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追氮时期和基追比例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合理运筹提供依据,以济麦20号为材料,在施氮量为240kg·hm-2下,研究追氮时期(起身、拔节、孕穗、开花)和基追比例(1∶1、3∶7和3∶17)对强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起身期和拔节期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显著高于孕穗期和开花期追氮处理。起身和拔节期增加追氮比例可提高产量,孕穗和开花期增加追氮比例则使产量降低。在起身和拔节期追氮时,籽粒蛋白质、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含量随追氮比例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在孕穗和开花期追氮时,籽粒蛋白质、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随追氮比例增加呈上升趋势。在各时期增加追氮比例均可提高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在一定的基追比条件下,拔节期追氮处理的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高于起身期追氮处理,追氮时期自拔节期后移至孕穗和开花期时谷蛋白、HMW-GS、LMW-GS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不同程度降低。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强筋小麦济麦20号以基肥∶拔节肥比例为3∶17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早熟型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在高肥力田达到最佳群体质量时合理的氮磷肥施用量和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4个氮磷肥施用量水平,分别为N120P96(纯氮120kg·hm~(-2)、P_2O_5 96kg·hm~(-2))、N_(180)P_(144)(纯氮180kg·hm~(-2)、P_2O_5 144kg·hm~(-2))、N240P192(纯氮240kg·hm~(-2),P_2O_5 192kg·hm~(-2))、N_(300)P_(240),(纯氮300kg·hm~(-2)、P_2O_5 240kg·hm~(-2));副区设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D180(180万株·hm~(-2))、D240(240万株·hm~(-2))和D300(300万株·hm~(-2)),研究了氮磷肥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降低;种植密度的增加提高了成熟期群体总茎数和单位面积穗数,而千粒重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N180P144至N_(300)P_(240),范围内,同一施肥条件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早熟品种中麦8号在种植密度180万株·hm~(-2)、施纯氮120kg·hm~(-2)和P_2O_5 96kg·hm~(-2)的条件下,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给糯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扬糯麦1号为材料,设置了135×104、180×104、225×104、270×104和315×104株·hm-2五个密度水平,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糯小麦籽粒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扬糯麦1号孕穗期及开花期叶面积系数、开花期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密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分蘖成穗率与密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粒叶比与密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在215×104~238×104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达8 000kg·hm-2以上,此密度区间可作为糯小麦正常播种条件下的适宜密度范围。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冀东麦区水氮运筹对强筋小麦干物质转运与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强筋小麦品种津农7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追氮春灌时间为主区[返青期追氮灌水(T1)、起身期追氮灌水(T2)和拔节期追氮灌水(T3)],氮肥运筹为副区[基施N 120 kg·hm-2+追施N 120 kg·hm-2(N1)、基施N 90 kg·hm-2+追施N 120 kg·hm-2(N2)和基施N 120 kg·hm-2+追施N 90 kg·hm-2(N3)],比较分析不同处理下津农7号籽粒产量、干物质转运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水氮运筹对津农7号的籽粒产量和穗粒数影响显著,不同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为8 734.82~9 763.22 kg·hm-2,其中T2N1和T2N2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2的平均氮肥偏生产力较T1和T3分别高4.84%和1.88%,且T2N2处理最高。各处理花后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为57.35%~89.74%,说明小麦籽粒产量多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T2条件下成熟期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T1和T3,且N3下花前氮素转运效率较N2无显著变化,说明追氮灌水前移至起身期可促进强筋小麦氮素转运及籽粒氮素积累。在本试验条件下,基施N 90 kg·hm-2,起身期灌水并追施N 120 kg·hm-2可在协调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同时稳定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从而实现强筋小麦节氮稳产。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杂种小麦合理栽培密度,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150~450株/m^2),杂种的群体总茎数(PS)、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干物重(PDW)和光合势(PP)均以低密度处理(150株/m^2)最低。杂种小麦高密度处理(450株/m^2)的PS始终高于中密度处理(300株/m^2),LAI和PP则在挑旗期前高于中密度处理,之后低于中密度处理;PDW在开花期前高于中密度处理,之后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杂种小麦低密度处理的生长率(CGR)在拔节期前低于中、高密度处理,但在拔节期后,低密度与中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均高于高密度处理。杂种小麦中、高密度处理各生育时期PS的离中优势(Hm)均为负值,低密度处理冬前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为11.6%、5.9%、9.8和13.5%。除开花期PDW的Hm中密度和高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时期LAI和PDW的Hm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杂种小麦的籽粒产量以中密度处理最高,但与低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高密度处理最低。产量的Hm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生产中采用较低的密度有利于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杂种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甬优1540是近年浙西南山区的单季稻主推品种,不同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540需氮肥量较大,施足氮肥是增产的关键;在相同的施肥量下,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生产上,蔬菜与水稻轮作田在施足磷、钾的前提下,以纯氮105 kg/hm^2、种植密度18.5万/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冀东地区强筋小麦适宜施氮量,选用2个强筋小麦品种津农7号(氮高效型)和中麦998(氮低效型)为试验材料,设置0 kg·hm-2(N0)、180 kg·hm-2(N1)、210 kg·hm-2(N2)和240 kg·hm-2(N3)4个施氮量处理,研究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0~N2处理范围内,2个强筋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氮素转运量随施肥量增加均显著增加,N3处理下2品种的籽粒产量和花前氮素转运量较N2处理无显著变化,说明适量施氮可促进强筋小麦氮素转运与籽粒产量的提高。增加施氮量可促进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津农7号的干物质转运率高于中麦998,2个品种的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为60.59%~77.16%,说明小麦籽粒产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2个品种开花...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弱筋品种扬麦9号和中筋品种扬麦1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扬麦9号密度从105×104/ha增至240×104/ha时,产量、总淀粉含量上升,蛋白质含量下降,密度再增加则呈相反趋势;扬麦12号密度从105×104/ha增至150×104/ha时,产量、总淀粉含量上升,密度再增加亦呈相反趋势。当密度增加至240×104/ha时,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密度再增加则蛋白质含量略有上升。在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品种扬麦9号最优密度为240×104/ha,此密度下有利于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协调发展,生产中采用200~250×104/ha基本苗较为适宜;中筋品种扬麦12号最优密度为150×104/ha,此密度下可实现优质高产,生产中采用130~170×104/ha基本苗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6-38/Py85-1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确定杂种小麦合理栽培密度,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150~450株/m2),杂种的群体总茎数(PS)、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干物重(PDW)和光合势(PP)均以低密度处理(150株/m2)最低.杂种小麦高密度处理(450株/m2)的PS始终高于中密度处理(300株/m2),LAI和PP则在挑旗期前高于中密度处理,之后低于中密度处理;PDW在开花期前高于中密度处理,之后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杂种小麦低密度处理的生长率(CGR)在拔节期前低于中、高密度处理,但在拔节期后,低密度与中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均高于高密度处理.杂种小麦中、高密度处理各生育时期PS的离中优势(Hm)均为负值,低密度处理冬前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为11.6%、5.9%、9.8和13.5%.除开花期PDW的Hm中密度和高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时期LAI和PDW的Hm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杂种小麦的籽粒产量以中密度处理最高,但与低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高密度处理最低.产量的Hm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生产中采用较低的密度有利于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杂种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方式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了深入研究小麦垄作栽培的增产机理,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方式(垄作和传统平作)的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垄作小麦冠层不同层次(上、中、下层)叶面积系数均高于平作小麦,并且群体透光率在各时期垄作也优于平作;垄作小麦的群体和旗叶光舍速率及干物质积累等指标也大于平作。表明小麦垄作栽培显著改善了群体质量。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的调查表明,垄作栽培提高了小麦茎秆基部充实度,因而垄作小麦的抗倒伏能力较强。垄作小麦较平作小麦增产11%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以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材料,在豫南地区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纯氮量为165kg/hm^2的条件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基追比6:4与4:6的施肥方式有利于小麦分蘖成穗,增加有效穗数,促进基部节间缩短,从而降低株高和提高抗倒伏性能。另外,追肥比不追肥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籽粒和面粉品质。两个基追比相比,基追比4:6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动态的合理发展,以及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尤其在拔节期追肥效果最佳,既可获得小麦籽粒最高产量,面粉品质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为给小麦品种镇麦168优质高产栽培中氮肥和种植密度管理提供参考,在基施有机肥15 000kg·hm-2、复合肥(N∶P∶K=15∶15∶15)375kg·hm-2条件下,设置240、285和330kg·hm-2三个追施氮肥水平以及135万、180万、225万、270万和330万株·hm-2五个种植密度(基本苗)水平,研究了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群体质量、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285kg·hm-2范围内,增加追氮量可明显提高镇麦168的籽粒产量、千粒重、成穗率、沉降值和弱化度,但当追氮量达到330kg·hm-2时,有效穗数、穗粒数、籽粒产量、容重、出粉率、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增加不显著,千粒重明显降低。在135万~270万株·hm-2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有效穗数、籽粒产量、容重、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而当种植密度达到330万株·hm-2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成穗率、容重、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显著降低,分蘖期和拔节期群体叶面积指数、越冬期和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出粉率、沉降值、吸水率增幅不明显。综合来看,镇麦168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追氮量和密度分别为285kg·hm-2和2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明协同提高强筋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品质的施氮量,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中穗型)和洲元9369(大穗型)为材料, 研究了180、240和300 kg·hm-2三个氮肥水平(分别用N180、N240和N300表示)对强筋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品质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洲元9369的产量、氮素利用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高于济麦20。当施氮量由N180增至N240时,2个品种的产量无显著变化,但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显著提高;施氮量增至N300后,2个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又都显著下降,籽粒总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SDS-不可溶性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和谷蛋白聚合指数均明显降低,而SDS-可溶性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却表现为上升趋势。经相关分析,SDS-不可溶性谷蛋白含量、谷蛋白聚合指数与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谷蛋白聚合程度降低是过量施氮条件下强筋小麦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籽粒品质,240 kg·hm-2为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茬口下施氮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效应,以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下强筋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的影响。在0~240kg/ha施氮量范围内烟农19号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且旱茬麦产量极显著高于稻茬麦,主要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沉淀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旱茬麦的品质显著优于稻茬麦。在两种茬口下,烟农19号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与施氮量均成二次曲线关系,稻茬麦在施氮量为251.26~280.24kg/ha、旱茬麦在施氮量为281.03~303.02kg/ha范围内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可达到同步提高。拔节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且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旱茬麦在拔节期至孕穗期、稻茬麦在孕穗期追施氮肥可同步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弱筋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追氮时期和比例的响应、提高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技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扬麦15和扬麦24,拔节期和挑旗期追氮设置5个不同比例为100∶0(N1)、75∶25(N2)、50∶50(N3)、25∶75(N4)、0∶100(N5),分析不同处理下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对扬麦15和扬麦24花后干物质积累量,N1处理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8.4%~44.7%和14.6%~43.6%;对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N1处理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3.8%~13.5%和3.9%~11.6%;N1处理花后氮素积累量较N5处理分别降低25.4%和21.5%,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分别降低50.7%和37.4%;N1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总淀粉含量,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仅拔节期追施氮肥通过提高穗数和穗粒数实现产量提升,对扬麦15和扬麦24籽粒产量,N1处理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2.2%~16.7%和2.5%~11.3%。因此,仅拔节期追施氮肥能较好地协调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3-2014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基本苗150万、225万、300万和375万·hm-2)和施氮量(180、240和300kg·hm-2)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总茎(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4种密度下都取得了较高的穗数。越冬前至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基本苗为150万和225万·hm-2时开花后LAI和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基本苗300万和375万·hm-2。各生育时期(除起身期外)不同施氮量之间总茎数差异不显著。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高施氮量下开花后LAI衰减较慢。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施氮量仅对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与施氮量对千粒重和产量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基本苗150万·hm-2、施氮量240~300kg·hm-2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分别为10 308.65和10 221.98kg·hm-2。因此,建议在低密度下适当增施氮肥。而从节本增效考虑,在高密度下应适当减少氮肥投入,以实现小麦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7.
密度和施氮量对强筋小麦藁优2018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减量播种和减施氮肥对强筋小麦品种藁优2018茎秆质量和抗倒性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D210,210万株·hm-2;D330,330万株·hm-2;D450,450万株·hm-2)和施氮量(N0,0kg·hm-2;N120,120kg·hm-2;N240,240kg·hm-2)对小麦倒伏高发期茎秆形态的影响,以及抗倒伏指数与茎秆形态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籽粒形成期和蜡熟期,密度由D210增加至D330,小麦茎秆重心高度显著增加,基部节间充实度、秆壁厚度、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降低;茎秆重心高度以N0最小,N240最高;基部节间秆壁厚度在3个施氮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茎秆充实度、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但在乳熟期和蜡熟期N120和N240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基部第1节间抗倒伏指数与节间粗度、充实度和第1节间秆壁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第2节间秆壁厚度相关性不显著。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抗倒性的影响大于施氮水平。籽粒产量在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性不显著,但在不同施氮量间表现为N120和N240处理显著高于N0处理。因此,210万株·hm-2至33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和120kg·hm-2的氮素水平在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是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抗倒高产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