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氟化物防龋和免疫防龋对学龄前儿童龋病的预防效果及对链球菌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襄阳市1 247名幼儿园儿童,以班级为整体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氟化物组417名、免疫组424名、对照组406名,氟化物组儿童每6个月涂多乐氟,免疫组儿童每天使用复合抗龋齿变异链球菌免疫球蛋白(IgY)喷剂,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处理。3组儿童随访2年,观察儿童患龋情况以及口腔链球菌变化情况。结果氟化物组398名儿童完成随访,失访19名,失访率为4.56%;免疫组386例完成随访,失访38名,失访率为8.96%;对照组399例完成随访,失访7名,失访率为1.72%。3组儿童患龋率、龋均以及龋面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无龋儿童,氟化物组预防效果较免疫组更佳,而对于整体儿童而言,免疫组儿童的预防效果较氟化物组儿童更佳。氟化物组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干预时间的唾液总链球菌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儿童干预12个月、18个月以及24个月,唾液总链球菌属数量显著低于同期的对照组和氟化物组(P<0.05)。结论氟化物防龋以及免疫防龋均可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发生,对于无龋儿童采取氟化物预防的效果更佳,而对于整体儿童而言,采取抗变异链球菌IgY防龋喷剂可有效降低儿童口腔链球菌菌属数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幼儿期乳牙龋患病风险与唾液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在该院口腔科接受口腔健康检查的幼儿85例,其中无龋25例(A组),中龋34例(B组),高龋26例(C组)。对3组幼儿进行唾液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水平检测,对比检测结果并分析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水平与患龋风险的关系。结果 3组儿童唾液中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浓度、变形链球菌阳性率、乳酸杆菌阳性率、双阳性率、双阴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浓度最低,C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浓度水平最高。B组变形链球菌浓度明显高于A组(P0.05),但是乳酸杆菌浓度与A组接近(P0.05)。C组CSI值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双阴性率明显高于B、C两组,双阳性率明显低于B、C两组(P0.05)。C组双阳性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变形链球菌阳性率、乳酸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A、C两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变形链球菌浓度与CSI均呈显著正相关(r=0.523,P0.001);乳酸杆菌浓度与CSI也呈显著正相关(r=0.507,P0.001)。变形链球菌浓度与乳酸杆菌浓度呈正相关(r=0.325,P=0.027)。结论唾液中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水平与乳牙龋患病率密切相关,及时检测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水平,可为幼儿期乳牙龋的预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防治方法对龋病患儿口腔链球菌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400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防治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健康宣教,222名)与观察组(氟防龋,178名),跟踪随访1年,间隔6个月行口腔检查1次,比较2组龋病新增率,并于防治前、防治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无龋病儿童链球菌细菌数量。结果观察组末次随访龋病新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防治前比较,2组无龋病儿童防治后6个月、12个月总链球菌、口腔链球菌数量均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防治后6个月总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变异链球菌数量显著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防治后24个月变异链球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宣教、氟化物使用均能有效预防龋病发生,减少口腔链球菌细菌数量,其中氟防龋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蔗糖对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不同基因型菌株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 从不同龋敏感的3~5岁学龄前儿童口腔变异链球菌中选取56株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采用Hamada的分光光度比浊法分析不同浓度蔗糖对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不同基因型菌株的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无蔗糖存在的情况下,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中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比存在差异,高龋组>中龋组>无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龋敏感儿童口腔中不同基因型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比也存在差异,基因型越多,黏附比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蔗糖浓度下,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中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比存在差异,4%组>1%组>0.5%组,即黏附比随蔗糖浓度升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变异链球菌不同基因型菌株黏附能力存在差异,龋敏感性越高,基因型越多,黏附能力越强.蔗糖对其黏附能力具有明显的影响,蔗糖浓度越高,黏附能力越强,且明显大于无蔗糖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儿童龋病患者口腔乳杆菌和变形链球菌进行检测,探讨口腔乳杆菌和变形链球菌在儿童龋病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龋病儿童5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无龋病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口腔中乳杆菌和变性链球菌进行检测,分析其与儿童龋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儿童口腔中乳杆菌阳性率、变性链球菌阳性率及乳杆菌+变形链球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儿童口腔中乳杆菌+变形链球菌均阴性的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中龋组和高龋组儿童口腔中乳杆菌阳性率、变形链球菌阳性率及乳杆菌+变形链球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龋组和高龋组儿童口腔中乳杆菌+变形链球菌均阴性的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中龋组和高龋组之间乳杆菌阳性率、变性链球菌阳性率及乳杆菌+变形链球菌阳性率比较没有差异(P0.05)。儿童口腔乳杆菌和变形链球菌和儿童龋病显著相关(P0.05)。结论儿童口腔乳杆菌和变形链球菌和龋病的发生显著相关,是儿童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抗变形链球菌IgY对男性青少年防龋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抗变形链球菌IgY对唾液和菌斑中变形链球菌的作用 ,为青少年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男性正常青少年48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给予抗变形链球菌IgY和安慰剂 ,每日 2次 ,共 3周。试验前、试验后 1周、试验后 2周、试验后 3周和停药后 1周分别取口腔唾液和菌斑进行细菌培养 ,计算唾液中变形链球菌菌落数以及唾液和菌斑中变形链球菌菌落数占非变形链球菌菌落数的百分率。结果 使用抗变形链球菌IgY 3周后 ,唾液中变形链球菌计数以及唾液和菌斑中变形链球菌菌落数占非变形链球菌菌落数的百分率均下降 ,停药 1周后变形链球菌占总厌氧菌的百分率也明显下降 (P <0 .0 5)。结论 抗变形链球菌IgY对唾液和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具有防龋作用。  相似文献   

7.
氟化氨银局部应用防龋抑制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氟化氨银局部应用对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抑制效果,为开展儿童口腔保健、预防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将40名高龋儿童随机分成氟化氨银干预组、窝沟封闭组、联合干预组以及对照组,取其基线和干预后1周、4周、8周的唾液样本,稀释后接种于培养变形链球菌的轻唾-杆菌肽琼脂(mitis salivarius bacitricin agar,MSBA)选择培养基,观察变形链球菌检出情况并记录每毫升菌落数.结果 氟化氨银组与窝沟封闭组和对照组、联合干预组与窝沟封闭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窝沟封闭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化氨银组与联合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化氨银有在短期内抑制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儿童龋齿与免疫球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远 《中国学校卫生》1999,20(3):202-203
目的:了解儿童龋齿与免疫球蛋白IgA的关系。方法:以60名儿童牙齿龋失补牙面的计数为依据,分为龋齿抵抗型(龋失补牙面总数小于1)和龋齿易患型(龋先补牙面总数大于4)。采用免疫酶联法测定两组儿童唾液中IgA水平,并比较两类儿童唾液中免疫球蛋白水平与变形链球菌的关系。结果:抵抗型儿童唾液中IgA抗体含量大于易患型儿童,而易患型儿童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数目则远大于抵抗型儿童。结论:唾液中免疫球蛋白IgA水平直接影响儿童龋齿的发病,从而进一步证实唾液中IgA在防龋方面具有天然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防龋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160例行口腔检查的儿童,其一侧的第一恒磨牙采取光固化窝沟封闭,而另一侧同名牙不进行封闭作为对照组,随访3年,观察两侧患龋率,并探讨影响封闭防龋效果的因素.结果 随访1年、2年、3年,儿童患龋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观察侧患龋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侧(P<0.05);性别、牙位、操作者职称对儿童患龋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具有显著的防龋效果,性别、牙位以及操作者职称影响窝沟封闭防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龋活跃性试验在筛查龋易感儿童及反映龋患现状方面的有效性、可靠性,为研究简便、有效的防龋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深圳市罗湖区2所小学468名一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检查,计算龋补牙数dft(decayed and filled teeth)及龋蚀指数CSI(caries severity index)。用Dentocult SM法检测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含量,记录等级分值;用Dentobuf Strip法测定唾液流速和缓冲力。结果小学生患龋率、龋均、CSI在Dentocult SM各度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entocult SM各度与患龋率、龋均及CSI均有高度相关性,即变形链球菌水平越高龋危险性越高,龋患越严重。男、女生间唾液缓冲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龋活跃性试验能真实反映龋病的现状,在筛查易感患儿、开展有效防治工作方面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窝沟封闭术联合氟保护漆防治儿童牙龋病的效果及对口腔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到该院口腔科进行检查的儿童102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190颗牙齿分为窝沟封闭术组(60颗)、联合组(窝沟封闭术联合高露洁多乐氟)62颗及对照组68颗,每组32例儿童。比较3组儿童龋均值、邻面龋发生率及龋齿发生率。分别观察防治前、治疗1年及治疗2年的Hp感染率,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联合组的龋齿发生率和邻面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窝沟封闭术组(P0.05);窝沟封闭术组和联合组的龋齿发生率和邻面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龋均值均显著性低于窝沟封闭术组和对照组(P0.05)。第1年和第2年随访中,窝沟封闭术组和联合组的封闭剂脱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儿童口腔Hp感染情况在防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防治1年和2年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防治1年和防治2年的Hp感染率均显著低于窝沟封闭术组(P0.05)。结论窝沟封闭术联合氟保护漆防治儿童牙龋病的临床效果理想,可降低儿童口腔Hp感染率,氟保护剂对窝沟封闭剂可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其脱落,起到预防儿童龋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对患儿T细胞亚群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I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另选取30例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哮喘患儿作为哮喘组,20例于该院体检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3~+CD4~+、CD3~+CD8~+、CD4~+/CD8~+表达;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及IgG亚类(IgG subclass)表达。结果哮喘组和感染组患儿IL-6、IL-8、TNF-α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CD3~+CD4~+、CD3~+CD8~+、CD4~+CD8~+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哮喘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IgA、IgM、IgG1、IgG2、IgG3、IgG4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哮喘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细胞亚群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在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体内存在异常表达,通过检测T细胞亚群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表达,可以提高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检出率,对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结合氟化泡沫对幼儿防龋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10所幼儿园3~6岁儿童1 00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名;观察组进行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并采用氟化泡沫防龋,对照组采用氟化泡沫防龋。观察2组儿童的龋齿发病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的患龋率均有所降低,对照组患龋率由48.2%降至45.8%,观察组的患龋率由45.6%降至33.8%,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且观察组的患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5.025,P〈0.01)。结论通过口腔健康知识宣教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结合氟化物防龋技术,可以起到更好的防龋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分泌型IgA、变形链球菌与儿童龋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utans,S.mutans)是口腔环境的常驻菌,现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是主要的致龋菌。分泌型IgA(secretory mmunoglobulin A SIgA)是口腔局部免疫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它可通过对口腔微生物的凝集作用和口腔清除作用或影响细菌代谢的特殊酶类来抑制细菌聚集,此时SIgA与微生物结合并产生凝集反应,凝集的微生物可被吞噬或聚集成丛由唾液清除。本研究是对不同牙列儿童唾液SIgA水平的检测,主要是探讨唾液中变形链球菌、SIgA与儿童龋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全口无龋与高龋儿童口腔唾液免疫生化的分析,试图从免疫生化的角度来探讨儿童唾液成分与龋病的关系。方法 测定高龋儿童唾液酸碱度和唾液中免疫球蛋白SIgA、IgG、溶菌酶及乳酸脱氢酶含量,并与无龋儿童比较。结果 高龋儿童唾液pH、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唾液乳酸脱氢酶含量较低,IgG和溶菌酶含量两组无差异。结论 唾液pH及唾液中SIgA、乳酸脱氢酶含量较低可能与龋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龋病是细菌感染性的可传播的疾病[1],人类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变形链球菌群细菌(mutans streptococci,简称MS),其在牙面上粘附和定居是MS致龋的初始步骤.MS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可以持续生存在口腔中.根据遗传型鉴定,MS在儿童5岁后就已经稳定地定居于宿主,成为口腔菌群的一部分.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儿童龋病与定居MS关系进行了研究,据报导,婴幼儿期,MS在口腔中的定居及其水平对乳牙列龋病的发生[2,3],而且与恒牙列龋病流行密切相关[4].Kohler等[5]]报告,儿童口腔中MS发生定居时间越早,其患龋危险性越高.Twetman等[6]认为,龋病的严重程度与定居的MS水平有联系,口腔中MS的水平越高,龋牙数量越多;儿童口腔内MS的早期定居者有家庭成员依赖性,主要是母婴传播.儿童MS定居的时间及发生龋病在一定程度上与母亲唾液MS水平有关,具有高水平MS的母亲,其孩子的MS定居时间较早[7].现对婴幼儿龋病与变形链球菌定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含氟涂料和含氟泡沫对儿童患龋率和SiC指数的影响,寻找有效干预、控制儿童龋病发生和进展的手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杭州口腔医院接受口腔检查的200例3岁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儿童检查时应用含氟涂料,对照组儿童应用含氟泡沫,实施氟化物12、24个月后分别比较两组儿童患龋率、龋均及显著性龋均指数(SiC)。结果实施牙齿保护措施12、24个月后,观察组儿童患龋率22.0%、33.0%均低于对照组儿童的36.0%、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龋均、SiC指数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含氟泡沫,含氟涂料可以更好地降低儿童的患龋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肝功能、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的影响,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的相关性.方法 将106例具有抗病毒指征的慢性乙肝患者按病变程度分为慢性乙肝组(45例)、肝硬化组(12例)、重型肝炎组(49例),均给予拉米夫定等抗病毒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分别检测HBV-DNA定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IgA、IgM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5.23±0.64)、(5.97±0.66) mg/L比(3.56±0.53) mg/L、(2.61±0.30)、(4.73±0.42) mg/L比(1.76±0.22)mg/L,P<0.05],补体C3显著低于慢性乙肝组[(0.522±0.056)、(0.467±0.042) mg/L比(0.646±0.381) mg/L,P<0.05],三组IgG、IgE、ALT、H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24周后HBV-DNA定量、ALT、IgE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补体C3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5),但IgG、IgA、Ig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定量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77,P<0.05),与免疫球蛋白无相关性(P> 0.05).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体内HBV-DNA定量、ALT、IgE较治疗前下降,补体C3则有所升高.提示抗病毒治疗可能有抗炎和调节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开展氟离子透入法预防龋齿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将28所托幼机构的3~4岁儿童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的儿童在进行口腔健康指导的同时采用南京医科大学生产的NF-Ⅱ型护齿仪进行氟离子透入防龋,一年两次;对照组儿童常规口腔健康指导,两年后观察两组儿童的患龋率、龋均和新龋发生率。结果 两年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龋率分别为67.9%、74.3%;龋均分别为3.5±3.9、4.9±3.7 ;新龋发生率分别为17.3%、23.4%,患龋率、龋均、新龋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每半年专业应用一次氟离子透入可以有效预防儿童乳牙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项目实施,评估建立乡镇学龄前儿童三级牙病预防保健网的可行性。方法:对中山市8个镇区19间幼儿园5 953名4~6岁儿童随机分为A、B两组,A为空白对照组,B为实验组,对实验组采用宣教、预防、治疗等综合措施,3年后对乳牙患龋率、充填率、龋均及六龄齿的患龋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项目实施3年后经统计分析,B组儿童乳牙患龋率低于A组(χ2=210.6,P<0.01),B组龋均低于A组(t=2.45,P<0.01),B组充填率高于A组(χ2=276.2,P<0.01),两组儿童六龄齿的患龋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43,P=0.511)。结论:以妇幼保健为依托,开展乡镇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项目是有效可行的,同时填补了乡镇儿童口腔保健的空白,使城乡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得到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