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霜霜 《中国保健》2010,(11):69-69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在冠心病中十分常见,因其发作隐匿,极易被忽视。为了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于发现SMI的临床作用,笔者对80例SMI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是冠心病患者猝死和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对SM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心电图,有益于及早发现SMI.我们对100例SMI的动态心电图表现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姜红  刘桂芳  于锋 《工企医刊》2013,26(1):21-22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作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冠心病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共检出心肌缺血1135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占86.7%;发作高峰在上午6:00 ~ 12:00,00:00~ 6:00最少,但夜间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白昼.结论 冠心病患者SMI发生率高,有极大危险性,DCG对SM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较高,为目前较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1997年 10月至 2 0 0 0年 5月间在我院做动态心电图 ,有明确心肌梗塞或典型心绞痛病史 ,2 4h动态心电图记录过程中有一次以上心肌缺血出现时病人无症状。无痛性心肌缺血判断标准 :病人无症状 ,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 >0 1mv持续 1min以上 ,两次间隔 1min以上。 17例病人 ,男 14例 ,女 3例 ,年龄 4 6岁至 71岁 ,平均年龄 5 7岁。其中急性前壁心梗3例 ,陈旧性前壁心梗 4例 ,急性下壁心梗 1例 ,陈旧性下壁心梗 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4例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3例。1·2 临床资料 因有心悸、胸闷、胸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患有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患者的诊治方法与效果。方法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挑选出140例冠心病患者,并对其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随机分为2组,每组平均70人,其中一组服用复发丹参滴丸,另一组复发丹参滴丸和补中益气丸同时服用,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结果当ST-T改变时出现心丰增快现象的占74.2%,心丰失常现象的占94.3%。可知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是一种冠心病初步筛选的好方法。且复发丹参滴丸和补中五气丸同时服用治疗冠心病疗效可靠,临床效果明显,较之于单用复发丹参滴丸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60例,检测ST段下移次数,当时有无症状,以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结果]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共发现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TIN 412次,其中无症状缺血发作350次,占84.95%(350/412),有症状缺血发作62次,占15.05%(350/412),SMI持续时间(13.5±21.3)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30.8±26.7)min/次,经比较发现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平均(27.2±7.1)min,ST段压低值平均为(1.58±0.42)mm.心肌缺血昼夜比较发现夜间IT低,MIT长,ST段下降明显,昼夜心肌缺血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SMI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提高了检出率,对临床评估SM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共检出缺血型ST-T改变58例、337阵次。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43阵次(72.1%),发作时间高峰在6:00~22:00(74.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为病情的早期判断及及时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394 例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老年人动态心电图 (DCG)检查时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及最低心率情况 , 对 394例老年人查体DC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老年人单发室上性早搏的检出率为97.2 % ,成对为 96.2 % ,非阵发性及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分别为 55.6%和 18.8%。单发室性早搏的检出率为 85.3% ,成对为 16.2 % ,非阵发性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分别为 5.6%和 1.8%。上述二种早搏不但检出率高 ,发作次数也多。最低心率 <30次 /分者 6例( 1.5% ) ,并伴有长R -R间期 ( 2 .4 6~ 7.76秒 ) ,最低心率并不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心肌缺血 87例 ( 2 2 .1% ) ,其中 81例 ( 93.1% )为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单纯室上性或室性早搏在老年人中很常见 ,可能并无病因和预后价值。对最低心率过慢 ( <30次 /分 )及伴有心肌缺血者 ,应采取必要措施 ,以防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肌缺血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病例选择时间范围为2015年5月~2016年5月,纳入病例数为62例,将其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到本院体检的60名健康老人。所有研究对象均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并按照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将研究组分为A组(有症状心肌缺血,n=25)和B组(无症状心肌缺血,n=37)。结果研究组、对照组心率变异各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A组、B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ST段压低幅度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能提升诊断准确性,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无症状心肌映血,是冠心病的常见表现,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应用动态心电图对67例无明显自觉症状的老年人进行24小时监测,其中48例有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表现,但患本人无明显自觉症状,占所有检查71.6%揭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人的重要表现形式,应引起重视,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改善心肌缺血,减少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无症状心肌缺血患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在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庄浪县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95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95例疑似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在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后确诊的患者为88例,针对88例确诊患者分别实施常规心电图诊断(对照组)与动态心电图诊断(研究组),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两组检测技术下的诊断结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常规心电图对于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与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动态心电图对于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和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5.23%、71.43%和84.21%,动态心电图分别为97.53%、85.51%和96.84%,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敏感度、准确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特异度经比较,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诊断价值较为显著,能及时...  相似文献   

12.
我院应用动态心电图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中大约75%的病人心电图有缺血表现,但临床无心肌缺血症状,这种无症状性缺血发作在老年病人中尤为多见。由于这种无症状缺血发作往往可引起心肌梗塞,甚至猝死,而临床上又往往不易引起患者及医护人员足够的重视,因此危险性较高。本文应用24 h Holter监测对65例冠心病病人进行了这种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特征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来自周口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在接受常规心电图诊断的同时接受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法 检查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以及心肌缺血阳性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动态心电图检出的心肌缺血性阳性率86.25%,常规心电图检查阳性率5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对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早发、室性早搏二三联律、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房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且属于非创伤性检查方法,简便易操作,费用较低,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茌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96例冠心病患者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后诊断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共9例、占9.38%,24 h内共发作49次,缺血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00—24:00;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共60例、占62.50%,24 h内共发作163次,缺血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00—24:00。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1 min的患者比例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ST段压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漏诊率为13.43%(9/67),误诊率为6.89%(2/29),灵敏度为93.10%(58/67),特异性为86.56%(27/29)。结论 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应用动态心电图,具有较高的灵...  相似文献   

15.
毛小琼 《现代医院》2012,(Z1):49-49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4小时动态心电图85例,分析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24例(其中10例为运动后出现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下移>0.1 mV持续时间>1分钟),心律失常63例(其中频发房性早搏并短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占60%)。动态心电图阳性检出率远远大于普通心电图,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一些不典型的胸闷、头晕、心悸者,普通心电图正常,应及早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早查出原因,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6.
孙玉芬 《健康必读》2009,8(4):72-72
目的 了解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发作情况。方法应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监测缺血性ST段下移情况。结果冠心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占88.1%,并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有关。有症状发作只占11.9%。结论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地防止冠心病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路  孔云 《现代保健》2010,(18):172-173
动态心电图由美国物理学家Hoher于1957年发明,自60年代至今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在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长时间连续纪录24h以上的体表心电图,并能对患者在13常活动时,身体和精神状况不断变化条件下进行动态检测,它在24h内可观察多达10万个以上的心动周期,所得的心电信息量大,有更多机会捕捉瞬间的心电变化,能明确地显示心率、心律失常、心肌供血等与时间、活动、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认为,冠状动脉血流中断或者降低都是引发心肌缺血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所有心肌缺血患者都拥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还有一种患者称之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也就是说其在发病期间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极有可能因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动态心电图技术可以自身强大的功能和效应进行定位诊断,以更加原始的方式为医护人员提供患者的各项医疗数据,例如心肌缺血程度、持续时间等。可有效避免因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引发的漏诊或误诊问题,为患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了更加权威的保障。同时,动态心电图技术费用较低,操作更为简便,对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秋云 《现代保健》2012,(14):134-135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采用动态心电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检测并分析数据。结果:ST段缺血性改变共363次,其中SMl309阵次(85.1%),有症状54阵次(14.9%)。时间集中于6:00-20:00,其中6:00-12:00发作147次(51.6%),12:00-17:00发作100次(32.4%),17:00-20:00发作62次(20吲。结论:动态心电图能连续监测心脏电生理情况,对心肌缺血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云云 《现代养生》2024,(3):205-207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在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恢复状况。结果 实施整体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疾病发作次数、疾病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疾病发作次数、疾病持续时间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疾病发作次数、疾病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整体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缩短发作时间,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