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阻抗式胃动力诊断技术是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和电子学技术,通过体表电极无创、准确、快速、连续地检测胃的运动信号,从而达到诊断胃动力功能状态的目的。通过对428例住院病人随机分组,实验组204例,对照组224例,进行胃动力检查前的健康教育,良好的教育方法能使病人更好、更快地掌握健康教育知识,稳定其情绪,增进其对治疗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袁时芳  凌瑞  边杰芳  姚青  马中  李南林  王岭  张英起 《医学争鸣》2004,25(14):1296-1298
目的:检测MUC1在胃癌及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胃癌及26例胃良性病变组织、10例胃正常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MUC1阳性表达46例,为深棕色或棕黄色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上;良性病变组织中4例可见弱阳性反应信号;正常胃组织中未见MUC1表达.MUC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组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UC1基因表达与组织学分化及部位无关(P>0.05);与组织浸润转移及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MU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特点可作为胃癌的鉴别诊断指标,有可能作为胃癌免疫治疗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生物阻抗胃动力检测系统和评价方法研究不同亚型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GERD)患者胃动力情况.方法:选取103例GERD患者,行GERD的反流症状(Gastroeso 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Q)评分,并通过胃动力检测系统提取胃...  相似文献   

4.
梁振家 《华夏医学》2003,16(3):309-310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和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年收治的残胃癌 5 6例临床资料。结果 :残胃癌多在良性胃十二指肠疾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10年后发病 ,毕罗 - 式癌发生率 85 .7% (4 8/ 5 6 ) ,毕罗 - 式癌发生率 14 .3% (8/ 5 6 ) ,毕罗 - 式癌发生率显著高于毕罗 - 式 (P<0 .0 0 5 ) ;胃镜及组织活检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残胃癌的治疗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 ,根治性切除 4 2例中患者生存 5年以上 14例 (33.3% ) ,生存 3年以上 2 8例 (6 6 .7% ) ;姑息性切除 10例生存 1~ 2 .5年 ,未能手术切除的 4例生存 1~ 10个月。结论 :对良性胃十二指肠疾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 10年以上患者进行定期胃镜检查及多处组织活检 ,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残胃癌首选的治疗方法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残胃癌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我院在 1 969年至1 999年期间 ,因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而行胃大部切除术 71 0例 ,术后发现残胃癌 7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7例残胃癌中男 6例 ,女 1例。年龄 54~ 75岁 ,平均 63岁。临床症状 :上腹部不适、疼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返酸、暧气、黑便等。残胃癌发现时间 :分别发现于术后 9~ 2 5年 ,其中 9~ 1 5年 1例 ,1 6~ 2 0年 3例 ,2 1~ 2 5年 3例。第一次术式 :毕 式 6例 ,毕 式 1例。本次术式 :残胃切除 ,食管空肠 Roux- Y吻合术 4例 ,因吻合口肿块巨大仅行输入输出瓣短路吻合加空肠造…  相似文献   

6.
郭智博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15-2916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方法.方法 553 例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231 例采取BillrothⅠ式吻合,322 例采取BillrothⅡ式吻合.结果 553 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发生胃瘫综合征32 例,发生率为5.78%;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均给予保守治疗,无1 例采取手术治疗,胃肠减压7 d~45 d,平均时间为15.6 d.经保守治疗15 d~61 d 痊愈,平均治疗时间为22.6 d.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应及早明确诊断,经禁食、持续进行胃肠减压、肠外营养、胃肠动力药物等综合保守治疗可以康复.  相似文献   

7.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建同  纪宗正  陈熹  吴涛 《医学争鸣》2006,27(23):2174-2174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4/2006行胃癌根治术患者251例中发生胃瘫10例(4.0%);外院胃癌根治性手术后转诊胃瘫2例; 12(男8,女4)例均无糖尿病,年龄36~84(平均66)岁,其中贲门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胃体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Ⅰ式1例,胃窦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Ⅰ式2例,胃窦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例7例. 术前3例胃窦癌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幽门梗阻,1例贲门癌术后吻合口漏,2例胃窦癌术后腹腔积液. 患者均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明显压痛,经胃肠钡剂造影或胃镜检查诊断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 全部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高渗温热盐水洗胃,完全胃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治疗,胃复安等促进胃肠动力药治疗. 结果11例在手术后4~10 wk,1例在12 wk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生物阻抗方法评价糜烂性胃炎患者胃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采用生物阻抗胃动力检测和评价方法研究糜烂性胃炎患者胃动力电-机过程变化和影响因素,以选择糜烂性胃炎的胃动力特征参数.方法 信号检测设备和处理软件系统由重庆邮电大学研制.筛选30例糜烂性胃炎患者,通过谱分析方法,根据主能量和支配频率将信号分类.胃电信号和胃阻抗信号频率、功率谱、动态谱、节律、正常胃电和胃阻抗节律的功率等参数由系统提供.结果 患者胃动力参数,2-4CPM功率比例为59.2±4.4,频率百分比为70.4±25.5,频率变异系数为0.182±0.059,功率变异系数为1.576±0.481,与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周后患者主述症状还没有缓解或消除,但患者胃电功率和频率变异系数前后对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源于阻抗信号的胃动力参数有变化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胃阻抗和同步胃电信号测量的综合应用可能提供一种无创技术来研究和估计与糜烂性胃炎的生理和病理学情况一致的胃动力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胃间质瘤与胃癌征象特点,提高鉴别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胃间质瘤和胃癌各2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结果:胃间质瘤较胃癌病灶更多分布于胃体和胃底部(P<0.05);两者生长形态、内部回声、内部血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鉴别诊断胃间质瘤与胃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8例患者手术后胃进行观察,发现残胃癌9例,占3.13%,其中早期残胃癌1例;胃癌切除后复发癌29例,占10.07%。结合临床对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的分类、定义、发病率及引起残胃癌的因素进行了讨论。诊断主要靠胃镜及活检。减少和防止残胃癌的发生有赖于:(1)对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者需胃镜定期随访,尤其对毕氏Ⅱ式患者;(2)胃大部切除术后,尽可能选用毕氏Ⅰ式;(3)对青年人的消化性溃疡,应从严掌握手术指证,(4)发现残胃有隆起、糜烂、色泽改变或溃疡等病变,应多处作活检,以了解有无癌灶存在。  相似文献   

11.
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残胃癌临床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19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残胃癌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与转归.结果 残胃癌平均潜伏期24.3年.全组19例患者均接受了剖腹探查,手术切除9例(47.4%).根治性切除7例(36.8%),包括残胃全切除3例,行联合器官切除术4例:残胃加左半肝切除1例,残胃加横结肠切除1例,残胃加脾切除1例,残胃加脾、胰尾切除1例;姑息性残胃切除、残胃空肠吻合2例,空肠造瘘5例; 4例剖腹探查加置化疗泵;1例诊断性探查与活检.消化道重建术式均为Roux-en-Y吻合术.本组无住院死亡病例.14例患者获得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3%、42.9%、21.4%; 7例根治性切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5.7%、42.9%.姑息性切除患者生存时间平均为20(15~25)个月.残胃病灶未切除者生存时间平均为6.8(3~11)个月.结论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要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可早期发现残胃癌,及时行残胃癌根治术或联合脏器切除术,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崔永天 《包头医学》2012,36(2):87-88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内镜及转归情况.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4月~2010年12月胃镜检查的所有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135例,按毕Ⅰ式和毕Ⅱ式进行分组,对其内镜下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汇总.结果:胃大部切除后残胃病变增多,残胃炎及吻合口炎约101例,反流性食道炎及胆汁反流性胃炎93例,残胃吻合口溃疡30例,残胃息肉7例,残胃癌13例;毕Ⅱ式术后残胃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毕Ⅰ式(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严格控制胃切除手术指征是减少残胃病变的关键;定期做好胃镜随访观察,是防治残胃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残胃再发癌是指胃恶性肿瘤术后残胃上新发生的癌。残胃再发癌有别于残胃癌和胃癌术后复发 [1 ]。本文对 1990~2 0 0 0年长海医院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 2 32 7例胃癌住院患者中发现的残胃再发癌 18例 (0 .77% )作一临床分析 ,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1 临床资料全组 18例 ,男 11例 ,女 7例。第 1次胃肿瘤手术年龄32~ 5 4岁 ,平均 4 5 .98岁 ;行远端胃癌根治术 +B- 式吻合13例 ,远端胃癌根治术 +B- 式吻合 2例 ,近端胃癌根治术3例。残胃再发癌手术年龄为 38~ 6 5岁 ,平均 5 2 .71岁 ,距上一次胃癌手术时间 5年内再发者 (术后 15个月…  相似文献   

14.
翁海光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50-150,154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5月80例残胃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残胃病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80例残胃患者检查:残胃及吻合口炎60例(浅表性胃炎40例、萎缩性胃炎15例、不典型增生3例、肠化2例);胆汁反流者58例;残胃及吻合口溃疡15例;残胃癌6例。BillrothⅡ式残胃及吻合口炎及溃疡、胆汁反流、残胃癌发生率高于BillrothⅠ式(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并发症较多,应严格控制胃切除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在胃切除后定期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贲门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86~2004年我院收治的13例胃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均发生于手术后5~12d。13例胃瘫中,1例术后32d恢复胃动力,2例24d恢复胃动力,其余20d内恢复胃动力。结论胃癌、贲门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排空障碍及鉴别机械性梗阻的重要手段。采取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排空障碍,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窗超声造影与双重超声造影用于胃癌分期判断及胃间叶源性肿瘤检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胃癌患者及31例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胃窗超声造影和双重超声造影,比较不同造影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胃窗超声造影对T1期、T2期、T3期及T4期胃癌诊断准确率为55.5%、66.7%、66.7%、66.7%.超声双重造影对T1期、T2期、T3期及T4期胃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8%、94.4%、88.9%和83.3%.胃窗超声造影和双重超声造影对胃间叶源性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3.5%和74.2%.胃窗超声造影对胃癌病理T分期诊断准确率低于双重超声造影(P<0.05),双重超声造影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胃窗超声造影(P<0.05).结论:双重超声造影对胃癌病理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和对胃间质叶源性肿瘤的检出率均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赵毓珙 《重庆医学》1996,25(4):214-215
本院行胃癌、残胃再发癌手术283例,其中胃癌239例,残胃再发癌44例。胃癌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y术式的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胃空肠Roux-y,胃空肠Roux-y术式的5年生存率又优于B-Ⅰ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早期发现胃癌和残胃再发癌是提高5年生存率的关键。本院1979~1995年共进行胃癌、残胃再发癌手术283例,现就生存时间与术式关系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黄福生 《广西医学》2012,34(8):1105-1106
目的 探讨胃癌穿孔患者的术前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52例胃癌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诊断率38.5%,误诊率61.5%.住院30d死亡率28.9%.胃癌穿孔修补术13例,姑息性胃大部分切除术27例,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术12例;三种术式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6个月、20个月、26个月.结论 对于胃癌急性穿孔患者,最理想的术式是根治性或姑息性胃大部分切除术,而单纯穿孔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多、疗效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良、恶性胃病变组织表达癌胚抗原(CEA)mRNA的差别,评估其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胃癌和良性胃病组织为检测标本,应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CEAmRNA。结果:胃癌组织CEA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82.4%、良性胃病组织标本为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CEAmRNA指标诊断胃癌的特异性为93.3%、敏感性为82.4%。结论:CEAmRNA在胃细胞恶性变时有高水平的表达,检测组织标本CEAmRNA指标诊断胃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子内镜在残胃检查中的作用与护理要点。方法:分析讨论147例残胃行内镜检查结果。结果:147例诊断为残胃及吻合口炎135例(91.8%),胆汁反流性胃炎106例(72.1%),伴反流性食管炎29例(19.7%),残胃及吻合口溃疡42例(28.5%),残胃癌18例(12.2%),胆汁反流毕Ⅱ式明显高于毕Ⅰ式。结论:内镜对胃大部分切除检查活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护理的配合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