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研究流量对单排插板透水丁坝促淤效果的影响,确定插板透水丁坝促淤效果最优的流量条件,采用CCHE2D模型对单排插板透水丁坝坝后淤积区形状、坝后最大淤积长度、坝后最大淤积宽度、坝后最大淤积高度及坝后淤积面积随流量变化的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流量为524~950m3/s时,插板透水丁坝坝后淤积区平面及纵断面形状特点相似且促淤效果较其他流量条件较好;当流量在120.95~1 750m3/s范围内,随着流量增大,坝后最大淤积长度、坝后最大淤积宽度、坝后淤积面积先增大后减小且均在流量为737m3/s时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2.
水力插板透水丁坝为一种新型丁坝,丁坝坝头局部冲刷严重危害丁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双丁坝是丁坝群的组成单元,合理的布置和设计双丁坝至关重要。在第一个丁坝布置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丁坝间距及第二个丁坝的挑角、透水率、长度进行单因素试验,获得各单因素与第二个丁坝坝头冲刷坑深度的回归方程,再从每组单因素试验结果中选择最佳试验水平,利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表设计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4个单因素对第二个丁坝坝头冲刷坑深度的影响为丁坝间距丁坝长度丁坝透水率丁坝挑角。进而获得以减小丁坝坝头冲刷坑深度为目的的水力插板透水式双丁坝经济合理的设计参数和布置方案为丁坝间距90cm,第一、二个丁坝长度分别为30、25cm,第一、二个丁坝透水率为30%,第一、二个丁坝挑角为60°。  相似文献   

3.
4.
为了研究单个透水丁坝对溢洪道泄槽弯道水流流态的影响,采用PVC板制作试验模型,进行了溢洪道泄槽弯道凹岸3个位置(1/4、1/2、3/4弯道处)、3个角度(45°、60°、75°)布置单个透水丁坝的水力学试验。利用试验结果,分析了溢洪道泄槽弯道水面均匀度、弯道横断面最大水面横比降、壅水曲线等弯道水流特征。结果表明,与无透水丁坝相比,弯道内布置单个透水丁坝后的弯道水面均匀度均有增加;单个透水丁坝布置角度为60°或75°时,弯道横断面最大水面横比降减小。在布置角度相同、布置位置不同的条件下,单个透水丁坝在弯道1/4处引起的壅水曲线的长度最短;在弯道1/4处,当单个透水丁坝布置角度为60°或75°时,弯道内的壅水曲线长度最短;在弯道1/2或3/4处,当单个透水丁坝布置角度为75°时,弯道内的壅水曲线长度最短。  相似文献   

5.
以底部椭圆封头、四块挡板均布的搅拌釜为例,采用商业软件ANSYS Fluent对6斜叶双层开启涡轮式搅拌器的搅拌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桨间距对流量的影响,并通过PIV试验和企业实际使用的搅拌釜的粒子固液搅拌试验验证了双层桨叶的搅拌效果。结果表明,当桨间距小于桨径时,双层桨叶产生的流动能形成一个大的循环流动场;当桨间距大于等于桨径时,两桨叶各自形成循环,釜内流体有分区流动现象;随着桨间距的增加,近液面的"搅拌死区"逐渐减小;桨间距为桨径的0.85倍时,桨叶叶端与挡板之间各形成一个小循环流场,搅拌釜内整体有个大循环流场,近液面的"搅拌死区"也较小,有利于搅拌釜内的固液搅拌混合;从节能和搅拌效果考虑,双桨远优于单桨。  相似文献   

6.
针对丁坝对弯道水流水力特性影响的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概化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角度下丁坝对弯道水流特性、弯道水流横向水面超高和流速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丁坝影响下,弯道水流横向水面横比降计算公式应考虑丁坝对河道的束窄、丁坝尺寸和弯道角度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进行修正,为深入探讨弯道水流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燃气轮机动叶的气膜冷却效果,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并结合Simple算法和有限体积法对三维定常不可压缩N-S方程进行离散,在不同吹风比和主流湍流度条件下,分析了某重型燃气轮机孔间距对动叶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随着孔间距的增大,冷却气体覆盖程度变差,冷却效率下降;受到叶片前缘孔排冷气的动量叠加,叶片后缘孔排气膜冷却效率明显高于前缘孔排气膜冷却效率;相同孔间距下,随着吹风比的增大,叶片综合冷却效率呈现升高的趋势;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吹风比M=1.4时,主流湍流度越大,气膜冷却效率越低,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阶段主流的透水混凝土CT影像孔隙分割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堆叠高效RSU模块的U2-Net+的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通过堆叠高效的RSU模块,在网络中引入了更多的上采样节点和跳跃连接,还原了更多下采样阶段丢失的特征图细节;在编码阶段增加了一个可学习的下采样操作,进一步提升了网络对细节的捕获能力;简化了原网络的深度监督,避免了底层特征图对融合输出特征图的负面影响;将单一的标准二分类交叉熵损失函数改为Focal loss和IoU loss组成的混合损失函数,提升了网络对高噪声孔隙的关注度;最后由于数据集的特点加网络改进的提升,原网络中各模块的中间通道数得以进一步缩减,减小了网络体积。试验结果表明,U2-Net+相比U2-Net?在保证轻量化和快速性的同时,平均交并比、精确度、F1得分由94.12%、88.89%、93.28%分别提升至94.24%、91.15%、94.29%;U2-Net+综合指标优于U-Net、U-Net++、U-Net3+、U2-N...  相似文献   

9.
针对水工隧洞透水衬砌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利用FLAC3D中多孔介质流动模型并借助Fish语言实现了渗流应力的直接与间接耦合计算,在完成衬砌受力分析后编制正应力配筋程序获得相应的配筋量。实例应用结果表明,通过FLAC3D软件进行透水衬砌计算具有可行性,其可以实现直接与间接耦合,且间接耦合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同时可知透水衬砌能有效节约配筋量。  相似文献   

10.
热塑性材料与底板间距对其燃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热塑性材料下端与底板间距对其熔融燃烧行为的影响,选择 6 mm厚和 4 mm厚 PP 板材作为研究对象,在 ISO 9705 燃烧室内进行了12组大尺寸燃烧实验,分别考虑了0cm、5 cm、10cm、15 cm、25 cm和35 cm不同间距的工况.实验过程中测量了热释放速率、消光系数、CO 体积分数以及温度场等火灾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热塑性材料的下边缘与底板的间距对火灾增长速率影响很大,但是对热释放速率峰值的影响不明显;随着间距的增加,壁面火和油池火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逐渐减弱,且当间距增加至 15 cm 以上时,各组实验的燃烧过程没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动力工程学报》2016,(10):801-809
基于节流阀函数以及SSTk-ω湍流模型,对某电站两级动叶可调式轴流风机的非定常失稳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3种轴向间距对风机失速先兆起始位置、表现形式以及失速三维非定常演化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风机稳定运行范围随着轴向间距的缩短得到拓宽;不同轴向间距下,第二级动叶内首先出现失速先兆,且失速先兆表现形式相同,均为突尖型;轴向间距增大时,失速先兆从第二级动叶传播至第一级动叶所用时间增加;轴向间距对叶顶间隙分离涡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轴向间距较小时,分离涡主要由相邻流道的泄漏流绕过尾缘附近反向流入流道并与主流相互作用形成,轴向间距较大时分离涡的形成主要与叶顶间隙的泄漏流有关.  相似文献   

12.
许晋斌 《能源与节能》2023,(7):148-151+176
针对山西凌志达煤业有限公司锚杆间距不合理,锚固密度过大的实际情况,在15501工作面巷道原支护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布置。采用ANSYS模拟软件分析锚杆锚固间距与巷道位移变形量之间的关系,对不同锚杆锚固间距的支护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当顶板锚杆锚固间距为1.0m,两帮锚杆锚固间距为1.1m时,锚固效果最为合理,可以增加巷道围岩的受力范围,减弱其应力集中现象,达到巷道安全稳定要求,比原支护方案更加合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案巷道位移变形量在100mm以内,减少了巷道位移变形,说明优化后的方案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3.
间距对散热器模块匹配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车辆冷却系统中多散热器匹配中常出现的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某型车辆的散热器模块在风洞测试平台上进行试验研究。试验散热器模块的第一排为中冷器和液压油冷却器,第二排为冷却水箱,第三排是变矩器油冷器。把各排散热器之间的距离调整为0mm、100mm、200mm,分别进行风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增大间距可以提高散热器模块总的散热量,但对模块中单个散热器的影响差异很大。在设计中可以通过灵活调整散热器之间的距离使模块更加适合车辆冷却系统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导管架吸力筒基础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海上风电基础,目前对其承载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四筒导管架海上风力机基础,通过建立不同筒间距的四筒导管架基础有限元模型,研究了筒间距对导管架基础在砂土中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导管架基础的竖向承载力受筒间距变化的影响不大,而极限水平、抗弯以及抗扭承载力随筒间距的增大而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针对采用风洞试验研究双分裂导线分裂间距对次档距振动存在费用高、周期长和试验模型与实际问题的一致性难以确定等缺陷,利用simulink模块对导线次档距振动进行仿真,发现分裂导线次档距振动为椭圆型的简谐振动,为此采用计算流体力学fluent软件模拟分裂导线周围的空气流场,通过对阻力和升力系数的分析来判断导线受力情况,从而得到导线的振动规律。结果表明,当分裂导线间距与导线直径的比值在10~16之间时,导线间距对次档距的振动在可接受范围内,且fluent软件仿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可再生能源》2013,(9):13-17
以时间为中间变量,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光伏阵列组件间距对单位面积发电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光伏阵列单位面积的日发电量随组件间距增大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并且在该区域内存在最大值;通过相关计算能够求出最大值点的坐标,并以工程实例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波纹通道板间距对通道内流动与换热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流体在不同板间距的正弦型波纹通道内,周期性充分发展的稳态层流流动与换热的特性;探讨了板间距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Re相同的条件下,通道内所形成旋涡的尺寸随相对间距A/H(波长/间距)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雷诺平均N-S方程和滑移网格建立双风轮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模型,将风力机叶片压力分布和功率特性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对比,并分析双风轮间距和相位角对风力机功率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前风轮的输出功率基本不受风轮间距的影响,后风轮的输出功率随风轮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且降幅逐渐增大;随着风轮相位角的增大,前风轮的输出功率先减小后增大,后风轮的输出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风轮相位角为30°和75°时,双风轮风力机总输出功率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  相似文献   

19.
《节能》2015,(9)
针对横管降膜蒸发器的4种主要布管方式(三角形、正方形、转角三角形、转角正方形)所对应的3种管间距下,以海水和纯水作为实验工质的传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转角正方形布置(管间距为45.7mm)下的传热系数最高,三角形布置(管间距为57.2mm)次之,正方形、转角三角形布置(管间距为33.02mm)的传热系数最低;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纯水作为实验工质时的三种管间距传热系数差异减小,而海水实验结果则正好相反;不同管间距传热系数产生差异的主要区域为管周向0~135°区域。  相似文献   

20.
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环锚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为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计算模型,通过三维有限元计算并分析了环锚预应力结构中锚索间距对衬砌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相关规律。结果表明,当锚索间距过大时,不能满足衬砌结构的承载能力及环向应力沿轴向的均匀性要求,局部区域因环向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时将出现裂纹;当锚索间距过小时,衬砌结构偏于安全,但影响工程施工的便利性并提高工程造价。对于穿黄隧洞工程,锚索间距为0.4~0.6m时可满足其安全运行要求,为尽可能降低锚索的工程造价,兼顾锚索的锚固作用及工程的经济效益,建议在满足工程结构受力的要求下优先选取较大的锚索间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