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成药》2020,(6)
目的制备蒙花苷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并研究其体内药动学。方法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其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SD大鼠灌胃给予蒙花苷、蒙花苷磷脂复合物、蒙花苷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0.5%CMC-Na混悬液(含40 mg/kg蒙花苷)后,HPLC法测定蒙花苷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蒙花苷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粒径为(216.72±3.57)nm,Zeta电位为(-8.7±0.7)mV,包封率为82.06%,载药量为4.72%。与原料药比较,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t_(max)延长(P0.05),C_(max)、AUC_(0~)_t、AUC_(0~∞)升高(P0.05,P0.01),以后者更明显(P0.05,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增加至1.39、2.89倍。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可进一步促进蒙花苷磷脂复合物体内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9,(8)
目的:制备斯皮诺素磷脂复合物及其固体脂质纳米粒,并研究SD大鼠灌胃给药后药动学特征。方法:溶剂挥发法制备斯皮诺素磷脂复合物,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斯皮诺素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对制备的斯皮诺素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体外释放进行表征。将SD大鼠随机分为斯皮诺素组、磷脂复合物组和斯皮诺素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组,给药剂量为20 mg/kg。测定斯皮诺素的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斯皮诺素在磷脂复合物中以无定型状态存在。斯皮诺素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为(82.91±0.83)%;载药量为(4.91±0.25)%,平均粒径为(193.12±5.84)nm,PDI为0.202±0.055;Zeta电位为(-9.6±1.8)mV。斯皮诺素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提高了斯皮诺素和磷脂复合物的溶出速率。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与斯皮诺素原料药相比,磷脂复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到2.02倍,斯皮诺素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相对对生物利用度提高到3.78倍。结论:与斯皮诺素和磷脂复合物相比,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更有效地促进斯皮诺素口服吸收。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21,(9)
目的制备木犀草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评价其体内药动学。方法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后,考察其形态、包封率、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1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木犀草素及其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的0.5%CMC-Na混悬液(10 mg/kg),于0.15、0.5、0.75、1、1.5、2、4、6、8、12 h采血,HPLC法测定木犀草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所得固体脂质纳米粒呈类球形或球形,平均包封率为85.24%,载药量为5.24%,粒径为176.35 nm, Zeta电位为-33.8 mV,24 h累积溶出度为71.5%,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模型(R~2=0.979 2)。与原料药比较,固体脂质纳米粒t_(max)延长(P0.01),C_(max)、AUC_(0~)_t、AUC_(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2.28倍。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可促进木犀草素口服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王风云  李伟宏 《中成药》2020,(5):1114-1119
目的 制备莪术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测定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光稳定性(4 500 lx,25℃).MTT法考察固体脂质纳米粒对人宫颈癌上皮细胞(Caski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所得莪术醇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为(198.84±4.17) nm,Zeta电位为(-21.8±2.5)mV,包封率为83.27%,载药量为3.83%,36 h内累积溶出度为61.81%;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模型(R2 =0.960 5);光照72 h后,莪术醇含有量仅降低了3.42%;对Caski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呈量效和时效依赖性(P<0.05,P<0.01).结论 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明显提高莪术醇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5.
刘会珍  董丹丹  范明松 《中草药》2020,51(17):4442-4448
目的制备厚朴酚固体分散体、磷脂复合物和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分别比较其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溶剂挥发法制备厚朴酚固体分散体和磷脂复合物,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技术分析厚朴酚的存在状态。高压均质法制备厚朴酚固体脂质纳米粒,并测定其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以厚朴酚原料药为参考,分别比较固体分散体、磷脂复合物和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溶出情况。SD大鼠分别ig给予厚朴酚、固体分散体、磷脂复合物和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HPLC法测定厚朴酚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比较药动学行为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厚朴酚在固体分散体和磷脂复合物中均以无定型状态存在。厚朴酚固体脂质纳米粒Zeta电位为(-29.16±1.83)mV,平均粒径为(161.37±3.77)nm。厚朴酚原料药在12 h内的累积溶出度为30.6%,而厚朴酚固体分散体、固体脂质纳米粒和磷脂复合物将其12h内累积溶出度分别提高至96.3%、76.4%、45.9%。ig给药后C_(max)、AUC_(0~t)和AUC_(0~∞)等药动学参数与原料药相比均具有显著提高。其中,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和固体脂质纳米粒将其C_(max)由(429.67±53.12)ng/mL分别提高至(533.62±59.01)、(721.73±103.44)、(1 063.21±108.22)ng/mL。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1.38、2.12、3.45倍。结论 3种制剂均可提高厚朴酚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但厚朴酚固体脂质纳米粒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9,(3)
目的:制备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比较大鼠灌胃给药后生物利用度提高情况。方法:薄膜超声法制备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体外释放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原料药组和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组,测定隐丹参酮的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呈浅橙色乳光,平均粒径为(213.55±9.67)nm,Zeta电位为(-34.2±3.4)mV,包封率为(81.18±1.62)%,载药量为(5.25±0.67)%。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释药模型符合Weibull模型:LnLn(1/1-M_t/M_∞)=0.8238Lnt-2.1241(r=0.9872)。药动学结果显示,隐丹参酮原料药的AUC_(0~t)为(622.59±107.04)μg/L·h,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AUC_(0~t)为(1 143.72±163.08)μg/L·h,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1.84倍。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有效促进隐丹参酮口服吸收,提高其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延胡索乙素聚乳酸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纳米粒,测定平均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延胡索乙素及其聚乳酸纳米粒0??5%CMC?Na混悬液(20 mg/kg),于0、0.25、0.5、1、2.0、2.5、3、4、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延胡索乙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所得纳米粒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76.18±5.21)nm,Zeta电位为(-11.1±1.5)mV,包封率为(76.64±0.23)%,载药量为(5.01±0.12)%,36 h内累积释放度低于30%,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r=0.9884)。与原料药比较,聚乳酸纳米粒tmax、t1/2延长(P<0.05,P<0.01),Cmax、AUC0-t、AUC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2.41倍。结论聚乳酸纳米粒可促进延胡索乙素体内吸收,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宋文颖  于雅琴 《中成药》2023,(2):357-363
目的 制备芹菜素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单因素试验探讨稳定剂用量、PVP K30与泊洛沙姆188用量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对粒径、Zeta电位的影响,测定稳定性、体外释药。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原料药、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60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芹菜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条件为稳定剂用量150 mg, PVP K30与泊洛沙姆188用量比例1∶2,均质压力110 MPa,均质次数10次,平均粒径为193.51 nm, Zeta电位为-36.48 mV,PDI为0.172,载药量为18.02%,12 h内累积溶出度为94.53%。冻干(冻干保护剂为6%甘露醇)后60 d内,粒径、Zeta电位无明显变化。与原料药、磷脂复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05),t1/2延长(P<0.01),Cmax、AUC0~t、AUC0~∞  相似文献   

9.
杨金枝  崔晓鸽 《中成药》2023,(8):2464-2471
目的 制备金合欢素磷脂复合物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以大豆磷脂用量、水浴温度、搅拌时间为影响因素,复合率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磷脂复合物处方,X射线粉末衍射进行晶型分析,测定油水分配系数。溶剂挥发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测定体外释药、包封率、载药量、粒径、PDI、Zeta电位,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微观结构。18只大鼠随机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金合欢素、磷脂复合物、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0.5%CMC-Na混悬液(30 mg/kg),于0、0.17、0.5、1、1.5、2、3、4、6、8、10、12 h采血,UPLC-MS/MS法测定金合欢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优处方为大豆磷脂用量140 mg,水浴温度46℃,搅拌时间4 h,复合率接近100%。原料药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磷脂复合物中,油水分配系数明显升高。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呈球形,平均包封率为87.48%,载药量为5.67%,粒径为168.27 nm, PDI为0.073,Zeta电位为0.043 mV,240 min内累积释放度约为90%。与原料药、磷脂复合物比较,介孔二氧化硅纳...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9,(11)
目的制备葫芦素B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方法溶剂挥发法制备磷脂复合物后,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其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以脂质用量、固液脂质比、投药量、乳化剂浓度为影响因素,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5%甘露醇制备冻干粉,考察其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度、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最佳处方为脂质用量350 mg,固液脂质比5∶1,投药量45 mg,乳化剂浓度1.0%。冻干前后,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无明显变化。纳米结构脂质载体24 h内累积释放度高于原料药、磷脂复合物,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到200.41%、158.22%。结论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可促进葫芦素B体内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1.
王晓明  张智强 《中成药》2022,(2):356-362
目的 制备柚皮素-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纳米沉淀法制备PLGA纳米粒,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柚皮素及其PLGA纳米粒混悬液(40 mg/kg)后采血,HPLC法测定柚皮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为...  相似文献   

12.
张艳慧  丁玉  李淑荣 《中成药》2021,(2):302-307
目的 制备熊果酸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熊果酸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测定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大鼠灌胃给药(12.5 mg/mL)后,于0.25、0.75、1、1.5、2、2.5、3、4、6、8、12 h采血,HPLC法测定熊果酸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3.
张晓娟  刘科攀  王丽峰  王阳 《中成药》2011,33(11):1905-1907
目的 对淫羊藿苷隐形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考察了体外释放规律.方法 按均匀设计U6(64)优化处方,采用高温熔融-低温固化法制备淫羊藿苷隐形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Zeta电位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优选处方配比;用HPLC测定了淫羊藿苷溶液及隐形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百分率.结果 制得的淫...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制备过程中加入多聚阴离子对纳米粒粒径、表面电位和药物包封率的影响;研究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特性;荧光标记固体脂质纳米粒经大鼠口服给药,由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血液和淋巴液中的荧光强度。结果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388.6±143.5)nm,水相中加入三聚磷酸钠对纳米粒粒径无明显影响,而表面电位下降,药物包封率明显增加;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最初1 h快速释放了药物包封总量的35.63%,随后以接近每小时1.5%的速度释放,呈明显的缓释特征,24 h体外累积释放量为药物包封量的67.30%;固体脂质纳米粒经大鼠口服研究发现,0.5 h时淋巴液中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相同时间血液中的荧光强度。结论 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得到的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明显的药物缓释作用;通过调节纳米粒表面电位,可明显提高药物的包封率;固体脂质纳米粒口服给药,具有明显的纳米粒整体淋巴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15.
侯文书  张丹参  张力  武春阳  任婧  张楠 《中草药》2019,50(8):1927-1934
目的制备具有缓释作用的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curcum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Cur-SLN)和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long-circulating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LSLN),并对2种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乳化-超声法制备Cur-SLN,并对最优处方下制备的Cur-SLN进行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采用后插法制备Cur-LSLN,并考察Cur-SLN和Cur-LSLN的粒径、Zeta电位,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姜黄素在纳米粒中的存在状态,透射电镜观察两者的形态,透析法进行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最优处方下制备的Cur-SLN和Cur-LSLN的外观为球形及类球形,包封率分别为(89.15±0.66)%、(92.97±0.27)%,载药量分别为(1.72±0.08)%、(1.98±0.08)%,粒径分别为(144.5±4.1)、(155.0±2.6)nm,Zeta电位分别为(-23.6±0.2)、(-47.8±1.8)m V,通过DSC检测,可确定纳米粒中的Cur已转变为无定形态,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2种制剂的药物释放分为突释期和缓释期,均在12 h内释放较快,Cur-SLN在96 h累积释放86.63%,Cur-LSLN在96h累积释放76.98%,Cur-LSLN表现出更好的缓释效果。结论采用乳化-超声法可成功制备Cur-SLN和Cur-LSLN,PEG修饰后的纳米粒有更好的缓释性能,可延长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为靶向药物的开发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欧前胡素固体分散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溶剂挥发法制备固体分散体后,检测欧前胡素存在状态,并测定溶解度、溶出率、累积溶出度。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欧前胡素及其固体分散体0??3%CMC?Na混悬液(25 mg/kg),于0.25、0.5、1、1.5、2、3、4、6、8、12 h采血,HPLC法测定欧前胡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欧前胡素以结晶型状态存在,制成固体分散体后转变为无定型状态,溶解度、溶出率、累积溶出度明显升高。与原料药比较,固体分散体tmax缩短(P<0.05),Cmax、AUC0-t、AUC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2??03倍。结论固体分散体可改善欧前胡素溶解度、溶出率、累积溶出度,促进其体内吸收。  相似文献   

17.
姜黄素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 X  He XL  Liu XJ  Guo JY  Zhai GX 《中药材》2012,35(2):296-299
目的:制备姜黄素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并对其主要理化性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热处理高压匀质法进行制备,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并考察其理化性质。结果:制得的液晶纳米粒在电镜下呈类球形,平均粒径176.1 nm,zeta电位-25.19 mV,平均载药量(1.5±0.2)%,包封率(95±1.8)%,36 h体外释放60.0%,释放方程为ln(1-Q)=-0.0251t-0.0075。结论:姜黄素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曾建国  邹剑锋  刘德明  肖俐  徐丽 《中草药》2012,43(4):676-682
目的以离子凝胶法制备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壳聚糖纳米粒(BSI-CS-NPs)。方法以单因素为主要考察方法,筛选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BSI-CS-NPs的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HPLC法检测包封率和载药量。结果所制BSI-CS-NPs外观圆整,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326.4 nm,Zeta电位为45.7 mV,包封率为68.73%,载药量为26.68%。相比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原料药,BSI-CS-NPs 2 h的药物累积释放率减少了约36.51%,12 h累积释放率为92.29%。结论离子凝胶法适用于BSI-CS-NPs的制备,且具有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