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食品保鲜膜应用广泛,影响面大,"致癌保鲜膜"问题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介绍食品保鲜膜的主要材质: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分析哪些保鲜膜不安全;增塑剂DEHA是否致癌物,为什么有比较安全的PE保鲜膜,商家还要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PVC保鲜膜;为什么有其他合法增塑剂不用,还要用违反国标的DEHA;不加增塑剂的保鲜膜是否绝对安全;保鲜膜能否放在微波炉里加热;有人不敢用保鲜膜,改用塑料袋、微波炉塑料容器了,是否保险.  相似文献   

2.
董文茂 《环境》2007,(7):50-50
东临风光迤逦的松山湖,北靠同沙自然保护区,西南依大岭山森林公园,倚山傍湖,生成了大岭山镇的天生丽质.近年来,大岭山镇委、镇政府将建设"依山傍湖的现代生态新城"作为新时期战略目标,在"创建省卫生镇"等一系列工作上,获得喜人成绩.  相似文献   

3.
打破僵局     
"我们拔了18吨,仍不见动静,请领导拿意见."4月13日,当河南油田井下作业二部副经理靳水生和工艺人员赶到L1256井场时,201修井队技术员范红禅立即向他们汇报拔钻解卡情况. "好,再拔拔看!"听到指令,司机汪佳柱启动30吨斜井作业机,一手扶离合器手柄,一手握刹把,脚踩油门,两眼紧盯指挥手势.作业机吼叫着,掐着油管的"脖子"使劲往上拽,那架势如同一场拔河比赛.压力器指针指向了18吨,油管还是一动不动.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国际河流已成为有关国家开发的热点,国际河流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安全是国家维护自身生态安全的前沿.界河--黑龙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对边境地区的稳定.防止流域生态退化和保护黑龙江流域森林、黑土地、湿地等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界河沿岸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国土安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界河沿岸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状况以及数量、面积、类型、分布和管理等现状,分析了制约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建设该地区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措施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模拟缢蛏生长环境,研究结构、性质不同的两种典型有机磷农药(OPs)乐果和三唑磷对滩涂养殖生物缢蛏的毒性效应,通过电镜观察乐果和三唑磷对缢蛏鳃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乐果和三唑磷对缢蛏鳃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伤害.主要病变为:细胞核变形,核膜凸起或凹陷,染色质发生凝聚或边缘化;线粒体肿大,双层膜溶解,内嵴部分消失;个别线粒体内嵴完全瓦解,形成电子透明区;粗面内质网水肿,核糖体部分脱落,片层结构间距增大;高尔基膜囊水肿,膜溶解,高尔基小泡破裂消失.本研究为了解不同OPs对缢蛏的毒性效应提供了病理形态学证据,为预测OPs对近海海洋生物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有力的证据,为规范OPs的应用、制定海洋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了部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直面冷峻的环境现状,每一个有理性与责任感的公民无不忧心如焚.蔽日的烟云、腥臭的污河、毒化的农田和振聋发聩的噪音一刻不歇地疯狂考验和鞭笞着人们从心灵到生理的忍耐极限.本文使用大量详实的数据还原出天津环保的真相,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和成效卓著的努力让我们对天津山清水秀的明日充满了期待.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域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西、海南、广东、香港、澳门、福建、台湾西部、浙江沿岸,向北达东海北部长江口,黄海北部辽宁沿岸偶有发现.自南向北形成各自的地方种群,相邻种群间可能有基因交流.渔业时有误捕,沿岸屡有搁浅,各栖息地段的种群数量呈现减少趋势.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威胁着本种的生存.为此建立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但亟待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中华白海豚的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交通干道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冬季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冬季对上海市交通干道附近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连续6天的监测.采用GC-MS定性检出28种物质,芳香烃和烷烃分别占32%和25%.在检出物中有8种属于美国EPA优先控制的有毒有害物质.GC-FID定量表明,芳香烃中含量最高的是苯系物(BTEX)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其中甲苯浓度最高.苯系物的浓度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良好相关性说明苯系物的来源与机动车尾气密切相关,而且都受风速和车流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06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把做好政务信息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安排了专人负责,落实了措施,落实了专项经费,政务信息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信息管理员制度和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改观了政务信息往日的面貌.本文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电子政务信息工作在事业发展中的定位、主要做法、成效和经验,意在抛砖引玉,加强学习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
闫琨  周康根 《云南环境科学》2008,27(Z1):103-106
详细介绍了电石渣在生产建材,治理环境污染,生产化工产品等方面的利用,并对它们在处理效果,创造的经济效益及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处理电石渣的有效方法--生产具备高附加值的纳米碳酸钙,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秸秆覆盖与氮减施对土壤氮分布及地下水氮污染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探究不同秸秆覆盖方式与氮减施对土壤氮分布、地下水氮污染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河套灌区开展田间试验.本试验设置常规施肥为对照(CK处理),以30%氮减施(N1)、20%氮减施(N2)和10%氮减施(N3)为3个减施水平处理,每个减施水平设秸秆表覆(B处理)和秸秆深埋(S处理)这2个处理.结果表明,CK土壤氮随土层加深呈波状分布,总体呈降低趋势;秸秆表覆的氮素在0~20 cm土层表聚,NO3--N和NH4+-N含量较CK平均提高22.2%和42.7%,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秸秆深埋的氮素在20~40 cm土层聚集,NO3--N和NH4+-N含量较CK平均提高29.8%和48.1%,随土层加深呈先增后降趋势;不同秸秆覆盖下氮素聚集量随氮减施水平提高而减小.收获后,在>80 cm土层,秸秆表覆的NO3--N和NH4+-N累积量较CK平均降低19.9%~58.2%和31.1%~61.7%,而秸秆深埋平均降低36.7%~70.9%和82.6%~89.2%,效果较秸秆表覆显著(P<0.05);秸秆表覆仅BN3较CK平均增产0.4%,秸秆深埋SN2较CK平均增产9.3%;夏玉米产量与氮减施水平的拟合结果表明,秸秆深埋较秸秆表覆增产效果显著(P<0.05),秸秆深埋与14%~20%氮减施增产效果最优;秸秆覆盖与氮减施可缓解氮素淋溶损失,收获后秸秆深埋显著降低地下水氮污染风险(P<0.05),达到改善灌区农田生态环境和提高夏玉米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选用两种δ15N差异显著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设置不同浓度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来处理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通过分析微藻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变化,来研究微藻利用不同浓度、不同形态无机氮过程中的稳定氮同位素分馏特征。结果显示,在未添加无机氮的条件下,微藻利用有机氮时,生长缓慢,稳定氮同位素基本上不存在分馏;在添加低浓度无机氮(≤20 mmol/L)时,微藻的生长和稳定氮同位素分馏都随着无机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添加高浓度无机氮(20 mmol/L)时,微藻的生长趋于稳定,铵态氮条件下的微藻稳定氮同位素分馏继续加大,而硝态氮条件下的微藻稳定氮同位素分馏反而减小,可能与此时微藻硝酸还原酶的活力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有效控制氮磷输入是水质持续改善的关键因素.为识别澜沧江水系水体中氮磷浓度、氮污染物来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澜沧江流域开展了干流和支流水样的采集,分析流域不同区域水体氮磷浓度,并利用氮氧同位素技术结合稳定同位素SIAR模型,解析了水系不同区域氮素来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①澜沧江水系氮浓度偏低,ρ(TN)分布在0.34~4.18 mg·L-1之间,从上游至下游有升高趋势;ρ(TP)分布在0.11~2.34 mg·L-1之间.②澜沧江水系的δ15 N-NO3-δ18 O-NO3-值分别分布在-5‰~5‰和-16‰~16‰之间,主要落在降雨及肥料和土壤氮范围内,主要存在硝化作用.③澜沧江干流中土壤氮和化学肥料的贡献率分别为37.67%~42.41%和34.22%~38.56%,粪便和生活污水占15.01%~20.79%,大气沉降仅占4.49%~7.32%.中游支流和下游支流中土壤氮的贡献明显高于化学肥料,土壤氮的贡献率达53.97%~61.57%,化学肥料占33.37%~38.30%,而大气沉降、粪便和生活污水的贡献率较低.研究分析了澜沧江水系上、中和下游干流和支流的氮素来源,为该区域的水质管理和污染源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可将临界负荷概念用于确定生态系统能够忍耐的无显著毒害作用的沉积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评价了稳定氮同位素(δ15N)用于阐述污水氮对沿海生态系统的影响,重点描述波罗的海希默兰湾个案的情况,该海湾接纳主要以溶解的无机氮(DIN)形式排泄的富含15N的三级处理过的污水.巨藻(Fucus vesiculosus)和表层沉积物的δ15N梯度变化曲线示踪到距排泄口24km污水衍生氮的情况.但是高δ15N值(>7‰)说明污水在10km的范围内影响最大.强化的三级处理前后巨藻δ15N值的比较研究表明,从距排泄口约24km到12km范围内污水氮的空间影响是减弱的,而且对于最近生长的组织中的较高的海洋δ15N值来说也是下降的.沉积物中δ15N的记载表明,在污水氮含量最大的年份里随着沉积物中δ15N的急剧增加污水对该湾有机物的生产已造成重大的影响.当污水氮将明显的同位素特征引入系统时以及当它对有机物质的生产已产生主导影响时,生物群和沉积物中的δ15N值可用来跟踪污水氮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时空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贵阳市区到农村地区4个方向的石生苔藓氮含量和氮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苔藓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85%~2.97%,并从市区(2.24%±0.32%)往外明显降低(1.27%±0.13%),表明贵阳市区氮沉降最高、往外逐渐降低,但在较远的农村地区(> 25 km)苔藓氮含量出现回升(平均1.33%~1.75%),反映了农村地区大气氮输入有所增加.苔藓氮同位素均为负值(-2.50‰~-1.39‰),并从市区到农村地区明显升高.市区苔藓较负的氮同位素比值(平均-8.87‰~-8.59%o)主要指示了城市排泄物和污水所释放的氨源贡献,而郊区和农村地区苔藓较高的氮同位素信号(平均-3.83‰~-2.48‰)主要反映了农业氨源的影响,苔藓氮含量回升可能与农业活动增强有关.此外,贵阳地区苔藓氮同位素的分布特征与受氧化态氮源控制的地区苔藓氮同位素变化相反,因而,贵阳地区大气氮沉降以铵(NHx)沉降为主,该结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城市地区大气氮沉降的来源和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从时空角度对岩溶区不同赋存条件水体进行研究,目的为掌握无机三氮变化规律、探究影响其转换的环境条件,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标准方法检测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DO、CODcr、TP、TN等相关指标,研究表明:①自然环境越是相对封闭,三种无机氮形态总体年内变幅也越小,其中亚硝酸盐氮表现最为显著。②赋存封闭的地下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与硝酸盐氮含量依次是未检出、0. 006和1. 469 mg/L,其浓度依次增高的特点与亚热带喀斯特山区地层溶蚀孔隙和漏斗等地貌形态的充分发育和淋溶土对氨氮的吸附作用是密切关联的。对于该水体亚硝酸盐氮,初秋时节出现浓度峰值,与夏季农业施肥与土壤下渗补给存在2~3个月时间滞后有关。③地表半开放水体清荷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也表现为夏季含量低的特点。低温影响到AOB活性则成为亚硝酸盐氮冬季含量低的主导因素。春秋季气温回升(相比冬季)而降水不大(相比夏季),故各出现一个峰值。其硝酸盐氮曲线夏季仍然平稳,表征NOB增殖的瓶颈因素不是温度,而与溶解氧有关。④地表开放水体流仓桥河段夏季氨氮浓度低主要与降水稀释和水生植物对氨氮有最大吸收偏好有关。夏季陡变的自然环境条件(栖息环境突变、碳源不足等)和NOB自身适应环境能力差等因素,都会造成其增殖受限、硝化受阻而亚硝酸盐氮累积现象的发生。表现为亚硝酸盐氮峰值时节基本对应着硝酸盐氮低谷时段。且地表径流如要激发NOB活性,DO和环境温度的阈值分别应在4 mg/L和1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对庐山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263~1 400 m)上31个石生苔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氮含量〔w(TN),以干质量计〕和氮同位素值(δ15N)进行了分析. 苔藓w(TN)与海拔高度(Laltitude)的关系〔w(TN)=3.11-7.85×10-4Laltitude〕表明,在庐山风景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苔藓w(TN)呈逐渐下降趋势. 根据前人研究的苔藓w(TN)与大气氮沉降量的定量关系,估算出庐山山顶和山脚的大气氮沉降量分别为24.61和41.72 kg/(hm2·a). 苔藓δ15N在-4‰~-2‰范围出现的频率最高,表明庐山风景区大气氮沉降主要来源于农业或自然土壤中氮的释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A2/O工艺中氮的物料平衡方程,预测不同进水TN条件下,如何调控污泥回流比和混合液回流比使出水氮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然后根据预测的运行参数,调试武汉市龙王嘴污水处理厂中试模拟装置,进行工况验证.结果表明,在进水TN低于30 mg·L-1,温度高于15℃时,不需要混合液回流即可实现良好的脱氮效果;在进水TN高于30 mg·L-1,温度在10~15℃之间时,增加混合液回流和DO可以提高脱氮效果,但当温度远远低于10℃时,必须同时提高混合液回流比来保证系统出水.该方法能较好依据水质状况通过调控回流比实现较好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SBR在不同pH值条件下处理模拟城市生活污水中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在曝气时间为4 h,沉淀静置时间为4h,进水COD浓度为250~300 mg.L-1,进水NH4+-N浓度30~40 mg.L-1时,R2(pH为8.0±0.2)出水氨氮浓度降到0~1 mg.L-1同时有大量的硝态氮生成,出水中硝态氮(NO3--N+NO2--N)的浓度基本在8~10 mg.L-1之间,TIN(TIN=NH4+-N+NO3--N+NO2--N)的去除率在70%左右.R1(pH为7.0±0.2)出水氨氮浓度降到0~5 mg.L-1,而硝态氮浓度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且含量极低(1~2 mg.L-1),污泥中总氮含量较高且4 h好氧阶段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典型周期好氧开始时污泥中总氮含量为214 mg.g-1,好氧1 h时含量为210 mg.g-1,好氧结束时含量为215 mg.g-1,水相中TIN的去除率达到85%以上.说明在本研究特殊的工艺条件下,SBR能实现较高的生物脱氮效果,但氮的去除并不是通过传统的硝化反硝化途径实现,而是通过排除微生物超量吸收的富氮污泥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