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稳定的、符合生理的门静脉回流、空肠内引流术式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方法40头四川本地杂种猪分为供、受体两组(n=20)。采用UW液低温灌注的方法,整块切取供体全胰十二指肠,保留腹主动脉Carrel片和门静脉。UW液保存、修整后的胰腺十二指肠移植物用髂血管延长的动脉与供体腹主动脉段端-侧吻合;门静脉与供体肠系膜上静脉端-侧吻合;十二指肠与供体空肠侧-侧吻合。结果共完成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手术20例。胰腺移植术后1例因麻醉过深,呼吸抑制而术后未能复苏;1例移植胰腺血栓形成、血管栓塞;另1例死于肠瘘导致的腹腔感染。17例术后第2天检测外周血血糖正常。结论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门静脉回流、空肠内引流术式大动物模型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肠道-下腔静脉引流的胰肾联合移植术的手术操作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施行肠道-腔静脉引流的胰肾联合移植术,3例均为首次移植,年龄52、58、58岁.每日胰岛素用量20~55 U.供体切取均采用多器官联合切取.热缺血时间8~12 min,供体修整均采用肝总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端-端吻合以重建十二指肠动脉弓,利用供体髂总静脉延长供体门静脉,切除供体脾脏.以供体髂内动脉与供肾动脉端-端吻合备用.受者手术采用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游离腔静脉下段及右侧髂外动静脉,取动脉延长之供肾,将供肾静脉与受者髂外静脉行端-侧吻合,将供体髂总动脉与受者髂外动脉行端-侧吻合,供体髂外动脉(残端修整成斜面)以动脉夹暂时夹闭备用,十字切开侧腹膜,将供肾埋入,输尿管经腹膜外隧道牵至膀胱底行膀胱输尿管吻合术,胰腺移植采用供体门静脉与受者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之腹主动脉袖片与供体髂外动脉残端吻合,开放血流后行供体十二指肠与受体小肠侧侧吻合并关闭十二指肠残端.术后保留胃肠减压,待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拔除.每4 h测血糖、每6 h测血清及胰周引流液淀粉酶1次,每日超声监测胰腺及肾脏血流,生长抑素0.1 mg皮下注射8 h 1次,2周后停用.免疫诱导采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减激素方案.结果 3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分别为7.5、8.0及10.0 h,术中失血量300~500 ml,仅1例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2 U.术后1~3 d内完全停用胰岛素.术后3~7 d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SCr分别为86、98及112μmol/L.1例术后10 d出现消化道出血,考虑为肠道吻合口出血;停用抗凝药.给予止血药及输血6 U治疗后1 d出血停止.3例随访2~6个月,无排斥反应发生,空腹及餐后血糖正常.结论 利用供体髂动脉搭桥的方法进行的胰肾同侧联合移植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而且仪使用一侧髂血管,对于左侧髂动脉硬化严重的患者仍可施行该术式.因而扩大了受者的范围;为患者保留一侧髂血管,为今后再次肾移植创造了条件.同时腔静脉引流的胰肾联合移植术使供体门静脉与脾静脉的夹角更符合生理角度,可能减少脾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改进门静脉回流式肠道引流的胰肾同侧联合移植术的动脉重建方法.方法 供者采用肝胰肾脾联合切取法,并切取供者髂血管备用.修整供者器官时,将肝总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端端吻合,以重建胰十二指肠动脉弓;将髂总静脉与门静脉端端吻合,以延长门静脉1~2 cm;将髂外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共同的腹主动脉袖片行端端吻合,备用.胰腺移植时,将供者延长后的门静脉与受者肠系膜上静脉行端侧吻合,将供者髂总动脉及髂内动脉经末端同肠系膜打孔穿出后,供者髂总动脉与受者髂外动脉行端侧吻合,供者髂内动脉用血管夹暂时夹闭,准备与供肾动脉吻合.供者十二指肠与受者空肠用吻合器行侧侧吻合.肾移植时,将供肾静脉与受者髂外静脉行端侧吻合,肾动脉与夹闭备用的供者髂内动脉行端端吻合,开放肾血流后,将移植肾经切口置于右下腹部侧腹膜外同定,并在腹膜外吻合输尿管与膀胱.结果 除1例术后第50天时因腹腔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外,其他3例术后均恢复顺利.术后对3例存活患者随访了24~27个月,患者移植物功能良好,完全停用胰岛素,血清肌酐为72.5~119.7μmol/L.结论 门静脉回流式肠道引流的胰肾同侧联合移植术较传统术式操作简单,而十二指肠动脉弓的重建改善了胰腺及十二指肠的血液供应.术中利用供者髂总动脉搭桥,将供肾动脉吻合到供者髂内动脉的术式可以减少在受者严重钙化的周围血管上的操作次数,同时为患者保留了左侧髂动脉.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终末期肾病者施行胰一肾同种移植(SPK)的1年生存率达1000/0而单独胰腺移植(PTA)和肾移植后再行胰移植(PAK)的移植胰1年存活率分别为54%和52%,明显低干SPK的刀%,三者移植排斥率分别为280%、32%和8%,以SPK为最低。设想经皮活检的标准组织学排斥分级或可改善单独胰移植体的生存。作者分析30例PAK和5例PTK的结果。移植胰包括脾、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置于受体的右髂窝,其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连接至供体的骼总动脉分叉,切除受体的脾脏。门静脉吻合至受体的骼外静脉,供体的Y型血管移植体的部总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6例门静脉肠道引流胰肾联合移植术及其疗效。方法对6例胰岛素依赖性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患者施行了同期门静脉肠道引流胰肾联合移植术,即带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开口的Carrel袖片与髂外动脉行端侧吻合,门静脉与受体肠系膜上静脉行端侧吻合,移植物十二指肠与受体空肠行侧侧双层吻合。术后早期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霉酚酸酯 他克莫司 巴利昔单抗四联诱导治疗。结果6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均获成功,4例存活至今,2例在围手术期死亡。4例存活者术后3d空腹血糖恢复正常;停用胰岛素后,肾功能3~5d恢复正常;血淀粉酶和血清C肽水平2周后均在正常范围。随访4~34个月,移植胰和移植肾功能正常。2例死亡的原因是胰漏感染和FK506药物中毒。结论门静脉肠道引流方法更符合生理,无远期并发症,是很有前途的胰腺移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的远期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9月~2006年1月共为14例患者行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术。胰腺移植于右髂窝,门静脉与髂外静脉做端侧吻合,包括腹腔动脉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片与髂外动脉做端侧吻合,肾脏同常规肾移植于左侧髂窝。十二指肠与膀胱侧侧吻合。胰液采用膀胱外引流。术后应用他克莫司加霉酚酸酯加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9例患者术后胰肾功能恢复良好,早期无排斥反应发生。随访18~70个月,平均34个月。存活5年以上者4例,4年以上者5例,3年以上者6例,1年以上者9例,胰肾功能良好,血糖正常,均未使用降糖药。1例因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2天切除移植胰腺,随访至今2年肾功能良好。4例死亡,其中3例死于心血管事件、多器官衰竭,1例因十二指肠瘘死亡。结论:仔细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影响胰肾联合移植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猪胰十二指肠移植治疗实验性Ⅰ型糖尿病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选四川当地杂种长白猪46头(体重25~32kg),分为供、受体2组(n=23),进行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移植手术。观察术后手术并发症,术前、术中及术后1、3、5及7d检测血糖、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水平,观察移植物存活及急性排斥反应情况。结果进行猪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移植23例,手术中因麻醉意外死亡1例,手术成功率为95.7%。发生手术并发症2例,其中静脉血栓形成1例(4.5%),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漏1例(4.5%)。在切除胰腺30min内即可见血糖升高,术后第3d开始恢复至术前水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切除胰腺30min内开始下降,术后第3d开始恢复到术前水平。手术后第1d开始出现排斥反应,并逐渐加重,第9d达到高峰,但未出现血糖、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水平变化和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结论猪胰十二指肠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效果确实、可靠,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术后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雷公藤多甙在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解胰腺移植术后应用雷公藤多甙对移植胰腺功能存活的影响。方法 供体为雄性Wister大鼠,受体为雄性SD大鼠。受体经尾静脉注射链脲霉素50mg/kg制备成糖悄病大鼠模型。胰腺4移植受用全胰腺、十二指肠移植,胰岛素回流采用门腔静脉吻合的体循环回流,外分泌胰液采用 受体十二指肠间侧侧吻合的肠引流法。血管吻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胰腺移植术后开始每隔采用供受体十二指肠间侧侧吻合的肠引流法。血管吻合采用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猕猴异体子宫移植活体捐赠手术技巧应用,为下一步人体子宫移植临床试验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选用性成熟、月经规律的雌性猕猴2只,根据血型和体重选取供体1例和受体1例,将切除的供体子宫及髂血管给予器官保存液冷保存、灌注后原位移植到受体盆腔,供体的髂内动脉、髂外静脉与受体的髂外动、静脉使用端-侧吻合法间断吻合,术中根据移植血管的搏动、子宫的色泽判断移植是否成功,术后给予他克莫司、环孢霉素、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免疫排斥。结果受体猕猴移植双侧髂血管吻合成功,可触及移植血管搏动,移植子宫恢复血流灌注后子宫颜色由灰白逐渐转为暗红。受体动物于子宫移植术后28d死亡,评估死亡原因可能为慢性衰竭。结论猕猴是适用于异体子宫移植研究的大型动物模型,使用髂内动脉与受体的髂外动脉进行端-侧吻合法吻合是可行的,三联免疫抑制剂可有效预防移植免疫排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腹部多器官移植中器官簇的切取、修整、血管整形方法及移植效果。方法供体器官簇获取采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胆管及十二指肠同时灌注降温。器官簇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分别与供体髂内、外动脉吻合,通过髂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受体为胰腺囊腺癌并肝内转移患者,行上腹部肝、胆、胰、脾、十二指肠、全胃、空肠上段及大小网膜切除,接受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结果移植后器官簇存活及功能良好,肝、胰功能均在术后4天恢复正常,患者现已完全康复,未出现明确并发症。结论获取质量良好的上腹部器官簇及合理血管整形,是保证移植效果的前提;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是治疗上腹局部晚期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型同种异体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种符合生理、稳定的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方法 采用手术切除受体胰腺,制造Ⅰ型糖尿病模型。移植物的门静脉与受体门静脉或肠系膜前静脉吻合;移植物的腹主动脉下段与受体腹主动脉下段吻合;十二指肠与受体空肠吻合。结果 16例动物移植后效果满意,胰腺功能良好。同时,猪的免疫和胰腺解剖与人极为相似。结论 在胰腺移植的研究中,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胰肾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胰肾联合移植(SPKT)大动物模型,进而应用于临床Ⅰ型糖尿病肾衰的病人。方法 选用杂种猪作SPKT的供受体,供体门静脉远端与左肾静脉吻合,近端及带腹腔、肠系膜上和左肾动脉的腹主动脉段分别与受体下腔静脉及肾以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十二指肠吻合于膀胱,输尿管置管外引流,未作预防及抗排斥处理。此后取无心跳供体胰肾分别移植于Ⅰ型糖尿病肾衰患者的两侧髂窝,血管均分别吻合于两侧髂外动、静脉,输尿管及十二指肠吻合于膀胱左右侧。结果 13头移植猪中2头死于内环境紊乱及吻合口出血,其余11头平均存活(9.1±2.4)d。接受移植的病人胰肾功能恢复良好,已存活7个多月。结论 建立猪SPK模型是可行的,SPK对Ⅰ型糖尿病肾衰患者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胰肾一期联合移植中供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脏切取及修整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胰肾联合移植术中供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脏切取的方法与移植物的修整技巧。结果:无1例发生移植物损伤。联合移植术后9 d之内18例完全停用外源性胰岛素,空腹血糖正常,尿糖≤(+)。术后2~4 d,血肌酐和尿素氮降至正常。3例出现移植肾脏急性排斥反应,2例发生移植胰腺急性排斥反应,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因移植物加速排斥反应,术后11 d切除移植胰、肾。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手术中,供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脏的切取及修整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的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患者实施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术(胰液膀胱外引流)的临床资料.该患者胰腺移植于右髂窝,腹主动脉片与髂外动脉做端侧吻合,门静脉与髂外静脉做端侧吻合;肾移植于左侧髂窝,肾静脉、动脉分别与髂外静脉、动脉做端侧吻合,输尿管吻合于膀胱左侧壁.术后应用普乐可复+霉酚酸酯+泼尼松+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四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 患者术后胰肾功能恢复良好,无排斥反应发生,血糖及肌酐水平恢复正常.术后45d突然出现右下腹痛,造影确诊为十二指肠残端瘘,行瘘修补术,术中见瘘口难以修补遂放置一引流管,但术后仍持续漏液,腐蚀周围皮肤.术后7个月突然自腹部皮肤漏胰液处涌出鲜血,血压下降而死亡.结论 十二指肠瘘是胰肾联合移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保障十二指肠有良好的血液供应和可靠的吻合技术是预防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大鼠异体胰段颈部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阻塞胰管的异体胰腺移植纤维化问题,我们以大鼠颈部作为受区,进行大鼠胰段异体移植20例。供胰的门静脉同受体的颈外静脉端侧170°双定点连续吻合,建立胰腺的静脉血液循环;受体的颈总动脉逆行套入供胰的肠系膜上动脉,建立胰腺的动脉血液循环。对移植的18例大鼠进行统计,总有效率为83%。本模型特点是:部位表浅,操作方便,手术所用时间短,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是进行阻塞胰管胰异体移植研究其纤维及抗免疫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应用于腹部多器官移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保留自身胰腺的多器官(肝、胰和十二指肠)移植,供者为符合“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类标准”中的中国三类(C-Ⅲ类)标准的2例男性捐献者.采取多器官联合切取法完整切取供者的肝脏、胰腺、十二指肠和部分空肠,利用供者的髂外、髂内动脉将供者的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成型为一个出口,与受者的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受者的胰腺不切除,其门静脉与移植物的门静脉后壁行端侧吻合,供者的十二指肠降部与受者的上段空肠行侧侧吻合.结果 2例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胆红素总量等肝功能指标在术后2周达正常水平;术后7d血糖恢复正常;术后4d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恢复正常;术后1~2周空腹血C-肽和胰岛素达正常范围.1例术后出现肠吻合口瘘,经穿刺引流,4周后痊愈.2例受者分别在术后8周和5周康复,肝功能及胰腺功能正常,未再使用胰岛素.结论 符合C-Ⅲ类DCD供者的器官可用于腹部多器官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腹部多器官移植中器官簇的切取、修整、血管整形方法及移植效果.方法 5例供体器官簇的获取均采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胆道及十二指肠同时灌注降温.供体器官簇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分别与取自供体的髂内、外动脉预先行端端吻合,再通过髂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单口端侧吻合(动脉“搭桥”).受体行上腹部肝、胆、胰、脾、十二指肠、全胃、空肠上段及大小网膜切除,接受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结果 5例患者移植术后器官簇存活及功能均良好,肝胰功能均在术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3天出现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瘘,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目前,除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肺转移,死于全身衰竭外;其余4例患者移植物功能良好,现均已存活达6个月.结论 获取质量良好的上腹部器官簇及适当的血管整形,是保证移植效果的前提;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是治疗上腹多脏器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大鼠胰膀胱引流式单纯胰腺移植的动物模型。方法:22只脲链霉素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行单纯胰腺移植,正常22只SD大鼠为供体;血管吻合采用供胰腹腹主动脉(含脾动脉)和门静脉袢(含脾静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及左肾静脉分别行端侧和端端吻合(袖套式);外分泌系统采用胰膀胱引流式。于术前2d和术后1,3,7,14,30d监测受体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和空腹血糖,并分析失败原因。结果:供体平均手术时间(33.7±9.5)min,受体平均手术时间(49.4±13.4)min,移植物均无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44.4±15.8)min。除12例于1个月内死亡或胰腺失去功能外,均成活1个月以上。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路并发症(7例,31.8%)。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后受体第1日血糖即下降后基本稳定。结论: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均可有效地恢复糖尿病大鼠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9.
建立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及改进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的胰腺移植动物模型多按照Sun Lee介绍的方法建立,供胰的静脉回流采用供者门静脉与受者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的体循环回流方式,但这种方法改变了正常的胰岛素代谢途径,可能造成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高胰岛素血症、脂类代谢失调等并发症。本实验旨在建立一种稳定的、符合生理模式的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以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受者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方法。方法1例女性45岁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后3年并发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二次手术改为同肠引流。绕移植胰腺十二指肠膀胱吻合口切除已游离的带膀胱擘吻合口,于距同盲部40cm处回肠与移植胰腺十二指肠段行侧侧吻合,吻合口长约5cm,距吻合口15cm处冉行回肠襻侧侧吻合。结果患者术后恢复好。服用常规免疫抑制剂,住院30d。随访4年,患者血气分析正常。肾功能、血糖波动在正常范围。结论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后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患者改用回肠引流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