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本文以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为核心,从道德根源、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三个层面上,对孔子的伦理思想进行二重性分析,并指出孔子的伦理思想在道德根源上间接反映出的唯物主义因素以及道德原则"仁"、"孝悌"、"忠信"、"礼义"等规范所含有的合理成分,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底蕴,应相融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思想道德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核心所在,贯穿于这个道德线索的主要包括"仁"、"礼"、"正名"等思想内涵,这是孔子对完善的社会道德、合理的社会秩序的要求与向往。在心理学的维度观照下,孔子的这种思想道德学说看似是一种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的规范,其实质则是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具体角色的描述与定位,它规定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具有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心理学上的"人格面具"诉求。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的伦理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因其强大的渗透功能及影响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学术界的热议。从伦理学的视角,对中国互联网上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的利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肯定"人肉搜索"的亚合理性,认为"人肉搜索"体现了我国社会的进步、民众伦理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平等意识的追崇,体现了道德他律的新形式。同时,对"人肉搜索"的局限性与弊端进行了揭示,认为"人肉搜索"在实施过程中会造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导致动机与效果相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人肉搜索"的基本原则:客观原则、无伤原则、适度原则、对等原则,并认为解决"人肉搜索"这一暴力难题应始于道德,依据于法律,终于伦理。  相似文献   

4.
论手机道德     
手机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产品在当代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部分社会成员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使用手机,成为影响人们社会关系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手机使用的道德失范,既损害了他人的正当利益,又干扰和影响了社会公共秩序、交通秩序、教学秩序等。从道德层面规范和调节手机使用就成为当务之急。手机道德从本质上说属于社会公德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公共生活中需要道德进行规范和调节的新领域。根据手机的使用以及对他人与自身的影响,把"无害原则"确立为手机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依据这一基本原则,手机道德的基本规范可以从手机使用的场合、手机使用的时间、手机功能的运用、信息浏览与传播的内容以及废旧手机的处理等五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5.
科尔伯格个体意识道德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道德发展中相继经历了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三个层次,并在后习俗层次形成了基于原则的、普遍主义的道德意识。哈贝马斯早期以自我发展与世界观发展、自我认同与集体认同、个体道德意识与社会之法律和道德意识结构这三个可以相互阐释的"同构性论据"为基点,将科氏的上述理论"转译"为一种社会进化论学说,进而为其后期的商谈合法化(商谈民主)理论奠定了社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道德起源于政治需要。儒家认为,"德"的主要含义应是"善",道德是实现太平治世的重要条件,是构建理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儒家提倡"以德治国",混淆了道德与政治的不同功能。道德一旦越位扩张而致政治领域形成"德治主义",即出现泛道德主义,则不可避免地会对政治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引入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的治理手段——民主与法制,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儒家道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在当前我国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民主要求,需要合理发挥儒家道德的理性指导作用,以老"内圣"开新"外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既不能完全否定儒家道德的价值,又不能过分夸大儒家道德的作用。以自律的儒家道德辅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从儒家的"内圣"开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外王",正是儒家道德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在文本研究基础上,发掘"社会价值",拓展并深化了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然而,在拒绝辩证法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的视域,马克思的价值观要么被描绘成"价值无涉"纯粹相对主义的道德怀疑论,要么在"公正和自我实现的绝对道德原则"基础上对资本主义进行谴责;本文从价值观的核心"正义"出发,探源马克思社会价值,并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论辩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揭示马克思社会价值特质并给予实践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着力解决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中如何获得普遍性认同问题,难点在于张扬的个体价值对于社会价值与他人价值的遮蔽以及道德知识、情感与行动三者彼此间的鸿沟。在对价值同一性的历史建构过程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价值认同的消解与重组难以避免,在个性自由意义上的差异成为了价值本体的时候,合理体现异同的辩证统一的机制是价值认同的关键进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普遍性认同的对策包括推动合理的伦理实体复归,"自主个人"和"真实集体"以及工具价值与终极价值之间的平衡,以及培养道德情感与促进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9.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社会综合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道德建设又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化软实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吸引力"、"文化亲和力"和"文化规约力"。这"三力"在道德文化中不仅完全具备,而且十分典型。为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既要从总体上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更要高度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努力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公民提出的道德要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传统伦理道德不断遭到破坏,根源于历史上的频繁战乱和各式各样的社会竞争。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强势文化入侵,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空前打击,相应地法治思想和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推崇。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社会近代以来"法"的概念相当广泛,不仅包括人为的法律制度,还包括具有道德制约作用的自然法则。在我国,通常意义上的法律是与道德相对应的概念,只注重法律不注重道德,在法律之外的空白领域必然会缺乏道德的监督。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重传统儒释道等各家派的道德资源,还应吸取基督教道德资源中的合理之处,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等的和谐美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道德理念失去光辉的时候,一些新的道德行为,如慈善捐赠、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文化差异宽容等正在被现代的人们认真地经营着,标志着市场经济下一种全新道德形式的生成。这些具有非指令、自我性的新道德形式给人们的启示是:尊重个体道德选择性的要求,正视"无痛道德"的存在并给以发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能体现新权威的无痛道德体系,至少要做到三点:承认并正视道德回报,以法的形式使道德变轻松,道德情感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2.
教师宽容品德与“绿色惩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品德是一种社会角色品德,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所应具有的品质。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宽容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品德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现代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但教师宽容是有限度、有条件的,对于超出教师宽容限度的教育对象的不当行为,教师拥有合理性惩罚权,确保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思无邪"不仅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也是孔子"诗教"的目的和要求.以"礼乐教化"形式出现的先秦儒家伦理教育,包括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无邪"并非简单的强制人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而是注重引导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以个体审美人格的完成契合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汉宋诸儒拘于其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未能对此作出正确理解,致使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诸多弊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道德建设中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正确处理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儒家礼乐教化的.  相似文献   

14.
"设计婴儿"是指通过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对胚胎进行筛选,挑选出合适的胚胎植入母体孕育出生的婴儿."设计婴儿"技术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巨大威胁."设计婴儿"引发了巨大的伦理争议,也对于法律提出了挑战."设计婴儿"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值得探讨,比较合理的做法应当是有条件的许可.  相似文献   

15.
薛宝钗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淑女形象 ,在她身上我们确实能够看到许多美的东西 ,天资聪慧 ,容艳貌美 ,知书达礼 ,雍容华贵 ;但她毕竟深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 ,她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伦理观造成了她一生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本文通过对薛宝钗美丑两个方面的对照分析 ,诠释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是建构在“自然秩序”和理性论哲学基础之上的,是斯密“自然秩序”伦理观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和证明。“经济人”假设是对人的经济行为的一般性、本质性特征的理论抽象。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无论是在经济学视野还是在伦理学视野,“经济人”假设都有其价值合理性和局限性。“经济人是理性的”,“经济人”还要受道德、法律的双重约束。  相似文献   

17.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是建构在“自然秩序”和理性论哲学基础之上的,是斯密“自然秩序”伦理观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和证明。“经济人”假设是对人的经济行为的一般性、本质性特征的理论抽象。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无论是在经济学视野还是在伦理学视野,“经济人”假设都有其价值合理性和局限性。“经济人是理性的”,“经济人”还要受道德、法律的双重约束。  相似文献   

18.
"道德"作为哲学范畴,古往今来,已有不少讨论,归结起来主要有目的论和道义论两种论点。休谟关于"道德"的看法,源于对"是"与"应该"命题的区分,也就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在决定道德规范时的不同作用,但休谟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通过探讨"是"的命题与"应该"的命题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思考道德规范何以确立。  相似文献   

19.
二宫尊德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和农政学家,他的思想核心是报德,即报答天地、人类、社会的养育之恩、培植之情,以发展经济、富民强国,构建和谐社会。而报德首先要从自我修养做起。因此,他兼采神、儒、佛学,尤其是儒学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的修身之道,即“至诚、勤劳、分度、推让”之道,并通过实践律己律人,从而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二宫尊德虽已故去,但其修身之道可为现代人学会做人,贡献社会的镜鉴。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文明经济”,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新时期职业道德的建设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重在教育,重在实践,重在各行各业领导重视和管理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