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1991年6月至1995年4月我院共接收青藏线疗养员1464例,根据其病历对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与移居高原的年龄、性别及高原生活年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提示世居者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慢性高原病(在海拔2840m~3000m中度高原)主要发生在中年以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高原高血压病等多在移居高原8年以后开始发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多发生在男性。  相似文献   

2.
高原失血性休克是发生在高原地区的一种不同于平原失血性休克的高原危重症,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特殊类型休克。高原失血性休克受地理环境影响,一旦发生,病情重、发展快、死亡率高。由于对其发生机制认识不清,救治困难。鉴于发病的特殊性,救活的方法和措施也不同于平原失血性休克.稍有不慎即可诱发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和  相似文献   

3.
高原低氧适应是高原医学研究的核心,高原低氧适应的机制主要是围绕缺氧而建立起的一系列复杂的代偿。高原土生动物是研究高原低氧适应的理想模型,以藏猪、高原鼠兔、藏羚羊和蕨麻小型猪为例,研究者们多以其血液学特征、肺血管结构和功能及低氧适应相关基因等方面作为基础研究,但目前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不够深入,研究土生动物低氧适应机制,可以为高原实验动物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原昏迷也叫高原脑水肿 ,是人进入高原 (海拔30 0 0米以上地区 )后 ,由于缺氧而引起脑组织损害 ,造成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大量水份积聚脑组织内 ,引起脑水肿 ,脑功能障碍的高原特发病。特别是由平原地区急进高原 ,2 4小时内发病最高 ,起病急骤 ,病情凶险 ,若抢救不及时 ,死亡率很高。我院自1991年以来应用光量子血疗在青藏高原腹地格尔木成功地治疗高原昏迷 168例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①进入高原前均无颅脑疾病史 ;②进入高原后发生昏迷 ;③依据病史、体检、心电图、胸片、头颅CT扫描排除其它疾病 ;④诊…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模拟人类阶梯式逐步进入高原的形式,将大鼠由近海平面区携往高原,测定了无人工控制饮食饮水条件下,大鼠达中、高海拔高原实地时的血硒浓度,初步发现大鼠进入高原后血硒浓度并无明显改变,对高原迁移中补硒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6.
医学上将海拔超过3000米的地方称为高原.我国高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等区域,高原地区边境线长,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机体快速从平原进入高原,就开始对高原环境进行习服,如果高原习服不良,会诱发各型高原病,  相似文献   

7.
金海英 《西部医学》2013,25(3):404-406
目的观察平原入伍新兵急进高原和高原训练对动脉血氧饱和度、血压综合参数的影响,为探讨新兵高原习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平原籍入伍新兵186名,在平原、急进高原云南迪庆的第1、3、5、7天和新兵高原训练3个月结束后测试动脉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结果与平原组比较,急进高原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P〈0.01),心率增快(P〈O.05),血压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在急进高原的第7天血氧饱和度恢复到世居同龄人水平,心率及血压基本恢复;高原训练前后血氧饱和度、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减慢(P〈0.05)。结论急进高原7天时基本习服,进行高原低氧适应性训练对静态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对新兵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某军分区2012年42名新兵为研究对象,借助成套心理实验仪器对其反应运动时(包括反应时与运动时)、速度知觉、手臂稳定性、时间知觉、记忆广度(包括数字与字母)、深度知觉、短时记忆、注意广度等指标进行测量,采集其急进高原前后数据,运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法对各指标逐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臂稳定性(P<0.05)、时间知觉(P<0.01)、记忆广度(数字类,P<0.01)、深度知觉(P<0.01)、短时记忆(图形类,P<0.01)5项指标在急进高原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手臂稳定性、时间知觉两项功能表现平原好于高原;记忆广度(数字类)峰值急进高原前后均为8位,超过8位数后,平原锐减,高原则缓慢下降;深度知觉在急进高原前后均易出现看近现象,但在平原地区偏差更大;短时记忆(图形类)能力在急进高原后轻度增强;反应运动时、速度知觉、记忆广度(字母类)和注意广度在急进高原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进高原可能会对人体的某些认知功能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对动作稳定性、深度知觉、时间知觉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高原是一个低压、低氧、低温、高紫外线的特殊环境,人们在高原的运动效能普遍下降,严重影响驻守高原和进入高原人群的生活及身体健康。近年来,高原性缺氧所致损伤与防治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急进海拔高度越高、运动持续时间越久、进驻越迅速,人的运动效能受到的影响越大。急进高原与长期驻扎高原对人的爆发力、耐力、精细化操作都存在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众多预防方法已被用作习服高原环境。然而,体外干预方法成本高、易反弹且效果有限,因此,药物防治显然是更加经济的选择。化学药物通过改善心脏和大脑的缺血缺氧状态,增加肺通气量和动脉血氧合能力以及加速消除运动后不良产物堆积等机制改善高原运动效能;单味中药、中成药和复方制剂等通过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提高肌肉耐力、增强免疫力等机制提高运动效能。中药在改善高原运动效能损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李华 《青海医药杂志》2005,35(11):28-29
本文探讨高原地区肝硬化的病因.高原地区肝硬化的发病,尤其是酒精性肝硬化的病因与高原缺氧、高原环境所致的生活习惯、农牧区经济落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海拔3 700 m和5 200 m高原口服富氧水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在海拔3 700 m将2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志愿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 m l,2次/d。饮用3 d后检测其肺功能,检测指标包括FVC、FEV1、FEV1%、MMEF、PEF和MVV。(2)对首次进驻海拔5 200 m的36名男性志愿者,自海拔1 400 m驻地乘汽车2 d到达海拔3 700 m当日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同前服用富氧水或生理盐水,直至进入海拔5 200 m某哨卡第6天,共服9d后检测肺功能。结果习服志愿者口服富氧水3 d和初进高原志愿者口服富氧水9 d,肺功能指标中FVC、FEV、MMEF、PEF、MVV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5),FEV1%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在高原口服富氧水能提高移居者的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2.
高原肺水肿是由于快速进入高原(一般海拔≥2500 m)因缺氧而引起的非心源性肺水肿,为高原地区特发病及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是由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化学感受器异常变化、水通道蛋白减少、肺微血管变化以及基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至今仍不完全清楚。治疗高原肺水肿主要应尽快脱离低压缺氧环境,并配合吸氧或服用利尿剂、激素等能降低肺动脉压的药物,严重时要联合用药。本文介绍了高原肺水肿的流行病学特征、各种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防治高原肺水肿的手段、方法和药物,以期能对相关医务人员和从事高原活动的人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长期的高原移居是否对心胸比率及右下肺动脉宽度造成不可逆影响.方法 对310例移居西藏高原工作生活后返回成都平原的汉族以及121例平原汉族对照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以及胸部摄片,测量并比较心胸比率和右下肺动脉宽度的差异.结果 ①校正年龄及性别后,高原移居汉族与平原汉族对照心胸比率与右下肺动脉宽度无差异.②随着移居高原时间的延长,右下肺动脉宽度有增加趋势,但当排除年龄和性别影响后则无统计学意义.③曾有过急、慢性高原病史者与无高原病史者比较,右下肺动脉宽度明显增加(13.74±2.05 vs 13.28±1.80cm,P=0.046).结论 长期移居高原的汉族人群,在返回平原3年后,胸片上心胸比率以及右下肺动脉宽度显示已与平原汉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对于消除长期在藏工作人员心中的顾虑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治疗海拔5 000 m以上移居者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对30名驻守在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1年的缺氧性肺动脉高压青年,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5μg,并检测吸入前后超声心动图、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乳酸(BLA)和自由基的变化。结果吸入伊洛前列素后,各项指标与吸入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吸入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洛前列素可有效改善低氧环境条件下肺的氧合效率,纠正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缺氧状态,使人体缺氧状态得以充分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体信号分子H2S及其生成酶胱硫醚-γ-裂解酶(CSE)在大鼠高原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6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抽取10只大鼠作为低海拔对照组,其余50只为高原组。高原组大鼠在到达海拔4617m的第1、3、7、15、30d不同时间采集血浆及肺组织标本,采用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敏感硫电极法测定血浆H,S浓度、酶促反应法测定肺组织CSE转化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SE在蛋白中的表达。结果大鼠第1d到达高原时,各项观察指标无明显变化;到达高原第3d时肺动脉压(18.12±3.34mmHg)无明显变化,而血浆H2S和CSE转化率明显增高;大鼠在高原7d时可形成肺动脉高压[(30.31±4.05)mmHg];随着高原低压低氧和大鼠肺动脉高压的持续,血浆H2S浓度、肺组织CSE转化率及蛋白表达逐渐下降,15d组和30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原暴露早期,内源性H2S/CSE体系上调而肺动脉压不增高,而在后期H2S/CSE体系下调且肺动脉压增高,提示内源性H2S体系可能与高原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有关,并起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高海拔地区(5 200 m)利用氧烛建立富氧室观察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移居青年血氧饱和度(SaO2)及心率(HR)的影响。为防治高原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减少高原移居者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生,寻觅新的方法和途径。方法选择驻守在海拔5 200 m以上地区1年、经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测拟诊为肺动脉高压的8名受试者在该海拔夜间睡眠时,分别监测常氧和富氧(氧浓度为24%~25%)条件下的SaO2和HR。结果富氧较常氧条件下SaO2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富氧较常氧下HR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用氧烛制作富氧室可显著改善低氧环境条件下肺的氧合效率、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从而使人体缺氧状态得以充分改善。  相似文献   

17.
郑发友  袁宏 《西部医学》2010,22(2):272-273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治疗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高原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半坐卧位或坐住休息,50%酒精湿化鼻导管给氧、镇静、氨茶碱、地塞米松、强心甙、抗炎、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加用硝苯地平10mg,舌下含化,每日2次。比较两组患者在紫绀消失,心累气促、肺部哆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在紫绀消失,心累气促、肺部哆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硝苯地平对高原性肺水肿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高原肺水肿治疗的用量及效果关系。方法64例高原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24例)按以往临床常用方法治疗;吸入NO甲组(1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后用BG-951型一氧化氮治疗仪一次性吸入20 ppm NO2 h;吸入NO乙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后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研制的BG-951型一氧化氮治疗仪一次性吸入10 ppm NO 1 h。结果肺部湿性(口罗)音消失时间、肺部X线阴影吸收时间及病程时间吸入NO甲组较乙组及常规组、乙组较常规组均有明显缩短,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吸入NO治疗高原肺水肿疗效可靠,吸入20 ppm NO 2 h用量及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9.
海拔3 700 m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1年6月在海拔3 700 m高原手术治疗的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3例.其中藏族7例,世居西藏地区的汉族6例;年龄1.5~12岁,平均(4.4±2.1)岁;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6例,中度肺动脉高压4例,严重肺动脉高压3例;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79%~88%,平均84.5%.均采用腋下小切口.管型导管者采用三重结扎的方法,而漏斗型者以及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采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和声音嘶哑等,4~7 d均痊愈出院.随访时间1~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均已恢复正常活动.结论:高原地区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施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采取三重结扎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对于不具备常规开展体外循环手术的西藏地区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了解我区某部官兵赴玉树抗震救灾期间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及初步习服高原所需时间。方法以参加抗震救灾的1 009名男性官兵为研究对象。观察期限为30 d,调查官兵头晕头痛、疲乏、心悸、失眠、气短胸闷、胃肠反应、高血压和肺水肿等患有情况。结果T1期头痛头晕、疲乏、心悸、失眠、气短胸闷、胃肠反应、眼花耳鸣和手足发麻、高血压的患有率高于T2和T3期(P〈0.05),而且T2期头痛头晕、疲乏、心悸、日光性皮炎的患有率高于T3期(P〈0.05)。肺水肿仅在T1期发生,T2和T3期无肺水肿发生,脑水肿观察期内均未发生。结论 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官兵急性高原病发病期限基本确定为赴高原后1~7 d;本次调查对早发现、早治疗和早预防高原病以及提高部队高原作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