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又称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白质脑病或白质疾病等,由Hachinski等[1]在1986年首次提出。随着磁共振的发展,WMH逐渐成为众多研究中LA的代名词。LA在头颅CT上主要是指侧脑室旁的低密度灶,在脑MRI上表现为T1序列上低信号,T2和T2FLAIR序列的高信号[2]。尽管越来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认知储备(cognitive reserve,CR)对不同认知阶段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 WMH)患者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白质疏松症的概念和分类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由Hachinski于1987年首先提出,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CT上的弥漫性低密度带或MRI T2加权像上的弥漫性高信号区。  相似文献   

4.
疾病名称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disease(AD) 白质病变 white matter lesion(WML)  相似文献   

5.
Alzheimer于 190 2年采用Binswanger病 (BD)描述动脉硬化性皮质下白质改变。现在认为皮质下白质脑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有多种原因。某些学者[1] 提出特异性皮质下腔隙梗死(lacunarinfarctions,LI)应与白质疏松 (leukoaraiosis,LA)鉴别。Sabri等[2 ] 认为MRI检出的LI和LA可致血管性痴呆。LA指双侧白质特别是半卵圆中心的斑片状或弥漫性改变 ,CT呈低密度 ,MRI呈T2 高信号。LA常见于卒中史患者和痴呆病人 ,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BD为最常见的LA表现类型。其常见的危险因素为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2 ,3 ] 。现就其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低场强MRI FLAIR序列在脑白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液体率减反转恢复(fluid liq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脑白质疏松症(LA)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0.2T低场强MRI扫描仪对60例LA进行自旋回波(SE)序列和FLAIR序列成像,分析LA在SE及FLAIR序列中的影像表现,比较二种成像序列对LA病变的显示效果。结果LAMRI表现为侧脑室周围或/和深部脑白质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点状及点片状异常信号影,SE序列呈等T1或长T1、长T2信号改变,FLAIR呈略高或高信号改变。FLAIR序列成像比SE序列T2WI对LA病灶显示较满意,但对病变的分级诊断无明显差异。结论低场强条件下采用FLAIR序列诊断LA.其效果比常规SE序列略显优越,而且可以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7.
楼敏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8):743-743
正脑白质疏松,又称"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s)",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影像学标志,高发于老年人群。严重的脑白质高信号显著增加卒中和痴呆等疾病的发生率,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缺乏有效干预措施。本文总结了脑白质疏松患者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常规序列上"正常表现白质(normal-appearing white  相似文献   

8.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弥漫性或多灶性脑白质改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神经病理学研究表明,这类白质改变通常表现脱髓鞘、反应性胶质增生和小动脉硬化,其严重程度与放射学改变呈正相关。对于这种白质改变的命名还比较混乱,有人称之为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有人称之为白质脑病(leukoencephalopathy)。  相似文献   

9.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影像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病因,且约占 卒中病因的1/5。目前对cSVD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 行,cSVD在MRI上的表现包括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与腔隙灶、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血管周围间隙扩张(dilated Virchow-Robin space,dVR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及脑萎缩。本文综述上述cSVD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定义、分级及推荐序列等的研究 概况。  相似文献   

10.
随着脑部成像技术的进展,白质疏松(leukoariosis,LA)的检出率越来越高。目前对LA的临床意义以及是否可致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尚有争论。本文仅就LA与VD的关系进行综述。1 概述 LA改变包括脑室扩大,脑室周围及皮质下深部白质改变,CT表现相应脑区低密度,MRI则表现为相应脑区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常可见腔隙梗塞(lacunar infarctions,  相似文献   

11.
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是指神经影像学上的非特异性改变,它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尤其在卒中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多项研究发现一些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LA有关,说明两种疾病在发病机制方面可能存在相似之处,推测LA可能是小动脉硬 化的慢性缺血改变,而卒中是急性缺血改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脑白质病变是脑小血管病在磁共振成像T2加权像中检测到的影像学表现,表现为白质高 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是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风险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研究 表明WMH负荷不仅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和功能结局有关,在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风险中也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阐述目前关于WMH的神经病理学及其负荷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的最新研究。  相似文献   

13.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Hachinski在1987年首先提出的,用于描述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CT上的低密度灶或MRI 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区。LA在60岁以上的无症状人群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很常见,尤其是伴有脑血管病或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正>卵巢性脑白质营养不良(ovarioleukodystrophies disease,OLD)是指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有月经初潮异常或原发早期卵巢衰竭,是一个罕见的疾病实体。临床上1993年Hanefeld等以白质消融(vanishing white matter,VWM)首次报道;1994年Schiffmann等以儿童共济失调伴中枢神经系  相似文献   

15.
正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一个复合术语,神经影像上脑小血管损害是其特征,包括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腔隙、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急性皮层下小梗死和脑萎缩。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SVD与认知功能和步态障碍有关。高血压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抗高血压药物(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与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及腔隙性 梗死(lacunar infarcts,LI)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神经内科病房根据病史及头颅影像学检 查确诊患有脑血管病或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217例。采用GE公司 1.5T磁共振成像行头颅常规序列及T2 *血管加权成像(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SWAN)序列扫 描。记录深部及皮层部位CMBs病灶数,按照Fazekas评分和Scheltens改良量表将脑室旁白质高信号 (peri-ventricular hyperintensities,PVH)和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 atter hyperintensities,DWMH) 分别评分,根据病灶数量评估LI的严重程度分析CMBs与PVH、DWMH及LI的关系。 结果 随着PVH和DWMH评分的升高,CMBs的检出率分别由41.8%(PVH=1)及40.8%(DWMH=1)升高 至68.8%(PVH=3)及76.9%(DWMH=3);随着LI数量的增加,CMBs的检出率由46.3%升高至75%。深 部CMBs与PVH及DWMH的严重程度有较强相关性(rs =0.345,P<0.001;rs =0.346,P<0.001),与LI 亦显 著相关(r s =0.281,P<0.001);而皮层CMBs与PVH及DWMH严重程度仅呈弱相关(r s =0.219,P =0.001; rs =0.189,P =0.005),与LI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深部CMBs与脑室旁及深部脑白质病变、LI相关。  相似文献   

17.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异常改变,是Hachinski等于1987年首先提出的一个影像学术语,用来描述头部CT检查时所见的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弥散性斑片状低密度带或磁共振(MRI)的T2加权图像上见到的弥散性高信号的一种影像学改变。主要位于侧脑室额角和枕角周围,可向半卵圆中心延伸。它的发生直接与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有的学者称之为“不完全脑梗死”。在脑梗死患者的MRI上经常可以看到梗死灶和LA并存。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LA与脑梗死发生之间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步态障碍相关的影像特征。 方法 连续收集2018年7-9月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SVD患者,记录入组 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控制不良的高血压、高脂血症、HbA1c、无症状性梗死、室周白质高信 号(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PWMHs)评分、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DWMHs)评分、皮质萎缩(外侧裂比值)、皮质下萎缩(尾状核指数)及颞叶海马萎缩 (海马沟回比)等资料。按照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FAC)≤3,分为跌 倒低风险组(low risk of falling,LRF)和高风险组(high risk of falling,HRF),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 归分析CSVD患者步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102例CSVD患者,其中HRF组59例(57.8%)。单因素分析提示HRF组与LRF组的年龄 (P<0.001)、HbA1c(P =0.007)、PWMHs(P =0.002)、DWMHs(P<0.001)、外侧裂比值(P<0.001)、尾 状核指数(P =0.003)及海马沟回比(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 1.173,95%CI 1.053~1.306,P =0.004)、DWMHs(OR 8.883,95%CI 2.674~29.512,P<0.001)及外 侧裂比值(OR 1.433,95%CI 1.028~1.999,P =0.034)是CSVD步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SVD患者步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皮层萎缩及DWMHs评分。  相似文献   

19.
李伟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1):1038-1040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 isease,CSVD)是一种临床及影像综合征,病变累及脑的穿通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临床表现为卒中、痴呆、情感障碍及步态异常,影像学表现为近期皮层下梗死及微梗死灶、腔隙灶、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WMH)、微出血及出血灶、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脑萎缩。脑小血管病是累  相似文献   

20.
脑白质疏松的影像学评测量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是在1986年由Hachinski等提出的名词,这一名词由希腊文“leuko”(意为“白色”)和“araiosis”(意为“稀疏”)组成,指在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白质的双侧对称区域出现CT上的低密度影并且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2加权像上出现高信号区域。以后的大量研究提示这种病变的发生与卒中危险因素以及年龄等因素相关,并可能造成认知障碍。为了评价白质疏松的程度和范围,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影像学检查的评测量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