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9)
《鉴赏家》是一篇经典小说。批判性思维视角下的《鉴赏家》教学,聚焦学生提出的三个关键性问题,从质疑到探疑再到悟疑,学生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出现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做了一回真正的"鉴赏家"。好的语文课主要体现在:会质疑,善引导;重文本,讲逻辑;勤反思,懂包容。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8)
国内外学界对俄苏红色经典《恰巴耶夫》的解读大多从社会批评视角和阶级分析立场出发,视其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屏蔽了俄苏文学所传承的传统文化的宗教基因。故以《恰巴耶夫》为文本依托,重新挖掘俄苏红色经典文本所蕴含的宗教元素集中探究红色领袖牺牲的"圣化"意味。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0)
互文性对文学文本翻译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在后现代文本理论中,《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在跨文本语际翻译中已进入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与他者文化相互对话、碰撞。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分析了《红楼梦》在跨文本语际翻译过程中的源语文化重建的必要性,及其和译入语文化的关系,突出其日益明显的文本交流性、开放性和全球性。  相似文献   

4.
《四川建筑》2014,(4):32-32
<正>近期,由中国建筑学会团体会员-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秦红岭主讲的《建筑与伦理》课程在教育部爱课程网正式上线。爱课程网是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展示和传播平台。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建筑与伦理》课程从人文视角、从广义的建筑伦理视角探讨人类建筑文化,引领学生认识建筑与伦理这个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7)
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试图引导学生从细节中读出人物的个性化的性格和生命,并在文本的作者意义、读者意义、编者意义三者之间建立起有效关联,将单文本的学习置入特定文化背景中,从而在对话中走进文本深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课堂的温度;通过适度的拓展,引入"浪漫主义""吉普赛人"等文化概念,拓展语文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36)
<正>语文教学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语文本体就是文本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相关内容的,即关乎"怎么写"的问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儿童诗。执教《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我从聚焦文体、借助文本、扣住文脉三个方面引导孩子们在低年段语文课堂上诵读品悟、想象表达、趣味识写。认真反思教学,教者努力从语文意识的视角阐释现代儿童诗的教学。案例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2)
独幕剧类文本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虽然只有《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在总课文中占比极小,但是将独幕剧编入课本中必有编者的良苦用心。因此,如何上好此类文本就成了一个难题。剧本,尤其是独幕剧剧本对小学生而言是十分特殊和新颖的,它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途径,丰富了学生的见识。教师应当抓住这一宝贵机会,让学生学好独幕剧。本文将从"读""演""写"三个角度进行阐述,探讨如何上好独幕剧文本。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于是,对话教学这一开放、多元、互动的教学形式正逐渐发展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很容易因话题设置不当致使阅读活动飘浮游移、肤浅而流于形式。因此,笔者认为,有效话题的建构应该紧扣文本特点,通过解构文本,整合文本,进而精心设置阅读话题,使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突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3)
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影视艺术,都需要通过叙述来传递某种思想情感,综艺节目作为视听结合的电视艺术,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更包含了丰富的叙述视角和层次。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国家宝藏》,希望从不同视角更好地理解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展示了课堂的灵性,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它产生于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体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推进的。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1)
题目是文本内容与主旨的高度提炼与概括,是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感悟和探究的重要切入口。从题目入手细读文本,有利于准确把握文本的关键与核心,快速理清思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陈情表》时,以题设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披文入情,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情感;由情入理,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形象和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5)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论述类文本的范例,《六国论》思路清晰,议论精辟;《留侯论》善析事例,鞭辟入里;《师说》推理严密,规范严谨。议论文写作教学不妨依"本"而行,引导学生学习、模仿。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7)
《孔雀东南飞》主题的纷纭众说,源于不同的视角和提炼方法。笔者试以读"家书"的视角和文本主义的方法作重新的审视和升华。不过是作一次新的"相向鸣"的尝试而已。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11)
<正>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也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如何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变"教课文"为"教语文",践行核心素养呢?《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它承载着哪些学习资源,应指向哪些核心素养,达成哪些目标?接下来我将从文本特点、学段要求、文本资源、教学目标和教学推进五个维度进行阐述。一、文本特点《乡下人家》是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礼记·乐记》《荀子·乐论》《论语》等儒学文献中有关"乐"的文本进行摘选与解读,结合图解方式,揭示"乐"的空间含义——以尺度较小的活跃性空间,对礼制空间观念下形成的秩序性空间结构进行调和。文章期望建立起从儒学文本到建筑空间的转译逻辑与路径,为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研究与设计转换应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2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朗读文本架起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然而目前小学朗读教学暴露出来的诸多弊端,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只有根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适量的时间里主动参与朗读,在有层次的情感体验朗读中,提高朗读效果,让朗读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19)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以其强大的魔幻现实主义视角征服读者,但同时也遮蔽了其他叙事手段。本文力图从空间叙述学的角度分析《红高粱》。从文本实体空间,文本虚化空间,文本空间叙事技巧,文本叙事结构四个方面分析。高粱地不再只是抗战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是一种表现时间凝固时间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2,(6):59-61
藏地、藏史、藏文化孕育出阿来独特的文本抒写、文化视角及其藏族情怀。穿行于汉藏异质文化之间的作家阿来,以其独特的母语思维和母语表达方式,用汉语诠释着"嘉绒藏族"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迁。在《尘埃落定》中,阿来对藏族环境、藏族情怀的抒写凸显得淋漓尽致。在某种程度上,阿来就是"嘉绒藏族"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1)
电视剧《甄嬛传》能得到众多阶层的喜爱和关注,是因为其反映了当下"女性"、"职场"、"古典文化"等现实。对其的解读和参与形成了一种受众参与式文化,他们不仅热爱文本,还具备高度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建构了自身的虚拟社区。本文以粉丝型受众为视角,分析《甄嬛传》受欢迎的原因,粉丝型受众的参与表现,以及由此反映的当下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3)
《包氏父子》是张天翼创作前期的作品,也是张天翼叙事视角运用,由传统的非聚焦性视角叙事到外聚焦型视角叙事探索过渡阶段的作品,张天翼对现实主义作品采用全知视角在做自己的诠释与运用,即留有空白的"非聚焦"叙事,并把非聚焦型视角和内外聚焦视角结合起来,把焦点聚焦到各类人物的身上,在文本中的视角是在不断流动和转换的,继而来展现文本人物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