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引导多点扇形立体定位单极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多点扇形立体定位单极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 方法 对96例肝癌患者的112个肿瘤,采用多点扇形立体定位法施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治疗后15 min行超声造影(CEUS),判断肿瘤是否完全灭活,如灭活不完全则进行重复治疗,治疗后1个月行增强CT(CECT)或CEUS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112个肿瘤共穿刺293次,成功穿刺269次,穿刺成功率91.81%.治疗后15 min,CEUS示肿瘤无增强.治疗后1个月CT复查,肿瘤体积缩小;89.29%肿瘤CECT无强化,10.71%存在部分强化;CEUS示87.38%肿瘤内无增强,12.62%存在部分增强. 结论 超声引导多点扇形立体定位单极冷循环RFA治疗肝癌疗效可靠,可提高消融治疗对较大肝癌的灭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e ablation,RFA)治疗毗邻横膈部肝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97例肝癌患者应用超声及CT将其分为毗邻横膈组肝癌(肿瘤距横膈≤5 mm)A组46例;非毗邻横膈组肝癌(肿瘤距横膈>5 mm)B组51例,其中A组46个病灶,B组56个病灶,两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RFA治疗,肿瘤显示不清者建立人工胸水.治疗结束后15 min行即时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或增强CT (contrast enhanced CT,CECT)检查,评估即时疗效,如有肿瘤残留,可追加治疗,1~6个月再行CEUS或CECT检查,评估近期疗效,后续每隔6个月行CEUS或CECT检查,共随访5年,评估远期疗效.结果 RFA治疗毗邻横膈部肝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微并发症:A组误穿入胸腔1例,膈肌灼伤6例,超声及CT显示膈肌增强增厚,反应性胸腔积液1例;B组胆囊壁灼伤5例,肝被膜下血肿1例,两组并发症分别为17.4%、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6),膈肌及胆囊灼伤均为可逆性,无需处理,均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A、B两组肿瘤完全灭活率为82.6%、83.9%(P=0.96);肿瘤残留分别为17.4%、16.1%(P=0.88);术后1年复发率8.7%、8.9%(P=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应用单极冷循环系统多针多点重叠RFA治疗毗邻横部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CEUS)早期判断肝肿瘤微波消融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43例肝恶性肿瘤共57个病灶经微波消融治疗后1周行CEUS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35例42个病灶,转移癌8例15个病灶.全部病灶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团注法行CEUS检查,并与同期增强CT(CECT)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CEUS观察57个病灶中,43个(75.4%)病灶在造影各时相均未强化,提示肿瘤完全灭活;11个(19.3%)病灶边缘局部动脉期增强,判断有肿瘤残存;3个(5.3%)病灶判断不清.最终诊断依据2种以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肿瘤标志物水平、穿刺活检、3个月以上随访进行综合判断.以最终诊断为金标准,CEUS诊断准确性91.2%(52/57),CECT为87.7%(50/57),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EUS在评价肿瘤复发或残留方面的灵敏性优于CECT.结论 CEUS可较准确地判断微波消融后肿瘤灭活程度,是早期评价微波消融疗效的有效方法,可成为肝癌局部治疗随访的重要手段,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癌射频消融(RFA)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91 例肝癌患者在 RFA 治疗前后接受了 CEUS 检查,分别对 CEUS 在 RFA 治疗前、治疗过程中、治疗后的作用进行评价.以3个月以上的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随访或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作为最终诊断.结果 RFA 前:91 例 114 枚肝癌病灶中 109(95.6%)枚 CEUS 可清晰显示边界;CEUS 测量病灶平均最大直径、面积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 对荷瘤血管的检出率为 61.4%.RFA 过程中:1枚常规超声未能显示的病灶在 CEUS 引导下完成 RFA 治疗;4枚病灶 RFA 后即刻 CEUS 发现残留,CEUS 引导下完成补充治疗.RFA后:88例获得随访,其中 49 例接受了同期的 CECT,CEUS 和 CECT 评价 RFA 治疗后病灶残留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 在肝癌 RFA 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灰阶超声不易发现的肝癌的显示率,评价CEUS实时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拟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MRI发现并提示为肝癌而灰阶超声未发现病灶或疑似病灶患者45例,共45个病灶,包括原发性肝癌38例,转移性肝癌7例.在CEUS下病灶最清晰的时候(动脉期或门脉期)或基波状态下隐约显示时将射频针插入病灶内进行穿刺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所有病灶CEUS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动脉期呈高、稍高或等回声,其中门脉期呈低回声者30个,病灶显示率100%(45/45).即刻在CEUS引导下进行穿刺者34例,在CEUS 后即刻于基波灰阶超声状态引导下进行穿刺者11例.一次穿刺成功率达100%.全部病例均进行射频治疗.1个月后CEUS和MRI提示病灶均完全坏死.结论CEUS下引导穿刺能进一步提高穿刺准确率. CEUS引导下射频治疗是提高肝癌局部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单极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e Ablation,RFA)肾上腺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6个肾上腺原发性肿瘤及转移瘤在超声引导下应用单极冷循环射频电极行多点扇形立体定位法重叠RFA,治疗结束后15 min行即时超声造影(CEUS)或增强CT(CECT)检查,评价即时疗效,如发现肿瘤灭活不全,可追加治疗.1个月后再行CECT或CEUS检查,评价近期疗效;治疗前后测定血浆水平的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葡萄糖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36个病灶,即时CEUS肿瘤完全灭活31个病灶,肿瘤残留5个病灶,1个月后CECT肿瘤完全灭活32个病灶,肿瘤残留4个病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7,P=0.722);RFA治疗后ACTH,葡萄糖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①疼痛,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有轻微疼痛及消融区域的热胀感,其中19例消融区明显疼痛,使用镇痛剂后疼痛减轻;②心率波动,14例心率减慢,最慢45~55次/min,静脉给予阿托品0.5 mg后,心率回复正常;③血压波动,9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升高,收缩压21~28 kPa,舒张压13~19 kPa,经静脉注射尼卡地平5 mg后缓解,36例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RFA治疗肾上腺恶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癌局部热消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局部肿瘤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行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治疗的92例肝癌患者(共114个病灶),治疗后均行CEUS和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或增强计算机体层成像(CECT)随访,以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计算并比较CEUS、CEMRI或CECT评估肝癌局部热消融疗效的诊断效能。采用单因素(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灶发生局部肿瘤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 114个病灶随访3~18个月,临床综合诊断提示完全消融93个,肿瘤残余1个,局部肿瘤进展20个。CEUS评估肝癌局部热消融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0.95%、97.85%、89.47%、95.79%及94.73%,CEMRI或CECT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5.24%、96.77%、86.96%、98.90%及96.49%,二者诊断效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影响局部肿瘤进展的单因素分析表明,常规超声病灶边界、常规超声病灶形态和病灶最大径对局部肿瘤进展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病灶最大径是热消融术后局部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EUS评估肝癌局部热消融治疗疗效的价值与CEMRI或CECT相当,可作为一种有效随诊手段;病灶大小是热消融治疗后局部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超声和CT引导下多点布针单极冷循环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e ablation,RFA)治疗周围型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分成A、B2组.A组:超声引导组35例;B组:CT定位组25例,应用单极冷循环RFA系统治疗.治疗后1~3个月行增强CT (CECT)复查,观察肿瘤灭活情况,如有残留追加治疗;治疗后6个月行CECT复查,评估近期疗效;治疗后12~24个月CECT复查,评估远期疗效.结果 60例患者RFA治疗顺利,治疗后1~3个月行CECT复查,肿瘤未强化为66.7% (40/60),部分强化为33.3%(20/60),其中A组11例,B组9例,对部分强化行再次RFA治疗.治疗后6~24个月行CECT复查,肿瘤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71.7% (43/60),肿瘤体积较前增大并部分强化28.3% (17/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治疗10 d后血清CYFRA21-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0 d及30 d分别与治疗前比较CYFRA21-1水平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多点布针RFA治疗毗邻胸壁周围型肺癌,穿刺成功率高,能实时观察进针方向,操作方便,并发症少,费用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单极冷循环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肾上腺转移瘤(adrenal metastasis,AM)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30例AM患者的30个肿瘤,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多针多点立体定位单极冷循环RFA治疗,对较大肿瘤联合经导管肾上腺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drenal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ACE),治疗结束后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或能量多普勒超声(power Doppler imaging,PDI)及即时增强CT (contrast-enhanced CT,CECT)评价疗效,若发现肿瘤灭活不全,行追加治疗.治疗后1~3、6~24个月行CECT复查,评估肿瘤是否完全灭活或有无复发.结果 30例患者的30个AM,即时CECT肿瘤完全灭活83.3% (25/30),肿瘤残留16.7% (5/30); 1~3个月CECT肿瘤完全灭活90% (27/30),肿瘤残留10% (3/30),对残留病灶进行追加治疗;6~24个月CECT肿瘤局部复发为16.7% (5/30).所有患者治疗后6个月以上肿瘤明显缩小.PDI与CECT对AM疗效评估:治疗后PDI显示肿瘤消融区无血流信号80%(24/30),有血流信号20% (6/30),CECT显示肿瘤消融区无强化83.3% (25/30),部分强化16.7% (5/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有轻微疼痛及消融区域的热胀感;患者治疗后均出现发热,给予对症处理;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压升高(32.8/19 kPa),经静脉注射尼卡地平5 mg后缓解;5例患者心率减慢,最慢45~56次/min,静脉给予阿托品0.5 mg后,心率回复正常.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超声引导RFA治疗AM,能实时监视进针方向,穿刺成功率高,对较大肿瘤联合化疗栓塞并选择多针多点RFA治疗,能使肿瘤完全灭活,且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射频消融术(LRFA)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疗效。方法 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对26例肝癌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LRFA。肝癌位于特殊部位(如癌灶毗邻膈顶区、肝门区、胆囊、结肠、胃和突出肝包膜等);26例共35个肿瘤,肿瘤最大直径2~5cm 20例,最大直径5~8cm 6例。结果 26例均完成LRFA,单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为28~45min,手术时间为56~130min,出血量为10~50mL。术后均未见胆管狭窄、胆漏、胆囊损伤、肝功能衰竭、胃肠道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肿瘤完全坏死率达91.43%。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46%、57.69%、38.46%。结论 LRFA具有简单、安全、微创、疗效可靠的特点,对特殊部位的肝癌有着可治疗性及特别的优势,术野清晰,穿刺点准确,并发症少,并可动态地观察肿瘤的消融过程,使肿瘤消融更彻底,减少肿瘤残余导致病情快速进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造影增强超声(CEUS)对判断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53例肝恶性肿瘤共71个病灶经射频消融治疗后行CEUS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44例59个病灶、转移癌9例12个病灶。全部病灶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团注法行CEUS检查,并与同期常规超声及彩色超声、增强CT检查结果比较。超声仪为Technos DU8并使用CnTI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结果CEUS观察71个病灶中,54个(76.1%)病灶在造影各时相均未强化,提示肿瘤完全灭活;13个(18.3%)病灶边缘局部动脉期增强,判断有肿瘤残存;4个(5.6%)病灶判断不清。最终诊断依据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肿瘤标志物水平、穿刺活检、3个月以上随访进行综合判断。以最终诊断为金标准,CEUS诊断准确性91.5%(65/71),增强CT为93.9%(62/66),常规超声及彩色超声为67.6%(48/71)。CEUS与增强CT在评价肿瘤复发或残留方面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EUS可较准确地判断射频消融后肿瘤灭活程度,是评价射频消融疗效的有效方法,可成为肝癌局部治疗随访的重要手段,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PRFA)联合无水酒精及热顺铂局部注射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2月至2004年9月采用B超引导下PRFA联合无水酒精及热顺铂局部注射治疗肝癌76例109个病灶,原发性肝癌40例,转移性肝癌36例。肿瘤直径1.5~15.0cm,应用RF-2000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对1~2cm的小肿瘤选择Chiba针进行局部注射消融,而对>3cm者应用Quadra-Fuse多位穿刺注射针。结果:PRFA及局部注射消融治疗经过均顺利,并发症4例(5.3%),无相关死亡。随访率96.1%,随访期12~43个月,缓解率(CR+PR)为94.7%。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1%、75.4%和42.9%。结论:PRFA联合局部注射消融是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的有效微创疗法。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对确定肝癌射频消融范围及治疗策略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前超声造影(CEUS)对制定消融范围及治疗策略的应用价值,并与RFA前未应用CEUS的治疗组比较疗效。方法161例原发性肝癌符合经皮RFA入选条件患者进行超声引导RFA治疗。其中,77例RFA前采用SonoVue行CEUS检查(CEUS组),84例RFA前未行CEUS检查(非CEUS组)。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肿瘤平均直径CEUS组(3.6±1.2)cm,非CEUS组(3.5±1.1)cm。治疗后采用常规超声、增强CT及(或)超声造影等影像检查进行规律性随访,至少随访6个月CT判断肿瘤灭活程度。结果CEUS组77例105灶行RFA治疗,造影动脉期显示59灶(56.2%)肿瘤范围较造影前增大,其中42灶(71.2%)造影前肿瘤边界不清;49灶(46.7%)肿瘤形态较常规超声更不规则,其中39灶(79.6%)为造影前边界不清。造影组>3.5 cm肿瘤52灶,37灶(71.1%)在动脉期显示主荷瘤血管。10例CEUS新发现≤2.0 cm病灶16个,其中3例为肝硬化随访病例,均进行RFA治疗。两组平均治疗次数为1.2次和1.5次。RFA后随访6~36个月,CEUS组完全灭活率高于非CEUS组(95.4%对87.8%,P=0.042)。CEUS组生存期高于非CEUS组[(34.2±1.2)月对(30.2±1.6)月,P=0.028]。结论RFA前CEUS可清晰显示肿瘤浸润范围,灵敏发现卫星灶及其他区域微小病灶,确认荷瘤血管,为准确制定消融方案,施行治疗策略,整体覆盖灭活肿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有效地提高RFA对肝癌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患者共50个原发性肝癌病灶行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CT(CECT)检查,记录病灶在CEUS/CECT中的增强模式并进行比较,所有图像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后作定性诊断。结果50灶在CEUS中显示清晰,而1灶在CECT中未显示;超声造影正确诊断50灶,CECT误诊4灶,CEUS与CECT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50/50)、92%(46/50);病灶动脉期高增强及后期低增强的增强模式在CEUS中占86%(43/50),CECT中占54%(27/50);在CEUS与CECT中有92%(46/50)病灶诊断结果一致,52%(26/50)病灶其增强模式一致。结论回顾性分析后CEUS与CECT具有相似的诊断符合率,但是,CEUS反映肿瘤微动脉血供的敏感性优于CECT,且CEUS的增强模式使诊断更加简单直观。  相似文献   

15.
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的超声引导策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评价切片面包式分层法超声引导射频消融仪治疗大肝癌的效果。方法 直径5.0cm以上的单个原发性肝癌患者共77例,肿瘤最大径5.2-17.6cm,平均10.11cm。使用美国产RF-2000型射频肝癌治疗仪及所配LeVeen针式电极,以切片面包式分层法超声引导,辅以两点和两平面间重叠处理,进行消融治疗,治疗效果以AFP及增强CT和(或)MRI检查为准。结果 一次性病灶完全消融率达66.2%(51/77),9.1%(7/77)需二次以上治疗方可完全消融,24.7%(19/77)因残留病灶贴近下腔静脉,第一肝门、胆囊床及位于膈肌顶部超声盲区等重要部位,难以保证安全而放弃完全消融治疗,未消融部分,采用无水乙醇或化疗药物局部注射,总的完全消融率为75.3%(58/77),没有需手术处理的严重并发症发生,6个月生存率96.1%(74/77),1年生存率67.4%(29/43)。结论 切片面包式分层法超声引导消融治疗大肝癌具有定位准确、方便、可靠、易掌握的优势,辅以两点和两平面间重叠处理,可有效消融大肝癌病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千叶针引导射频针穿刺技术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48例,采用CT下千叶针引导射频针穿刺技术对其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其穿刺成功率,分析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千叶针一次到位者236位点(72.6%),射频针一次到位者318位点(97.8%)。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少量气胸1例(2.1%),肝包膜下出血2例(4.2%),无腹腔内出血,胆囊穿孔,结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千叶针引导射频针穿刺技术可使每个位点射频针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准确率大大提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可在肝癌的射频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UG)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肾癌的价值。方法对46例不能行手术切除的先天或后天性孤立肾及肾功能不全患者的46个肾肿瘤,在UG行肿瘤RFA治疗,其中左肾肿瘤22例,右肾肿瘤24例,肿瘤直径1.5~5.2cm,平均3.6cm。在UG将射频针穿刺至肿瘤底部行RFA治疗,根据肿瘤大小行多针多点、交叉重叠法RFA治疗。对CDFI显示肿瘤有供血动脉及血供丰富者的肿瘤,先选择高温模式封闭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内血供丰富区,再行RFA,直至消融气化范围覆盖全部肿瘤为止,每点治疗时间为6~12min,治疗结束后选择高温模式封闭针道,防止出血或肿瘤沿针道种植。治疗后1、3、6、12个月行对比增强CT (CECT)复查,评估疗效,如发现肿瘤残留再行追加治疗。结果 46例肾肿瘤患者的46个肿瘤均顺利行RFA治疗,治疗后1~3个月CECT复查,肿瘤完全灭活为80.4%(37/46),肿瘤残留19.6%(9/46),对肿瘤残留者均行再次RFA治疗,治疗后9~24个月肿瘤局部进展7例17.4%(7/46),对肿瘤局部进展患者均行再次RFA治疗。结论超声引导RFA治疗肾癌,能实时监视进针方向,穿刺成功率达到100%,选择多针多点立体定位法RFA治疗,经CECT复查肿瘤完全灭活成功率80.4%,且操作方便,并发症少,为不适合手术切除的肾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等回声肝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术前患者的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彩超反复检查均未能发现病灶,加做增强MR(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CEMR)检查13例均证实肝内有癌灶;以CEMR图片为参照,于同一肝区行CEUS,成功检出肝内病灶;后于CEUS引导下对13例13个肝癌病灶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术。术后用CEUS评价疗效,并与同期CEMR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复查CEUS提示病灶完全消融为92.3%(12/13)、不完全消融为7.7%(1/13),与CEMR提示相符。术后11例AFP下降至正常水平;2例下降不正常:其中1例为不完全消融,另1例病灶完全消融,但CEUS意外发现新增直径约6 mm小卫星灶,后CEMR加以证实。结论:CEUS不仅使等回声肝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用超声引导手段得以实施,而且各方面效果堪与CEMR相媲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多个病灶的转移性肝癌的效果.方法对20例病人的42个转移性肝癌灶进行了58次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射频采用单极电极输出,单探头或集束探头(2~4个)组合,每个病灶治疗1~3次.结果治疗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完全坏死30个(71.4%),大部坏死12个(28.6%),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冷循环射频消融技术简单、安全、有效,可作为不能手术切除的多灶性转移性肝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 33例肝癌患者的40个肿块接受了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RFA的治疗效果,并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治疗后,直径<3 cm的肿瘤完全消融率95%,直径≥3 cm的肿瘤完全消融率79%;单个病灶的完全消融率86%,多发病灶者完全消融率7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完全消融率与肿瘤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