疾控机构对DEC的检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致泻性大肠杆菌(DEC)在福建省腹泻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做好防治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方法对监测医院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提取增菌液的DNA,再用实时荧光PCR(RT-PCR)技术进行相关病原菌检测,以了解5种病原菌在腹泻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检测206份样本,DEC总检出率为18.9%,各相关病原菌检出率: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8.3%,均为不典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为1.5%,均为产耐热肠毒素-SL阴性、不耐热型肠毒素-LT阳性;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为1.9%,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为7.3%,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未检出。结论 DEC相关病原菌以EPEC和EAEC为主,其次为EIEC和ETEC,未检出EHEC,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病原谱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大肠杆菌(ESIEC)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ESIEC易感人群,感染率,临床症状,分离以及与其它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区别。方法:选择4个市级医院建立调查网,凡1997年6-11月在此医院就诊的腹泻患,均进行流地病学调查并收集大便标本,检测常见的腹泻病原菌,若培养阴性而大肠杆菌呈优势,对其表型特性,血清学进行检测,疑似菌应用DNA菌落原位杂交确定ESIEC。结果:671例腹泻病人中共检出20个属种449株致病菌,志贺菌检出率为25.48%,致泻性大肠杆菌为15.05%,致泻性大肠杆菌中ESIEC居首位(6.26%)。采用Inv,SLT,irp-2,ipaB基因探针进行菌落原位杂交检出42株ESIEC,各年龄组均有感染,发病率最高为10岁以下儿童(33.33%),结论:671例腹泻病人志贺菌引起的腹泻占首位,致泻性大肠杆菌次之,在致泻性大肠杆菌中以ESICE为主。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市售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广州市市售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ETEC、EIEC、ESIEC、EHEC)的污染状况。方法 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分别用常规方法和以ipaB、irp-2基因为探针,用菌落原位杂交法对广州市310份市售食品进行了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 在广州市采集的310份市售食品中共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65株,总检出率高达20.97%,其中以贝壳类的检出率最高,达50%;生禽肉的检出率为45.16%,远高于生畜肉的检出率20.93%(P<0.05);生肉中的检出率(27.35%)高于熟肉制品(9.09%)(P<0.05);生牛奶的检出率(20.00%)高于消毒奶(0)(P<0.05)。在检出的65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株中,EPEC9株,ETEC15株,EIEC19株,ESIEC22株,分别占阳性菌株的13.85%、23.08%、29.23%、33.80%,ESIEC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广州市市售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污染十分普遍,今后应加强对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监测,并加强对ESIEC的致病性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本土地区腹泻病主要的病原构成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预防措施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腹泻病症候群监测技术方案自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对全县3家哨点医院采集的腹泻病人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从268份标本中共分离检出阳性菌株93份,总检出率34.70%。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5份,占69.89%;志贺菌18份,占19.35%;沙门菌9份,占9.68%;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份,占1.08%。6-9月为检出高峰,占总检出率的81.08%。结论 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平罗县感染性腹泻主要病原菌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提高致泻性大肠杆菌(DEC)的检测水平,建立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来检测5种致泻性大肠杆菌,以解决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腹泻病人中的致泻性大肠杆菌困难,并应用于浦东新区腹泻人群的DEC监测。方法从Gen Bank中下载各种致泻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序列,合成引物探针,优化设计Taq Man实时荧光PCR法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最终获得单克隆菌株。应用本方法对2013年1 658份粪便拭子进行致泻性大肠杆菌检测。结果1 658份粪便拭子中致泻性大肠杆菌总阳性率为8.93%(148/1 658),其中EPEC和ETEC各检出57株(3.44%),EIEC 6株(0.36%),EAEC 28株(1.69%)。结论 Taq Man实时荧光PCR结合传统分离方法分离致泻性大肠杆菌,体现出非常高的准确性和检测效率,同时避免了志贺菌的漏检;通过为期一年的监测,致泻性大肠杆菌已成为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中首位病原,其组成结构呈多样性、显著的季节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海安市腹泻病人致泻性弧菌的分布情况,掌握其流行规律,为致泻性弧菌引起的腹泻提供科学的防治依据。方法对海安市2013-2017年3个监测点肠道门诊采集的1 649份腹泻病人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结果检出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河弧菌、类志贺邻单胞菌、气单胞菌等5个种类247株,检出率为14.98%,其中检出气单胞菌最多,占总检出弧菌的82.19%,其次为副溶血弧菌,占10.53%。结论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是本地区腹泻病人致泻性弧菌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5-2016年江阴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的感染、分布及其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对2015-2016年哨点医院提供的感染性腹泻样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确定其致病型别及其携带的毒力基因。结果 359份腹泻标本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31份,检出率8.64%,其中EAEC 15份,检出率4.18%,EPEC 13份,检出率3.62%,ETEC 3份,检出率0.84%,未检出EIEC及EHEC。15株EAEC中,携带astA基因8株,携带aggR+pic基因6株,携带astA+aggR+pic基因1株。13株EPEC均携带eae基因,3株ETEC均携带estI基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高发,2015年主要以EPEC为主,2016年主要以EAEC为主。结论江阴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主要以EAEC和EPEC两个型别为主,携带的毒力基因呈多态性,显示其致病力和侵袭力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腹泻人群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毒力基因的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对2012-2013年监测医院的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再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结果6370份粪便标本有253份阳性,共分离到DEC 262株,阳性检出率为4.0%(253/6370),9份标本发现两种不同型别的DEC混合感染。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为42.8%,其中非典型EPEC占42.0%,典型EPEC占0.8%;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为38.9%,其中耐热肠毒素基因st阳性占24.8%,不耐热型肠毒素基因lt阳性占9.9%,st和lt均阳性占4.2%;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为15.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为2.7%;检出1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血清型为O26∶K60。ETEC感染具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各型DEC全年均有检出,且呈季节性变化。结论北京地区腹泻病患者DEC感染类型以EPEC和ETEC为主,且EPEC分离株多为非典型,并存在混合感染,不同型别DEC感染具有年龄和季节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郑州市某哨点医院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DEC)的流行特征及分子分型特征,为今后本地区科学防控儿童DEC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20年收集的230份腹泻儿童和187份非腹泻儿童粪便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DEC的毒力基因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electrophoresis, 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 结果 DEC在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26%(19/230)和14.97%(28/187),腹泻儿童中检出的型别及检出率分别为典型黏附性大肠埃希菌(typical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tEAEC)(3.48%)、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2.61%)、非典型黏附性大肠埃希菌(atypical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aEAEC)(2.17%)和肠侵入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EIEC)(0.43%),非腹泻儿童中检出的型别为aEAEC(8.02%)、tEAEC(4.28%)、EPEC(3.74%)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0.53%)。在腹泻儿童中黏液便的检出率高于稀便的检出率(χ2=47.332,P<0.001),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中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46株DEC分为44个带型,种内最高相似度为100.00%,最低相似度为24.54%,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之间并未检测出带型一致的条带。 结论 DEC在郑州市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中优势型别是tEAEC、aEAEC和EPEC,提示DEC为机会致病菌。常见DEC型别的PFGE指纹图谱呈高度多态性,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未发现同源克隆菌株的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河南省致泻大肠埃希菌多重PCR分型的基线数据,分析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河南省郑州、登封、周口、睢县4个地区的多家医疗机构设立监测哨点,收集可疑致泻大肠菌感染样本,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分型,并对致泻大肠菌分型结果和病例个人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河南省共检测可疑致泻大肠埃希菌病例样本数1 934例,检出致泻大肠菌阳性样本为139例,检出率为7.19%。其中EPEC检出率最高为67例(3.46%),之后依次为EAEC 56例(2.90%)、ETEC 9例(0.47%)、EHEC 7例(0.36%)、EIEC未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高峰在4-5月,1-2岁组腹泻患者的检出率最高(10.81%)。结论 EAEH和EPEC是河南主要的致泻大肠菌型,应用多重PCR技术能快速鉴别粪便标本中的致泻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2015 - 2017年徐州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哨点医院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共监测腹泻病例7 020例,其中0~4岁年龄组(36.34%)所占比例较高;5 - 9月为发病高峰。共采集2 473份病例粪便样本,检出阳性病原体425株,总检出率为17.19%,其中沙门菌148株(检出率5.98%);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29株(检出率5.22%);诺如病毒111株(检出率4.49%)。 0~4岁年龄组病原体检出率(24.20%)最高。结论 徐州市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5 - 9月,感染患者集中在0~4岁年龄组,以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方法采集2017年-2018年无锡市梁溪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标本272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可疑菌落的挑选,比较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结果 2017年、2018年分别检测食源性疾病监测标本170份、102份,筛选出大肠埃希菌100株、96株,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58. 8%和94. 1%;采用多重实时荧光PCR分别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5株、32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8. 8%和31. 3%。2018年在ECC显色培养基上呈蓝色和无色菌落中分别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8株和4株。结论 ECC显色培养基用于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筛选,用多重实时荧光PCR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确认试验,2018年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2017年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福建省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多重PCR或单重PCR方法检测致泻大肠杆菌的EPEC/EHEC eaeA基因、EHEC stx基因、EAEC aggR基因、EIEC ipaH、EIEC virA、ETEC ST、ETEC LT、EPEC bfp基因。API 20E生化鉴定条进行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结果:2010年度共分离得19株致泻大肠杆菌,检出率为10.9%。1株EAEC;1株tEPEC;4株aEPEC;13株ETEC。19株分离的致泻大肠杆菌经API 20E鉴定均为大肠埃希菌。1株tEPEC与EPEC三种多价诊断血清型均不凝集,而1株aEPEC血清型为O111:K58(B4)。13株ETEC菌株血清型:多数为O6:K15,1株O25:K19(L),3株未能分型。结论:监测结果对于我们了解福建省致泻大肠杆菌感染情况,预警潜在发生疫情的可能性有其重要性。这些菌种的获得可以为下一步研究其毒力特征、分子分型及耐药性积累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浙江省衢州市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人的感染、食品污染以及动物和媒介昆虫带菌情况。方法在流行季节采集腹泻患者、动物粪便以及各类食品、苍蝇等样本,MEC肉汤增菌后,用特异性免疫磁珠集菌,以科玛嘉显色平板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000-2009年,共检测样本12 292份,检出EHEC O157∶H7 19株,总检出率为0.15%。其中4种宿主动物粪便样本中检出18株,检出率分别为羊2.14%、牛1.29%、猪0.45%、鸭0.19%;食品中从生猪肉中检出1株,检出率0.17%;腹泻患者和苍蝇样本中均未检出。经毒力基因检测,其中16株stx2+hly+eaeA阳性,1株hly+eaeA阳性,其余2株不带毒力基因,带毒率89.47%。结论浙江省衢州市部分动物中产毒的EHEC O157∶H7带菌率较高,表明该地区存在暴发或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综合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2016-2017 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食源性疾病诊断及防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江西省36家哨点医院监测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标本开展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 采集5426份病例标本,检出386株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7.11%。病例数男女比例是1.2[DK]∶1,5岁以下年龄组病原检出率最高(8.56%)。第三季度检出率(9.17%)均最高,不同地区病原的总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x2=27.259 P=0.002),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33.76%),致泻大肠埃希菌主要型别是肠黏附型(EAEC,68.6%)。诺如病毒主要是GⅡ型(95.45%)。沙门氏菌的耐药率为88.53%,其中多重耐药菌占耐药菌的60.43%。结论 江西省食源性疾病主要以沙门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具有年龄、季节性和地域性分布特点,应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宣教,同时强化相关地区实验室检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国门诊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流行特征。方法 2012-2015年在27省(直辖市、自治区)170家医院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监测,收集腹泻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粪便标本,送往92家网络实验室开展DEC检测。结果 在46 721例腹泻监测病例中,DEC的总检出率为7.7%,且各地区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在2 982例(6.4%)报告了PCR菌型鉴定分类信息的DEC阳性病例中,肠集聚性黏附大肠埃希菌(EAEC)是最主要的类型(1 205例,40.4%),其次是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815例,27.3%)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53例,21.9%)。整体分析,25~34岁青壮年、暖温带地区和黏液便的DEC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10.1%、11.1%和9.4%。DEC的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各菌型的流行高峰均在夏季。结论 DEC是我国腹泻病门诊重要病原体之一,流行菌型以EAEC、EPEC和ETEC为主,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人群、不同季节的流行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福建省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Flaccid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对福建省2012年AFP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213例,全省〈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3.68/lo万。AFP发病率,男性为4.70/10万,女性为2.51/10万(P〈0.01);泉州市最高为6.99/10万,漳州市最低为2.11/10万(P〈0.01)。213例中,2月报告最多占14.08%;5岁以下占79.34%;服苗≥3次的占90.14%。213例病例分离出肠道病毒40例,其中非脊灰肠道病毒35例,脊灰病毒5例。结论2012年福建省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较高的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监测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腹泻患者和宿主动物中带菌及毒力基因情况,探索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2009年河南省监测点所送可疑菌株进行血清学和PCR复核,对确认菌株进行stx1、stx2、eaeA、hlyA毒力基因测定。结果河南省2005-2009年共监测各类标本10 732份,检出O157∶H7菌株255株,检出率为2.38%;其中动物粪便标本的检出率为6.31%,检出率最高的为羊粪(8.04%),其次为牛粪(7.20%);各年份菌株检出率之间有一定差异;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产毒株主要来自于羊、牛、鸡粪便及蝇类和生肉标本;毒株类型主要为stx2、eaeA、hlyA组合型。结论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人群和各类动物中均存在,最重要的动物宿主是羊和牛;部分食品在加工环节有可能被污染,存在引起暴发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