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教育部为切实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工程教育国际互 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举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提出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新的教育思想。针对“工程制图”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且基于专业认证 的要求,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讨如何建立 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教学模式,促进《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依据,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环节.毕业要求最终落实在课程,依据课程对毕业要求观测指标点的支撑,分解课程教学目标,用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以网络协议分析课程为例,系统论述了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考核环节的设置、达成度计算方法、达...  相似文献   

3.
分析课程思政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融合的必要性,基于OBE的理念和方法,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为例,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分解、课程体系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探讨课程思政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融合的路径,为其他工科专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认证已成为中国高校新的风向标,也成为高考生选择报考专业的一项重要指标。设计模式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包含了面向对象的精髓,是软件体系结构的基础,在工程教育认证所评估的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以及山东农业大学申请认证所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对设计模式课程开展了教学研究,并将该教学方案应用于本科教学。  相似文献   

5.
论述在我国实行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后,提高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如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具体界定、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分解、指标点的课程支撑体系构建等;针对限选课程的学生选课分散以及参与指标点达成度评价存在达成举证不严谨的情况,说明把每个限选课程组折算成一门等效支撑课程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实际情况,以面向对象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介绍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达成度的计算与评价、课程达成度分析与教学过程持续改进,以期为有关高校和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莹毛岩 《软件》2022,(2):16-18
本文基于工程认证的基本理念和思想,从课程目标出发,以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为导向,基于逆向设计思维,从课程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完善课程的设计,一方面发挥单片机原理其核心课程的作用,扩展和外延课程功能和作用,实现学生工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精准定位单片机原理课程目标,实现对毕业要求中多个指标点的强支撑。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旨在进一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在认证指标点中的强支撑作用,充分体现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并为本专业其它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分析JSP应用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现状,提出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入课程教学,以济南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为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从确定学习成果、制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评价学习成效以及持续改进课程5个方面阐述课程的改革过程以及具体措施,以提高软件类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为了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措 施。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工程专业应从招生、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质量评价监控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 改革与实践,明确专业定位,凸显专业特色,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  相似文献   

10.
工程教育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我国于2016年6月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高校的许多课程设计教学还无法完全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关于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持续改进等许多方面亟待提升。因此,目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以一门计算机学科的主要专业选修课程《计算机图形学》为例,面向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探讨如何进行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和设计,以及其实际授课效果。将实践经验与发达国家一流水平高校(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为例)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差异,并对未来的进一步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可编程器件应用》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适应工程认证标准要求,通过制定教学培养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建立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研究。文中将认证的基本理念应用于课程教学研究,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素质,最终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毕业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当前土木、水利工程制图教学内容体系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作者 对实现泛土木水利工程制图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设想和实现方式。具体举措如下:(1)积 极引入计算机二维和三维绘图内容,使学生尽早适应当前工程制图教学内容发展;(2)整 合传统土木、水利工程制图教学内容,提炼两大类型的公共部分,兼顾两大类型相异部分, 齐头并进,实现了泛土木水利工程制图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3)以国家标准《技术制图》 术语为基础,兼顾专业制图传统术语,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差异。这不仅方便于教学安排, 也有益于培养泛土木水利工科人才,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而《电气工程制图》是电气工程类专 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从《电气工程制图》 的课程改革入手,通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改革,提高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demand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irec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and discusses the issue of how to build core competenci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 This paper takes "consolidating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traini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improving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go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with "reconstructing the core course platform, improv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creating an innovation training environment", and expounds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ctivities based on this conception.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teaching reform.  相似文献   

15.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制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明确的服务定位、面向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省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构建了一套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取得良好成效。本文详细阐述了改革过程。  相似文献   

16.
人才培养模式对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立足独立学院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和当今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新的设置,构建了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新工科”对人才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工科核心素养的个人效能和社会能力之中,将课程思政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重新构建专业教育体系,更好对接工程认证的要求,同时满足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教育需要,为高校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和新兴工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软件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型软件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